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能型社会视域下工科院校参与职教师资培养研究

2022-03-18杨红荃金凤燕

教育与职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双师职教工科

杨红荃 金凤燕

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革,提高技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坚定不移地建设技能型社会,进一步细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要求。因此,本文立足于建设技能型社会,探讨工科院校与职教师资培养之间的内在逻辑,构建工科背景高校参与职教师资培养的现实路径,实现政府、工科院校、企业、职业学校多元共同培养真正的“双师型”师资储备人才,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师资人才保障。

一、工科院校参与职教师资培养的内在逻辑

职教师资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工科院校的教育环境与优势专业,与职业学校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和,二者无论从人才培养方向还是实践路径上都存在深度的内在关联。

(一)共通性

工科院校与职教师资培养,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与校企合作培养实践路径上相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以及新经济的发展需求下,工科院校旨在培养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而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面向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教师资是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服务的,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化,二者具有共通部分。在教育链、产业链与人才链、创新链相互衔接的经济社会背景下,我国已将产教融合作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出发点。校企合作作为产教融合背景下一种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论是工科院校还是职业学校,都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一条重要路径,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创造条件,打造开放教育新生态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独特性

工科院校在培养兼具职业技能与师范技能的人才上具有独特性。工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因此在以工程性包含技能技术性、以学术性涵养师范性方面具有优势。工科院校的优势专业与高质量专业师资保障了专业理论课学习,校内实训基地及先进的实训设备保障了实践环节的教学与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按照师范生培养标准,设置相关教育学课程,对教育教学能力进行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职业学校培养高质量“双师型”教师。工科院校将职教师资培养作为学校工作的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整体发展建设中,不仅扩展了学校功能,更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满足了教育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发展需求。

(三)可持续性

工科院校参与职教师资培养的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对工科优势专业的实效性依存和对新兴专业建设的时效性对接两个方面。一是对工科院校优势专业依存实效性方面,工科优势专业适应市场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既满足职业院校对师资的需求,也符合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二是对工科院校新兴专业建设时效性对接。工科教育既要适应新兴产业发展,还承担着引领技术创新的职能,面向未来技术发展趋势提前进行专业布局,保持对国际前沿科学技术发展动态的关注度和敏锐性,及时发展新兴工科专业。从长远发展来看,工科院校具有比职业学校更强的适应性与发展性,对于职教师资培养是具有时效性的,可快速进行新资源、知识、技术的高度共享。

二、工科院校参与职教师资培养的价值体现

(一)以服务技能型社会为根本价值取向

加强技能型社会建设,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引导激励全社会共同关心、广泛支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是围绕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工科院校参与职教师资培养,以优势工科背景为基础,以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为核心,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工程技术支持,体现了工科院校服务技能型社会形成的价值取向。

(二)以扩展职教师资培养途径为重要目标

师资问题是关系到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问题,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目前,我国职教师资主要来源为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以及普通高校毕业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主要是依靠校内外培训基地针对在职教师的培养提升。对于高职扩招,现有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不能满足对“双师型”师资数量及质量的现实需求。所以,必须探索并扩展职教师资培养途径来解决职教师资需求问题。工科院校根据自身优势,结合技术师范的特色和规律,加强跨界参与度,实现职教师资培养资源互补和协调发展,从职业院校师资需要出发,以满足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定位为目的,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形成工科院校助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三)以提升职教师资综合能力为核心目标

提质培优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教学实践的核心能力需求与高质量“双师型”职教师资短缺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工科院校培养兼备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综合性师资有天然优势。首先,结合工科院校优势专业,根据新时代职业教育对高质量“双师型”师资的需求,引导职业学校、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统筹协调教育资源、人才资源和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多元共生环境。发挥各主体在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与功能,突破传统静态的职教师资培养标准建设理念,不断加强培养计划的研究与修订,从优化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提升集师范性与技能性为一体的高素质师资培养质量的角度探讨标准建设的内生动力。其次,探索“技能性”与“师范性”及其有效融合的方式,为保障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工科院校参与职教师资培养既要满足优势专业理论性、系统性、基础性的要求,又要兼顾职教师资特点,加强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教师教育教学职业技能的教育。

三、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四种转变

(一)从学历要求培养到“双师”要求培养:师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较薄弱、机制还不健全,师资队伍在数量上一直处于紧缺的状态。为解决职教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职教师资主要是从各普通高校、师范院校和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中选拔,对于职教师资的要求更多关注学历。针对学历教育过度和专业性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期“双师型”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始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许多学者对“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内涵、建设路径等进行探索。到了21世纪初,为了解决专业课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以及提升职教质量问题,国家再次提出了职教“双师型”师资的要求。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再次强调了对“双师型”教师的重视,对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招聘条件进行了大幅调整,2020年起将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并且将高职以上学历且行业经验丰富的人员列入应聘队伍,对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可以看出,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教育政策的指导下职教师资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

(二)从普通师范院校培养到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师资培养技能性加强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主要来源于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生。占职教师资主导的普通师范学校单一定向培养模式在很长时期内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普通师范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学相关知识、教学技能,但往往缺乏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能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师范学校培养模式难以满足职业学校的师资用人要求。因此,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开始出现,自1979年开始,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我国陆续建立了一批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校,一些普通高等学校也在政策推动下成立了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积累职教教师培养经验,初步探索出了符合职教教师教育规律、具有一定职教教师教育特色的培养模式,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国部分学校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偏差,职教师资的培养现状仍有待改善。

(三)从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到综合院校职教师资培养:师资培养专业性提升

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作为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体,联合企业培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为职教师资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的职教师资,也存在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优势不明显,难以满足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需求的问题,职教师资培养开始探索依托综合院校的途径。综合院校在学校专业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培养方案,探索职教“双师型”师资的培养途径,改革课程组织逻辑,寻求“学术性、师范性、技术性、职业性”的均衡协调。

新时代下国家积极提倡与鼓励综合院校参与职教师资培养工作,部分综合院校逐渐开设职教师资班、系、学院,但多数专业集中在市场营销、计算机等几个传统热门专业,重复率高、规模小,师资配备和学科建设水平相对较弱。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核心主体,也存在难以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问题。在“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下,部分高水平工科院校以优势教育背景为基础开设的专业,相对而言更能满足职业教育师资需求。

(四)从职教师资的单一培养到多元培养探索:师资培养主体多元化

《方案》提出要建设百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并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优化结构布局,引导一批高水平工科学校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构建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践的轮训制度,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多举措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职教师资培养多元主体参与是大势所趋,更有利于职教教师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从最初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主体,到之后在普通高校建立职教师资培养基地和二级学院等多种培养主体共存,我国职教师资培养主体逐渐多元化。经济快速发展、技术迭代更新,单一的以学校为主体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难以满足企业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双师型”教师培养已经成为教师培养的重要标准,将企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成为必要条件。利用有效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同讨论制定职教师资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等内容,聘用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职教师资培养,使职教师资能够满足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和企业参与职教师资培养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与鼓励,职教师资培养不等同于单纯的技能人才培养,其需要将教育教学技能传授给学生,离不开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职教师资培养模式逐渐由学校单一培养模式向高等院校、企业、政府、职业学校等多元合作模式转变。

四、建设技能型社会视域下工科院校参与职教师资培养的策略

(一)培养平台:联合构建职教师资培养合作平台

搭建多元参与共同培养职教师资的平台,提供资源与保障,进行资源有效整合与利用,平台中各个主体形成互相依附、生存、发展的关系。搭建有工科院校参与的职教师资培养平台,一是政府发挥引导与协调作用;二是工科院校树立“双师”意识、发挥主体责任;三是企业确立长远发展“双赢”观念、发扬协同精神;四是职业学校构建持续发展理念,养成协作意识,形成多元培养的格局,共同培养“双师型”师资。

1.政府搭建统筹协调平台,提高合作培养的积极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权威和影响力,在职教师资多元培养中,搭建统筹协调平台,发挥引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和约束工科院校、企业、职业学校积极参与,运用政策手段和经济杠杆作用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首先,完善多元参与政策法规,加强职教师资培养政策保障。我国目前参与职教师资培养的高校数量较少,支持鼓励更多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包括本科阶段在内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扩大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探索本科与硕士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机衔接,促进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博士研究生培养,完善职教师资培养的层次级别。通过政策法规等途径为工科院校职教师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为多元参与职教师资培养提供外部保障。

其次,加大对职教师资培养的经费投入,吸引多元主体积极参与。通过资源综合配置、税费减免等引导企业和职业学校进行协作,对于取得良好成果的单位给予物质及精神奖励,提高参与的积极性,促进校企、校际合作可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参与职教师资培养的高层次工科院校,专项拨款用于校内专业实训设备和教学技能实训设备的更新,保障技术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及保障专业研究和教育研究综合素养的培养需要,使这些学校从硬件设施建设、专业内涵建设等方面都能满足职教师资培养的需要。

最后,搭建校企、校际沟通的信息平台。政府或者相关专业机构发布产业发展情况和行业发展趋势,企业发布或预估技能人才需求的专业和数量,职业学校依据企业发布的信息预估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和数量,工科院校通过分析职业学校和企业发布的信息,确定“双师型”师资的专业设置、招生数量,实现多方良好对接,同时多方通过平台加强相互联系、合作、互动。

2.工科院校搭建多方联动基础平台,构建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工科院校搭建职教师资培养基础平台,一是以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知识、专业操作技能、教学技能为主的校内平台,二是以掌握实践实习技能、养成职业态度为主的校企平台,三是以掌握专业教学技能、形成职业教育理念为主的校校平台。

校内平台采取理论教学与校内实践的模式,以基础理论培养为主,以优势教育资源对通识教育课、教师教育课、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并按职业和行业专业人才需要增添和配置相关设备设施,建立相应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平台采取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以专业实践为主,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让学生参与生产实习、项目产品开发等,使学生熟悉生产流程、岗位技能、技术需求和科研服务等,使其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职教师资必备的专业技能。校校平台以教学实践为主,职业学校为其提供教学实习机会,以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为目标,安排学生完成教学实习、教学法设计、教学研讨与交流等实践教学任务。与企业、职业学校发展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培养学生技能操作能力与教学实践能力提供平台,构建以工科院校为主体,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协助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

3.企业搭建专业技能实践平台,加强技能实践教学。企业应树立长远发展的“双赢”理念,响应国家政策积极参与职教师资培养。企业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是职业教育开展的重要依据,职业教育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企业注入新鲜血液的来源。职教师资的培养需要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为职教师资培养提供技术指导,引导职业学校与工科院校根据社会的发展及技能的更新培养人才,开展应用性项目研究,同时企业依托职业学校与工科院校的人力资源、智力、技术资源,联合进行项目开发或产品开发,合作改良升级产品工艺,实现理论研究和实践技术的优势互补。企业参与职教师资培养从长远看具有人力资源收益,也对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实现双赢互补。

4.职业学校搭建教学实践平台,加强教学技能突显师范特色。职教师资培养主要是为职业学校服务,职业学校应搭建职教师资培养教学实践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实践机会,提高未来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工科院校与职业学校进行实践形式、内容和相关保障的协商,师资生在职业学校进行课内外教育教学实习,亲身感受教学工作,与职业学校的师生深入交流,学习最新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专业教学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积极参与教育教学会议及其他学校活动,增加对教师工作的感性认识,在此过程中真正认识职业教育,培养对职业教育的热爱,树立投身职业教育的意愿。

(二)培养内容:专业—课程—教学协同创新

工科院校参与职教师资培养具有独特性,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学科体系、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改革,从而构建起多形式、开放包容的“混合型”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

1.特色优势专业建设。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又要满足职业学校发展对师资的需求。专业建设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连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职业学校发展需求的重要基础,是工科院校参与师资培养过程中,对教育外部框架环境与教育内部运行机制变化做出的快速反应和积极应对。国家政策支持鼓励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包括本科阶段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技能型人才,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策因素对学校专业建设具有方向性、全局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影响。工科院校在“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背景下,基于政策规划调控、经济社会发展、“新工科”导向、职业院校发展需求四个因素,以自身深厚的工程学术底蕴为基础,结合自身优势专业为职教师资培养提供高质量教育资源,结合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需求进行特色重点专业建设。

2.动态变化课程设置。工科院校参与职教师资培养具有鲜明的特征——师范性、技术性、学术性,在课程设置上要紧紧围绕这些特征,灵活地将课程与专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课程目标具有适应性,随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学校的现实需求而及时调整与更新。围绕职教师资培养的核心目标即“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科院校和企业共同对全部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进行规划与设计,以设计符合职教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遵循师范生教育的规律,合理分配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比例,调整课程结构,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课程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建立以专业技术应用为主线、以企业实习与职业学校实习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双师双能力”的课程体系。

3.多元协调专业教学。以培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和技能工作能力的“双能”教师为教学目标。依据国家教学标准,以现代人才培养理念为引领,制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标准,工科院校、企业、职业学校三方围绕人才培养的需要共同设计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方式,为培养高质量师资人才创造条件。在合作中,实践上强调校内实践与教学工作经验的一致性,教学评价上注重校内评价与企业、职业学校的多元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企业项目教学。工科院校与企业共同设计培训项目方案,共同开发培训课程教材。一方面,重点在职教师资生到企业技能实践,增进学生对企业生产和工作技能的了解,强化工程教育中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情境中实践教育行动。与职业学校共同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共同实施教学实践效果评估等。另一方面,重点在职教师资生到职业学校教学实践,采取课堂观摩、实际授课、交流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初步了解职业教育教师工作。总之,应注重工科学校、企业和职业学校之间的资源流通、技术共享与人才流动,促进形成互惠共生模式,实现校企多赢共生的发展状态。

(三)培养方式:工科院校—企业—职业学校多元参与

职教师资培养的多元参与及多样化教学,能保证其培养的质量。师资生的培养从工科院校建立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习专业知识、职业教育学知识、专业技能校内实验实训、教学技能校内培训,到企业专业技能实践、职业学校教学实践,再回到工科院校进一步讨论改进学习,其过程是一个有序并且多样化的“循环体式”形式。

1.校内教学内容多样化。职教师资培养在工科院校内应通过课程来分配培养职责,专业课程由工科院校相关专业院系资深教师进行教学,依靠工科院校的专业优势,即先进的设备及优秀的教师,提高职教师资的专业知识水平;职业教育学科课程由工科院校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或职业教育相关院系承担,通过吸纳教育学及职业教育学学科方向的高素质教师,培养职教师资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将“岗课赛证”理念融入教学内容,重点在教育教学和技术技能两个方面设置培养项目,将“双师”内涵贯彻到师资培养全过程,形成有机的培养项目体系。一是培训证书类项目,包括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加强理论与知识学习,考取教师类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类证书。二是比赛获奖类项目,充分发挥以赛促教的作用,支持学生参加技术技能赛事、教育教学赛事、创作成果展赛等,通过比赛加强交流与学习。三是科研创新类项目,支持学生参与相关教师主持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创新项目,加强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2.企业实习培养培训高效化。地方企业积极参与职教师资培养,工科学院应按各专业的方向和实践目标,为学生分配合适的专业技能实习单位,分期分批安排学生到合适的岗位上进行专业实践训练,让学生真正参与各岗位的工作,熟悉企业的运作程序,了解行业的最新信息,培养对相关专业的热情、认同感和职业责任感,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以及与企业多方面开展合作的能力。加强校企合作,与区域企业共建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不脱产的短期实践和脱产的、半年以上的顶岗见习,在实践中学习最新的技术技能,结束后参加结业考试,掌握企业和岗位对人才的真实需求。

3.职业院校教学实践优化创新。职业学校应积极响应工科院校职教师资培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实践实习环境。对于教育教学实习生严格按照新进教师标准管理,进行听课备课、技能实践课参观学习,参与青年教师培训学习。安排学生亲身经历多种教学方法,了解职业学校开展教学的多样化,并接受教学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实行学生教学实践过程督导、教学实践结果评价,鼓励学生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教育实践,激发学生的教学意识、教学情感,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积累学生的教育经验,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经验,提升学生的职业教育认同感。

猜你喜欢

双师职教工科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培养“工匠之师”,赋能广东职教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