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4.0”背景下韩国职业教育培训发展及启示
2022-03-18张博罗鼎万作芳
张博 罗鼎 万作芳
近十年来,面向新一代技术进步和产业经济增长模式变化的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理念与模式越来越引起各国的关注,韩国也不例外。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不断针对“工业4.0”和“职业教育4.0”的社会发展背景,推动职业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及社会配套政策方面的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培训正处于又一次大发展时期,研究分析韩国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策略对我国职业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职业教育4.0”的概念及其在韩国的影响
“职业教育4.0”的概念于2016 年始于德国,是在“工业4.0”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产生的。自2014 年德国联邦政府科学咨询委员会提出了“工业4.0”这一概念之后,德国社会各界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研究,其中就包括为经济发展提供配套智力支持的职业教育领域,有关职业教育理念、内容、方式以及评价等方面的研究逐渐展开,以应对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在经过了近两年的酝酿之后,2016 年10 月,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和联邦职教所联合发布了一篇名为《面向数字化知识社会的教育行动》的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职业教育4.0’框架倡议”。自此,“职业教育4.0”这一概念在正式的官方文件中出现。其核心内容是“职业教育中的数字化建设与发展”,具体包括开发新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提升职教培训中学徒的数字化技能水平、支持企业参与数字化学习网络的构建。
韩国于2016 年引入了“职业教育4.0”这一概念,并对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韩国教育界认为“职业教育4.0”相较于之前的“职业教育1.0”至“职业教育3.0”阶段有着很大的不同。虽然其核心内容在于加强职业教育中的数字化建设与发展,但它对于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及评价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一是对学习者的数字信息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在更加强调学习者企业个性化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强调应与职业资格证的能力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三是课程体系的构建除了基于NCS①的专业教学课程外,还包括个体企业所要求的校外实习实践经验,尤其对于职业能力素养,如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和学习敏捷性、计算机思考、职业意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是由于虚拟现实等工具在教学一线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教学环节更强调采用项目化教学、模拟实操、小组讨论学习等方式;五是教学评价积极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实施。
基于以上认识,韩国对“职业教育4.0”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职业教育培训、劳动就业、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二、韩国的社会发展现状及职业教育培训发展思路
(一)韩国的社会发展现状
1.产业和工作岗位的变化。信息技术及智能生产设备的普及正在对韩国的产业经济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就业结构也随着自动化生产、以高附加值和创新能力为中心进行的产业重组以及弹性就业扩大等联动发生巨大变化。随着现有产业和工作岗位的逐渐进化与分化,市场上同时也出现了大量新兴职业。据调查,韩国有一半的就业岗位属于被计算机代替劳动的高危职业群。因此,根据新技术的要求,在急需的领域强化人才培养、提高及支持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和水平成为该国亟待解决的问题。
2.劳动就业市场及就业关系变化。近年来,韩国中小企业群庞大、中等规模的企业群薄弱,企业分布呈现出严重的“金字塔”结构。同时,一线技术岗位难以创新,造成了经济发展迟缓。而且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两极差距不断扩大,劳动者的社会移动困难。因此,亟待提升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增强经济竞争力。据韩国劳动研究院的统计结果,2020 年韩国新增就业人数4551000 人,而社会新增就业岗位人数仅有2045000 人,为近十年的最低值;总体就业率降至34.2%,为十年来的第二低点。这些变化表明,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对社会的劳动就业市场及劳动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韩国职业教育培训发展思路
“职业教育4.0”不仅使职业教育培训领域有了深刻变化,同时对社会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以及社会劳动关系等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国于2018 年推出了《职业教育和培训基本规划》,其要求是在充分考虑生产及工作方式、就业关系变化、劳动者地位变化、多种劳动形态等技术和产业生态系统变化的基础上,推行职业教育培训体制改革。
韩国积极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数字化转型、培育符合“工业4.0”时代特点的职业能力,努力打造社会全要素参与、职业学习培训终身化、基础设施完善及管理方式创新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同时,使这一体系能够应对由金融和生产技术革新带来的社会文化、个人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
韩国着力打造劳动者可以根据不同职业生涯阶段灵活选择不同劳动(就业)方式及职业技能培训方式的终身职业教育培训体制。摆脱以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为中心的模式,为应对飞速发展的技术革新和工作岗位的减少,强化现有的社会投入战略(包括积极的劳动市场政策、社会福利服务、资产积累、保健及康复等),制定由自动化生产带来的劳动市场及培训需求为基础的综合性社会政策。在大规模推广普及新技术的同时,还考虑制度与政策的包容性问题。着力消除由于“数字鸿沟”产生的弱势群体在职业教育培训中被忽视的问题,给予被边缘化的就业困难人群特殊的政策支持。
三、韩国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策略
(一)应对新技术发展,培育复合型新技术人才
1.培养具有核心职业能力的复合型新技术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持续推进以创意性、合作性为基础的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阶段、终身教育领域,完善资格认证制度及职业教育培训体制。同时,引导生产方式的革新,通过产业平台革命,发掘与新商品和商业模式相联系的创业空间及创业生态的职业教育培训课题。
2.强化数字能力培养,增加软件编程、操作类的课程。扩大无人机、机器人、大数据等未来朝阳产业领域的技术培训,大力开展面向新技术领域的职业技能培训;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市场的整合重组,培养更多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培育优秀教师队伍;面向未来新产业新技术领域,开发及大力支持从中等职业教育到研究生水平的职业教育课程,同时加强与培养融合技术人才课程的STEM(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融合教育的衔接。
(二)构建“政行企校”合作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
1.转变职业教育管理模式。韩国将现有的“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转变为“中央部门(教育部及相关部委)、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学生、家长、企业”等利益相关方之间合作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探索以校企合作为中心加强职业教育管理,如“产学一体型学徒制学校”和“名匠高中”的建设。同时,给予企业优惠的政策扶持,适当减轻相关企业运行成本负担。
2.建立符合产业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培训管理体系,构建快速、灵活适应未来岗位需求的职业教育培训平台。继续以NCS 体系为基础,课程体系开发和应用方面努力强化产业界的主导性,提升行业人力资源开发委员会(ISC, Industrial Skills Council)的作用。ISC 代表着相关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为了更加准确及时地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传达产业需求,需要政企校三方深入构建多种合作关系,强化NCS 课程体系、工作—学习并行制认证标准开发等核心功能,提高职业教育培训质量及水平。同时,着力构建具有前瞻性的产业变化早期预警体系,以提前应对市场变化,培养适用人才。
(三)提升学校管理的灵活性,推动以项目为中心的学制改革
1.在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域进行学校管理制度改革。一是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根据岗位能力培养周期(1~3 年)开设专业课程。开展以学分制为基础的教育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学分,灵活掌握学习进程,可提前毕业或推迟毕业。二是在高中一年级课程中开展“职业生涯探索及体验学期制”“人性教育学期制”等探索。通过工作体验或职场学习来实施人性教育,并从二年级开始考虑引入适合自己特点的专业教育,为不擅长学术理论学习的学生提供另外一条通向职业成功的路径。三是积极推广“产学一体型学徒制学校”的企业生产一线实践,将校外实训实习纳入专业教学并予以认定。推进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融通,使普通学生随时可参与进来,并根据产业领域、技术水平等给予必要学分,达到要求即可获得毕业资格。
2.在高等教育阶段逐步摆脱以固定授课年限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体制,打造以“国家资格体系(KQF)”为基础、以项目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体制。高校与企业共同开发长期企业一线实习课程、编制现场学习教材、完善学分灵活认定制度,建立参与学生的未来发展设计等咨询系统,确保学习与升学及就业相衔接,以此解决市场需求和毕业生质量不匹配的问题。同时,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强化以学科和KQF 为基础的职业能力并重的研究生学位体制。另外,通过多种方式扩大招收社会人员学习,为在生产一线工作的劳动者提供终生学习机会。
(四)实施普惠性的职业教育培训,推进终身学习制度
1.推动全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建立“职业技能培训—行业发展—福利政策”相融合的整体支持体系。积极开展面向缺乏新技术学习机会的弱势群体以及由于智能化生产导致就业困难的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在比重大幅扩大的服务领域,改革现有固定化的培训方式,应对非正式员工、特殊行业岗位的增加。另外,根据劳动就业市场的变化,以特色项目的方式为求职者、在职人员、中小企业、社会弱势群体等提供满足生活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
2.加大对中小企业及员工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扶持力度。实行全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休假制,扩大劳动保险覆盖下的带薪休假培训申请资格。同时,根据智能化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劳动者工作时间逐步缩短的趋势,引进“工时储蓄账户”制度,将节省出来的工作时间用于之后的职业教育培训活动。并将其与职业教育培训统筹,通过劳动者与企业的协商确定采取休假方式的中长期账户或者应对阶段性工作需求变动而灵活设置的短期账户。
3.面向劳动者个人开展财政资金支持,鼓励劳动者根据自身情况以适当的方式自主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学习活动。将终身职业教育培训账户制和终身学习账户制统一管理,把以履历管理为主要功能的终身学习账户整合为具备资金支持系统的职业教育培训账户,为劳动者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完善学习管理系统,对人力资源更好地进行管理。将终身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范围从目前劳动就业部认可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扩大到中等教育机构、专科大学、大学等法定设立的教育培训机构。
(五)打造韩国特色资格体系,革新就业信息传递方式
1.完善职业资格运行管理体系。支持职业资格政策审议会制度,负责NCS 资格质量管理的KQF 统筹管理机构(KQF 特别委员会)下设“工作岗位委员会”。加强以KQF 为基础的普通教育资格(学位)和职业资格联系原则与标准的认识,通过科学的方法制定KQF 职业资格分类的依据和合理的资格标准,以确保通过KQF开展资格认定的公正透明。针对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数字模拟技术等高新技术制定以成果产出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南。
2.掌握准确的技能需求和资格需求。各行业人力资源开发委员会(ISC)站在行业未来发展的高度,积极发挥把握技术人才需求、设计资格项目及协同制定具体战略的作用。以职业能力标准(NCS)为基础,根据行业生产变化进行调整,提供精准匹配的工作岗位信息服务。行业企业提供人才需求,求职者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掌握岗位要求的核心能力信息,从而扩大就业,提高生产水平。在国家层面,制定地区产业培育和地区特色教育及就业支持战略,整合并制定相关法律。为了评价地方政府支持中心的管理成果和消除地区间不平衡,建立国家级支持机构。同时,设立地区产业—教育—就业委员会,在各行业企业的协助下开展中短期人力需求调查,并以此结果为基础,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训。每年实行分地区绩效成果评价,对优秀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推广。
四、对我国职业教育培训的启示
(一)全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要进一步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为载体,全面提升全社会劳动力的技术技能水平。一是在“工业4.0”全球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紧紧抓住七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地方和区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彻底转变职业院校以固有师资结构和招生数量为驱动力的专业设置依据,加快设置和改革一批能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专业。二是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加快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从课程建设、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发力,着力改变以知识学习和教师讲授为主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着重培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三是在职业教育本科设置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依托协同创新中心、高水平实训基地等培养平台建设,将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植入新型技术发展前沿项目,有效提升学生的对技术问题的创新性解决能力,从专业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应用、经验凝练总结、问题自主解决等多个维度全面提升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四是培育一批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紧缺型人才专项培养平台,整合行业内部教育资源和高端前沿师资,研发适合紧缺高端岗位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以满足本行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短期需求。
(二)建设职业教育发展多元推动的新态势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在产业专门人才供给方面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的问题暴露出来,导致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传统的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培养机制没有得到根本改革。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主要还是依赖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的推动,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成为解决发展问题的推动力,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一是在国家、地方政府层面搭建横跨部门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或专门委员会,协调教育、发展改革、工业信息化、科技等多部门领域的政策,协同推进发展。二是以工会组织为平台,增加一线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技术技能对人才发展的重要性,改变全社会唯院校层次、唯学历层级人才的认可标准。三是进一步推动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指导企业将发展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纳入战略层面,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职工职业能力培养,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动力问题。四是重视“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知识生产范式,借助新媒体平台、互联网创造平台等载体,以市场需求为动力、以内容产生性质为评价标准,对专门制作职业教学短视频资源的用户在产值分成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同时,培养一批岗位技术技能教学资源的生产者,使互联网流量和资源汇集到职业教育培养中来。
(三)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发展中要充分发挥“提升服务发展水平”的社会功能属性,以建设学习型社会为时代载体,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布点多元、覆盖面广的特点,以提升在岗职工技术技能水平为目标,依托职业院校培训中心、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社区学院、大中型企业职工培训基地等平台,进一步加快院校、行业、企业培训资源的共享机制建设,形成多元化职业教育培训协同发展的态势。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院校教育培训资源部分闲置与中小企业培训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能够解决院校培养资源与企业和行业需求存在时差、代差的问题,实现培训资源的高效共享与及时更新。一是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企业承担的职工培养培训义务,从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长久人才供应的角度,对企业开展职业培训和职工培养工作进行监督。二是将培训开展情况纳入劳动执法的内容中,扭转部分企业“重视短期经济效益,忽略长期发展和人力储备”的局面,倒逼企业引入“工时储蓄账户”等先进经验,解放职工的部分工作时间用于开展职业培训。三是从财税政策方面进行引导,一方面要借助事业单位改革的契机,提高公办职业院校财务的自主权并增加学校培训收费方面的灵活性;另一方面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开展职工培训的积极性。
(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人才培养信息融合体系
职业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体,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标准与行业企业工作岗位实际需求之间的错位和脱节,一直以来都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近年来,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人才培养的供给端和需求端虽有了一定的沟通与协作,但是合作分散、协作程度不深的问题仍然存在。因此,职业教育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人才培养信息融合体系。一是以1+X 证书制度试点推进工作为牵引,加快国家资历框架体系和学分银行建设,以课证融通为抓手,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二是加速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应用,以《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中提出的“遴选100 个左右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牵引,加快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数字模拟技术在岗位实训实践中的应用,解决部分行业人才实训难、培养难的问题。三是建设多部委联合推进的人才培养需求信息平台,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由行业协会等牵头组织发布生成一线急需的技能要求,指导职业院校、职工培训组织及时更新相关岗位教学和培训资源。四是重视区域性职业教育协作机制建设,根据本区域优势和重要产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建立省域内或区域内跨省职业教育信息协作机制,形成人社部门指导的标准端与教育部门指导的供给端及工信、发改部门指导的需求端的整体融合,加速院校、企业、行业和行政部门“四元”融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人才培养信息融合体系建设。
[注释]
①NCS(National Competency Standards)即韩国国家职业能力标准,是实际生产岗位对于工作者的知识、技术能力以及态度的体系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