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微视频创作

2022-03-18周寸飞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育人思政

■周寸飞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是其他各门课程育人的重要方式,是一种隐性思政教育。教师用学生惯常的学习生活模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能够较好地实现潜移默化育人效果。当前微视频普及应用广,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主要网络生活方式。微时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与微视频融合十分必要,能够实现二者共生、共融、共发展。

一、微时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理念与心理微视频的内涵

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各级各类课程均需承担育人职责。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一门纳入高校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课程教学和课程思政的重要任务。

微时代,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在大学生中使用广泛,用户黏性高,逐渐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必需品”,微视频发展迅猛,有后来居上之势。微视频内容丰富,品类繁多,有微电影、VLOG短片、创作剪辑视频、广告片段等作品形式。心理微视频是近年来受心理剧和微视频启发在校园兴起的一种时长较短、流传较广的心理健康教育文化作品。原创心理微视频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团队自编自导自演,借助现代网络科学技术,按照剧本情节摄制剪辑完成的微视频类教育文化产品。一般心理微视频作品聚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题,直面大学生活中真实典型的心理困扰,通过运用科学心理学方式应对和干预,疏解剧中角色心理困扰,实现心理疗愈功能。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参与实践的心理微视频创作既能丰富教育教学形式,还能提升微视频质量,是课程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也是课程思政载体的有效探索,能较好反映当前学生的精神风貌,同时既能够实现“显性”心理健康教育,也能够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二、心理微视频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融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下,发挥课程育人功能,顺应时代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心理需求,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心理微视频创作与心理健康课程思政融合势在必行。二者融合有利于提升广大当代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是顺应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契合当代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二者结合是内容价值的天然契合,有利于凝聚育人合力

课程思政不是传统的显性教育,是一种隐性教育和沉浸式教育,微视频作品内容表达通常也不是直抒胸臆,是将主旨内容深度融入作品情节中,需要受众深度体验才能引发共鸣。内容价值的隐性表达和过程中的沉浸式体验为二者结合提供了广阔前景。

(二)二者结合顺应微时代广大学生需求,有助于课程思政载体的开发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期《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20日,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达到9.89亿,学生网民占比最高,短视频用户规模增长最快,有8.73亿。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和生力军,习惯通过网络微视频接受信息、表达自我,通过微视频方式传递课程思政内容,更便于学生接受。

(三)二者结合能拓宽思政工作阵地,增强微视频价值内涵

把新媒体技术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供给量,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方式和传播路径,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核心关键[2]。基于微视频具有用户广、时长短、时代性强、参与性高、创作门槛低、内容承载性高等特点,涉及教育学习、生活娱乐、社交成长等方面内容,可以满足师生多元化需求,在专业人员梳理、整合、指导下可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类作品创作。高校应顺势发挥工作优势,把握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可以将原创心理微视频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载体,做好新时代课程思政育人工作。

三、心理微视频创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实现更倚重教师讲授,缺乏实践体验设计,与课程思政潜移默化育人要求尚有差距,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学生需求导向下有效课程思政载体建设十分重要。心理微视频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载体,在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应该对心理微视频创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现如今,校园微视频创作实践多为学生自由发起,缺乏相应专业指导和内容把关,微视频泛娱乐化倾向明显,种类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

(一)缺乏知识引领,不符合课程教育教学要求

当前心理微视频创作主体、演职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都是学生,团队没有配备相应心理专业老师、视频创作老师指导,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将心理知识内容融入创作,不能反映科学客观的心理健康知识、健全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切实可行的心理调节技能。课堂教学是不少大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科学知识的唯一路径,部分主创学生没有接受过心理健康知识专门教育,缺乏相关心理知识储备。心理微视频创作没有落实课程教学目标、承担课程育人职责,没有参照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没有围绕心理健康标准、认识自我、个体心理素质提升和心理危机预防处置等方面内容。

(二)缺乏价值引领,不符合课程思政育人要求

现有的心理微视频发行发布机制欠缺,缺少对创作内容的把关审核,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思政资源挖掘不是很充分,不能将价值引领放在重要位置,不太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育人要求,很难实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融入式育人功能。即便有思政元素融入,说教意味较重,缺乏隐性沉浸式表达。创作者没有主动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程、心理健康学科理论演进发展史。通过心理微视频创制讲好时代中国故事,展现青年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青春风采的体制机制缺失。

(三)缺乏与青年使命协同,不符合时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随着互联网科学技术、大数据技术和新媒体等技术手段的发展,大学生亚文化获得更多样化的表达,网络空间中文字符号、图像符号、声音符号、视频符号等互动杂糅,大学生轻松自如地参与亚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催生出网络流行词、表情包等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网络表达方式[3]。心理微视频创制泛娱乐化、网络化、热点化趋势明显,抄袭现象普遍,大多停留于浅表层面的模仿,不能够把握当代青年学生网络亚文化的深度需求。当前中国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青年任重道远,前途光明。在文化多元化、全球化、一体化等浪潮下,青年大学生社会责任重大。心理微视频创作对学生心理行为特点的深度影响研究需要加强,将主流意识形态、社会对青年大学生的需求融入心理微视频的研究需要加强。

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理念下心理微视频创制实施策略

(一)重视队伍建设,强化知识能力素质教育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高校应扎实开展思政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通识知识讲授,重视指导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水平建设。选派具有相关多学科知识背景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影视传媒素养培训和影视传媒教师心理健康素质能力培训,促进指导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心理健康素质和影视传媒素养共同提升。选派组建学生骨干工作队伍,扎实开展作品创作培训,在课程教育教学基础上,通过会议、论坛、讲座和头脑风暴等形式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心理健康知识和媒体艺术素质教育培训。创作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挥教师在作品创作中指导核心作用,把好作品方向,鼓励学生发挥创作主体作用,用青年人话语体系讲好剧情故事。为满足学生需求、达成育人目标、实现社会期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应清晰认识到心理微视频创作不是另起炉灶乱创作,而是课程课堂教育教学的延伸、拓展和深化。

(二)以学生为主体,把握学生心理行为特点

做好学生心理普查和心理访谈工作,科学分析当前学生心理行为特点,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特征和典型心理问题。组织做好学生访谈,了解学生生活方式和话语体系。如今物质生活水平和国民文化素质不断提升,青年大学生追求新颖个性的表达方式,习惯接受碎片化、个性化和泛娱乐性网络视听内容,观察模仿和表达欲望强。互联网媒体平台鱼龙混杂,一些非主流、不健康、追求热点流量等元素内容充斥其中,博人眼球,这些对青年学生有不小的负面影响,既表现在具体行为上,也表现在精神品质和思维习惯方面。微视频创作要能激发学生正向观察模仿本能,真实反映当代青年学生诉求,应在学生个性特征基础上以大学生典型生活事件为素材创作。这样的作品才能做到融感染性、针对性和吸引力于一体。创作应符合大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成长需求,反映广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典型心理状况。

(三)坚持见微知著,注重思政赋能

当前人们的信息获取和交流互动方式已发生较大改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微形式”获取信息,发表观点。身处微时代,寻求微共鸣。心理微视频创制需要坚持见微知著原则,积极为作品进行思政赋能。“微”体现在“微体量、微形式、微制作”等方面。“著”体现在“道理著、成长著、反思著”等方面。明确科学理论主题,在教师指导下,选取典型简短的身边“小”故事素材,引导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精力来开展能力范围内“微”创作。文化教育作品理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肩负立德树人使命,契合课程思政育人要求。心理微视频创制切忌荒诞搞怪,其创制要在大学生典型生活故事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情节逻辑设定反映出公认的社会主义价值道德理性。

(四)整合多方资源,指导实施操作

一是根据课程大纲和讲授学习内容开展心理微视频剧本创作,选拔优秀作品进行重点培育;二是指导教师对作品进行评议指导,明确微视频思政主线、心理知识主题和剧情逻辑关系;三是成立专门学生工作队伍,指导确定编剧、导演、演员、策划、道具、摄像、剪辑制作等负责人和工作团队;四是讨论改编剧本,组织排练表演,研讨剧情和实施方案,找出问题与不足,确定剧本和分镜头脚本;五是录制、剪辑、合成,确定分镜头脚本,指导摄影录制,完成作品剪辑制作;六是审核与调整,指导教师对微视频思想政治性、科学性、文化艺术性及综合实效性进行审核把关;七是展播评点和讨论交流,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课程、微信、微博或校园其他数字平台对微视频进行展示播放,听取受众评论感悟,教师也可以对微视频创制过程、创制结果、演职人员表现进行点评反思;八是建库存档,建立心理微视频专门资源库,记录学生成长,反思育人成效。

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理念下原创心理微视频的应用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理念下创制的心理微视频,是高校师生在微时代的生动实践,是课程教学的成果,是课程思政的成果,是第二课堂活动成果,可以广泛应用在高校课程教育教学、教学研究、第二课堂活动、宣传教育等领域,可以较好传播科学心理知识,引领正能量。

(一)帮助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当前大学生单纯善良、自制力差、辨识力弱、意志不够坚定,通过煽动挑拨等方式,致使个别学生产生个人主义、盲目崇拜、享乐膨胀、意志消沉等不良思想,存在人生价值和理想信念方面困扰,大水漫灌式的教育效果有限。微时代课程思政理念下,心理微视频有的放矢,能起到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价值引导作用。高校应重视以心理微视频方式主导网络话语权,通过正确价值观输入,让学生在作品中感受价值能量,在实践中提高政治站位。

(二)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

心理健康素质是指个体在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某些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影响或决定着个体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并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4]。心理微视频创制全过程包括理论学习、实践创作、展播宣传、教育反思等过程,是一种多元教育学习系统,个体认知能力、自我意识、个性心理品质和情绪情感素质等都会发挥重要作用。个体间人际交往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也不容小觑,通过师生间协作交互,可以帮助参与者们形成良好心理品质,促进社会功能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高。此外,创作完成的微视频作品既可以作为素材用于教育教学,增进课堂知识的学习,又是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补充,能较好宣传科学心理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三)帮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心理微视频的创制过程是理论指导实践也是自我成长教育的过程。创制不仅需要掌握一定心理科学理论知识、影视传媒知识、表演展示和新媒体等方面知识,也需要较强认知概括、组织策划、协同合作、人际沟通、文案创编、角色塑造和宣传展示等方面综合能力。参与者通过生活体验、观察访谈、选题探讨、组织策划、表演录制和剪辑合成等过程参与创作,能潜移默化地提升综合能力。此外,创制实践能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责任感、自觉性,创制完成的作品呈现在师生面前是一件具有成就感的事,个体成功经验能增强自我效能感。从无到有的全过程能增强主创人员自我责任感,为今后个性养成打下坚实基础。真实生活中的感受体验体现在作品中,能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觉性的形成。通过创制实践指导者、组织实施者、微视频中理论逻辑及角色作为的“榜样”作用,将促使观察学习形成,参与者们通过创制过程及实践结果可以实现沉浸式亲历学习,其他人员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完成间接经验学习。

(四)增强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相长

一方面,教师通过理论讲授、把握方向、融合多学科知识等方面,帮助学生进行科学创作;另一方面,学生们可以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青年群体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让指导教师更加了解当代学生,促进教学相长。心理微视频既可以是课前导入的学习资源,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随堂展播,是一种生动的教育学习资源,是课程思政的成果,既丰富了教师教育教学内容,又能强化学生习得感受,也便于学生接受专业理论知识。心理微视频也可以作为教学资料,用于教学、研究和展示宣传。此外,教师培训指导、审核评议微视频创作的过程,是课堂外的师生实践协作,能增进师生交流,有利于师生正向情感形成。在微视频创作实践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认识,更新自身知识能力结构和角色定位,以适应新的教学及实践。微视频的创制是心理健康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实践,是理论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

总之,精心创制的心理微视频是时下青年学生乐于自觉接受的教育载体形式,是课程思政的教育实践成果,思政赋能性强,知识附载性好,传播性广,不仅能在课程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学生自发接受教育,领悟角色价值理性,还能帮助其他学生受到朋辈榜样同学实践感召,积极投身课程思政内容创新实践。高校运用现代网络科学技术手段,能有效发挥微视频增强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师生交流,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和综合素质等功能,是微时代课程思政的有效探索。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