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一”讲话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初探

2022-03-18宏,高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七一纲要讲话

屈 宏,高 岩

(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七一”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是一篇以史为鉴、开创未来、高瞻远瞩、催人奋进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

高校思政课是贯彻“七一”讲话精神的主渠道、主阵地,讲话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切实推动“七一”讲话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以下简称“三进”),是思政课抢抓理论热点,保持课程建设活力源泉,提升课程质量的重要举措。如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中全面落实“七一”讲话的核心内容、精髓要义和主要精神,进一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引导大学生了解国史、党史,深刻领会“四个选择”,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成为当前“纲要”课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七一”讲话精神融入“纲要”课的重要意义

将“七一”讲话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是高校思政课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要求,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具体体现。

(一)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需要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既是全党全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1]

“七一”讲话高屋建瓴、提纲挈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篇重要文献。它系统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以豪迈的自信、激昂的壮志,庄严宣告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郑重宣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坚定决心;深刻阐述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根本要求;向全体党员发出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的伟大号召[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不断丰富发展的,所以深入学习这一思想体系必须与时俱进。当前,将“七一”讲话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是全面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

(二)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必然要求

“纲要”课教材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3]。可见,使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是“纲要”课对大学生价值引领的重要目标。

“七一”讲话内容和精神充分体现了“四个自信”,它以翔实的数据、生动的史实和豪迈的宣言,展现了大国大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开创人类发展新形态,共建美好家园的雄心壮志,驳斥了反华势力对中国的各种污蔑和不实之词,这与“纲要”课教学目标高度一致。“纲要”课并不是单纯的历史教学,而是基于历史走向、历史选择、历史大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进而坚定“四个自信”。不可否认的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打着学术探究和反思历史的旗号,通过否定历史客观存在,虚构个体历史记忆,消解社会主流价值,借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4],对于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有着消极影响。将“七一”讲话精神融入“纲要”课,不仅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反驳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武器,让学生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探究历史,还能够引导学生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融入学习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进而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坚定“四个自信”。

(三)增强历史使命,强化当代青年责任担当的必然要求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的历史征程中英贤辈出。一百年前,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点燃了革命的火种;一百年后,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新一代青年人手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勇于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责任是时代新人的重要标识,如何培育时代责任理应成为时代新人培育的核心内容。”[5]思政课是“灵魂课程”,肩负着铸造新一代青年人的“灵魂素养”的“时代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对广大青年提出殷切嘱托,希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将“七一”讲话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通过历史中国、青春中国的生动讲授,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理性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明确自己的时代责任;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从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感悟伟大成就、传承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

二、“七一”讲话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的内容设计

“七一”讲话精神融入“纲要”课要从教学内容入手,全面贯彻讲话内容和精神,用“四个历史分期”讲好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完整、生动、准确地展现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所坚持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

(一)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

“纲要”课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史为据”、论从史出,注重历史理论和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注重对历史进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历史学习的讲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思维,体现出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的智慧。在“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百年历史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论断。例如,对近代中国的悲惨命运,习近平总书记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来表述,“蒙辱、蒙难、蒙尘”概括准确精练。在“纲要”课导言中国近代史综述以及第一章的教学中要充分阐释这一概括,讲清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深刻阐述鸦片战争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的深刻内涵。在第二章和第三章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展现近代中国各个阶层为实现救亡图存进行的努力,尤其要给学生分析讲透这些方案失败的必然性,从而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这一论断的深刻意涵。

(二)按照“四个历史分期”讲好建党后的社会发展脉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历史阶段。以时间段来划分,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建立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1978年12月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2012年11月至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将百年党史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是“七一”讲话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不同于以往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分期,新的历史划分更加科学精准地概括总结了党的百年历史,为党史理论研究提供了总纲和框架,对于“四史”教育和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还高度概括了四个阶段的主题,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用“四个伟大成就”和“四个庄严宣告”,系统阐述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四个历史阶段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做出的历史贡献。

“纲要”课教师要结合2021版教材,从教学体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上按照“七一”讲话精神重新设计教学,把重点放在党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对四个历史阶段要合理分配学时,避免头重脚轻,讲好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讲好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改天换地的建国大业;讲好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翻天覆地的富国大业;讲好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惊天动地的强国大业。

(三)全面讲透民族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重要论断,这既是面向全世界发出的庄严宣告,也是面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的宣言书、动员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恰是“纲要”课最基本的教学内容,是课程的目标所在。教师要充分运用好1840年到2021年这180多年的历史史实,尤其是建党百年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辉煌成就的历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团结奋斗,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如何一步步将民族复兴推向新的时代高度。教师要综合运用比较的方法,从纵向历史走向、横向历史对比中,阐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四)结合红色历史深入讲好建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首次提出和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并强调“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孕育与滋养下,百年来党形成一系列伟大精神,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丰富并拓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升华。

这些伟大精神熔铸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将其体现在“纲要”课教学的具体内容中,讲深讲实党的精神谱系,将“建党精神”贯穿于精神谱系的发展中,弘扬好“精神之源、力量之源”,让党的精神脉络在当代青年中赓续。

(五)贯穿“九个必须”于课程学习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提出新征程上必须坚持的“九个必须”。这“九个必须”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深刻道理,既是对百年奋斗经验的深刻总结,又为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提供了行动指南。未来,大学生都将要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在投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过程中,必须牢记初心使命,必须深刻理解“九个必须”的经验启示和根本要求。

“纲要”课要围绕“九个必须”的历史经验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把握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发展规律以及生动的历史案例,论证“九个必须”的历史必然性和未来指导价值,让大学生在扣第一粒扣子阶段就树立正确的“三观”,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不断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定理想信念,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三、“七一”讲话精神融入“纲要”课的实践路径

“七一”讲话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必须有合理的方案和切实可行的路径。我们认为,贯彻落实“七一”讲话精神,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增强教师理论素养

将“七一”讲话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对教师的执教能力是一个考验。它要求教师对“七一”讲话进行充分学习和解读并掌握其精神实质。丰富的理论素养和传授能力,是思政课教师必备的能力;反之,“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6]。因此,教师只有厘清“七一”讲话的丰富内涵,才能将其融入课本。

“七一”讲话充分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即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相一致,这就要求“纲要”课教师能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密切结合,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纲要”课教师可以通过聆听专家学者对“七一”讲话精神的解读、集中备课博采众长等方式拓宽思维,形成自己的见识,以扎实的学识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对“七一”讲话精神进行重点把握,又要将“七一”讲话和其他系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二)全面融入教学设计

教师在深入学习“七一”讲话精神后,要将其有重点地融入“纲要”课的教学当中,做到点、线、面相结合。首先,“点”就是结合重要的历史时间节点。例如,可以将“七一”讲话中的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通过鸦片战争、旅顺大屠杀、火烧圆明园三个点呈现出来,以“点”深化对讲话精神的把握。其次,“线”就是重要的历史线索。学好“纲要”课离不开对历史线索的整体把握,“七一”讲话为近现代史教学提供了多条“线”,教师要围绕这些“线”做好教学设计,将核心目标指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后,“面”就是大历史观,也就是对历史全局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中国近现代历史放到世界历史中探究,放到当前中国发展现状中探究,放到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探究,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历史发展方向,在比较学习中坚定“四个自信”。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可以采用小组研学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性。在小组研讨中,设计“七一”讲话精神研讨专题,例如“建党精神”专题、“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九个内容的历史追溯等。通过小组研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七一”讲话精神,以同辈群体教育方式实现“七一”讲话精神“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

同时,要加强对“纲要”课的教学研究,构建课程学术自觉,通过深入研究将“党史研究中好的经验和成果在‘纲要’课中体现出来,形成中共党史学‘三大体系’建设与‘纲要’课建设良性互动”[7]。

(三)开展专题社会实践

开展实践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开展课外红色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辉煌历史。红色实践通过在历史现场、历史场景中追寻历史的细节,把文字变为可感知可触摸的情景,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历史代入感和真切感,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将“七一”讲话精神融入“纲要”课,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红色资源。以辽宁省为例,可以结合雷锋精神、鞍钢精神来开展相关社会实践,用诞生于本地的红色精神阐释建党精神。对党史“四个历史时期”的学习,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先辈们的伟大精神力量。此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挖掘身边革命老兵、红色研究人员的故事,增强学生奋发图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把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报国行。

(四)实施课堂教学改革

在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方面,可以借助超星学习通、学习强国等新媒体技术手段,从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考核等多个方面融入“七一”讲话精神,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这些平台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发散性地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为良好的课堂效果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交流、传播学习“七一”讲话的感受。例如,教研室可以利用学校、学院微信公众号平台,开辟“七一”讲话精神系列推文,向老师和学生征文,在公众号进行推送,并在评论区进行讨论和发言。这些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打破时间和空间局限,让课堂紧跟时代发展,增强“纲要”课对学生的吸引力。

“七一”讲话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必然要求,也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创新提供了契机,具有重要意义。高校“纲要”课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与思维,提升自身素质,创新教学方式,帮助广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培养时代新人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七一纲要讲话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注水”讲话
国旗下的讲话
男朋友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变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