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助力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实现机制研究
——以广元建设红色文化传承教育中心为例
2022-03-18■韩莉
■韩 莉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广元 628017)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中国共产党光辉灿烂的历史,镌刻着艰辛的奋斗和伟大的成就,熔铸着我党优秀的理论和宝贵的经验,是党和人民学习的教科书和成长发展的营养剂。
一、广元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挑战
川陕革命老区是中国革命史上有着光辉历史的地域,是无数革命先烈挥洒热血的一块红色圣地,对于中国革命史上伟大的长征乃至整个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四川广元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后期首府、西线主战场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是抗日战争的大后方之一,红色资源遍布城乡,这些丰厚的红色资源,是助推老区振兴发展的精神动力,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现实的挑战。
(一)红色文化精神内涵提炼不充分
一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红色资源挖掘不足。广元对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和利用做得较好,但对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红色文化资源挖掘还不深入。如:广元作为“三线建设”的重要阵地,国营东河印制公司是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要的造币厂之一,在扎根东河的28年时间中,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优秀的职工队伍,为印制行业输送了一批管理和科技人才,在中国印钞造币发展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凝练了“团结、守纪、求实、奉献”的东河精神。这些红色文化资源非常珍贵,极具挖掘价值。
二是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结合不紧。红色文化是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环境产生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目前,川陕苏区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仍侧重于发掘历史价值和内涵,在如何将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现代化建设、激发老区干部群众保持发展定力、树立担当精神、激发创业激情、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结合还不够紧密,还存在历史价值与现实作用发挥相脱离的现象。
(二)红色文化开发利用顶层设计差异性不突出
广元市在红色旅游层面,从基础设施建设、景区产品开发、旅游业态融合等多方面制定了规划,但在顶层设计中差异性指导的不足,导致各县区在红色景点打造上“馆一面”,过于平面化、程式化,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立足本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实际深入挖掘独特的精神内涵。由于红色景点的同质化,各景点之间没有形成错位发展和整体合力,红色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红色文化+”模式发展不深入
一是“红色文化+其他文化形态”融合不够。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女皇文化、蜀道文化结合不紧密。广元有丰富的三国文化、蜀道文化、女皇文化、川北民俗文化等,但从全市整体情况来看,红色文化资源还没有与其他形态的文化资源有机整合,形成组团发展的态势,规模效应显现不很明显。
二是“红色文化+旅游”衔接不紧。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不强,一方面,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规划、布局、打造联系不紧密。在一些红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乡村旅游中植入的红色元素不够,或者植入的方式不当,红色文化与当地的产业发展联系不紧。在一些红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旅游景点,红色文化也没有很好地植入旅游产业发展中,导致红色文化在助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另一方面,红色文化与旅游产品开发结合不紧密。当前,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还停留在参观层面。旅游发展的产业链包括“吃住游购娱”,这其中包含着对红色文化旅游产品的广泛需求,而从实际情况看,当前广元市对红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还较缺乏,带动旅游消费的能力还较差。
三是“红色文化+教育”作用发挥有限。红色文化在青少年教育中进课堂、进教材方面着力不够,没有抓好市情教育这个载体;红色文化融入党员干部党性教育方面方式单一,方法陈旧,时效性低,感染力有待增强,距离让干部入脑入心并外化于行目的还有一定的差距;红色文化融入群众的价值观教育不够,开发的教育产品不够丰富,传播渠道狭窄,没能有效覆盖到普通群众。广大群众缺乏对红色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弘扬传承红色基因就缺乏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四是“党建引领+景点”急需破题。广元境内有剑门关、明月峡等著名景点,但这些景点在党建文化方面的融入滞后,对于加强党建引领景区发展的探索和展现较少,这对于吸引市外党政干部集体进入景区开展党性教育造成了障碍,对景区长远经营发展不利。
(四)红色文化发展人才队伍薄弱
一是对现有红色资源的研究队伍重视不够、项目支持偏少、资金投放少,难以吸引和留住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高层次人才。二是红色文化研究、红色旅游规划营销的相关专家队伍、专业人才匮乏,导致广元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一直未能实现高质量突破。三是个别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缺乏专业导游,存在由管理人员兼职解说的情况;部分景区专职解说人员专业结构单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居多,解说语种绝大多数以中文为主,仅个别红色景区配有1名英文解说;解说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感染力。
(五)红色文化发展协调合作机制建设滞后
一是市域内传承教育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工作涉及党史、文物、旅游、交通、国土、党校等多个部门。长期以来,市内各部门缺乏统一协调,协同性差,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各县区在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工作中各自为政,许多红色遗址、红色文物出现了管理缺失、保护缺失、作用发挥不力的情况,在红色景区的打造中也存在平均用力、重点不突出、亮点不鲜明的情况,致使广元红色文化的传承教育工作合力不够,没有形成较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二是区域协作联动机制缺乏。虽然2019年8月四川省已初步建立了《全省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建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召开了第一次联席会议,广元有三处党性教育基地即红军渡培训学院、红军精神培训学院、剑门关培训学院,就目前运行的情况,还缺乏更为实质性进展;此外,广元在与川东北其他兄弟市合作上还缺乏有效的工作机制,就广元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区域红色文化资源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协同整体作用上还需加大工作力度。
二、广元打造红色文化传承教育中心的机制建设
围绕红色文化传承教育中心的打造,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探索构建红色文化助力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现机制与路径,但实施中两者难免有穿插交织。机制,侧重为路径的实现提供支撑和保证,路径,侧重指引实践方向。
(一)构建打造红色文化传承教育中心动力机制
一是推动地方党委政府重视红色文化,并将其纳入传承教育、产业发展的考核内容;二是建立干部党性教育、学生德育教育、群众红色基因传承的考核检查机制,对相应主客体进行约束,形成弘扬红色文化、激发干群精神动力的良好氛围;三是研究探索“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农业产业”等融入方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从而增进普通群众在传承红色文化过程中的获得感,增强干群传承红色文化的内生动力。
(二)构建打造红色文化传承教育中心实现机制
一是构建域内红色文化统一规划、统筹实施、突出特色、重点打造的建设机制。二是构建红色文化保护、收集、研究、挖掘、教育、传播联动工作机制。统筹文化旅游广播部门、地方党史部门、各级党校和民间人士等力量,建立分工负责协同配合的联动格局,促进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三是构建红色文化融合发展机制。研究“红绿蓝”产业融合推进办法,促进产业业态有机融合;建立校(院)地合作、校(院)产合作、专门团队合作的运行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民间团队参与红色文化研究挖掘、传播展示、产品营销,促进品牌提升。
(三)构建打造红色文化传承教育中心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政策衔接机制。国家《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及《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等政策,均为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引,广元在打造红色文化教育传承中心时,亦要建立相应的政策衔接机制,促进中心建设与上级规划相对接。二是建立投入保障机制。一方面依据中央、省委在决策部署中对广元的战略定位,积极争取相关政策和资金;另一方面争取将广元打造红色文化传承教育中心纳入建设文化强省的规划布局,主动将打造传承教育中心融入到广元创建川陕甘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的进程中,获得项目支持。三是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在四川现有的红色文化协同发展规划基础上,由省委组织部牵头,建立进一步细化川东北区域红色文化协同发展的协调机构,专门负责研究制定区域间红色文化协同发展的具体措施,积极探索创新“建立区域协同利益分享机制”,搭建区域协同发展新平台,探索区域协同利益分享试行办法,实现跨行政区域协同发展,形成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合力。
三、广元打造红色文化传承教育中心的路径创新
(一)以深挖红色文化内涵为基础
一是深度挖掘革命时期广元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在革命抗战时期,红军带领苏区人民艰苦奋斗、激烈抗战两年之久,近5万优秀儿女参加、支援红军,不仅取得了一系列彪炳史册的军事胜利,还逐步建立了根据地政权,社会经济等方面得到了恢复发展,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动力和信仰力量。二是积极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新时代广元红色文化内涵。如:三线精神、广元精神、大毛坡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三是聚焦提炼新时代广元的红色精神,广元属于秦巴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和指挥的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同时也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示范市,其中孕育的精神文化十分丰厚。四是注重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相互照应。既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更要聚焦新时代的使命担当,将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紧密结合,使其成为新时代助推老区人民振兴发展的精神动力。
(二)以创新红色文化表现形式为抓手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和要素融入。在开发利用上,要注重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城市规划布局中,融入城市管理者的施政意识和职责履行中,融入城市日常文化生活中,既提升广元红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又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彰显城市独特魅力,避免“千城一面”。二是全方位对外推介传播红色经典文化。全方位推广、传播广元红色文化资源,强化红色文旅特色品牌的培植和营销。三是打造特色红色文化品牌。广元丰富的红色文化与三国文化、古蜀文化、女皇文化等互补共存,可结合广元“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特产礼包,打造“生态康养名城+红色旅游”专有名片名牌[2]。
(三)以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为依托
一是坚持项目融合。在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上,坚持红绿蓝统筹考虑,有意识地在红色文化富集的区域规划一些旅游产业项目,使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交相辉映,共生发展。二是坚持线路融合。打造文化、旅游、教育为一体的红色经典线路,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题、形式多样的复合型旅游线路,不断增强红色旅游整体实力和革命老区发展综合带动能力。实施红绿蓝相互促进的旅游开发模式,突出红色旅游区开发建设中“红心”教育与“绿色”发展相融合[3]。三是坚持产品开发融合。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既开发好旅游产品、旅游线路,建立好服务配套,又结合地方特有的农林产品开发包装精美、品质出众的土特产品和文创纪念品等,为游客提供更多消费选择。四是强化地域协作。借鉴“川陕党建示范走廊”模式,加强红色旅游跨省市协作,加强同巴中、达州、广安、阿坝等红色旅游合作,共建红色旅游圈。探索与周边省市如陕、渝、甘等地加强红色旅游协作,在资源联合开发、整合包装推广等方面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形成以点成线、以线成面的红色旅游格局。
(四)以提升教化育人为重点
正如马克思所言:文化是人的根本,文化的本质与人的本质是相同的,文化就是“培育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4]。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功能,提升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动力,凝聚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职能,但是要针对不同主体,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以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一是突出主体的差异性。对于党员干部而言,主要是通过红色文化教育提升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增强其干事创业的定力、担当和激情;对于青年学生而言,主要将红色文化教育纳入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涵养学生的高尚情操、道德品质及爱国情怀;对于广大群众而言,主要是将红色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为一体,提升普通群众对于本土红色文化的亲近感、认同感,夯实思想文化基础。二是凸显方式的多样性。在方式方法上,要避免简单的内容介绍,机械讲解,要丰富传播方式和载体,要融讲解式、体验式、参与式等多种方式为一体;通过打造红色IP形象,开发红色游戏及富含红色元素的APP,以此适时推送妙趣传奇的软文、感人至深的视频,营造虚拟、震撼的场景,拉近与一般受众的距离,在“润物无声”中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的穿透力;结合重要党史人物、重大党史事件,综合开发重要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以各类平台为纽带,真正实现文旅教融合发展,使红色资源“活”起来、“亮”起来。三是突出教育的时效性。红色文化传承和教育不能就历史讲历史,就党史讲党史,而要将红色文化的形成过程、重要事件、历史价值充分与现实相结合,与新时代广元的奋斗目标、发展战略、发展机遇、面临挑战相结合,与青年学生、人民群众、广大干部的思想实际相结合,既要讲清红色文化本身的重大历史价值,更要讲清红色文化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为实现新时代治蜀兴川广元实践的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五)以培育红色育人队伍为支撑
一是组建文物征集与资源挖掘队伍。逐步建立起一支拥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文物保护、维修和管理人才队伍,以便更好地满足文物挖掘、保护和开发的需要。二是要选拔充实研究队伍,整合利用好各级党校、党史研究室、高校的相关研究人员充实到广元红色文化研究中,积极借智借力实现研究的系统化、专业化。三是培训提升讲解队伍,探索建立一整套有关讲解人员的管理、评定、培养实施办法,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的宣传讲解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