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语

2022-03-18刘卫东

关键词:王林孙犁白洋淀

刘卫东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7)

从接受史角度看,孙犁是一位声誉日隆,“后劲”充足的作家。同时代很多作家去世后,“现场”效应丧失,研究也难以为继了。孙犁身处20世纪文坛潮流中,却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不随波而动,更未主动弄潮。有很长一段时间,孙犁托病,不发表任何应景文字。他的选择虽让自己时有困厄,但保持了斯文与体面,对得起“人淡如菊”的自譬。孙犁用文本和人格说话,不温不火,穿越了时代,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同与尊重。这一点,从当前的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选题中,清晰可见。易言之,孙犁用文字与经历,践行了文章之“道”,再次验证了历史审判的公正。在作家身后,质疑“现场”的喧嚣和浮躁,披沙沥金,对当时的“弱者”予以补正和纠偏,应是研究者分内的工作。当下“孙犁研究”的意义,此其一焉。

当前,“孙犁研究”波澜不惊,正向深水区跋涉。大规模的宏观主题式综论暂时消歇,而对具体问题的讨论,恰逢其时。整理旧有史料,能发现很多有趣细节,温故知新。细读、研磨需要研究者的耐心,以小见大,更需要洞察与识见。《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经典之作,问世以来,出了不少版本。刘运峰的《〈白洋淀纪事〉的版本变迁与价值评判》梳理了《白洋淀纪事》的多个版本,比对了不同之处,解释了原因,并最后对版本价值做了评判。这个版本变迁史很有启发性:一是细致描述了各个版本变迁、演进的过程,脉络清晰;二是堪称一锤定音,指出了最佳版本;三是从版本变迁看细节,以春秋笔法,皮里阳秋,书写孙犁与时代的关系。

新史料的出现,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2013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书衣文录》,2021年,又推出了孙犁的《书衣文录全编》。显然,新版本收录的内容更完整和全面。李振刚的《1975年的孙犁——以2021年版〈书衣文录〉为中心》发现,在孙犁1975年的“文录”中,包含对婚姻、文坛等问题的思考。孙犁此时处于蛰伏期,心境复杂,无从排遣,于是写在书衣上,聊以自慰。他还不知道,自己正是用这些文字“蓄势”,将要迎来号称“老孙犁”的写作爆发期。李振刚使用新材料,补充了孙犁研究中的“空缺”,将孙犁前后两个写作时期粘合起来。由此,“小孙犁”到“老孙犁”之间的过渡,就很自然了。

孙犁研究中,也有不少“老问题”,如“孙犁之病”。1956年,孙犁生了大病,就此暂别文坛,显然,这场病并不“简单”。在以往的研究中,或认为孙犁“托病”,或认为孙犁患有“抑郁症”,都有道理,但也缺乏足够的说服力。王林是孙犁的老友,长期同居一城,时常见面,他的日记《王林日记辑录之一:我与孙犁四十年》2020年出版,保留了很多关于孙犁的“病”的记载。刘卫东的《再谈“孙犁之病”——以王林日记为中心》借助王林日记提供的情况,对“孙犁之病”做了新的探讨。

经典化作家或作家经典化,道阻且长,离不开研究者每个细小的推进。本小辑“孙犁研究”,就试图体现这一状况。

谨以此小辑,纪念孙犁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猜你喜欢

王林孙犁白洋淀
论孙犁作品中的逆向思维
白洋淀生态环境危机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美丽河北之白洋淀
孙犁装外行
美丽的白洋淀
王林中国画作品
STRONGLY CONVERGENT ITERATIVE METHODS FOR SPLIT EQUALITY VARIATIONAL INCLUSION PROBLEMS IN BANACH SPACES∗
从白洋淀逃荒到北京
心 计
卑微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