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如何教出“语文味”
2022-03-18林召梅
◎林召梅
新课标的实施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机遇,课堂教学一改枯燥、乏味之氛围,表面上变得格外灵活且生动。事实上,尽管课堂氛围异常热闹,学生参与度高了,但是语文课堂日渐失真,丧失了语文原有本色与味道。鉴于此,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探讨如何教出“语文味”,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一、真情意语,感受文本语文之味
现有的初中教材中,诸多课文都充满着真情与雅趣,只要学生用心去读,定会为文章的真情实感而感动。为了促进学生高效阅读,情感是必不可少的动力。然而,教师要促使学生动情,首要任务就是自己先带着真情教学,对教学工作投入热情与激情。只有教师将自己全身心精力投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为学生带来猛烈的情感攻势,转化其听课热情,进而营造愉悦且情意盎然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为了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心弦,促使其对文章情感产生共鸣,教师便应使用饱含情感的语句对学生说道:
我们爱我们的母亲,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神圣的母爱,母爱就像一潭清水一样,载着我们满满的梦想。母爱犹如一把温馨的雨伞,为我们遮挡着世间的风雨。母爱宛若温馨的港湾,庇护着小小的我们,洗涤我们内心的愁哀。面对圣洁的母爱,我们感受得如此真切,那父爱呢?你怎么去感受父爱?你眼里的父爱是什么样的呢?
通过这些饱含情感的语言,便可激起学生内心之情思,使其倾情投入于课堂学习活动中,带着感情诵读文本内容,进而感受作者笔下深沉的父爱。
二、反复揣摩,渗透文本语文之味
相比小学语文教学,初中语文教学具有一定难度,在针对各种知识的理解上讲究深度与广度。在具体教学之际,教师既要指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把握文本内容,又需要求学生针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层次理解,进而拓展其文本理解广度。为此,就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揣摩文本内容。但需要注意的是,揣摩文本的时候并非是“无厘头”揣摩,而是要结合具体依据,参照文本情感与内容,避免学生在理解时出现任何偏差,助力学生全面提升理解能力,发散语文思维。
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理解内容,这篇文本主要是描绘了张岱湖心亭看雪的旅途。在正式教学之际,教师应通过反面入手的方法,强调文中的“独往”,并将其改为“与人同往”。接着,引导学生反复揣摩不同词汇的内在含义,进而尝试着分析应用哪一种描写方式更为美好以及有深刻意义。通过这种比较思考的方法,便可以有效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在其思考过程中,足以感受到文本中所谓的“独往”,实则就是指代张岱因缺少知己而抱憾,可以真正展现张岱身上的孤洁高傲之气。
在对诗歌进行鉴赏赏析时,又可以通过一个“痴”字概括诗歌里的钓者形象。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将这个词换掉,引导学生把原文中的描写与教师改动后的描写加以对比,分析出原诗的魅力,并尝试着分析原诗中的“痴”字都有什么意义。通过这种多角度揣摩文本的教学方法,便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公痴”的真正含义,进而加强学生对文本的印象,并协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
在阅读文本时,如果存在不懂的语句,一定要多读几次,这样就可以在反复揣摩,反复玩味,定会产生灵感,渗透文本的语文之味。。
三、放声朗读,释放文本语文之味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应用多种多样的语文教学方法,除了要指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情感,还应带领学生大声诵读,并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意境,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切实感受作者创作这个文本时的情感,进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及文本理解能力,真正挖掘出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语文味”,为语文课堂增添不一样的风采。
在初中语文教学时,涉及很多文言文。然而,在针对这些文言文进行讲解之际,首要任务就是使学生熟读文本,并且大声的读出来。文言文本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过去各个朝代所留下来的智慧与文化,而诵读恰恰也是古代文人很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为此,通过诵读方式学习文言文,即可有效激活楚文本的“语文味”。
教学《醉翁亭记》之际,整篇文章都在刻画风景以及描绘与民同乐之情感。在学生反复阅读后,就能使其与作者之间产生共鸣,尤其在身临其境的境遇中感受千年文化之美。在整篇文本中,关于“也”字这一助词的应用,可谓是非常“绝”,学生在理解“也”字的应用时存在一定难度,若想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每一个“也”字的用法,就需要带着学生大声诵读,只有反复的诵读,才能读出其中韵味,进而联想其含义。很多文言文,有语文味、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不二法宝。
四、注重文体、语体,体悟文本语言之美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面对不同的文体以及不同的语体,需要应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所以,就需要教师能结合不同的文体或者语体,灵活选择教学形式,并将其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适当地引导学生赏析语言,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感受作品中的情感之美,带领学生通过分析词汇、分析语句,进而揣摩文本语言,与文本情境融为一体。
教学《孔乙己》时,本文重点强调人物描写技巧,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合理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并挖掘人物性格产生的原因,感受“以乐写悲”的艺术技巧。当然,还要鼓励学生感受文本中的叙事细节,指导学生在细节之中理解小说内容,并品悟小说作品的艺术之美。
在教学《白杨礼赞》时,有一句话这样写道:“它没有婆娑的姿态……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的意志。”在学习这一句话时,教师就应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技巧朗读文本,进而思考下面这些问题:
作者都是通过哪些词汇来赞美白杨树的?
作者如何将白杨树联想到了人的?
这段文字的美妙之处在哪里?
学生在历经教师提问后,便会主动与小组同学进行合作,或者独立探讨。这时候,学生的探索情绪非常活跃,课堂合作氛围、交流气氛也极其浓郁,在趣味十足的情境中感受到了象征手法的应用技巧,并真正体会到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赏析精彩语句,感受语文味道
我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即使是相同的汉字,应用在不同的语句及不同的情境下,也会有不同的内涵。为此,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就要鼓励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句,针对这些精彩语句进行赏析,进而细细斟酌语句,感受语句的精妙所在,从而理解文字内涵及魅力,为日后灵活应用语言,夯实表达能力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际,其中有一句话这样写道:“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在教学这句话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为什么要用“伏”字,而不是用“趴”“停”等。在比较之后,有学生发现“伏”字用得非常巧妙,可以与前面所提到的“肥胖”相互呼应,进而体现出黄蜂憨厚可掬的体态,瞬时间带来了一种情趣盎然的感受。
在教学《咏雪》时,开头之处就提到“内集”。在下雪的天气里“内集”,很让人感到疑惑,不少学生会以为“内集”实则就是集会的意思,其实在文中指代的是召开家庭集会。由此一来,便可以促使学生瞬时间想到文本主角一家人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围着火炉,热热闹闹地开着家庭聚会,整个景象可谓是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之乐,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作品的氛围与意境,使语文教学灵感迸溅,学生积极参与到鉴赏诗歌之中,沉浸于诗歌之美。
六、注重情感共鸣,激活文本韵味
初中语文教学,之所以能紧扣人的心弦,主要是在每一个文本中都融入了丰富的情感。众所周知,语文本是富有人情味的学科,一旦迸发情感,则难以控制。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来源,主要是基于文学作品本身。在语文教材中,不乏存在一些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不止营造了优美意境,还描绘了经典场景,以及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凝聚着作者满腔的心血,只要学生用心去读文本,找到文中的关键字词,便很容易就会与作者产生同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荷叶·母亲》的结尾处文字: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
这句话充满了文艺气质,又饱含着诗意,用轻柔语言淋漓尽致的赞颂了母爱。
《散步》结尾写道:“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就是整个世界。”每当人们陷入了中年境遇,不仅要扶持老人,还要照顾幼小,既要承担赡养老人的重任,又要尽到教育子女的职责。这一句话,便将作者的使命感全部体现出来了,可谓是整个文章的点睛之笔。
这就意味着,学生只要了解文章点睛之笔的含义,便可进一步走入作者内心深处,与作者共同感受文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七、趣味导入,点燃语文的激情之花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课堂导入是极其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以以闲谈的方式导入课程,也可以结合故事内容或诗词内容导入课程,亦或者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选择学生较为常见的生活场景,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教材的活力,奏响高效语文课堂的前奏曲。
在教学《口技》内容时,教师便可以和学生谈心,询问学生是否观赏过《星光大道》等综艺节目?又或者在哪一类综艺节目中看到过“口技”表演?自己对哪一名选手表演的口技内容记忆最深刻呢?与学生互相探讨、交流,接着教师还可使用大屏幕,为学生播放与“口技”表演相关的片段,进而促使学生对此种民间技艺产生浓厚兴趣,使学生带着兴趣学习文本。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想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就要抓住导入环节,只有开课的时候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才能使学生更有热情了解文本内容,为学生学习语文拉开序幕,使其在后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保持强烈欲望,充分感受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味”。
八、高效互动,诱发探究语文的激情之力
在学生学习语文时,少不了“思考”以及“质疑”的帮助。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应注重为学生设置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互动,激活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热情,使学生在“深入浅出”学习过程中,深层次解读文本,并在学习之际掌握合作探究能力或自主探究的技巧。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围绕课堂内容,设置极具启发性以及引导性的问题,但值得注意的一点,在设计问题过程中不可少了“语文味”,要围绕课程内容,创造趣味问题、有价值的问题以及能激起思维冲突的问题,才能达到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由于考虑到初中时期的孩子乐于思考又天真的特点,所以在分析课题过程中,便可以围绕“三味书屋”以及“百草园”这两个关键点设置问题。在学生自主预习后,意识到该篇文本主要讲解了作者的童年生活,那哪一名同学能说一说为什么作者认为这两个地点特别有趣呢?在作者眼里,这种有趣是真的有趣吗?还是无趣呀?邀请学生共同走进教材,在深层次剖析文本后,再分别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由此一来,很多学生都认定“百草园”是真的有趣,但是关于“三味书”是否有趣,很多学生在这一方面都存在一定分歧。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重点研读与“三味书屋”有关的内容,邀请学生分别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说明“有趣”和“无趣”的内涵,并带领学生赏析精彩片段,学习作者写作手法。
在教学《变色龙》时,教师便可以结合人物对话,邀请学生分析人物性格,充分了解文本中人物形象的生活处境以及社会状况,并向学生抛出问题:
变色龙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为什么要选择变色龙呢?
变色龙是怎么变的?
大家能分析一下变色龙所指代的人物形象性格吗?
学生在深度阅读文本后,结合众人的判定,分析主人公的五次变化,联系四次有关军大衣的描写,深度思考文章主旨。由此一来,便可发现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师生进行高效互动,文本学习重难点在趣味互动过程中迎刃而解,使学生深深掌握了语文课程知识。
在新课标实施后,尽管教材内容有所变动,但教材中所收录的篇目在思想内容方面有一定的狭隘性,以及选入教材的篇目是有限的,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若想使教师教出语文味,只有教师不懈努力,不断拓新教学,定会找寻到最佳教学方式,真正展现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让语文学习成为一件乐事,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助力学生提升语文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