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中日两国对美外交政策研究综述(1840—1919)

2022-03-18赵承伟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东北亚外交政策中美关系

赵承伟,卢 镇

(1.青岛工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山东 青岛 266300;2.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中日两国先后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掀起二次经济开发热潮,“从整体上提升了东北亚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东北亚再次成为全球经济社会满怀希望的‘黄金之乡’”[1]。近年来,东北亚学研究逐渐成为国际学术前沿园地的一门显学。

近30年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美国战略重心不断东移,日本加快军事大国化步伐,中国平稳崛起进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平衡中美日三国之间的外交利益则显得更为重要。于是,东北亚地区逐渐成为中美日等大国竞逐的“台风眼”,东北亚地区外交活动中的全球色彩日趋强烈。东北亚各国欲解决东北亚地区的外交问题,制定适宜的外交政策,还需从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中寻根溯源。

一、近年来的近代日美关系史研究

目前,国外有关国际关系史的研究成果不可谓不多,但多聚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史,特别是同一时期的日美关系史。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笔者发现探究日美外交关系的发展历史不能把近代日美关系与现代日美关系尤其是战后日美关系割裂开来,很有必要对近代日美两国之间接触与交流的相关研究作系统梳理。

弗莱得利克·穆尔晓歌的《日美外交秘话》(中外出版社1944年版)是研究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日美外交关系的早期著作,作者以“一个不是东方人的美国人,一员会为日本政府工作的雇员”[2]的身份论述了20世纪初日美之间的外交接触。信夫清三郎的《日本外交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是一部研究日本外交的大成之作。该书论述了从1853年培里来航到1972年日中恢复外交关系约120年的历史。信夫清三郎的《日本政治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论述了早期的日美外交,认为日本开国是受到了欧美列强各国的冲击,“大君外交秩序”先于“华夷秩序”而迅速采取近代化——由欧化而实现近代化的政策,该书着重从政治史的角度进行论述。

井上清的《日本历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对幕末日本与西洋各国的交涉作了分析,认为美国用大炮外交强制日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进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强国对外交往的侵略性与不平等性。田边太一的《幕末外交谈》(东京富山房1987年版)论述了幕末日本开国前后的日美外交。大畑笃四郎的《日本外交史》(东京成文堂1986年版)作为研究日本外交的通史,归纳了日本的外交体系,论述了日美之间的贸易外交。

石井孝的《幕末贸易史研究》(吉川弘文馆1981年版)着重论述了幕末的贸易外交,进而提出幕末日本开国的缘由是由美国的贸易活动导致的。信夫清三郎对此持不同观点。信夫清三郎还在《日本外交史》中提出贸易开国并不意味着开国的结束,开国通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马士·宓亨利的《远东国际关系史》(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是20世纪20—30年代问世的一部研究远东国际关系史的重要著作,论述了西方列强与远东各国之间国际关系,颇具史料价值。

加藤祐三的《黑船异变——日本开国小史》(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主要以1854年3月31日签订《日美和亲条约》为主线,阐述了日本开国前后的日美外交。加藤祐三的《东亚近代史》(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相对客观地还原了历史真相,解答了当欧洲强国侵入时日本得以蓄积实力、大清国却饱受欺凌的真正原因。加藤祐三进一步在《幕末外交与开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中明确提出了“大清国是因和他国战败而签约,而日本和他国签约是由接受贸易而开始”的观点。

吉田茂的《激荡的百年史》(北方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从政治家视角描述了日本从幕末开国到战后日本经济复苏近百年的日本历史,其视角让人耳目一新。五百旗头真的《日美关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堪称一部研究日美关系史的重要著作。作者以“日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国关系”为出发点,分四章讲述了“日美两国相遇和登上世界史舞台(19世纪后半期)”“日俄战争和日美崛起的时代(1895―190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日美关系的再调整(1909—1919年)”“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另外,五百旗头真还著有一部研究战后日本外交的通史《日本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蹇蹇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是时任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于中日甲午战争后撰写的回忆录。该书“则取单刀直入之法,直接将所有的事实真相逐一解剖,目的是描绘当时外交的写生画”[3]。北冈伸一的《日本政治史——外交与权力》(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年版)梳理了日本近代史上的政治与外交,全书讲述了自德川时代到冷战时期的外交政治史。

添谷芳秀的《日本的中等国家外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通过对战后日本外交政策演变的分析,认为日本应放弃追求“大国外交”,采取“中等国家”外交的策略。佐佐木克的《从幕末到明治(1853—1890)》(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版)打破了前人先入为主的“倒幕”派说法,重点从“破约攘夷”的角度重新书写幕末史,以求“复兴并实现日本的近代化”[4]。

井上胜生的《开国与幕末变革:江户时代后期》(文汇出版社2021年版)打破了“西方先进,日本落后”的固有印象,对美促使日本开国则认为“‘不得已’这种慎重的开国论更为合适”[5]。W.拉夫伯尔著的《创造新日本:1853年以来的美日关系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续写了19世纪50年代以来的美日关系史,并提出“美国决心塑造一个开放的日本”[6]505,“日美关系可能会继续与冲突相伴,不过,倘若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则可使两国人民有更好的了解并控制冲突”[6]514。

国内学者对日本外交史的研究日渐深入,但对近代日美外交史的关注度不够。万峰的《日本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是国内第一部研究日本近代史的著作,其第一章也描绘了早期的日美交涉。周一良的《日本史与中外文化交流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对近代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有着精妙论述。吴廷璆的《日本近代化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是国内较早研究日本近代化过程的名作,认为近代初日本对外政策的初衷乃是“求知识于世界”[7]2,且积极主张“贸易立国”[7]8。

米庆余的《日本近代外交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续写了日本近代百余年的外交史,是国内第一部论述近代日本外交史的专著。米庆余在《日本百年外交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提出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外交的变化是由日本国家性质决定的,同时也受国际关系的制约。米庆余的《日本东亚政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近代日本的东亚战略和政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则站在日本对外政策的角度系统梳理了近代以来日本的对外战略。

张健、王金林的《日本两次跨世纪的变革》(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阐述了19世纪明治维新以来的各项改革。陈月蛾的《近代日本对美协调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阐释了近代日本对美外交的重要特征。湛贵成的《幕府末期明治初期——日本的财政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论述了幕末日美贸易交涉前后的财政政策。宋成有、李寒梅的《战后日本外交史(1945—1994)》(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战后日本外交的专著,“勾勒了战后日本外交由被迫就范、图谋发展、羽翼渐丰到纵横捭阖咄咄逼人的历史演变轨迹”[8]。

祝曙光的《徘徊在新、旧外交之间——20世纪20年代日本外交史论》(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勾勒了20世纪20年代日本外交的演变轨迹。陈鹏仁的《近代日本政军外交人员职名录》(中华书局2014年版)是研究近代日本外交人物的重要工具书。熊沛彪的《日本外交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主要对九一八事变后的日本外交活动进行全面论述。郑毅的《吉田茂时代的日本政治与外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收录并整理了近30年来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的以战后日本首相吉田茂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

张云的《可控的紧张——中日美之间的认知与误认知》(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论述了中美日三国间的力量变化、相互认知与外交博弈。刘艳的《冷战后的日美同盟解读——兼论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对“冷战后的日美同盟进行解读,并着重分析其在不同时期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刘少东的《二战前后的冲绳问题及中日美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及《日美冲绳问题起源研究(1942—1952)》(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皆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冲绳问题在中美日三国之间的历史经纬及缘由展开论述。张玉国的《日美同盟关系转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勾画出了日美同盟由‘冷战型’向‘后冷战型’变革、变质的全貌”。

金熙德的《21世纪初的日本政治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再生还是衰落——21世纪日本的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把外交作为内政的延续,从而推断日美关系、日中关系等重要双边关系的演变趋势,崔丕的《冷战时期美日关系史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政策史探微》(中华书局2002年版)探讨了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揭示了美日关系演进的基本趋势。

二、近年来的近代中美关系史研究

中美关系研究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泰勒·丹涅特的《美国人在东亚》(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是一部研究19世纪美国对中日朝等亚洲国家外交政策的力作,该著从美国人的角度书写美国人在东亚的历史,认为美国“在原则上,政策是一直相同的,政策的后果不同乃是因为民族不同的缘故”[9]。赖德烈的《早期中美关系史(1784—1844)》(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探讨了1784年到1844年后《望夏条约》签订为止的外交史,陈翰笙评价他的《早期中美关系史》“可能是美国资产阶级历史学者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著作”[10]。施美夫的《五口通商城市游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则是一部记载西方传教士游历大清国开埠城市的著作。

亨利·基辛格的《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是一部研究美国近现代外交史的经典之作,全书涉及时间跨度近四百年的历史,极力推崇均势外交,建构了现实主义外交理论。托马斯·帕特森的《美国外交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系统阐述了美国自独立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认为美国海军实力自近代始“足以追捕海盗、保护传教士和商人、勘察尚未开发的地区”[11],突出扩张主义是美国外交的主线。布鲁斯特·C.丹尼的《从整体考察美国对外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从整体上描绘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历史脉络,“是一本全面介绍美国对外政策的经典著作”[12]。马戈·塔夫脱·斯蒂弗的《看东方——1905年美国政府代表团访华之行揭秘》(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收录了美国两位外交官在北京的所见所闻,解读了清末中国与欧美列强之间一段鲜为人知的外交史。

国内有关中美外交的研究成果可谓是硕果累累,但多局限于战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编的《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是国内较早研究中美外交关系的著作且包含丰富的史料。李长久、施音佳的《中美关系二百年》(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阐述了自早期的《望厦条约》签订到海约翰的“门户开放”政策,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美关系恶化,最后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中美关系史。胡礼忠的《从望夏条约到克林顿访华——中美关系(1844—1996)》(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认为:“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外关系格局的显著变化,导致了列强对华合作政策的出台,而美国则是这一政策的主要倡导者。”[13]

闵锐武的《蒲安臣使团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是一部研究近代中美早期外交的史料之作,详细记述了“蒲安臣使团派遣的背景”[14]及出使原委。王尔敏的《五口通商变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是一部研究中国近代通商开埠的重要史作,对近代以来诸多疑难问题作了考证澄清。

蒋相泽、吴机鹏的《简明中美关系史》(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和熊志勇的《中国与美国——迈向新世纪的回顾》(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可以作为研究中美外交关系的入门读物。陶文钊的《中美关系史1911—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项立岭的《中美关系史全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中美外交的发展与演变,是研究中美外交关系史的应读之作。李庆余的《美国外交史》(修订版)(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年版)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论述自18世纪70年代迄今为止的美国外交简史的专著,李庆余、任李明的《美国外交传统及其缔造者》(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则以人物为中心系统论述了“杰斐逊的自由帝国外交”“亚当斯的大陆扩张主义”“海约翰的门户开放主义”。

杨生茂的《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是一部国内较早研究美国外交政策的力作,该书从“美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这个角度对美国历史作审视与剖析”[15],进而鲜明提出“扩张是贯穿整个美国对外政策史的主线,也是理解美国外交政策发展的关键”[16]。王玮、戴超武的《美国外交思想史(1775—2005年)》(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论述了美国政府自建国到21世纪初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外交主张与演变。

王晓德的《美国外交的奠基时代(1776—186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阐明了美国早期外交扩张政策,深入研究了19世纪中期美国对华贸易及《望厦条约》的签订过程。王立新的《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通过对历史进行考察,对政策进行分析,进而对20世纪美中关系的影响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崔丕的《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主要研究“中国外交政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影响”[17]。

三、近年来东北亚研究中有关该问题的研究

近年来有关东北亚研究中涉及该问题的研究也是热度不减,研究视角各有千秋,围绕这一领域的探讨与交流也在不断深化。比如近年来紧跟学术前沿的张晓刚在东北亚国际关系史、日本史等领域持续深耕,其在《东北亚开港与早期现代化研究》(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中提出“东北亚近代史是被殖民侵略的历史,同时也是与世界联成一体并走向开放和现代化的历史”[18],张晓刚的《东北亚近代史探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则“是一部研究东北亚国家由锁国到开放,由开港走向早期现代化问题的佳作”[19],值得荐读。张晓刚、陈奉林著的《东方历史上的对外交流与互动》(世界知识出版社2018年版)及《东亚区域史与丝绸之路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则反映了目前国内东方外交史研究的新动向,“对东北亚近现代史、中日韩关系史及中韩日城市发展研究等都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及参考价值”[1]。

截至目前,东北亚关系史中的相关研究确实成绩斐然,但是,也应看到还有许多领域研究尚存在不足。围绕近代中日两国对美外交政策的研究,已有成果大多热衷于战后国际关系领域,且把日美外交和中美外交割裂开来的研究较多,而统揽近代中日两国对美外交政策的对比研究涉猎不多。有许多领域值得关注并加以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东北亚外交政策中美关系
英国“脱欧”后的外交政策:失去欧盟后的英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吗?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扎实推进东北亚旅游胜地建设
东北亚丝绸之路发展历程考察
古代东北亚民族关系的若干问题
浅论美国外交政策中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永续性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践行新保守主义的美国新智库:外交政策创议
从积极推动到保守谨慎——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角色(1969—1972)
涉台外交政策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1949—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