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访谈:推动儒家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2022-03-18仝晰纲王曰美魏彦红
常 樯,仝晰纲,王曰美,魏彦红
(1.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山东 济南 250101;2.山东大学 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3.山东师范大学 齐鲁文化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14;4.曲阜师范大学 孔子文化研究院,山东 曲阜 273165;5.衡水学院 科研处,河北 衡水 053010)
教育强则国家强。我国高校担负着全方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教育思想、修身思想,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滋养,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儒家思想作为源头活水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儒家文化“两创”的重要抓手和契机。在此,特邀仝晰纲、王曰美、魏彦红教授就推动儒家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深入讨论。
一、学生德育不合格,就是“危险品”
主持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关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问题。在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3年11月,在视察曲阜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如此重视立德问题,有何深意?
仝晰纲:习近平总书记对“德”的重视,是其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为我们设计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而且要带领我们把蓝图变为现实。在行进的道路上,人人“进德修业”(《易·乾卦》);在治国执政理念上,坚持“为政以德”;在处理国际问题时,“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荀子·非十二子》)。把“德”的影响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有利于最终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王曰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是特别强调“德”的。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就把“德行”放在了第一位,而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更是以德行见长。《大学》亦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中,立德居于首位,德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首先要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高级知识分子。“德智体美劳”把“德”排在第一位,因为一个人智育(能力才干)不合格,做不了事情,最多是个次品;若一个人体育(身体素质)不合格,没法做事情,顶多是个废品;但一个人若德育(思想道德)不合格,那就是人见人恨的“危险品”,且这样的人越聪明其社会危害性就会越大。可见,“品德高尚”有多重要。古人云:“德教为先,修身为本。”于国而言,“德者,国之基也”;于社会而言,“德者,民之信也”;于个人而言,“德者,才之帅也”。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魏彦红: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把立德树人摆在育人的中心环节,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是站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严峻挑战的时代背景下的战略把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与之俱来的还有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化,多元价值观、个体价值观、世俗价值观、物质价值观的凸显使得中华传统道德价值观面临挑战。在这种背景下长大的一代年轻人,很多人没有了道德底线,过多地追求功利,把传统道德价值观当作人生可有可无的东西。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这是非常不协调的,如果经济过快发展而忽视道德的坚守,其结果是非常可怕的。“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发展规律同样适合当今的社会,这也符合人的发展规律。人既有自然属性,更有道德追求,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人的道德属性,即社会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培养人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既是人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一个国家的发展要靠人才,人才的首要标准是德,人无德不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则是国无德不兴。一个国家整体形象的提升不仅靠经济实力,更重要的是看国人的素养,国人之德乃国家之魂,所以,国要兴,人必德!
二、教师应把专业追求与信仰追求结合起来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在您三位看来,今天的高校教师,应该明什么道、信什么道、传什么道?
仝晰纲:明道、信道和传道,是高校教育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三个层面,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解决这个根本问题,首先要求具体实施教育教学的教师 “明道”“信道”。“明道”就是心中有数,明确前进的目标和方向,明确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我们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信道”就是我们的追求和信仰与“道”的一致,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教师要讲好马克思主义,必须从内心里信仰马克思主义,把自己专业追求与信仰追求结合在一起,才能使专业更有前景,信仰更有根基。有了“明道”“信道”这个前提,“传什么道”的问题就好解决了。教学的目的不能仅仅是传递知识,更应该是传递正确的理念、传播正确的思想。因此,教学工作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教师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首先要把握好传授什么样的道、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风向标。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王曰美:儒家思想的一贯主题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说,“修齐治平”是每一位中国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亦是两千多年来无数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而“修齐治平”的基础就是修身,只有修好了身,才能使自己的个体生命上达天德,体认到生命的终极意义与最高价值,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内圣”;然后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社会实践这个渠道造福全人类,成就“博施广济”的事功,为天下黎民带来巨大的福利,即“外王”。“内圣外王”是儒学所推崇的最高、最完满的人格理想。“内圣外王”同样是高校教师承担“灵魂工程师”神圣使命必须追求的境界。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时刻不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模范实践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具有家国情怀和以天下己任的担当精神的卓越人才。
魏彦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教师的质的规定性。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责永远在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是随着时代发展凝结下来的道德精华,也必然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追求,成为教师所传之道、所授之业。儒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其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准则作为经久不衰的中华优秀思想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其“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推己及人”的修身之道、“执用两中”的行动纲领对于维护小到家庭、大到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作为施教者,教师必须明此道、信此道、传此道!
三、孔子是世界第一“大先生”
主持人:教师,单纯搬运知识叫“教书匠”,塑造学生品格才堪为“大先生”;教师,既要当“经师”,又要做“人师”。在您三位看来,“大先生”“人师”,分别是什么标准?在您三位个人的成长生涯中,有没有自己钦佩的“大先生”“人师”?
仝晰纲: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自己崇拜的对象,有对自己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师长。对我的成长影响最大的是我的老师安作璋先生。老师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所谓“传道”,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如何结合自己的专业为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尽自己的那份努力。所谓“授业”,就是教授我们基本的专业知识,教授我们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教授我们对学术前沿问题的观察和思考。所谓“解惑”,就是帮我们处理前进中遇到的迷茫、产生的困惑以及面对困难的态度和方法。在老师身上,我感受到了师恩,感受到了知识的能量,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我敬佩自己的老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王曰美:单纯搬运知识的教师是“教书匠”,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为“大先生”。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大先生”。孔子的一生何其不幸:他3岁丧父,17岁丧母,54岁开始政治流亡,直到68岁的高龄才又回到自己的母亲国——鲁国,70岁老年丧子,71岁、72岁孔子最喜欢、最倚重的弟子颜渊、子路相继去世,73岁孔子在对理想孜孜以求的不甘中溘然长逝。
孔子品德高尚,知识渊博,技能过硬,且文武双全。面对春秋时期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的情况,孔子痛心疾首。他提出了仁爱的主张,反对战争,想拯救天下黎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但在那个世卿世禄的等级社会,怀有满腔报国热忱且正值青壮年时期的孔子却报国无门,于是他创办私塾,创立儒家学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培养出子路、颜渊、子贡、子夏、曾参等优秀的孔门弟子,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后世尊奉其为“万世师表”。
孔子一生积极入仕,终于在51岁(春秋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不到40岁)时步入仕途。孔子从中都宰,到司空,再到大司寇兼摄相事,在仕途上干得风生水起,“四方则之”。孔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服务国家、造福人民,齐鲁夹谷之会更是将孔子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才能发挥到了极致。后来由于握有实权的鲁三桓的抵制,孔子的治国理念无法实施,不得不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在长达14年的政治流亡中,孔子的仁爱思想不受欢迎,处处碰壁。孔子与弟子们风餐露宿,栖栖遑遑,累累若丧家之狗:蒲邑被围、在宋国有性命之忧、陈蔡断粮数日、郑国师徒走散……但孔子执着、自信、乐观,为了自己的仁爱理想,遇到再多的困难,依然自信满满,斯文在兹,讲颂弦歌不衰。
西方学者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两千多年来孔夫子“仁者爱人”“和而不同”“成人之美”“利己达人”“天下大同”的叮咛在斗移星转的过往中影响着中国,造福着天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成为当下处理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金科玉律,被高高地悬挂在联合国纽约总部的大厅里。孔子不仅是“万世师表”,也是“万邦师表”,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第一“大先生”。
魏彦红:作为一名教师,成为名师或者大师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大师,但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是必须的。大师之大,不仅是专业领域学问研究得精深透彻,更重要的是他能作为“人师”为学生指导人生航向,成为学生人生航程的灯塔。当前,高校有一些教师,他们学问做得非常好,著作等身,被冠以各种头衔和称号,待遇不菲。但却缺少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感,不肯在教育引导学生上下功夫。当然,我也遇到过很多有着非常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四、修德立身是青年教师的首要任务
主持人:高校教师,尤其是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他们工作与生活压力并存,往往一身肩挑学术与教学两副重担。作为过来人,您三位认为青年教师该如何实现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为人师表?
仝晰纲:青年教师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未来。他们是时代的精英,是我们未来事业的希望所在。他们确实存在工作和生活的种种压力,但这绝对不能成为他们放松思想政治工作的理由。青年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红色革命文化中学习伟大精神,从当代先进文化中寻找前进方向,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真正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只有如此,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德施教、为人师表。同时,社会各界要关爱青年教师,切实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扫除他们发展通道中的障碍,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尽可能的帮助,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心无旁骛地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教育工作,有精力、有信心、有能力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王曰美:高校的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敢想敢干,他们正处于奋力爬坡的时期,既要搞好科研,又要做好教学,还要成家立业,真的不容易。作为过来人,我给高校青年教师提几点建议。首先,要做好自己。刘知几和章学诚提出了“史家四长说”,即一名优秀的史学家必须具备“史德、史才、史学、史识”四长。我认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也必须具备“德才学识”四长。青年教师必须要好好修为,把自己武装到牙齿,既要有高尚的师德,还要有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技能,这样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才能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其次,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学”乃教师的第一要务,教育强则国家强,高校教师担负着全方位培育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面对渴求知识的大学生,高校教师决不能为了科研,放松教学,误人子弟;必须全力以赴地备好每一堂课,精神饱满地上好每一堂课。这样才既对得起自己“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师德良心,又为莘莘学子铺就成才之路,真正做到以德施教,岂不美哉!最后,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教学相长,对一些感兴趣的教学问题、学术问题深入研究探讨,进而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为自己的职称晋升、职业发展做好全面铺垫。做人的成功是永远的成功,做人的失败是永远的失败。“吃亏是福”“吃苦是福”,青年教师只要肯吃亏、肯吃苦,脚踏实地努力工作,定会有辉煌灿烂的明天。
魏彦红:在高校工作的青年教师,他们的教学科研任务非常重,压力很大,但这与立德修身、为人师表不矛盾。每个青年教师都受业在先,而且术业有专攻,无论从事什么专业课的教学,他同时都承担着育人的任务。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应该了然于心,结合专业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也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围绕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目标,每个青年教师都要认真思考如何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
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思想道德
主持人:毋庸讳言,在今天的高校学生中,存在着价值多元、思想庸俗、行为功利、道德底线失守等现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该如何很好地“对症下药”?如何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思想道德?
仝晰纲:我太不赞成使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这个说法,所有的高校教师都应是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单纯把辅导员、党团干部看作是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教学科研人员与辅导员、党团干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同等重要,他们在不同的环节发挥不同的作用。面对当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高校要全员化参与、全过程把关、全方位设计。我们常说“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如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关爱学生。高校教师要主动走近学生,和学生谈心、交朋友,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就像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样,在一起探讨学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生之间没有距离感,这样老师才能真正赢得学生。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后,发现问题也不要轻易地指责批评学生,要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思想政治工作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如何如何,而是让学生自觉地向既定目标努力。
王曰美: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在思想意识、文化修养、行为规范等各方面给出了很多有益的训诫。比如《礼记·曲礼》记载:“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意思是说:门本来是开着的,进门后就让它开着,门本来是关着的,进门后就把它关上,如果后面还有人要进来,就不需要关上。言外之意,后面跟着进入的这个人,就要接过前面人扶着的门,以此类推。这仅仅是日常生活中一个极小的细节,只有把这样一个一个的小细节都极其认真地做好了,集腋成裘,我们才能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实现自我的内圣外王,无往而不胜。
在儒家典籍中,教人处事的道理和故事不胜枚举,我们要做好提炼,恰当地讲授给学生。这项工作,不仅仅是中小学教师要做,高校教师更要做。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大学生对儒家故事和道理都是非常感兴趣、非常认同的。我理解的“对症下药”就是高校教师要善于发掘传统文化资源中对大学生有启迪和启发意义的内容,经过话语的现代转换有效传递给他们。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好的教育从而为将来顺利适应社会环境、勇于担当职责使命打下良好的基础。
魏彦红: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建设必然面临的挑战。针对这个问题,高校教师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于当今有现实意义和积极价值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灌输,这是非常必要的。要从多角度、多平台、点点滴滴渗透。可以通过系列课程、专家讲座、校园文化、社团活动、送文化进社区、读书会、班会等多渠道进行,让大学生耳濡目染、时时熏陶、事事陶冶,置身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我们常讲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高校广大教师应当做这项工作的先锋队和主力军。教师们如果能够遵循大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实际,强化他们的经典意识,他们就一定会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走出校门后,也会成为一个个有良好教养的现代公民。
六、推动儒家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主持人:我曾提出过一个观点:“儒学是精神的武学。”我一直认为,儒学在挺立中国人的精气神方面,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儒家提倡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道德行为主张,在历史上,儒学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留下了许多充满智慧的鲜活案例。儒家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将有助于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该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当中去?
仝晰纲:最初的儒家都是教育工作者,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德育经验。推动儒家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当中,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儒家强调教育实施者自身的品德修养,给我们加强师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儒家强调对受教育者因人施教,启迪我们因人而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儒家坚持继续教育,对我们实行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多有启发,思想政治工作同样没有间歇,要伴随终生;儒家强调寓教于乐,今天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身心受益;儒家强调经世致用,启发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引导学生面对社会现实问题,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予以积极回应。
以儒家文化涵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做好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做好顶层设计必须明确总体目标、主要内容、载体形式、实施安排等。这不单单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整体规划。有一点不可忽视,我们的高校教师,不仅要懂马克思主义,懂我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还要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不仅要学习精通,还要讲出去、传播开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言:“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具体实施中要因地制宜。例如,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源、繁盛之地,齐鲁文化与儒家文化有很大的交叉部分,可以用足用好齐鲁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更多融入齐鲁文化的因子,形成弘扬齐鲁文化的氛围,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浸染下自觉接受优秀齐鲁文化的熏陶;在课程开设上,有意识地增加齐鲁文化的内容,可以开设齐鲁文化专题课程,也可在相关课程中增加齐鲁文化的内容,这需要学校相关部门的协调安排;在具体工作中,高校教师以身作则,以齐鲁先贤为榜样,加强自身品德修养。
王曰美: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立下了做人行事的规矩,“仁、义、礼、智、信”的五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等是我们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DNA。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又要密切结合我国的国情,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政治觉悟高、道德品质好、文化素养强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级知识分子,确保他们都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仝老师提到了齐鲁文化,我也想就此谈一点想法。在推动儒学、儒家思想进校园中,也要充分发掘地方特色文化中符合儒学价值理念的内容,如果将这样的内容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会有一种亲切感。被称为齐鲁大地的山东是个文化大省,在这片土地上有无数往圣先贤,如孔子、孟子、孙子、墨子、鲁班、诸葛亮等都曾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绚烂华丽的篇章,在这片土地上也孕育了孔孟仁爱思想、鲁班工匠精神、沂蒙山革命精神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从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接地气,促发展,在讲好地方故事的基础上,进而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大学生。
魏彦红:儒学中所蕴含的社会伦理规范和价值取向,有利于大学生养成严于律己、敢于担当、恪守诚信等优秀品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思想意识,对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大有裨益。儒家思想讲求经世致用,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儒家文化要通过知识的学习形成理念,进而达到修齐治平的目的。提升认知是形成品质的基础,当大学生相关知识已经在大脑中形成认知结构之后,通过与日常行为的结合,品质自会慢慢养成。理念会主导支配各种行为,甚至影响一生。高校应发挥协同育人的独特优势,让学生在环境中受到熏陶,在学习知识中形成正确的理念,并提供多种实践平台,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将儒家思想落地生根。
在这方面衡水学院做得还是不错的。学校要求每周必须给学生开班会,利用班会请董子学院及其他相关课程教师给学生进行传统经典义理教育,效果非常好。课程在不同年级中循环讲解。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四书”“五经”中重要的义理及董仲舒思想重要意义等。董子学院面向全校开设了八门儒家传统经典课程。学校还利用中国孔子基金会公益文化品牌“孔子学堂”的平台,举办了多场专家讲座,指导了多个相关学生社团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