APP下载

“五育并举”视域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2-03-18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体育教师育人

黄 河

(乐山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0 引言

在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五育并举”的重要论述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五育并举”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的重要动力。高校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高校体育教育实践中,加强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打造体育思政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体育教育全过程,引导青年学生坚持有规律地锻炼,树立正确的运动观念,努力成为终身运动者。大学体育课作为高校各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环节,直接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改革,有效提升课程的育人质量,有效解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优化青少年整体的体质健康情况,不仅是实现“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重要方式,更是推动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1 “五育并举”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涵

1.1 丰富大学体育课程的综合育人价值

课程不仅是学科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载体,还具有隐性的综合育人的价值蕴涵。新时代高校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扎根于各类课程教学过程中,从课程教学中体现育人的宗旨,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来践行三全育人的理念。

大学体育教育对新时代高素养人才培养起到基础性作用,大学体育课程能够促进大学生在体育参与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实现体育教育“四位一体”的目标。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以“健康第一”为首要目标,通过高质量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让大学生能掌握一项或多项终身锻炼的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改变大学生的不良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大学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质量大学体育课程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身体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大学体育课程中,大学生在亲身参与体育训练与活动时,在体能得到锻炼、体质得到提升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其消除因繁重的学习带来的疲劳感,调整身心状态,使其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另一方面,大学体育课程设计中竞技活动内容,能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协作与沟通交流等诸多能力。

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既不能把体育内涵弱化,也不能把体育功能窄化,通过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坚定学生远大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培养顽强拼博精神和提升综合素养能力。因此,在五育并举及融合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要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可以强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能有效拓展大学体育教育的价值功能,充分发挥大学体育课程“育体”“育心”“育智”“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1.2 强化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价值

新时代大学体育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完善体育课程体系,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供给,拓展体育课程育人的维度,在五育并举下有效落实全人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是通过身体参与和运动技能学习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教育活动,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格培育和精神塑造。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不只是简单地进行身体练习、运动技能教学,而且是对大学生的思想品性、意志品质进行锤炼与培育。在深化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一是要强调体育学科知识的学习、运动技术技能的训练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还要使学生能够养成克服困难极限、突破自我、磨练意志的能力;二是加强竞赛规则的学习,养成规则意识,强化公平意识,进而形成对规则的尊重与敬畏,同时还需要加强团队协作与拼搏,养成敢于争胜、敢于挑战的斗志。由此可见,大学体育课程及其学校体育活动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奠定了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坚实基础。

实践性是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在体育课程教学中,要求师生身体参与,全程实践互动,以达到体育课程预设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熏陶。一是在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不论是教师技能动作的示范展示,还是学生自主练习掌握运动技能,以及学生间多人合作练习,使整个教学过程直观而生动、丰富而多样,能够让大学生能感知运动形态和体育精神,更能使学生领略到体育运动中所蕴涵的合作、竞争、规则、责任等体育精神品质;二是大学体育课程强调实践性,促进大学生身体参与、全程实践,相对于其他学科课程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感,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三是体育运动本身所具有的强大魅力和感染力,更容易让大学生被卷入、被激励和被带动,一旦被接受并融入,能更有效促使大学生将体育课程所蕴涵的思政元素予以内化。

因此,在五育并举下,通过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强化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向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感和获得感,在体育课程教学互动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进而推进大学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

1.3 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主体价值

“五育并举”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能提升体育课程育人质量,还能有效促进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推动构建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体系,发挥体育教师的主体能动性和实现主体价值。提升体育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有利于实现对学生体育精神和价值观的培育与塑造,促进对学生体育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培育与引领,有助于强化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的教学优势。[1]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运动技能教学能力,还要具有将学科知识、技能传授、体育文化精神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的能力。在“立德树人”过程中,丰富的体育课程能够让学生参与体育、悦纳体育、享受体育,使学生能够通过体育课程完善自身的品行修养,从而成为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体育教师思政能力的培育和提升是影响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前提。体育教师首先要懂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熟悉体育文化发展历史以及跨学科知识融合的意识,才能有效地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体育课程思政质量。其次,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基本都是处于相对开放的环境中,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师生间的互动交往的空间优势,使学生更容易在情感上去感知体育课程所蕴涵的价值内涵和思想精神。第三,教师要连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去感悟体育课程所传递的思想价值,利用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和人际互动优势,加强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互动,使学生懂得团结合作、遵纪守法和规则意识等品质的重要性。

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体育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拓展体育教育价值功能,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并运用到教学实践活动当中,使体育课程“育体”“育心”“育智”“育美”与“育人”有机协调统一。通过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有效推动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进行系统反思和改革创新,培养体育教师拓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创新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探索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等综合能力。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推进过程中,充分调动和激发体育教师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将德育资源的创新形式与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改进与更新有效衔接起来,创设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利环境,吸引体育教师积极参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体价值。

2 “五育并举”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

2.1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理念的认知不足

体育课程思政旨在重塑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在“五育并举”下开辟“以体育德”“以体育人”新路径。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学校体育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育并举”下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重视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充分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探索创新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完善体育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这些成为大学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领域的重点议题。“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大学体育课程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也必须融入“五育并举”的教育大格局之中。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认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2]这充分说明了“寓德于体”的重要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借助大学体育课程这一重要载体,有助于探索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创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传授思想政治教育,达到融合教育之效果。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是秉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融合教育”的理念,弘扬“以体育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协同实现对大学生完全人格的培养。大学体育教师是实施体育课程思政的主体,担负着体育课程思政理念、内容、方法和评价的传授与探索。因此,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体育教师主体对课程思政理念的深入认知和理解,以融合与转化为抓手促进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系统培育,有效推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积极开展。

2.2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不足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及元素的挖掘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工作,课程思政元素及资源融合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目前,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简单相加的现象,甚至呈现出将体育课程思政化的问题,完全以大思政教育来设计体育课程,导致体育课程思政脱离了“以体育人”的宗旨,失去了体育课程思政的本真色彩。其实,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每项体育运动都具有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都蕴含着独特的项目本质、文化特征、思想情感及价值意涵,每个体育项目的思政教育蕴涵也是多维度、多层次的,比如足球教学中所展示出的团结拼搏、集体奉献和规则意识等教育性元素,展现出足球项目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因此,充分发掘每个体育教学项目所蕴含的特有的思政元素,将更有利于体育课程思政的高效开展,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凝炼要遵循运动项目的价值引领为基本原则,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一是构建体育课程内容与体育知识技能传授、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将价值引领蕴含于体育知识技能传授之中。二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就是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有效地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3],在同课程的顶层设计中规范体育知识技能传授、价值引领的统一,在教学目标、课程大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考核形式中全方位确立价值引领。三是优选体育课程思政元素,不仅紧密衔接体育课程内容,而且注重贴近大学生的身心特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增强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效,以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大学体育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不足

体育教师主体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设计者和实施者,需要加强引导和培养其课程思政教学的意识,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提升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当前,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仍侧重于体育技术技能的传授,对体育运动项目文化、知识、思想内涵及价值引领方面的传授则显得尤其薄弱。一方面,由于大学体育教师对新时代全面育人的总体要求把握不牢,对“五育并举”及其融合理念理解不深,导致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的设计呈现单一化和陈旧化,体育课程教学不能与当前教育目标价值取向相衔接,从而弱化了大学体育课程的价值功能,课程教学效果难以提升和保障。另一方面,大学体育教育评价机制对体育教师职能发挥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大学体育教育的评价还停留于课时教学多少、技术技能学习情况、学科竞赛成绩等片面的、指标性的要素层面,以此为评价导向,不能充分调动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设计的深度思考,导致体育课程设计不能很好地贯彻“五育并举”的总体要求和指向,不能以跨学科思维进行创新课程设计和整合课程要素。再者,大学体育学科发展的边缘化降低了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获得感,体育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被真正激发,大学体育课程的深化改革缺少内在动力。大学体育教师需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加强“五育并举”及其融合理念的深度认知,拓展学科知识范围,提高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主体责任意识,促进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

2.4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评价的导向不足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评价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在评价导向、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及评价过程等方面需要进行科学论证与设计,才能促进体育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和良性发展。从总体上看,人才培养成效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核心指标,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激发任课教师立德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始终是高校教育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长期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回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教育三问,加强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教学相融合,从根本上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不够系统、健全、完整,大多停留在智育维度,对于成绩的要求较为细致,条例较为明确,而对于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表述则比较模糊[5]。

大学体育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评估,需要结合体育课程开展过程中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特点进行检核,对标其预设的课程质量和落实标准进行全面评估。”[6]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高度关注的重点改革方向,通过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实现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在课程中充分挖掘和凝练培养大学生正确意识形态、社会责任、爱国情怀等的人文元素,同时通过在课程教育中传输给大学生,从而将大学体育课程打造成树立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道德信仰、凝聚价值追求、敬畏生命安全、崇信健康第一的思政教育融合课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以人文立课,重视思想政治中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就会引导体育教师在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中时刻注重挖掘人文素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与品质,使体育教学知识内涵更富弹性,体育技能教育更富韧性,体育能力培养更贴近社会需要。[7]

因此,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评价体系的构建成为影响课程思政效果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有利于激发体育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效果,促进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通道。

2.5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保障不足

“五育并举”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加强物质资源保障、体制机制保障和组织基础保障,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得以顺利进行,从而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目前,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相关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严重制约了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体育教师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难以发挥其主动性和创新性,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难度较大,直接影响了体育课程思政效果。

在实践中,应加强这三方面的保障。一方面,加强物质资源保障,主要从教学育人环境、思政资源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筑牢基础性保障。通过体育标语、体育画报、体育历史人物、体育文化走廊、体育博物馆等实体符号资源,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创设体育课程教学的思政育人环境。加强跨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尤其是与思政教育学科资源相融合,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挖掘思政教育资源,充实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元素。丰富图书馆资源,增加体育文史类文献资源,为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凝炼提供物质保障资源。另一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维度的一体化,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体制机制关键在于统一设计、统一规划、统一指导,这就需要在高校构建起高势位、全局性的大思政领导体制机制[8]。体育课程思政需要专项经费予以单独的扶持和保障,同时也需要通过教改立项方式促进体育教师积极进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积极探索建立体育课程思政科学的评价机制,实现对体育课程思政价值体现程度及育人效果的考评。再者,加强体育学科组织文化建设,提高体育教育的职业认同感,发挥体育教师的专业职能,提升体育课程教学质量。

3 “五育并举”下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策略

3.1 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

在实践中推进大学体育课程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遵循系统性、一体化原则,提升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向性。首先,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原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已经成为我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同样也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指导思想,大学各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都必须以此为指导,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同样如此,要坚持巩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增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方向性,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体育课程,让思政教育贯穿于体育课程的各个环节,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精神品质同民族发展融为一体,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遵循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的原则。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改革设计必须从在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本校体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出发,从人才培养要求和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体育课程思政目标、内容、实施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统筹规划和一体化设计。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善于与学校办学风格和办学特点相结合,着力解决大学生体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理想化和空洞化。本着与时俱进的理念,从时事热点中甄选适合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思政素材,对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设计给予及时更新,提升思政教育的时效性。最后,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改革设计应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既要遵循“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又要遵循课程思政共性,突出体育课程思政特点,使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具有可操作性。大学体育课程以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体育教师的示范性为主要特性,使得其相较于其他学科的课程思政教学来说具有了更强的实践性。因此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优势,一方面不能把专业的课程上成了思政课程,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出课程在思政教育上的优势,借助课程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充分挖掘与凝练蕴含在体育运动中的思政元素,使其穿于体育课程、体育参与的全过程,使课程思政教育设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2 提升体育教师队伍的思政素养能力

大学体育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大学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发展的引领者、践行者[9]。要更好地推进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改革与实施,就必须建设一支优秀的大学体育教师队伍,提升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在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中积极地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发挥大学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基础。在大学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改革与实施中,体育教师是毋庸置疑的主力军。因此,能否增强大学体育教师的思政意识,形成课程思政的育人自觉;能否真正解决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教学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能否全面提升大学体育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挖掘与凝练的能力;能否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成为学生的榜样,都将直接影响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改革的成效和育人的效果,是课程思政改革与实施中的难点。

建立优秀的大学体育教师队伍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动力。大学体育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要求体育教师在政治上要保持高站位,在思想上保持高水平,在道德上保持高水准,从整体上提升大学教师队伍的素养对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改革与实施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严把“入门关”,在大学体育教师队伍的选拔任用工作中,选拔的大学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深厚的国家情怀、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具备善于发现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在遵循体育课程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地融入思政教育;同时还必须促进政治素养提升,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政治理论学习,在内容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用真理武装大学体育教师的头脑,不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熏陶体育教师的身心,以此激活体育教师的思想感悟能力,能自觉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发挥自身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永葆育人初心。

通过学科融合提升体育教师思政教育能力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手段。大学体育开展课程思政时,教师在思政教育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是影响和制约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更充分地发挥大学体育课程的育人优势,必须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体育教师思政教育素养作为突破口。因此,在完善大学体育课程师资队伍时,不仅要注重培养其学科素养和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其思政能力素养。通过改变高校原有的学科单一化训练培养模式,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构建起大学体育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沟通机制,加强大学体育教研室与思政教育教研室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加强体育专业教师与思政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形成交叉学科优势。在体育与思政学科的沟通交流中,要发挥思政专业在思政教育与课程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充分利用专业优势,深入参与大学体育思政理论研究,全面挖掘大学体育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协助体育教师对课程思政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实现“精准施课”,协同形成课程思政育人合力,推动思政课程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成果的“双赢”成效,确保大学体育课程思政获得持久动力。

3.3 优化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过程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施应紧扣核心素养的价值引领。加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过程,首要改变当前大学体育课程中重技术、轻理论,重专业、轻思政的现状,紧扣体育课程的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主题,在专业教学中全面覆盖思政教育。一是要紧扣体育理论教学主题,向大学生传授体育锻炼的专业理论知识,改变传统“只管埋头练”的现象,让大学生能从更高层面掌握体育课程的内涵和价值,促进大学生科学掌握运动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二是紧扣体育锻炼主题,加强大学生的精神塑造。重视体育课程中运动项目文化与技术技能训练的结合,在增强大学生体魄与运动技能的同时,凝练体育文化精神并整合进课程教学全过程,加强大学生的精神塑造,从而提升体育课程育人的质量。三是紧扣体育历史文化主题,实现优秀体育文化的传承。体育历史是文化的缩影,以体育历史为抓手,能更好地利用大学体育课程对大学生开展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施应融入习近平总书记体育重要论述。习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心体育事业发展,将习总书记有关体育的重要论述和指导精神全方面融入大学体育课程教育教学中。紧扣体育强国梦主题,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基石,尤其是要注重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中国梦”等重要论述,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国家意识。“体育强国”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强国的根本在于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大学体育课程中融入“体育强国”思想,促使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体质健康与体育强国具有内在关联,有效提升大学体育课程的育人质量。在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融入“全民健身”的理念,能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战略意义,自觉投入全民健身战略中。“健康第一”“健康中国”所蕴含的健康理念是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大学体育课程以健康理念为引导,有助于大学生把提高身心健康发展作为习惯,并自觉融入和形成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方式。中华体育精神是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素材,在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加强体育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有助于让大学生通过体育学习与锻炼,培育坚强意志和拼搏作风,并贯穿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奋斗历程。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施应完善课程的全过程建设。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一种课程观[10],实施好体育课程思政,必须要抓好课程的全过程建设。一是在课程教学上抓好“主渠道”建设。要抓好“主渠道”建设,首要抓好课堂教学全过程管理,从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全面融入思政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实训比赛等,拓展建设方法与途径。在教育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二是在教学内容编选上抓好思政元素的凝练及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是思政元素的凝练与融入,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方面,丰富体育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法治、劳动、心理健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融合教育。三是在教学大纲编制上抓好大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根据大学体育课程特色和育人目标,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体育行业、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专业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结合理论类课程、实践类课程不同的教学特点,统筹规划、创新设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过程。

3.4 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测评体系

构建科学、有效、完善的课程质量评测体系是保证一门课程能不断发展完善、教学质量不断得以提升的保证,课程思政作为课程建设的一项重大改革,势必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自身特点,构建起一套区别于传统课程评测的、有针对性的全新课程建设评测体系。

首先,要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目标。传统的课程建设质量评测目标主要是以大学生的培养水平来进行评测的,基本集中在以大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来进行判定,这显然不符合对课程思政中全员、全过程、全环节育人的课程建设质量评测的要求。根据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改革要求,应确立符合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的合理评测目标,目标的制定要以学生为中心,综合考量学生与教师双方的思政素养、教育各主客体的配合、体育课程思政资源的凝练与设计、思政元素与教学环节的融入与配合等。合理的评测目标要保持相应的平衡性,更要具备可操作性,还要具备可调适性。

其次,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对大学体育课程的评测中,以课程期末测试为单一的评测方式已不能适应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应要求,而应是以人才培养成效为重要评测指标的多元评测的方式,通过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运动技能、专业知识多方面的综合测评,在测评评价中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总结评价与形成评价合、诊断评价与发展评价等多元方式相结合,由此对课程思政下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开展全面的督导,确保育人成效。同时,还要继续深入推进学生评教工作,学评教是课程建设质量的直接体现,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发挥学习主动性,形成教学主客体间的良性互动,为思政进一步融入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提供改革依据,不断提升大学体育课程的育人质量,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体质健康。

第三,设置可行性的评价标准。标准的制定是构建评测机制的核心,制定可靠的评测标准,能确保现行的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得到全面、准确的总结,发现需要改进的环节,推动课程思政改革持续改进。在评测标准的设定上,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关注学习结果的同时,重视对过程的评测,评估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发展;在评测标准内容的设计上应包含课程思政建设与教育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与社会发展要求的适应度、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度,以及是否制定课程思政的规范性文件、是否建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的长效机制、是否健全课程思政实施的保障措施等。

最后,开展及时性的评价总结。面对课程思政这一新兴的改革方向,要确保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始终保持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破解“形式主义”融合的问题,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及时地评测、总结课程建设的情况,同时,如果对课程的总结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就不能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做到“抓早、抓小”,即对问题早发现、早纠正,防止问题积小成大、积少成多,以至于后续处理难度成倍增加。因此及时的评测与总结,可以使大学体育在课程思政的建设改革中实时鉴别体育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程序,保证课程的高质量发展,切实保证通过课程能实现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11]

4 结论

大学体育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育实践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应有之义和必由之路。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学生强身健体的技能和专业知识,更要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培养意志品质和人文精神。大学体育课程的教育目标与思政课教育同向同行、不可分割,五育并举下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体育课程,不仅肩负着锻炼学生身体健康的重任,同时更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战场”和“主渠道”,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大学体育课程综合育人质量的提升,从而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体育教师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他们用“五招”育人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