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核心素养养成审视高中群文教学
2022-03-18程海萍
◎程海萍
我们所说的核心素养,是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种新的学科理念,其中明确提出要对语文课程进行深入的改革,必须对语文课堂进行有效的改进。当前,我国的语文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阅读”,唯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得到切实的变革。在新的教育政策中,我们提出了“群文阅读”的概念,它在思维和方法上进行了深刻的革新,这种革新是建立在语言构建和运用、审美欣赏、文化传承和思维提高等四个层面上,从而使语文教育的创新得以实现。
一、核心素养及群文阅读教学相关概念
(一)核心素养阐释
根据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不难看出,“语文核心素养”指的是具有跨学科特征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和语言学科结合之后产生的具体体现。同时,在这份文件中也提出了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应该包括: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审美能力的提升和文化的传承等方面的内容。在现实条件下,我们迫切地需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适应的高端人才,而语文核心素养的运用,可以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语文思维能力和情感素质,培养他们成熟的个性。而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在语文学科的基本功上,与其它学科相比,学生的语言能力表现出了显著的多样性。高中语文是培养高级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思维能力、审美辨别能力以及文化传承思维能力。
“语言结构与应用”:在高中,语言的应用是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而语文的基本知识离不开语言,而语言能力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形成自己的独特语言体系,并加以灵活的运用,充分利用语言能力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提高思维能力”:语文的思维能力更加重要,思维是人在面对事物时的情绪和思想,利用客观现象,从而产生主观意识,正确、正面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逻辑,并能有效地应用语文。
“审美鉴赏”: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能从语言中发掘美,从语言中感受到美,从而形成审美思维,从而使他们更快地认识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己,超越自己。
“文化传承”:中国语文课程的终极目的在于将中国优秀的文化和优良的传统思想传承下去,在此基础上,语文的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深化语文课程改革,一方面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自信。
(二)群文阅读阐释
目前,多数教师会采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这个观念的最初创立者是赵景忠,其认为,在学生的阅读量有所增加而教师仍然沿用单一的阅卷模式这种情况下,已不能满足教育的要求,故在教育领域,必须推行群文阅读教学法。即根据语文教科书的教材和课外读物,展开多篇的阅读教学。目前,国内的教育界已经对这个概念进行了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解读,这些解读和赵景忠先生的观点基本一致,简陋的理论可以概括为:“文本是形式,阅读是核心,形式的变化才能给核心带来新的力量。”
二、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重点
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应从阅读文本本体、核心素养和群文三个层面来进行,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它的核心;群文是一种不同于其它阅读方式的阅读。“群文阅读”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读者获得最纯净的阅读状态,关注其原始属性,从而实现对单一文本的阅读教学的突破。而这篇论文,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一)指向语言积累运用
群文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在于使其达到“原始阅读”,所以在实施“群文阅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使“读者”能以“本真”的心态去“读”;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由于其内容的分散,形成了一种典型的多文本阅读形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任务组”,它清楚地说明了与语言有关的问题,比如“寻找经典的背景”,用成语作为参照,寻找传统文化的缩略图,用古文教科书对成语进行分析,通过理解和把握成语的含义,按照不同的成语来构造知识库,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和积累能力。
(二)思维品质培养意识
思维决定了一个人的综合语文能力,而培养思考、提升思考素质,就可以与语言相结合,与之相适应。在这一点上,应该是高中阶段的学生,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去思考自己的生活,思考自我。而且,通过和教师、同学们的沟通,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比如,在讲授《六国论》这一内容时,就可以根据教师所制定的教学计划,从创作者的视角出发,做出正确的判断,让学生对历史有自己的理解。
(三)审美特征鲜明存在
审美特点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美、艺术美、意境美等“美”,只有通过对这些“美”的深刻理解、熟悉和掌握,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只有强化多语种间的联系,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比如,在群文阅读方面,教师以《荷塘月色》《秋雨》《故都的秋》《囚绿记》等文章作为群文教学。
三、群文阅读相较于单篇阅读的优越性
虽然群文阅读和单篇阅读同属于一种阅读教学模式,但是由于普通高中在升学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学习压力,课程数量多、时间紧张。由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习特点等因素的制约,目前的教学环境下,群文教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一)学习效率的优越性
在单一的文本教学中,教师的眼里只有知识,结构,能力。例如,有些教师在对课文进行全面的分析时,避免疏漏,既费时,效率也不高。如果某些教师在课堂时间的约束下,盲目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任意的调整,从而造成了阅读教学的混乱。以“三年高中语文”为一个整体,以“核心素养”的视角,从宏观上把握“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从微观角度讲,对教科书进行综合和有益的补充,设置主题,引导阅读,从而突破文本的界线;这些都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汉语阅读教学体系。在这个庞大的体系下,学生的全部中学语文知识、能力、教学计划、教学实施都呈现出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同时,语言教学也摆脱了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有效的教学和学习。
(二)学习内容的优越性
长期以来,语言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把语文教成了教课本,而课堂上的活动只限于语文教科书;忽略了具有丰富内涵的语言学科课程资源。群文阅读教学注重整合与产生学习资源,把社会生活的层面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在综合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地吸收校外的丰富的资源,要扩大语言教学的范围。叶圣陶说:语文课本只是一个例证,借此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群文的学习内容,可以用课本上的文字为例,吸收课本以外的其他资料。也可以突破语言的限制,突破语言的边界,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将不同的学科内容进行综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同学可以接触到与这个课题有关的各种学习内容,使他们能够真正地将语文学习放在生活和实践的大背景下。
四、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群文阅读教学
(一)语言之连结萃取
连结是指在多篇文章的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强化与文章的内在联系,以理解教材的总体结构,把握教材所要传达的情感和内涵。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连结更加强调语篇和语篇的衔接。因为多语篇的阅读,使得语篇与语篇的关系只有在语言上才能被精炼,才能使多篇文章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连结策略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利用语篇的语言进行累积,最后实现多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和应用语言的规则,从而达到高效沟通的目的。
所谓的萃取,就是汉语阅读教学中的一个专门的词汇,它和语言的联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连接,在群体的阅读中,多个文本的阅读都是通过萃取来实现的。在不同的文本中,要有一个定位的语言,从文字到文字,从文字到句子,都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语言的梳理,这样才能获得语言的本质。在多篇文章里面,要想将多篇文章中的文字进行结构化,就必须要将这些文字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学习能力。连结和萃取是语言结构和使用过程中的两个环节,前者是连结,后者是萃取,二者具有内在的内在联系,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把连结和萃取作为一种手段。然后,通过对语言媒体的把握,实现群体文本的通化和异化,增强其应用能力。
在“古诗的意境”的课程设计中,教师拿《三峡》里的一句诗来举例:“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猿鸣”为参照,并指明了诗歌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猿鸣”指的是猿啼,而“猿啼”则是哀鸣,这两个词语的出现,让这首诗的意境变得更加强烈,更加具有悲壮的气息。以此类推,在其他古诗中,也有猿猴的叫声,而猿猴的叫声,则是一种悲壮的气氛。这让这些用到这样意象的古诗,变得更加灵动。
(二)思维之合作提炼
“合作”这个概念在近年来的新课程标准中被提出来,它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教育界提出了“协作”的理念;协作不仅是师生间的小组协作学习,更是师生间的协作式教学,通过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合作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的感受,使他们的情绪得到丰富。同时,还要在师生的协作下,对语篇中的语言现象和文字意象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语言意识。
因为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比较复杂,比较抽象,所以要把教材的内容具体化,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而要从思想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思考质量是学生的思考水平和智能程度的体现,而好的语文思考可以培养出更好的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思考,而学生要运用自己的语言技能来表现自己的情绪。
教师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主题,对“梅”进行了精练,“梅”象征着“纯洁、骄傲、坚韧、谦逊”。用《山园小梅二首》《咏梅》《卜算子·咏梅》等古诗词来组织群文教学,让学生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课文的看法。学生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其中的深刻含义,理解作者高洁的心态,不愿意与世俗为伍。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上一层楼。
合作是思维提高的先决条件,而提炼是合作的产物。在这段时间里,学生可以进行交流,在讨论的时候,他们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对自己的作品和别人的观点进行质疑,这是他们批判思考的根本。只有在学生有了怀疑的时候,他们才会有自己的主观臆断,建立起自己的认知高地,进行批判性的阅读。
(三)审美之比较整合
对比是美学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对比的基础上,才能判断出一个学生有没有审美的能力;读者要读的东西比较多,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应该被纳入到群体的阅读之中,这都是语言应用的典范。语言的含义要从比较的角度来分析,才能理解语言的意象和情感,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分辨出不同时代的“美”,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美都是有主体和客体的,而在多文本的阅读上,审美的比较有审美主体以及文本客体。被比较的对象,要从主体对比中辨别出作品的艺术美感。
对比是融合的先决条件,而整合则是对比的产物。只有在艺术美的比较中,才能认识到高的艺术美,整合审美的表现能和审美的创造能力。因比,学生要藉由整合的使用,表现出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如果一个人想要通过语言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观,那么他就必须在对比的基础上,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从而实现对美的创造性的统一。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审美对象的自由进行合理的“比较”。
(四)文化之评论探究
在群文阅读中,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只有运用评论与讨论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并将其具体表现为“文化素质”。在评点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展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反映多元文化,吸取世界各国的精华。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必须采用探索性的学习策略。只有深入地研究文化,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之中,重视文化的传播。
教师在《人生三境界》中,将《鹊踏枝》和《凤栖梧《青玉案·元夕》结合起来,选择“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给学生安排一个任务:“同学们可以结合人生三境界中的三种境界去思考这几篇古诗中的诗句”,最后让学生在探究与评价中领悟一种禅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模式是需要灵活多变的,它是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状态和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通过使用适当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质量。群文阅读它是新课程发展中明确指出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将多篇课文进行整体性的阅读,让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能够丰富阅读内容,同时拓宽阅读的视野,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质量,以此来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