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影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多元路径
——以《1921》为代表的红色电影为例
2022-03-18罗海英于秀文
罗海英,于秀文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1]1。这对高校全面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红色电影《1921》以时代“横截面”视角切入,集中展现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故事,反映当时有志青年为国家存亡前仆后继,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历史史实。这样的红色电影对新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具有重大价值,我们要深入挖掘红色电影的独特功能,探索其多元路径,使新时代大学生更深入了解党史知识,深刻接受党史教育。
一、红色电影在大学生党史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重要作用,他多次前往革命圣地,强调要把红色文化发扬光大、薪火相传和血脉永续[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3]”。红色电影作为红色历史革命题材的电影作品,运用于党史教育,对于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巩固意识形态主导地位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4]。红色电影作为传媒载体,对巩固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形态主导性地位则更为有效,能够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更加深刻体会“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红色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给新时代大学生带来审美体验的同时,也在无形之中透露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红色电影《1921》中,通过刻画中国早期共产党员一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为了找到一条可以将中华民族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的道路而不怕困难,献出宝贵的生命,进而帮助新时代大学生们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并推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我国的具体现实相结合,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
(二)有利于强化党史教育阵地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着力加强对青少年的党史教育,让党史教育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不断培养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5]。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阵地”一词的解释是指军队为了战斗而占据的地区,通常修有工事[6]1568。而党史教育阵地则是指党史教育工作者为了获得在党史教育中的主导权、管理权等权利为目标进行建设的某种特定的“位置”。党史教育的主要阵地是高校党史教育课堂。充分运用红色电影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可以通过第一课堂或第二课堂观看一些优秀的红色电影来辅助其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的相关历史知识。这种新形式的党史教育教学活动,不但激发了新时代大学生对党史的学习热情,而且也使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效率进一步得到提高,从而更深入地强化党史教育阵地建设。社会技术不断进步,信息传播技术不断发展、大学生信息接收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红色电影能最大限度地丰富党史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其知识性、价值性以及艺术性等独特优势被广泛推广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给传统的党史教育教学方式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水平
列宁就政治素养的重要性强调:“我们应当积极地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7]。不管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我们都必须进行政治素养教育,确保政治意识教育得到重视。红色电影《1921》真正将党的“一大代表”当成时代青年来描写,而不是教科书或著作中客观且严肃的史实陈列,拂去岁月沉淀下的厚重感,他们的故事显得那么生动而又鲜活。十三位年轻的早期革命领导者从民族危亡出发,将自己的理想信念化为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体现出一百年前青年们的担当与使命。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榜样示范,使新时代大学生更直观且有效地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的相关历史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相关历史,进一步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水平。同时,采取这种青春化、年轻化的新的表达方式和叙事手法,为运用红色电影在新时代大学生中进行党史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利于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水平。
二、红色电影在大学生党史教育中的重要功能
党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红色电影作为承载党史教育内容的载体中的重要传媒载体之一,用它独特的功能呈现出党的百年发展历程,是党和国家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社会发展进步要求的表现。因此,将红色电影运用到大学生党史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提升党史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
红色电影与传媒载体的其他形式不同,通过自身直观冲击性、强烈感受性等特点,为党史教育对象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感。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影从原来的黑白色模式变成了现在的3D、巨幕模式。新时代大学生所接触的环境更加复杂,事物更加丰富,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世界信息交流互通的基础上变得逐渐多元化、动态化,因此,对党史教育需求层次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大量的党史教育主题影片开始出现,如《开天辟地》《建军伟业》《建党大业》《革命者》《1921》《长津湖》等。目前,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多数红色电影都采用了现代电影技术,如48帧、杜比全景声、环幕电影等,极大地提升了党史教育内容的呈现质量,进一步影响党史教育对象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二)拓宽党史教育方式的表现渠道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是客观的,形式却是主观的,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对内容也具有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8]。总书记的讲话对拓展和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表现渠道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因此,红色电影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物,可以进一步拓宽新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的表现渠道。正如红色电影《1921》坚持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把握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历史,尊重社会历史规律以及世界发展变化,了解和把握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具有历史反响的伟大事件。为求电影的真实性,该电影制作者特地参考了世界各地的资料,历时整整四年时间,才使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的情景以及前后的故事得以在该电影中温暖重现。将党史的理论知识与红色电影相结合,促使理论讲授和实践体验相结合、传统教育方式和新式教育方式相结合,进一步拓宽了党史教育方式的表现渠道,使红色电影在新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学习中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三)增强党史教育效果的感染力度
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针对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八个统一’,要加大对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9]。党史课程作为思政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红色电影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教学活动,应在坚持党史教育发展规律和红色电影自身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党史教育内容的总体整合,提升红色电影的感染力度。红色电影的党史教育信息传递,是建立在电影对观众情绪的煊染和感官刺激的基础上进行的。正如当观众身处影院观看红色电影《1921》时,可以很真实地感受到,法租界的总巡捕程子卿对马林和尼克尔斯基的跟踪情节。电影运用了大量的动画类型元素和强烈的视听觉效果,并增加了几个为了甩开追踪者而驾车互相追逐的情节,以凌厉快速的剪辑技法和充满冲击力的音效,营造了追车过程中紧张刺激的观感。
三、红色电影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多元路径
将红色电影运用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对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加强党史教育阵地建设、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水平方面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红色电影融入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多元路径,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健康有效发展。
(一)红色电影与党史课堂教育的融合
随着电影产业的兴起,红色电影不断涌现,为党史课堂教育讲授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因此,将红色电影引入到党史课堂教育之中,能够增强党史课堂教育的生动性、有效性。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新时代大学生接收党史教育资讯的主要渠道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资讯获取方式上发生了巨大转变,红色电影和党史课堂教育更应该紧密结合、相互融合,形成有机系统整体。一方面,红色电影与党史课堂教育内容的有机融合,意味着红色电影与党史课堂教育内容能够产生联系,产生共鸣,能够相互支撑互动。例如,在高校党史课堂教育中讲授中国共产党成立相关事件时,可以自然地引入红色电影《1921》中的相关片段,展现早期年轻革命者们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积极探索;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事件时,可以引入红色电影《建国大业》中的相关片段,一同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澎湃激情。使所讲授的相关人物和内容在党史课堂教育中“活”起来,加深新时代大学生对于党史课堂教育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另一方面,红色电影与教育对象的有机融合,是指党史课堂教育上运用的红色电影应该能够与新时代大学生产生知识上的共识与情感上的共鸣。在观看红色电影之后,应及时组织新时代大学生对红色电影相关内容进行交流讨论。使新时代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电影所传递的党史教育内容,从而有利于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
(二)红色电影与校园文化的渠道融合
校园文化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0]92,而红色电影作品本身的社会影响力直接关系到其党史教育功能的发挥效果,而提升红色电影的社会影响力除了创新红色电影的呈现形式、丰富党史教育内容和价值理念之外,还必须注重促进红色电影与校园文化宣传渠道进行融合。在5G 网络和手机普及化的今天,新时代大学生的知识信息接收渠道越来越广泛,庞大的知识信息量使他们在作出观影选择时,会更加偏向于他们感兴趣的以及更符合他们接受习惯的电影作品。学校在统一的营销策略下可以运用校园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校园电子屏等载体对红色电影进行合力宣传,让新时代大学生在红色电影正式上映之前就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并有所期待。我国的一些商业电影公司在线上及线下平台的宣传几乎覆盖了所有传媒载体,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积极与大学生进行互动。虽然商业电影的内容缺乏内涵,但从宣传的角度来看想必是十分成功的。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保证红色电影的价值内涵正确、时代特征鲜明为前提,促进红色电影与校园文化宣传中的传播渠道融合,加强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红色电影的党史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红色电影与学生自主学习的个体融合
思潮的产生与流传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是一定时代政治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在人民思想中的具体反映,表达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立场与价值方向。要想在新时代大学生中充分发挥红色电影的党史教育功能,不仅需要在红色电影资金投入方面加大,也需要加强红色电影创作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除此之外,促进红色电影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线上融合也是其重要路径之一。新时代大学生获取党史知识信息的渠道更加简便快捷,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红色电影效果更佳。基于此,我们必须促进红色电影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线上融合,但是如何才能达到学生自主进行线上学习的最佳效果,是党史教育一直以来的探索重点。面对社会的迅速发展变化,学校可利用“互联网+红色电影”模式,建设VR 实验室使大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进入红色电影相关情景当中,并让学生在线上围绕红色电影进行自主讨论学习,使大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进而成为红色电影的忠实粉丝;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技术,以提升红色电影本身所蕴含的理论知识和教育内容为核心,推动红色电影高质量发展,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促进红色电影与线上进行自主学习的新时代大学生充分融合。
四、结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间的矛盾[11]。将红色电影中所蕴含的党史知识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内心,使其产生社会价值共识,增强红色电影对大学生党史教育中的价值认同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实际,答好时代之问,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因此,红色电影必须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生产出知识性、艺术性与价值性并存的优秀红色电影作品,使党史教育内容及蕴含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提高党史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思想有其渊源,实践有其路径。红色文化事关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12]。以红色电影为传播媒介的红色文化必定会引领党史教育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