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的构建

2022-03-18■陈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红色思政资源

■陈 岘

(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断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积淀,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优秀革命传统与崇高理想信念的红色基因。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高校合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切实的可行性[1]。

一、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解析

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是指以当代大学生为中心,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阵地,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伴随高校与政府互补合作,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共识和理性认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高校、政府、社会”三方互动良性循环,引领全社会坚持文化自信。该联动机制可从三个层次进行解析。

(一)以大学生为中心

进入新时代以来,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愈发受到高校的重视。以接受理论视角进行分析,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遵循四要素“传导主体(教师)—传导内容(授课内容)—传导渠道(教育过程)—接受主体(学生)”共同作用,只有接受主体作用得以发挥,主观能动得以充分调动,促进与传导主体的双向互动,才能形成接受主体的精神内化和行为外化,达到知行合一的最终目的[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从大学生角度进行开展,全面了解其现实学习环境,分析其思想观念发展趋势,关注其的关注点和矛盾问题,准确窥探物质与精神需求,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才能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成效。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仅体现教育工作者对青年人成长规律的科学遵循,也体现高校对学生独立意识与自我个性的尊重,更体现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思政教育根本问题的科学研判。

(二)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阵地

2021年8月27日,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数据: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比上年增加50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比上年增加5所;高职院校1468所,比上年增加45所。普通本专科招生967.45万人,比上年增加52.55万人,增长5.74%;在校生3285.29万人,比上年增加253.77万人,增长8.37%[3]。随着我国快速发展,选择高等教育的人群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数量及规模相应增加。同时社会对于培养素质过硬综合型人才的要求也顺势提升,特别重视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相比中小学阶段,大学生正处于自身形成“三观”关键时期,更加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进行正确引导,而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作用更加明晰。如何切实发挥高校的主阵地作用,持续挖掘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将是未来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4]红色文化资源承载了我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奋斗历史,蕴含了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朴素的民族情感、深厚的爱国主义等丰富精神内涵,成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理想载体。富有地域特色烙印的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当地高校学子不仅有着天然的亲和力,更具有超越年代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红色文化元素融入思政教育过程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解读,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有利于提升学生基于自身所在地情感共鸣的思想认知。同时,在高校中接受红色文化熏陶的学生步入社会成为地方红色文化的继承者,又反作用于地方红色文化,促进其传承与弘扬。

二、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动的必要性

(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求联动机制

1.课堂理论教学的需求

课堂是教育学习过程的主要场所,教师面对面讲授是学生吸收和消化知识的直接渠道,提升教育成效应该首先重视课堂教学。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核心部分,是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途径,是高等教育育人的首要阵地,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思想价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特性高度契合,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能够更充分地调动当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掌握红色资源的精神实质能够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时,高校在思政课课堂教学环节中融入红色文化元素,并在教学过程中持续深入挖掘其潜在价值,使其最终转化为成体系且易于接受的教学资源,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与育人实效的提升。

2.课外实践教学的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于传统课堂教学,也在于课外实践教学,主要形式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校园文化活动。首先,社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培养专业能力、体验现实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红色文化资源是我党在革命斗争年代与社会建设时期的历史积淀,自身就脱胎于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给现代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其次,基于校园文化开展的学生活动,以育人为首要目标,以学生为服务主体,以校园为开展场所,发挥校园文化感染力强、覆盖面广、润物无声的特点,能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影响。将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相融合,有利于打造高校红色文化生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综上所述,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社会实践是当代高校的必然选择。

(二)地区政府与高校的良性互动需求联动机制

1.政府与高校互补关系的需求

地方高校与政府之间存在互补关系。高校为地方培养大量高等教育人才资源,服务地方发展。一方面,地方政府掌握丰富的行政资源,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高校都需要由政府主导搭建的学术平台开展活动。进入新时代,社会对毕业生整体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提升,高校在培养人才时更加需要借助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如红色景区、革命遗址、博物馆、党史馆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推进开展过程中,高校必须与其管辖单位进行商谈接洽。另一方面,高校拥有丰富的学术人才与资源,地方政府在对地方红色文化研究与挖掘时,来自高校的学者专家可以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撑与最新的研究成果供参考。同时,政府在推广地方红色文化时,高校学生因其较强的可塑性,往往会成为最优先推广的人群。

2.高校与政府合作关系的需求

地方高校与政府之间存在合作关系。政府与高校合作具有内源性,两者在不同领域中相互引导。政府履行社会治理、资源分配调度、土地流转等行政职能,使得高校主动寻求与政府合作机会,为教育事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5]。现代高校的主要职能为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知识与服务社会,掌握研究性资源丰富且社会影响力大,政府寻求高校合作,可在社会研究、智库组建、文化方面引领等领域得到支持。地方政府与高校在弘扬地方红色文化开展合作,运用高校丰富的设施、场地及人才资源,发挥高校文化研究优势,开展相关活动展览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打造地方红色文化认同,最终在群众中传播地方红色文化。

三、构筑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策略

(一)高校层面

1.坚持红色文化元素进课堂

高校应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元素与思政课内容有机融合,让红色文化深植于高校学生学习过程中,体现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高校应结合当地实际,根据内容选取合适的革命历史、英雄人物事迹、红色文艺作品等作为典型案例运用于思政课教学。同时,高校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可增设专项项目经费,鼓励思政教师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编写、出版地方红色文化书籍,使思政课堂成为学生接受地方红色文化的前沿阵地,使教材书籍成为学生深入解读地方红色文化的工具[6]。具备师资力量与资源的高校还可以开设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特色校本化课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兴趣。目前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已成为众多高校积极推进的重要工作。

2.完善红色社会实践运行机制

首先,高校要从顶层设计出发,建立健全红色社会实践相关运行制度,确保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内容、社会实践有机结合。高校应贯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提高红色社会实践方案的可操作性与可推广性。当代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开展红色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并保障相关资源调度分配,确保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效。其次,高校积极与政府文化旅游管理部门寻求合作,通过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纪念地红色人物故居等当地红色景区签订合作协议,定期举办相关学生活动,针对性建立高校红色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思政教师能够通过基地平台,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充分发掘当地红色文化蕴含的潜在价值,探索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新模式。

3.推进校园红色文化建设

推进建设红色校园文化,高校可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进行统筹规划。物质层面,高校可以将本地红色资源外延至校园内,建立革命斗争纪念碑、英雄人物雕像、红色文化长廊等展示形式,也可以在已有校史馆中增设专门展示本地红色文化的区域,长期对本校师生开放。通过这些纪念地直接提升校园红色文化氛围,使红色文化贯穿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思想政治素质。精神层面则与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密切相关。一是通过聘请外校专家团队,定期给学生开展红色文化学术讲座、专题报告,使学生了解在思政课堂无法了解的新知识;二是举办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红色歌咏比赛、红色故事征文活动、红色话剧活动等[5],借以直观的艺术形式与主动参与的沉浸感引发学生的强烈情感共鸣。

(二)政府层面

1.健全红色文化传承制度保障

红色文化在政府履行社会治理职能,特别是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需要政府从文化政策与法律制度层面健全保障制度。政府颁布的文化政策通常涵盖文化的整理和普查、文化的研究和鉴定、文化的传播和继承以及文化的发展和利用[7]。建立健全文化管理权威性制度,完善从业人员培训和管理等规章制度,才能确保红色文化在社会传播的广度与久度。同时,无论是物质红色文化还是非物质红色文化,都是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都展现出宣传教育与社会治理的积极功能。随着我国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政府要重视以《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英雄烈士保护法》相关法律法规为武器,畅通各类红色文化保障路径,确保在现代社会有序传承。

2.提升红色旅游产业影响力

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8]。政府对当地红色旅游景点在科学挖掘与合理开发基础上整体规划,打造新型红色旅游产业,着力使红色教育与市场发展协调互动、相互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与红色文化传承的双赢局面[9],使人们在观光赏景文化体验中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知识,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育新的时代精神。从长远来看,政府提升地方红色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稳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社会层面

1.拓宽红色文化传播渠道

在坚定文化自信背景下,红色文化繁荣对于我国社会有维护稳定与促进发展的作用,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基于红色文化带来的民族凝聚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扩展其传播渠道成为社会的共识。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交流平台和优酷、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使用迅速普及,网络自媒体大量涌现,拓宽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渠道。相较于传统红色文化传播渠道,如电视、报纸、广播等,网络媒体具有覆盖范围广、接受人数多、传播速度快、影响力深远的优势。各类官方媒体也可以借助平台建立官方账号传播与弘扬各地红色文化,同时更多科技元素融入红色文化传播能够为受众特别是青年人群注入时代活力,为我国新型传播体系的构筑提供坚实的技术与群众基础。

2.丰富红色文化产业体系

文化产业体系是指以物化的文化产品和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作为商品进入市场生产、流通和消费的产业体系。在现代社会经济中,文化产业体系的健全与丰富不仅可以促进相应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可以直接促进文化传播。社会应发挥导向作用,一方面引导企业设计开发红色文化创意实体产品,如红色文化书籍、图画、徽章、衣物等;另一方面引导影视公司等制作承载并弘扬红色文化的文艺作品,如文章、歌曲、影视剧等。结合有效的宣传手段,高质量的红色文化产品可以占领社会文化市场,能够直接提升广大民众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关注度与接受度,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功能,持续提升红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资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资源回收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