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汴洛铁路修建对沿线城市发展的影响

2022-03-18张忠广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卢汉郑州铁路

张忠广

(1.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 2.铜陵学院 会计学院,安徽 铜陵 244061)

盛宣怀为保护卢汉铁路利益,阻止津镇铁路的修建,提议修筑卢汉铁路支线,汴洛铁路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因其东西两端所在城市分别为河南开封和河南洛阳,故称之为汴洛铁路。汴洛铁路是清末河南省境内修建的一条重要铁路,其修成通车对沿线地区城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汴洛铁路的修建背景与修成通车

铁路是资本主义工业的最主要的部门即煤炭和钢铁工业的总结,是世界贸易发展与资产阶级民主文明的总结和最显著的指标[1]。鸦片战争爆发后,铁路随着西方文明传入中国,晚清的一些开明人士对铁路给予了高度的赞誉,并建议清政府修筑铁路。光绪三年(1877年),郭嵩焘致函李鸿章时曾说:“来此(伦敦)数月,实见火轮车之便利,三四百里往返仅及半日。其地士绅,力以中国宜修火轮车,相就劝勉,且谓英国富强,实基于此。” 然而直到中法战争结束后几年,清政府对铁路的态度总体上而言是排斥和反对的,一些当权者更是持反对态度。中法战争爆发后,清政府认识到铁路在军事上尤其在国防上的重大价值,对修建铁路的态度有巨大转变。此后,国内外人士纷纷上奏请求修筑铁路。1897年,清政府成立铁路总公司,开始统一规划全国铁路的兴办,盛宣怀任督办。盛宣怀就职后,力主卢汉等多条铁路干线的修筑。对于当时的全国铁路规划,张之洞在给总理衙门复电中指出:“查铁路以由汉口至卢汉一路为最要,此路四通八达,必宜先办。其余枝路,由此可推。如此,方有纲领,有次第。”[2]就在盛宣怀、张之洞等人大力主张修建卢汉铁路后不久,1898年容闳向总理衙门申请借助美国商人的财力修筑津镇铁路,并从利权的角度出发要求成立完全商办的铁路公司。因津镇铁路与卢汉铁路均为纵线且彼此相距不远,盛宣怀担心津镇铁路的修建会造成卢汉铁路客货流失,洋债难还。为阻止容闳修筑津镇铁路计划,同时为预筹卢汉铁路还款,保全支路利益,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八月二十日河南巡抚陈夔龙、铁路总公司督办盛宣怀奏请展造开封、河南支路即汴洛铁路。陈盛二人在奏折中对修建汴洛铁路的缘由、修建起点及借款合同等均作了详细的说明。汴洛铁路的修建起点为卢汉铁路与汴洛铁路的交点,这个交点为荣泽左近渡河。该处东距开封约85公里,西距洛阳约125公里。铁路修筑需借款100万英镑,合计2500万法郎,借款合同大致以卢汉干路办法为基址。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九月初十日,外务部对陈盛二人奏折给予了议复,除对借款合同二十三款和行车合同第九款有所补充外,其余皆一一应允。在此基础上,1903年11月12日清比双方代表盛宣怀与卢法尔在上海签订《汴洛铁路借款合同》和《汴洛铁路行车合同》。根据《汴洛铁路借款合同》的要求,汴洛铁路分东西两段进行修筑,汴洛铁路起点至开封为东段先行修建,汴洛铁路起点至洛阳为西段接续修建。1905年6月,汴洛铁路东段开工,工期历时21个月,这跟合同要求的速度相距甚远。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借款不足,资金短缺。时邮传部尚书林绍年奏请续借汴洛比款,并在奏折中详细地叙述了该路资金使用及缺口情况:“据该路总工程师勒鲁华迭次禀请添款并开具详细估单,内称郑汴一路计长二百三十二里,需用工款八百二十万佛郎克,郑洛一路计长二百四十里,需用工款二千二百九十六万佛郎克,又找补工程即上年雨水冲失各项材料计需五十四万佛郎克,总共三千一百七十万佛郎克,至于付利还本汇亏等项均不在内等语……计实不敷九百二十万佛郎克,加以借款利息由西历一千九百零四年起至一千九百零九年止计共六年应需还息七百二十五万佛郎克,共不敷至一千六百四十五万佛郎克。”[3]在续借到充足的资金后,汴洛铁路修筑速度大大加快。1909年底汴洛铁路全线通车。

二、沿线地区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汴洛铁路的修建大大便利了沿线地区的陆路出行,改变了沿线地区的交通格局,有力地冲击了沿线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促进了沿线地区城市的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为开封的近代转型、郑州自开埠城市的发展和沿线地区市镇格局的变化。

(一)开封的近代转型

开封,简称“汴”,古称汴州、汴梁,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西与郑州毗邻。开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八朝古都之称,其繁华景象曾令不少文人墨客赞叹。明代张瀚在《松窗梦语》中对此描绘道:“京师以南,河南当天下之中,开封其都会也。北下卫彰,达京圻; 东沿汴泗,转江汉车马之交,达于四方,商贾乐聚……天下客商,堆集杂货等物,每日拥塞不断,各街酒馆,做客满堂,清唱取乐,二更方散。”[4]张瀚所描绘的场景跟开封发达的河道运输有很大的耦合性,各地物产可以通过黄河和汴河运入开封,因此开封客商云集,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河道运输相比铁路运输而言有致命弱点,即受季节和雨水影响较大,运输稳定性差。因此在近代河南其他地方出现铁路时特别是卢汉铁路修建后,开封的商业受到明显的冲击。汴洛铁路的修建正好弥补了开封的这一缺陷,并促进了开封在工业化、社会整合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大众化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变化。

开封的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为1897年成立的河南兵工局。该局为官办,主要生产子弹和步枪等军事用品。1904年河南铜元局等企业相继成立,开封的近代企业数量有所增多,但绝对数量还是很少。汴洛铁路修建后,开封的近代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近代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织布业、面粉业、火柴业、制革业等行业均引入了机器大生产。王幼桥在《河南方舆人文志略》中记载,20世纪30年代初期开封有铁厂14家,工人数超过160人,从事翻砂等工作。从王幼桥的记载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开封铁厂无论数量、规模、工人人数在当时均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由铁厂的发展可以看出开封的近代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与汴洛铁路的修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社会整合是调整或协调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整个社会成为一个统一的运行良好的体系的过程。开封历史悠久,曾长期作为河南的政治中心甚至全国的政治中心,但由于战乱等因素几度兴衰。近代开封人这个概念则是在晚清及民国之后形成的,这个从近代开封人口数量的变化中就可以看出。据程子良和李清银在《开封城市史》中统计,开封人口1907年为150000人,1910年增至159729人,1925年又增至226758人,1937年则为327949人,日本侵华时期虽人口锐减但抗日胜利后又得到了恢复[5]。由统计可以看出,1907年后开封人口数量增长迅速,而汴洛铁路则从1905年开工,显然汴洛铁路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开封人口的增长。随着人口的增多,开封的城市功能逐步得到完善,越来越多的人以身为开封人而自豪,开封的社会得到整合。

汴洛铁路修成通车后,不仅带来了各地的农产品和工业品,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思想。铁路通车后不到三年,辛亥革命爆发了并成功地推翻了清王朝,这为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提供了政治保障。资产阶级政权建立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开封整个城市弥漫着民主和自由的气息。《自由报》对此描述道:“农贺于野、工庆于途、商贾颂于市……居自由之室,衣自由之衣服,食自由之食,息自由之榻,结自由之婚,故自由之言论,行自由之行动。”[6]开封市民接受了民主和自由思想后,纷纷参与到城市的建设中,老百姓的政治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在鸦片战争爆发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开封传统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文化娱乐活动普通老百姓较少参与。在汴洛铁路修建前,开封市民虽然接触了一些西方文化,但受限于闭塞的交通,获取的西方文化知识仍然较少。汴洛铁路修建后,开封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文化的传播更为便捷,普通市民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封第一家“国货商场”模范商场内设“华光影剧院”,该院开业时观影市民人数众多,一票难求。近代的报纸和书刊传入开封后,市民争相阅读,热爱读书和读报的市民越来越多。这也促进了近代开封印刷业的发展,1920年河南省印刷局成立,主要承印官报。1927年私营新豫印刷厂建立,承印几家社会影响力颇大的报纸如《大豫报》 《教育报》 《注音白话报》等。电影院、报纸和书刊的出现大大改善了开封市民的生活,深受开封市民的喜爱,使得文化越来越大众化。

(二)郑州自开埠城市的发展

郑州,简称郑,古称商都,位居河南省中部偏北,东接开封,西依洛阳,北临黄河与新乡、焦作相望,南部与许昌、平顶山接壤,地理位置优越。古代的郑州因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兵家必争之地,经济文化等方面也较为发达。中国的经济中心南移之后,郑州逐渐衰落。对此,《河南郑县志》记载:“郑州在古代即为政治和军事的绾毂冲要之地,经济和文化的发达史有记载,遗迹可寻。唐宋以来,由于经济文化重心倾向于东南,而政治军事的热点则偏离于西北,使中原地区有时成为雄桀者逐鹿的场所,夺取统治权力的襟要,兵火之余,呈现出一片荒原。”[7]

在通铁路前,郑州只是一个传统的小城镇,交通运输主要为陆运和水运。在陆路交通方面,郑州虽有东西、南北两个方向的三条线路,但交通优势远不如开封等河南大城市。在水路交通方面,郑州则主要依靠贾鲁河,但因黄河多泛滥,贾鲁河河道经常淤塞,运输能力极其不稳定。1909年汴洛铁路和京汉铁路在郑州交会,郑州的交通格局自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便利的铁路交通不仅给郑州带来了现代化的交通运输,而且深刻影响了郑州的城市发展。大批原材料、洋货和工业品通过铁路运入郑州,郑州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大宗土特产品集散地,迎来了黄金发展期。1916年12月河南财政厅厅长桐城王荃本对当时的郑县描绘道:“余以丙辰秋来榷中州,取道京汉郑为入境首邑。甫下车,亲见其地繁盛,极思与士大夫之贤者询其士风之美人物之盛以及礼教之敦厚政治之良善与夫因革之所宜。”[8]随着经济的发展,郑州的城市建设迎来了新的局面,市容日新月异,1923年郑州设埠,1927年郑州设市,1928年郑州便成为河南省仅有的两个省直辖市之一。

三、沿线地区市镇格局的变化

随着社会劳动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的人员和物资聚集于城镇。在传统社会,城镇里的人员流动和物资往来主要依靠陆路和水路运输。因此,拥有发达的陆路和水路运输几乎是一个城镇的必备条件。近代铁路兴起后,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种现代化的运输方式促使沿线地区市镇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以汴洛铁路为例,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以陆路和水路运输为主的城镇如朱仙镇地位一落千丈; 铁路沿线地区特别是铁路交会的城镇如郑县飞速发展。

明清时期,河南朱仙镇、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和广东佛山镇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镇”。据《岳飞与朱仙镇》记载,朱仙镇其时的区域东至今距镇1.5公里的宋寨,南达4公里的腰铺,西起1公里的豆腐店,北至2公里的小店王,面积近15平方公里。因其发达的陆路和水路运输,大量人员和物资聚集于此,清同治年间朱仙镇有居民30余万,多为商贾,其中以山西商人最多。朱仙镇繁荣一时,冠绝河南。随着京汉铁路和汴洛铁路的修建,朱仙镇在河南省内的传统交通运输不再拥有优势,地位一落千丈。《河南省志》对此描述道:“朱仙镇在铁路未开通之前,此地为开封运输孔道,贾鲁河纵贯镇中,可南达周家口,舟楫林立,百货云集,为全县商业最盛之区,今铁路建设,此镇失其效用,日就衰微矣。”[9]

与朱仙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郑县因汴洛铁路与京汉铁路交会于此,开启了飞速发展的道路。晚清时期的郑县既不是河南的政治中心,也不是通商口岸,只是一个传统的内陆小城镇。京汉铁路和汴洛铁路修筑前,郑县城市面积2.23平方公里,交通也不甚方便,没有现代工业,商业也不发达,人口只有两万余[10]。京汉铁路和汴洛铁路交会于此后,郑县因发达的铁路交通得以飞速发展,其主要表现为人口的增多和市区面积的扩大。经过20余年的发展,1932年郑县共分7区127乡,43706户、257083人[11]。随着人口的增多,郑县的面积也不断扩大。对此,《河南方舆人文志略》记载,旧市区面积为24.62方里,新增市区面积为34.66方里,到1934年新旧市区面积约为61.08方里[12]。

汴洛铁路的修建是晚清统治阶层内部博弈和妥协的结果,在行政权力统治社会的情况下并不完全反映基层民众的诉求。汴洛铁路修成通车后对沿线地区城市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开封和郑州为代表的沿线城市快速发展,而远离铁路的一些城镇地位则有所下降,沿线地区市镇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应当看到,汴洛铁路的修筑资金借助于外国,加上沿线地区战争频繁,铁路交通时常受到影响,无法发挥充分的作用。因此,铁路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国家有独立自主的地位和和平的环境。

猜你喜欢

卢汉郑州铁路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解放昆明:起义义举中有憾事
梦启郑州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卢汉与云南起义
还原·拼接·延伸——保罗·莱文森的《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千纪指南(第2版)》的新阐释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