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洋淀纪事》的版本变迁及价值评判

2022-03-18刘运峰

关键词:中国青年出版社纪事口镇

刘运峰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300071)

《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的一部小说、散文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孙犁作品集,堪称“荷花淀派”的代表作。

关于该书的编选,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出版《播种文艺丛书》的需要。中国青年出版社原名青年出版社,1950年1月成立于北京,1953年4月,开明书店自上海迁来北京,与青年出版社合并,定名为中国青年出版社,行政隶属共青团中央,主要出版面向以青年读者为主的青年工作和思想修养、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历史地理、革命回忆录、人物传记以及自然科学等读物。1956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张孟良的《儿女风尘记》、徐怀中的《我们播种爱情》,以及由该社自己编辑的《红旗飘飘》(1-5)等;1958年,该社又出版了刘流的《烈火金刚》,乌兰巴干的《草原烽火》以及《红旗飘飘》(6-9)等,在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为了满足更多读者的需要,该社编辑了“播种文艺丛书”,收录作品以小说、散文、诗歌为主,其中包括菡子的《幼雏集》,管桦的《辛俊地》,何为的《第二次考试》,王汶石的《风雪之夜》,郭小川的《雪与山谷》等。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以下简称“1958年版”)就是其中的一本。

其次,是友情的需要。由于在写作上的精力透支,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对胡风事件的不理解,加之家庭负担的沉重,使得孙犁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他萎靡不振,万念俱灰,令家人和朋友很是担忧。正如孙犁所述:“一九五六年秋天,我的病显得很重,就像一个突然撒了气的皮球一样,人一点儿精神也没有,天地的颜色,在我的眼里也变暗了,感到自己就要死亡,悲观得很。其实这是长期失眠,精神衰弱到了极点的表现。家里人和同事们,都为我的身体担心,也都觉得我活不长了。康濯同志来天津看我,就很伤感地说:‘我给你编个集子,还要写一篇长一些的后记。唉,恐怕你是看不到了。’”(1)孙犁:《病期经历·红十字医院》,《孙犁文集(补订版)》第3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第415页。可见,这本书是康濯对老朋友孙犁的一种责任,一个纪念。

关于为什么要由康濯编选这本书,刘宗武在《白洋淀纪事》的《二〇〇〇年版编校后记》中讲得很清楚:“孙犁曾说,康濯是‘我的作品的百科全书’,‘是我的作品的最后鉴定人’。可见他们相知之深,交谊之厚。

那时候,孙犁最初的几本小说、散文集,即由康濯参与选编。当孙犁缠绵于病榻之上,康濯承担选编《白洋淀纪事》,更是情理之中的事。”(2)刘宗武:《二〇〇〇年版编校后记》,孙犁:《白洋淀纪事》,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533页。

再次,是出版社对康濯的信任。康濯不仅是作家,而且精通编辑业务,具有组织领导才能。1950年,康濯就在青年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两家房东》和《一个知识青年下乡的故事》两本书,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后者,一年之内四次印刷,这无疑拉近了康濯和出版社之间的距离。因此,由康濯编选《白洋淀纪事》也是顺理成章的。

1958年版《白洋淀纪事》收入孙犁写于1939年至1950年间的54篇作品,分为两辑,第一辑为小说,包括《看护》《正月》《山地回忆》《村歌》《芦花荡》《荷花淀》等29篇;第二辑为散文、特写、通讯等,包括《天灯》《王香菊》《一别十年同口镇》《新安游记》《一天的工作》等25篇。两者以在目录中空出一行的形式进行分隔,但在内文中未加辑页加以区分。按照《编后说明》中的提法:“两辑中也可能各有少数几篇区分得不够恰当的;这不过是个大体的区分罢了。”(3)康濯:《编后说明》,孙犁:《白洋淀纪事》,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第418页。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较为特别,就是“目录和文章都按写作年代先后排列,而后写的编在前面”(4)康濯:《编后说明》:孙犁:《白洋淀纪事》,第418页。。这种独特的编法孙犁并不认同。1991年1月19日,孙犁在《悼康濯》一文中说:“一九五六年,我大病之后,他为我编了《白洋淀纪事》一书,怕我从此不起。他编书的习惯,是把时间倒排,早年写的编在后面。我不大赞赏这种编法,但并没有向他说过。”(5)孙犁:《悼康濯》,《孙犁文集(补订版)》第3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第607页。

需要指出的是,由康濯编选的这部《白洋淀纪事》中所收录的作品并非孙犁作品的本来面目,正如康濯《编后说明》所言:“现在将其中大部分的文章作了文字上的整理和修改;同时增添了没有印行过的几篇,编成了这本书”(6)康濯:《编后说明》,孙犁:《白洋淀纪事》,第418页。。

关于对文字的整理和修改,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文字的更动,使得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更加符合当时人们的阅读习惯,以配合当时正在开展的文字改革运动。这方面的修改很多,例如将以汉字表示的年月及序号的数字统一修改为阿拉伯数字。另外,就是将孙犁作品中的一些文字进行了简化和通俗化的处理,如《看护》中将“落在了后面”改为“拉在了后面”,将“一只脚蹬在河边的一块石头上”的“蹬”改为“登”,将“宽大清澈的河流”中的“澈”改为“彻”,将“和面”的“和”改为“合”,将“茅柴”改为“毛柴”,将“翻来覆去”改为“翻来复去”。再如,《正月》一文中,将“那些汉子都苦的像浇干的水畦一样”的“像”改为“象”,将“我就不待见那些新的”的“待见”改为“戴见”,将“叠在一起”改为“迭在一起”,将“尥了一个蹶子”的“尥”改为“撂”。再如,《山地回忆》中,将“一会儿”改成“一会”,将“我哭不得,也笑不得”的“得”改为“的”,将“心疼”改为“心痛”,将“被摞”改为“被垒”。

二是对文字的删除和改写。如《一别十年同口镇》中,最初的结尾是这样的:

我觉得这和过去我所习见的地主子弟,并没有分别,应该转变学习劳动;又向谁诉的什么苦!

进步了的富农,则在尽力转变着生活方式,陈乔同志的父亲、母亲、妹妹在昼夜不息地卷着纸烟,还自己成立了一个烟社,有了牌号,我吸了几支,的确不错。他家没有劳动力,卖出了一些地,干起这个营生,生活很是富裕。我想这种家庭生活的进步,很可告慰我那在远方工作的友人。(7)孙犁:《一别十年同口镇》,《孙犁文集》(三),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77页。《白洋淀纪事》中则将这一段全部删去,将其改写为:

我觉得这和过去我所习见的地主子弟,并没有分别。我知道党正要根据人民的愿望,采取彻底复查土地的措施;我感到地主阶级的气焰必须彻底打垮下去。这些人有什么权利向人诉苦!这些人的唯一出路,就是从劳动改造中重新作人!(8)孙犁:《一别十年同口镇》,《白洋淀纪事》,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第349页。

进行如此的修改,既非孙犁本人的意愿,也不一定是康濯的真实想法,可能迫于多重压力,不得不如此。这是因为,这篇散文最初发表于1947年5月17日《冀中导报》,同年冬季,在冀中土地会议期间,包括《一别十年同口镇》在内的《织席记》《新安游记》一并受到了批判,其中,《一别十年同口镇》结尾处描写富农家庭的人口参加劳动被指责为“立场”问题。另外,1957年的“反右派运动”把阶级斗争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使得人们谈虎色变,噤若寒蝉。因为,按照20世纪50年代的思维定势,阶级斗争是不可调和的,非此即彼,岂能温情脉脉地赞美富农。

三是对情节的改写。《新安游记》有一段锄奸的描写,原文是:

他一猫腰,他的脑袋掉下来,砸在钱柜上。一把明亮的刀在黑影里一闪。那个侄儿把两只枪带好,就到了上房。

在上房,他一刀砍死日本宪兵队长,又用枪逼着他的堂弟和堂弟妹来到客厅,他命令:“张包!”

他堂弟扯起大衣襟,他在钱柜上抓起一件东西放进去:

“走!”

“大哥,我爹哩?”

“不要找他!走!上房!你哭,我砍了你!”他对他堂弟妹说。他带着两个汉奸男女上房,下房,过壕沟上城墙。城墙外边有一只小船等在那里,他们来到船上。“大哥,我爹哩?”

“你看包里是什么?”汉奸兄弟解开包一看,皓月当空照见他爹的人头,他咳呀一声。小船箭一样开走了。

这就是有名的熊氏三杰的英雄故事中间的一个。

“他为什么杀了他的大伯?”在解放区,是没人发这样糊涂的问题的。这位英雄不久牺牲在新安城下。他吃醉了酒,受了奸人的骗:“要拿新安了!”他跳下炕来就奔着县城跑去,他爬上城墙,敌人打中了他,他翻身跌了下来。伙伴说:“你挂了彩,我背你回去!”

他一摆手,说:“不用!我是没用的人了。这样也够本了!”他举枪打死了自己。

其实,敌人只打折了他的左腿。

关于他的两只腿,有很多传说,新安一带,都说他是飞毛腿。有人说,飞毛不飞毛不知道,反正他走路特别溜撒,孩童的时候,常见他沿着城墙垛口飞跑。

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只坏了一条腿就打死自己?这问题就很难答复。为什么不残废地活着?我好像听说,有一只鹰,非常勇猛,损坏了一根羽翎,它就自己碰死在岩石上。为什么它要碰死?(9)孙犁:《新安游记》,《孙犁文集》(一),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第177-178页。

而在《白洋淀纪事》中,这个情节做了较大的修改:

他一猫腰,侄儿就捆上了他的胳膊,塞住了他的嘴。侄儿把两枝枪带好,就到了上房。在上房,他一刀砍死日本宪兵队长,又用枪逼着他的堂弟和堂弟妹又来到客厅,命令:“搀着他!走!上房!你哭,我砍了你!”他对他堂弟妹说。他带着三个汉奸男女上房,下房,过壕沟,上城墙。

城墙外边有一只小船等在那里,他们来到船上。

小船箭一样开走了。

这就是新安有名的英雄故事中间的一个。这位英雄不久牺牲在新安城下。他喝醉了酒,受了奸人的骗。

有人喊:“要拿新安了!”他跳下炕来就奔着县城跑去。他爬上城墙。敌人打中了他,翻身跌了下来。

敌人打折了他的左腿。

关于他的两只腿,有很多传说。新安一带,都说他是飞毛腿。有人说,飞毛不飞毛不知道,反正他走路特别溜撒,孩童的时候,常见他沿着城墙垛口飞跑。(10)孙犁:《新安游记》,《白洋淀纪事》,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第356-357页。

康濯在这里尽管对孙犁的原作动了很大的“手术”,但却是很有必要的。相比之下,这样的修改更为合理,更为简洁,也更具有人性化。因为,在孙犁的原作中,侄子杀死汉奸大伯的过程过于简单化。试想,他并没有庖丁解牛的本领,怎能做到单凭对方一个猫腰的动作就把他的脑袋砍下来,而且会毫无声息不引起任何惊动?再者,这样的描写也过于暴力,过于血腥。另外,后面的情节也不合常理。在一刀砍死日本宪兵队长之后,他又用枪逼着他的堂兄弟夫妇来到刚刚杀死大伯的客厅,并把大伯的头颅放进他的堂兄弟的衣襟。先不说日本宪兵队长能否被一刀砍死,试想,刚刚杀过人的客厅会是什么景象,难道他的堂兄弟夫妇毫无察觉?这种传奇性的描写类似民间的侠义小说。这也说明孙犁当时创作的不成熟和想当然,因为他确实没有亲身经历过残酷的战争以及杀戮场面。

关于英雄在负伤之后自杀的情节,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语境下,这样的自我了却生命的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更不值得赞美,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软弱,有损英雄的高大形象。因此,康濯做这样的改写也无可厚非。

这部《白洋淀纪事》总字数为261,000字,由沈云端设计封面,于1958年4月出版,首印35,000册,定价1.30元。

由于这部书部头适中,文笔优美,风格独特,出版后很受欢迎。1960年5月,出版社又印刷38,000册,其中精装本3000 册。林锴设计封面并特意为这部书创作了6 幅国画插图,进一步提升了这部书的品位和档次。从此,孙犁为更多的读者所熟知。

1962年4月,《白洋淀纪事》出版了第二版(以下简称“1962年版”)。1962年版与1958年版最明显的不同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散文部分增加了《访旧》《杨国元》《家庭》《齐满花》《婚俗》《张秋阁》6篇作品。前五篇为孙犁根据1952年下乡时积累的素材,在1953年8月24日至9月14日期间写成,并以孙芸夫的笔名发表于《天津日报》,副标题均为“农村人物杂记”。《张秋阁》写于1947年,最初收入北京通俗读物出版社1954年12月重版的《农村速写》一书。二是对有些篇目进行了调整。在第一版中所标创作年代较为模糊的作品在再版时得到了确定,因此也自然会做出次序上的调整。第二版的编排方式和第一版相同,仍采取新写作品放在前面的方式。在第二版推出之前,孙犁写了简短的《再版附记》,其中提到:“病稍愈,这次重印,自校一过。但校的也很粗略,只改正一些重要的错字,可改可不改的地方没有动,留待以后吧。”(11)孙犁:《〈白洋淀纪事〉再版后记》,《孙犁文集》(五),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131页。孙犁还特意说明,由于《访旧》等五篇是1953年写成的,因此,这部书的写作年代,也就相应由原来的1939年至1950年向后推移至1953年。所以,1962年版也可以称之为“增补版”。可惜的是,1962年版仅印刷了2000册精装本,之所以印数如此之少,主要原因在于自1959年开始,我国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纸张、产能和人们的消费能力严重不足,因此影响了《白洋淀纪事》的发行。

经过1962年“七千人大会”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3年,国民经济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同年6月,《白洋淀纪事》第4次印刷,印数为30,000册;1964年2月第5次印刷,印数为70,000册;1965年8月第6次印刷,印数为5000册。至此,《白洋淀纪事》两版共计印刷6次,总印数达180,000册,(12)朱肇本主编:《55年重版书总编目(1949年—2004年)》,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第282-283页。可见影响之大,需求之广。

1966年至1976年,中国历史上遭遇了有“十年浩劫”之称的“文化大革命”,许多在“十七年”时期出版的图书都被当作“大毒草”受到批判,停止发行,《白洋淀纪事》当然也在劫难逃。再次与读者见面,则是在“文革”之后了。

1978年4月,《白洋淀纪事》(以下简称“1978年版”)得以重印,版权页标为“第2版第7次印刷”,未标印数。根据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5月作为内部资料印行的《55年重版书总编目》(1949—2004),该版印数为60,000册。1978年1月20日,孙犁为此书写下了简短的《重版后记》;“此次重版,又校正一些错字,主要在书的后半部。增加一篇《女保管》。此外,遵照编辑部的建议,抽去《钟》《懒马的故事》《一别十年同口镇》共三篇”(13)孙犁:《重版后记》,《白洋淀纪事》,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第459页。。

1978年1月,“文革”虽然已经结束,但人们对“左”的一套依然心有余悸,思想还没有得到解放,对于描写爱情、人性的作品还不能完全接受。因此,《白洋淀纪事》中的一些篇目也必然面临被删除的命运。《钟》本来是一篇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很成熟而且也能够代表孙犁风格的小说,但由于描写了尼姑与村干部的爱情,其中有着悲天悯人的情调,为1978年初期的社会环境所不容,只能被割舍。《懒马的故事》是一篇极短的小说,通过三个断片描写了一位懒惰的农村妇女的几件小事,极具讽刺意味和喜剧效果,堪称孙犁的用心之作,之所以被删去,也是为了避“丑化”劳动妇女之嫌。《一别十年同口镇》之所以被删去,大概也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定势和“两个凡是”的大背景有关。因为,在1978年,“地、富、反、坏、右”依然是阶级斗争的对象,“美化”富农依然是一种禁忌。

1978年版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使用了正在试行的第二批简化字。如将“云彩”排成“云采”,将“放在嘴里”排成“放在咀里”,将“包裹”排成“包果”,将“街上”排成“亍上”,将“圆圈圈”排成“元圈圈”,将“纸盒”排成“纸合”,将“稀少”排成“希少”,将“停下”排成“仃下”,将“篮子”排成“兰子”,将“一副”排成“一付”等。可以说,这本书留下了一次不成功的文字改革的痕迹。

1978 年版依然由林锴设计封面,为了节省成本,删去了原有的彩色插图,全书字数为330 千字,定价0.95元。

2000年5月,《白洋淀纪事》(以下简称“2000年版”)入选“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以统一开本统一装帧集中推出。受孙犁家属委托,刘宗武对该书进行了校读,同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重新编排,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

第一,是作品的增补。在小说部分,补入《战士》《芦苇》《琴和箫》《第一个洞》《山里的春天》《纪念》《蒿儿梁》《婚姻》等9篇;在散文部分,补入《她从天津来》《三烈士事略并后记》《纪念党的生日》《王凤岗坑杀抗属》等4篇;在特写部分,补入《安新看卖席记》《光复唐官屯之战》;在天津见闻部分,将描写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工农群众生活和“文革”前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一并补入,包括《新生的天津》《人民的狂欢》《学习》《节约》《小刘庄》《团结》《宿舍》《挂甲寺渡口》《慰问》《保育》《厂景》《保卫》《站在祖国的光荣岗位上》等13篇,这些作品,曾收入于百花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津门小集》,在2000年版中单独作为一辑;在通讯部分,补入《妇女的路》《刘桂兰》《青春的热力》《一天日记》《津沽路上有感》《积肥和择菜》《某村旧事》《烈士陵园》等8篇作品,其中前五篇曾收入《津门小集》,至此,收入《津门小集》中的全部作品,均补入2000年版。这样,书中作品的下限,则推移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

第二,是篇目归类上的调整。将《一天的工作》《女人们(三篇)》和《新安游记》归入小说部分。

第三,是文本的来源的变化。全部文本以《孙犁文集》为准,将《新安游记》和《一别十年同口镇》所做的改动一律恢复原貌。同时,恢复了1978年版删去的《钟》《懒马的故事》和《一别十年同口镇》等3篇作品。

第四,是体裁的划分。全书大致按体裁分为小说、散文、特写、天津见闻、通讯等五辑,各辑作品均按写作顺序编次。

经过重新编辑的《白洋淀纪事》于2000年7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书后除收入康濯的《编后说明》、孙犁的《再版附记》和《重版后记》、刘宗武的《二〇〇〇年版编校后记》之外,附录了《孙犁主要著作》《孙犁生平、创作评论专集、专著简目》。该书由李吉庆设计封面和版式,恢复了原有的6幅插图,字数为395千字,定价26元,首印10,000册。

2010年11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又出版了《白洋淀纪事》的新版(以下简称“2010年版”)。该版依然由刘宗武编辑。和2000年版最大的不同,2010年版将孙犁最为著名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收录进来,作为专门的一辑。同时,将小说《懒马的故事》改为《“懒马”的故事》,为散文《看护》加了副标题“在天津中西女中讲的少年革命故事”。

刘宗武在《新版〈白洋淀纪事〉编后记》中说:“今次新版,除了收入可以收集到的,‘文革’前他所创作的所有作品外,还特地将他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合在一起出版。”(14)刘宗武:《新版〈白洋淀纪事〉编后记》,孙犁:《白洋淀纪事》,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第497页。理由是“《铁木前传》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要全面了解和认知孙犁的创作风格,不可不读它。”

2010年版由瞿中华装帧设计,保留了林锴的5幅插图,增加了张德育为《铁木前传》创作的3幅插图。但在后折口的署名却出现了一处失误,就是把绘画插图的作者署为张德育,而遗漏了林锴。2010年版字数为500千字,定价为46元,首印8000册。

最后谈谈对四个版本的价值评判。

1958年版无疑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一个版本。原因是,康濯是孙犁作品的见证人,是孙犁文学作品的知音,对于孙犁作品的优劣得失,康濯最为熟悉,是编辑《白洋淀纪事》的不二人选。而且,康濯在编选过程中,是得到了孙犁的信任的。尽管对于编排次序孙犁有不同的看法,但对于所收入的作品,孙犁没有任何异议,即使在《新安游记》《一别十年同口镇》中有明显的删改,孙犁也是认同的。因此,1958年版最具权威性,也最具有版本价值。

1962年版在1958年版的基础上增加了6篇,是孙犁的意愿。尤其是《张秋阁》,孙犁在《再版后记》中特意提到:“《张秋阁》一篇是从旧稿中检出,这显然是一个断片,不知为什么过去我把它抛弃,现在却对它发生了一种强烈的感情,这也许是对于这样一个女孩子的回忆,越来越感觉珍重了吧。”(15)孙犁:《〈白洋淀纪事〉再版后记》,《孙犁文集》(五),第131页。这个版本是对1958年版的少量增补,但由于印数仅为2000册,大多数读者心目中的《白洋淀纪事》,依然是1958年版,入选“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的,也注明为“1958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版”。

1978年版是在1962年版的基础上排印的,但是删去了3篇作品,这并非孙犁所愿。因此,孙犁在《重版后记》中的表述是“遵照编辑部的建议”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革”刚刚结束,老作家劫后重生,为了得到“亮相”的机会,就不得不做出让步和妥协。加之这个本子使用了试行不久就被废止叫停的“第二批简化字”,其价值就大打折扣。事实上,孙犁对这个本子也不满意。1981年7月6日,孙犁在收到姜德明《读〈被删小记〉之余》之后,写了一段读后附记,其中提到:“又:收到你的来信的同时,来了两位教师,他们发见: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七八年新版《白洋淀纪事》,文字与旧版不同。除有整段删节外,文字改作也很多。这使我大吃一惊,因为关于删改文字,出版社一直没有同我打过招呼。这是一本书,事关重大,我已通知各处正在编印我的作品的同志:一九七八年版的《白洋淀纪事》,已不可据,请用一九五八年或一九六二年的版本。”(16)孙犁:《读〈被删小记〉之余读后附记》,《孙犁文集(补订版)》第8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第206页。孙犁的这段话有些情绪化,因为1978年版所依据的,就是1962年版,而1962年版在对孙犁《新安游记》《一别十年同口镇》两篇文章的删改上,所依据的是1958年版,孙犁应该是知情的,而且,也认同康濯的这种处理方式,除非孙犁压根儿没有读过经过康濯加工后的《白洋淀纪事》。但这种可能性也不大,尤其是1962年版,即使不读文字,林锴专门为这本书画的六幅插图总会看过的。而《新安游记》中的那幅插图正是根据删改后的情节绘制的,孙犁不会不清楚。只能说,在1981年的大背景下,孙犁对自己的文字更加看重,对于删改他的文字极为反感。

2000年版从内容到编排次序上与1958年版具有明显的区别,甚至可谓大相径庭。此时,康濯已经去世,孙犁自1996 年之后就进入了不读书、不写作、不会客的自闭状态,因此他对2000 年版没有提供任何意见。尽管编者出于好意,将《津门小集》和孙犁“文革”前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一并编入,但已经不是《白洋淀纪事》的本来面目。这样,2000 年版就不再是孙犁小说、散文的选本,而是孙犁在某个时段小说、散文的“全本”,而“全本”不免有良莠不齐的缺陷。尽管孙犁的作品整体质量较高,但也并非篇篇都是精品力作,如果由孙犁本人来决定取舍,恐怕也不会将大部分作品都收进去的。最为关键的,2000版是以“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丛书”的名义出版的,而且《丛书前言》说得很清楚:“丛书的每一种图书对所使用的版本做了精心选择,选择的原则是在尊重初版本的基础上从优择用,重版时仅对所用版本中明显的编校错讹进行修订;由于有些原版本篇幅较小,此次重版时适当地将作家的一些其他重要作品补录其后,当可满足当今读者的阅读要求。”(17)丛书编辑委员会:《丛书前言》,孙犁:《白洋淀纪事》,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2-3页。这就说明,该套丛书收录的基本依据就是初版本,对其中的编校错讹进行订正是必要的,将一些重要的作品补录于后也是可以的,但不能改变原貌,伤筋动骨。而且,在丛书目录中,有关《白洋淀纪事》明确记载的就是1958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版。所以,2000版可谓名不符实。

2000年版将经过删改后的《新安游记》《一别十年同口镇》恢复原貌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如前所述,康濯的删改并非没有道理。新版中可以以加注的方式予以说明,而不能擅自恢复。否则,就无法体现康濯的编辑劳动。恢复原貌之后还带来一个问题,就是造成文字和插图的背离。1962年版的《新安游记》中的插图是按照康濯修改过的情节描绘的,画面上是锄奸队员双手持枪,一只脚踩在被捆绑了的汉奸背上,但2000版的文字却是“他一猫腰,他的脑袋掉下来,砸在钱柜上”(18)孙犁:《新安游记》,《白洋淀纪事》,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165页。,出现了文图不符的情况。这在编辑方法上,是不可取的。也正因为如此,2010年版就把这幅插图删去了。

2010 年版又将《铁木前传》收入进来,篇幅较1958 年版增加了将近一倍,定价也变成了1958 年版的35倍,似乎就更没有必要了。

那么,假如再版《白洋淀纪事》,应该依据哪一个版本呢?笔者的建议是,以1962年版为底本,恢复孙犁的用字习惯,如“清澈”“尥蹶子”“被摞”“蹬在石头上”等,在《新安游记》《一别十年同口镇》分别以加注的方式录入原文,这样,既保持了《白洋淀纪事》的原貌,也对孙犁原有的文字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同时也给读者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猜你喜欢

中国青年出版社纪事口镇
杨塘纪事
诸暨市店口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幼小携手 感悟成长
Close Critical Analysis of Integration of the Immigrants and Destruction of the Differencein Under the Skin(Glazer 2013)
人参果 脱贫果
正月纪事
学抖空竹纪事(外四首)
Aesthetics Taste of Ancient Greeks
不宠无惊过一生
二十年代初蒋介石访苏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