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体系建设

2022-03-18王学东马晓琨

教育与职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人才职业能力

王学东 马晓琨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层次的上移,综合性强、复杂度高的职业岗位从业者需要长学制进行培养,职业本科教育应运而生。职业本科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类型的本科层次,顺应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力需求结构变化,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目前,国家正在稳步推进职业本科建设,未来将有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升格为职业本科高校。2021年初教育部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职业本科高校建设围绕“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然而,现有政策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解读尚不清晰,关于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相关的政策指导尚不完备,职业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存在定位不清晰、向普通本科的路径漂移、忽视职业教育类型等问题。因此,如何对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进行准确定位,建设凸显职业本科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前亟待研究与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职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

人才培养定位关乎职业本科高校的办学质量,是培养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由于欠缺职业本科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职业本科高校一方面可能不自觉地向普通本科办学定位看齐,人才培养定位过分强调学术,导致职业本科的“学术漂移”;另一方面可能因职业教育办学路径和惯性依赖,人才培养定位达不到本科层次要求,导致职业本科无法与高职专科形成有效区分,办成“四年制专科”。因此,职业本科高校需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边界,从目标、类型、层次、规格要求等方面全角度多维度地综合考量定位。

(一)目标定位:突出时代性培养职业高适应型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为高校指引人才培养的方向,是人才培养模式选择、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组织和评价的基本依据。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产业生产基础性技术,单一重复的技能被机器替代,人类胜任的职业工作越来越综合化、复杂化,产业发展的区域不均衡和转型升级程度差异客观地要求职业教育提供多种规格、不同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本科承担着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任务,仅从制造业来看,未来超过50%的岗位需要从业者的职业技能和素养达到本科水平。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带来了生产方式的新变革,职业工作复杂性和综合化趋势、组织资源加速重组、职业岗位快速更迭,要求从业者具备创新、沟通和思考的基础能力,具备跨领域知识和多元技能胜任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具备适应职业角色转换和可持续发展的拓展能力。

职业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就是要把握好时代对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动态需求,以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为导向,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准确找到职业本科专业对接的需要长学制培养的职业岗位群,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胜任能力,重点培养更好适应时代职业需求的人才——职业高适应型人才。职业高适应型人才就是以职业工作的胜任能力为核心,同时具备适应社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对变化的学习能力,能快速适应职业岗位的工作,更好适应未来职业变化,并为社会带来价值的职业人才。

(二)类型定位:保持职业性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按照通用的人才分类,社会人才可分为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又分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我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说法经历了多次演变,从最初培养“技术型人才”,再到“实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高技能人才”,最后确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无论是哪种说法,职业性、实践性、一线性均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类型特征。职业本科是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在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同时,还要兼顾本科教育的层次地位。职业本科就是培养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技术人”,同时注重培养职具备业核心素养的“职业人”。

职业本科教育有别于其他本科教育,遵循工作体系逻辑,以职业胜任能力为目标,围绕国家战略和社会产业发展重点领域,不断提升与拥有先进技术的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契合度、服务贡献度,坚持产教融合办学主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技术应用型人才就是指向职业工作的技术应用,利用技术改造世界的人才类型,其承担着将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实践,为人类社会创造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重任。

(三)层次定位:凸显专业性培养能力增值型人才

职业本科的人才培养应该彰显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着眼于“高层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对于“高层次”的内涵,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例如,吴学敏认为,职业本科人才应体现金的人格、铁的纪律、美的形象、强的技能、创的精神五方面的高层次特征;方泽强认为,高层次体现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的现场技术问题,而且具有高水平的操作和应用能力。李政认为,高层次应该表现为技能人才的专业性。可见,学界对职业本科人才培养“高层次”的理解基于“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专注于职业胜任能力价值和水平的差异性,凸显胜任职业工作的专业能力。

与高职专科相比,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高层次不应仅局限于培养时限的加长,更应体现在培养质量的提升和能力水平的价值变化上。一方面,体现职业胜任能力培养的专业性。职业本科所培养的人才要具有跨界复合的素质和能力,能胜任复杂度高、综合性强的职业工作,能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能做到“沉下去、留得住”,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另一方面,体现人才能力价值的增值发展空间。随着产业技术数字化程度、生产设备复杂和精密程度的大幅提升,拥有跨界学习能力和技术创新应用能力的高技能发展型人才日益受到社会的青睐。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应该注重社会发展的动态需求和学生个体发展潜力,注重通用素质和社会关键能力的培养,提升职业能力增值发展空间。

(四)规格定位:彰显差异性培养创新发展型人才

人才培养规格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分化,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也是彰显高校人才培养特色的集中表现。职业本科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规格时,应彰显人才的价值性和差异性,强化人才培养的辨识度。从国际视野看,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规格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为基本定位。例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强调能借助科学方法,解决来自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能在生产中应用理论引进、优化和监控新方法、新工艺;澳大利亚的TAFF学院强调培养学生某一行业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跨行业或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包括高级思维和理论知识在内的高级关键技能。

根据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特征,注重职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建构“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矩阵框架,强调知识服务于职业胜任能力,要求拥有职业综合能力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系统知识和多元能力;素质服务于未来发展和学校特色,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保持增值发展的动力和空间。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中的知识维度,相比高职专科,应该加大培养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知识比重,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知识维度至少包括学科系统知识、职业情境知识和工作程序知识三类知识。学科系统知识是职业本科专业相关的学科理论基础知识,帮助学习者构建体系化的理论,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职业情境知识是职业本科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实践情境;工作程序知识是职业本科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工作程序和过程知识。其中,职业情境知识和工作程序知识是帮助学习者建立职业工作的典型情境与流程的知识基础。能力维度应该围绕职业适应性,着力打造数字化、专业化、社会化三类能力。素质维度应该基于学习者可持续发展的考虑,构建创新、发展和品德三方面素质。知识、能力、素质的精准定位需要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提炼、总结与升华,彰显职业胜任力的价值性。

二、职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理念

人才培养体系是指围绕人才培养定位,整合人才培养相关的教育要素和资源及其相互作用而构成,通过教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序化和管理调控,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功能的有机整体。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职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是教育要素及其关系形成人才培养结构,且实现职业本科教育功能的一种系统,其建设的关键在于职业本科教育要素的提质升级及其关系的组合和维护。

(一)重技术:教育要素全面提质赋能

职业本科教育与技术有天然联系,现代工程技术快速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促使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注重技术,尤其是代表产业前沿的先进性技术。职业本科致力于培养将系统化技术理论融会贯通,在真实职业实践情境中能熟悉应用复杂技术,并能够创造性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这就要求职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教育要素拥有先进技术基因,教育条件能有效支撑产业先进技术的学习。然而,自2003年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从“技术应用型”调整为“高技能人才”以来,职业高校在人才培养实践中提倡理论够用为度,过分强调单一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当前教育要素和条件不利于支撑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职业本科高校在扎根职业教育类型培养人才的同时,需要聚焦技术的先进性和前沿性,注重教师、实训条件、教学资源、课程设置、合作企业等要素的提质升级。

一方面,注重先进技术与职业教育要素的融合。着力建立先进技术的引入机制,与产业链头部企业合作,关注前沿人才需求,及时跟进产业技术发展动态,共同开发产业先进技术课程,增设跨学科选修课程模块,建构复合交叉的课程体系。积极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有机衔接,联合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开发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本科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加大师资队伍的“引培育训”力度,引进技术技能大师、行业领军人物,培养技术应用研发和实践能力强的专家型教师,强化教师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创新服务水平的培训,注重技术知识的积累与创新。另一方面,用技术赋能教学条件,提升高校信息化水平,增强技术创新应用平台建设。聚焦产业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确定以技术为核心的交叉学科领域,坚持研究团队、实验平台等方面的校企共建路径,搭建高水平技术学科研究平台,产出一系列高水平技术应用成果,着力实现学科方向技术化、项目载体课程化、支撑条件数字化、研究成果应用化。

(二)重实践:守正创新深化育人实效

职业本科高校需要坚守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本质,强化实践育人特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协同育人的实效,注重高水平成果的打造。职业工作胜任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大量不可言明的隐性知识基础之上,浸润在真实的职业工作环境中,并通过做中学而获得。因此,职业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与产业头部企业共同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创新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让学习者充分接触真实的职业工作实践,通过典型职业情境和技术应用研究的项目化课程,开阔学生视野,积累学生实践经验,凸显职业本科教育的职业性。

一是加大职业本科专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与产业头部企业建立紧密合作的育人关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推进产学研深度结合。二是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内部的整合与改革,实行工程(企业)实践四年不断线,为培养学习者解决较复杂问题和进行较复杂操作的能力创设真实的产业实践环境。

(三)重发展:培养模式路径复合多选

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要注重体现本科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尊重人的差异性,注重保护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创造性。美国学者德克和克丽丝娜的一项研究表明,技术更新加快时,注重个人发展的教育对经济体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技术更新速度越快人的主体性因素越重要,需要发挥人的主动性,人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性发展能够促进技术的更新和进步。因此,有学者呼吁职业教育注重人的发展,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作为通识能力之一进行培养。职业本科兼具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性,遵循教育的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规律,因此在关注职业工作发展需求的同时,也要关注学习者个体的发展。关注人的发展,就是给予多元可选的模式和路径,提供海量模块化资源,方便多种需求的资源重组。

一方面,夯实学生的知识素养和职业基础,建设课程超市,加大选修课程和网络在线课程等学习资源供给,增设专长拓展模块和升学深造模块,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能力和专业学习方向,学会主动学习,助力自我成长,在课程组合、学习进度等方面享有一定选择权和自由度,满足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针对越来越多元的学习者,探索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将大赛标准、岗位标准、证书标准、创新创业、科研项目有机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弹性的个性化多轨道培养模式,探索适用多元培养的教学管理机制,强化教学资源信息化管理,推进“岗课赛证”融合育人。

三、职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框架

建设具有本科层次职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本科高校应该联结学科与专业,联通社会和学校,着眼于产业先进技术的人才链与创新链,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以培养高度适应职业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教学管理改革为基础,以高水平特色资源为保障,深化协同育人,建构技术动态更新的网络,搭建多元复合发展的路径,创设真实化育训结合的环境,建设符合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培养框架和体系,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一)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建构技术动态更新网络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最主要的两个方面,一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专业建设为核心,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教育功能。职业本科高校应该围绕核心产业技术积极开展技术学科建设,对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进行一体化统筹,开展技术应用研究的学科平台和团队建设,为职业本科专业建设提供研究项目支撑和师资培养,通过学科研究项目转化课程,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支撑职业本科学科与专业同步高质量发展。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旨在通过技术应用学科的发展深化产业技术产学研合作、培养师资队伍,引领职业本科专业建设,引进先进技术更新教学内容和标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回馈人力资本支撑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从技术角度来讲,先进技术经过学科建设的研究项目转化为专业建设的课程资源和教师资源,更新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技术内容,形成动态更新的良性生态网络。

以技术应用学科建设为龙头,聚焦先进技术,对接政府部门和行业龙头,建设高水平研究平台,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研究团队,发展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技术学科群。高水平平台是职业本科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聚焦产业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确定以技术为核心的交叉学科领域,坚持研究团队、实验平台等方面的校企共建路径,搭建高水平技术应用研究平台,产出一系列高水平技术应用成果。引进高水平技术领军人才,加强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培育,培养技术型专家教师,联合企业在职研发人员,着力提升师资团队的产业技术攻关能力,在技术革新、专利发明、成果转化方面形成高水平成果,发表代表性作品。以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主导产业为导向,紧盯产业需求、紧盯地方发展、紧盯民生福祉,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探索科教融合模式、赛创双轨模式,混编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参与技术创新项目,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科研与教学融合,加深专业与学科的融合,培养能解决复杂问题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二)重构“平台模块化”课程体系,搭建多元复合发展路径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高职专科的课程体系偏重实用技能、工作程序,理论知识零散不形成体系,过分强调单一技能弱化思维认知和复合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内容设置中对社会化能力与可持续发展素质的重视也不足,因此重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成为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以“平台+模块”的结构重塑职业本科课程体系,需要充分考虑平台与模块的作用和功能,同时兼顾体现技术应用和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规格。“平台”是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可设置通识课程平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核心专业平台三类平台,分别实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共性需求。“模块”是每个平台中设置的一些课程群形成个性选修模块、素质拓展模块,不同组合形成多元培养路径,主要是实现不同学习者的能力增值需求和创新发展的个性需求。

一方面,对照职业本科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构建分层柔性课程模块。将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作为逻辑起点,打破学科与专业课程边界,围绕职业工作进行学科理论的纵向分解、职业岗位典型情境的横向分解和综合技能难度的深度分解,形成具有低中高层次的“小课程”。其中,“低阶”课程注重基础与素养,“中阶”课程围绕某个领域多项知识与技能融合,“高阶”课程强调综合能力增值与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另一方面,重视创新发展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加强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加大通识课程的数量,注重个体需求的可选择性。

(三)构建“能力综合化”实践教学体系,创设真实化育训环境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在大量实践实训的基础上迭代获得,职业本科教育中的实践教学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问题意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本科的实践教学必须顺应现代工程向综合化发展的趋势,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以综合实训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重点培养学习者的技术应用能力、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帮助学习者树立经济、法律、质量、管理、市场、环保、安全等社会化意识和尽可能地摄取多元交叉综合知识,创设真实职业情境的学习环境。

按照新手到熟手的成长规律,设置“课程—课程群—专业”三级实践项目,设计基于真实应用情境的实训项目以及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实训项目,形成课程教学、技能训练、综合实训项目实施教学环节到拓展学生以开发综合实训项目为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目标,实施技能大赛培训、企业生产项目开发的人才培养体系,必将保证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提质升级项目教学,设计开放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实训项目,体现理论知识的复杂度和技术技能的综合化程度;依托产教融合平台,引入企业项目“真题真做”或“真题仿做”,训练学生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的能力。

(四)推行“一群一院”产教融合模式,深化协同育人实效

“一群一院”是指以职业本科优势专业为核心组建专业群,并与产业头部企业共同建立产业学院,共同开发协同育人资源和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办学主线,实现卓越育人实效和功能。通过产业学院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提升师资水平,促进人才培养供需双方紧密对接,构建产学研创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打造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

研究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挖掘区域产业需求,参考产教融合型企业标准选择区域产业链中居主要地位或关键地位的企业作为合作单位,鼓励与区域产业集群的行业机构、地方政府、产业园区等合作,尝试多种合作办学类型。发展“订单式”培养模式,积极探索高层次学徒制培养模式,深入拓展中国特色学徒制试点,加强工学结合、书证融通,校企协同开展人才培养、资源共建、人员互聘、基地共享等,不断探索完善职业本科学徒制的新模式、新机制。依托产业学院创新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支持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两栖发展,探索“企业教授”“实践导师”“博士企业工作室”“产业教师特岗计划”等新路径,柔性引进技能大师,选聘行业企业技术能手、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和管理人才到校任教,制定企业指导教师指导聘用制度、薪金制度,实现校企人才双向流通;在合作企业建设教师实践岗位,健全教师企业实践绩效考核制度,共建“双师”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探索教师激励制度,打造高水平混编教学与服务团队。

(五)提升“三教改革”内涵建设质量,打造高水平特色资源

“三教”改革是职业本科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资源。“三教”即教师、教法、教材。教师是大学的第一资源,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世界著名大学的共同经验证明,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代表着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所在。教法是课堂教学实现可教性的方法保障,是教师的专业性的体现。基于课堂革命的质量诉求,研究改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是职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落地实施的重要方面。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指挥棒,是教师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内容筛选和排序的具体体现,是课程建设的实体化成果之一。

职业本科高校的教师、教材、教法在适应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和综合化实践教学体系需求、教育信息化等多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教师技术应用水平和信息技术教学能力有待提升,职业本科模块化课程需要知识重构,设置开发合理有价值的课程模块,需要推进高效的教学方法改革,加强配套的新形态教材建设。要以职业本科课程建设为重要抓手,深化“教师、教法、教材”改革,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开发以技术知识为主体的教材内容,开发数字化新形态教材,推进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推动课堂革命向纵深发展,打造高水平特色资源,全力应对教育信息化、产业数字化、社会智慧化变局与挑战。

猜你喜欢

人才职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人才云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