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五维向度

2022-03-18陆雪莲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评价

陆雪莲

教师伴随着学校组织的产生而产生,是推动学校实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传承文明等重要使命的核心人力资源,其能力决定了学校组织的整体水平.信息化时代,教师必须关注教育教学的技术维度,培养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人才,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际有效结合,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运用水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对于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和提高学习效能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专业素养与专业知识,有效管理教学过程和学习资源,引导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帮助学生具有完成学习目标的专业成长力和持续发展力.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锁定在教师能力范围内,既能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不容置疑,当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以发挥时,必能促进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帮助教师在教学创新与课程改革中站稳脚跟,确保教师教学品质的提升,促进学生学习成效的提高.基于此,本文聚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实施、管理、评估、发展”五维向度,分析教师在“技术素养、计划准备、组织管理、评估诊断、学习发展”各分项能力上的内涵释义及提升进路,从而深化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结构的认识,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持续稳定的发展,实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提升,达到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一体化.

1 技术素养: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维度

1.1 “技术素养”的内涵理蕴

教师“技术素养”是教师对教育技术使用和理解的双向能力体现,蕴含“技能基础”和“技术理解”两种解读,即教师对信息资源使用的外显行为能力和对技术理解应用的内隐心理品质[1].

(1)教师信息资源使用的能力.对教育信息工具软硬件资源的操作与使用,是教师技术素养形成的重要前提.教育信息化时代重视教师信息资源使用能力的培养,已然成为教师技能提升的必由之径.教师整合信息资源与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设计与课堂重组,目的是达成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成效.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资源使用能力,努力形成一套与信息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技术资源使用技能,以利于更好地调动和发挥教育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教学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2)教师理解教育技术的能力.教师对教育技术的理解是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内在功能与外在作用的现实期待.教师期待通过教育技术优化教师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最终达成教学质量的提升.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已成为构建全方位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媒介,教师拥有教育技术理解力必然会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产生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通过不断深入地创新学习提高教育技术理解能力,把握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规律,增强教师的综合素养.

1.2 “技术素养”提升的逻辑理路

(1)以理念先行促进教师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技术理念是技术走向的指南,技术理念一定要先行于技术使用.信息技术理念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可以为教学与技术的创新融合奠定基础,是教师信息技术观充分融合到教学及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体现[2].教师作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设计者,在教学观摩、讲座交流、主题研讨、培训合作等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加强信息技术理念的引导和说明,从而突破常人常规,拿出解决教学新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

(2)以技能跟进驱动教师技术素养的提升.教师要重视并不断提升自身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以此为技术与教学融合、课堂组织与管理融合、教学评估与诊断融合奠定基础.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更多指向技术操作、软件使用、操作能力等方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技能跟进,要求教师必须紧跟技术更新和发展的步伐,不断提升对技术的敏感度和新技术的使用操作.

2 计划准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实施维度

2.1 “计划与准备”的内涵理蕴

“计划与准备”是教师信息技术愿景与信息技术理念落实于课堂的备课能力,涵盖“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资源准备能力”双重维度.

(1)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技术愿景支持下的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来确定课堂教学思路、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与技术,统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及各要素,以实现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必须站在教育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教学设计工作已不是几张计划表所能概括的,必须要进行创造性分析与设计,形成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在内的信息化教学方案.

(2)信息资源准备能力.教师既要创造性地组织各种信息资源,通过合理的结构发挥信息资源的最大效能,还要创造性地拓展信息资源准备的途径.教师信息资源准备能力指向教师应具备的三项能力,即修改能力、制作能力和外引能力.修改能力是教师对现有信息资源进行校对、补充与修改的能力;制作能力是教师对自身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与制作的能力;外引能力是教师对外界存在的信息资源进行汇聚、购买与引用的能力[3].

2.2 “计划与准备”提升的逻辑理路

(1)以政策制度助推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行动.政策与制度是助推教师信息化教学行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信息技术的使用及信息化教学对于教师不应是压力,而应是自我效能的提升,更应是内在动力的激发.因此,学校在制定相关制度时要对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的任务给予充分考量,目标导向上既要保证教师有时间和精力参与信息化教学,又要有信息化教学激励政策[4].

(2)以专项培训助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是发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最直接的形式,教师要积极参与信息化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通过专家讲座引领、远程培训研修、教学观摩研讨等一系列专项培训,让教师获取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理论指导,同时在与专家面对面研讨过程中,诊断与评价教师的教学实践,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及资源准备能力的发展.

(3)以研修共享支持教师的信息化设计实践.研修对于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共同教研及解决教学问题的研修互动中,既能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与隐性经验传递,更能推动教师的协同发展.教师要在共同研修及共享研修成果的基础上相互成长,实现教师能力的可持续提升,突出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和实践性.

3 组织管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管理维度

3.1 “组织与管理”的内涵理蕴

“组织与管理”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实践于课堂教学的实施能力,包括“课堂教学环境的组织能力”与“课堂人员交往的管理能力”两个方面.

(1)课堂教学环境的组织能力.信息化条件下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常规课堂教学与网络课堂教学的双重环境,体现了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环境则是对课堂教学中所有与信息化教学相关资源设备、环节要素的调配[5].教师要坚定不移地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课堂环境的管理,当环境变化时,能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基础上,积极采取行动,冷静理智处理,争取更大的教学效益.

(2)课堂人员交往的管理能力.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师生、生生交往的主要场所.教师具备课堂人员交往的管理能力,就是要把握“十要素”和“六要求”.十要素,即什么问题、什么标准、什么人执行、什么时间执行、什么地点执行、什么方法完成、什么手段完成、什么目的、什么事项必须注意、什么方法考核任务的最后成果;六要求,即符合课堂管理规范、符合课堂教学目标、符合教师职权范围、符合教学实际情境、符合学生正当意愿、符合明晰准确要求.通过“十要素”和“六要求”增强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相互扶持的力度,构建课堂人员交往的共同体,以此激发教师的有效授课行为和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

3.2 “组织与管理”提升的逻辑理路

(1)以解决真实教学问题为依托促进课堂的组织与管理.真实的教学问题既可源于教学实践,又可源于教学变革,也可源于学生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课堂组织能力发展要以解决真实教学问题为导向,通过有计划地设计探究、行动反思,进行创造性地解决课堂教学问题[6].解决真实情境中发生的技术融入的课堂教学问题,围绕真实技术融入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既能累积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教学经验,又可促进课堂教学有效管理,从而为师生发展服务.

(2)以发展师生共同体为导向承载课堂的人际交往.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人员交往的管理应以发展“师生共同体”为导向.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有着共同的目标愿景,这种共同愿景是维系课堂稳定与教学效果的基础.课堂教学“师生共同体”中的每位成员都应该赋予课堂交往与管理的责任,同时也必须履行课堂交往与管理的义务,自然地形成课堂教学师生共同体的制度文化.作为共同体成员,师生都担负着各自角色,同时也都对课堂交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保课堂教学师生共同体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

(3)以实现校本教研为目标搭建课堂沟通平台.信息技术畅通了师生的沟通状态,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和分享,有利于师生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延伸了教研的时间和空间、拓宽了教研的渠道和视野、扩大了教研的参与范围、实现了教研的快捷活动,为师生课堂沟通搭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为实现“学习-研究-反思”校本教研,应向师生提供更为丰富的课堂教学信息资源与技术工具的支持.

4 评估诊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评估维度

4.1 “评估与诊断”的内涵理蕴

“评估与诊断”是教师依托信息技术与支持工具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能力,涵盖“评价课堂教学的能力”和“评价学生学习的能力”两个角度.

(1)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的能力.教师作为教书育人之人,要将教学与评价融为一体,既是知识导航者,也是育人评价者.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目标的确定性、评价操作的便捷性、评价反馈的及时性、评价内容的精准性等方面,都体现着教师对课堂教学评价的能力.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教师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以推动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需要对教学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确保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2)教师对学生学习评价的能力.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应受益于学生.学生的发展会经历一个生成性的过程,教师要以动态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努力的过程.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及成长发展的有效评价,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业情况及个性品质的了解,另一方面更能明确地了解自身的教学效果,进而改善和调整课堂教学行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7].

4.2 “评估与诊断”提升的逻辑理路

(1)筹备信息化资源支持课堂评价.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所达高度与所处的信息化环境、所拥有的信息化资源密不可分,而教师应用信息化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更需要信息化环境与资源的筹备[8].为支持教师进行信息化的课堂教学评价,学校需要做好信息化环境及信息化资源软硬件的配套建设.教师在信息化环境及资源的外在条件支持下,可创新课堂评价模式,建立评价共享资源,提升教师评价自我效能感,从而使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评价成为常态化的习惯.

(2)依托信息化评价知识发挥评价功能.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评价要高效发挥评价功能,更需要信息化评价知识的使用.信息化评价是教师运用信息化标准或评价标准对教学、学生、课程等方面进行定量与定性的评价过程,其目的在于得出准确、实效、经济、满意且具备逻辑的结论,是科学反映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信息化评价知识直接影响着教师课堂评价的观念,教师要具备运用技术支持课堂评价的知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对信息化课堂进行评价.

(3)利用信息化评价工具提升评价实效.信息化评价工具的使用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中具有独特优势,信息化工具能为课堂评价提供及时信息,从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常用的信息化评价工具可分为两大类,即电子档案袋、评价量规、学习契约等形成性评价工具;考试、测验等终结性评价工具(考试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帮助实现).其中,通过电子档案袋学生可以运用信息手段展示学习目的、活动、成果、业绩、付出、进步等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

5 学习发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维度

5.1 “学习与发展”的内涵理蕴

“学习与发展”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与信息工具进行专业发展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包含“教师实现自我成长的能力”及“教师获得自我实现的能力”两个方向.

(1)教师实现自我成长的能力.教师的成长就是要寻找最好的自己.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重塑自己,通过独特的教学风格、丰富的学识技能与智慧的人格魅力高效高质地完成各种学习活动,实现自我成长,提升专业发展.教师要给自己施加成长压力,使压力与动力同步上升.教师有一定程度的压力就会有前进的动力,动力大积极性才高,教学工作绩效才好,自我成长才会实现.

(2)教师获得自我实现的能力.教师要通过学习教学创新理论和投身创新实践,不断强化自身信息化教学意识,使学习创新与信息化教学相配套和相适应,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与方法,以探究、反思、合作、创造等方式获得自我实现,不仅以学问教人,而且以道德育人,同时成为“有文化”“有自我”“有思考”“有作为”“有快乐”的人.

5.2 “学习与发展”提升的逻辑理路

(1)以自主学习满足教师发展需求.自主学习是满足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需求的主要途径,专业发展需求驱动着教师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对接专业发展需求,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会逐渐增强,进而解决教学实践的困惑与问题,提升理论与实践水平.教师可充分利用在线课程资源(如微课、慕课等)进行自主学习,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及独立性;也可通过在线共同体及虚拟教研室的方式开展合作学习,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9].

(2)以专业共同体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专业共同体是实现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教师之间可形成学习与实践团队,获得同伴支持与互助,实现专家引领.教师专业共同体是教师以共同愿景为前提,以专业发展内在需求为动力,以情感和兴趣为纽带,以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依托建立起来的民主、平等、信任的人际关系.在这个团体中,教师自愿参加、平等参与,有经常的交流与对话,教师经过反思而形成的专业意见能够获得同事的尊重、接纳和认同,激发教师高层次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自觉、营建教师发展的专业氛围,满足成员强烈的依赖感、归属感和自信感.

(3)以反思性实践审视教师教学研究.教学反思贯穿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始终,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对自身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再认识、再思考,基于此进行经验总结和反馈改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课堂观摩、课后研课、教学日志、教育叙事等是教学反思的常用方法.教师要真正投入到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并进行实践反思与经验积累[10].

6 结语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影响力,教师凭借自己信息化的能力和情感,在课堂教学群体活动中时时影响着学生.因此,需要从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成效的视角出发,围绕“技术素养、计划准备、组织管理、评估诊断、学习发展”五个维度来解读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聚焦计划、实施、支持、倡导、沟通和监控等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这种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五维分析框架不仅关注教师教学能力本身,而且强调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学生的学习发展联系起来,体现鲜明的结果导向和质量意识.

猜你喜欢

信息化信息技术评价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