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策略研究

2022-03-18谢玲玲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红色思政政治

谢玲玲

(蚌埠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获得感”是指基于得到的外界信息后,再加以自身的理解与感受,所产生的一种自身主观体验。[1]思政教育获得感,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以及结束后,所获得的思想精神上的教育,以及所产生的正向的主观感受与思考。换一种方式来看,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就是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和满足感,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程对于当代青年的教育意义并将学到的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雨果曾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如今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与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全面发展,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还需要注重思想政治觉悟的提升与培养。当代大学生内心世界极为丰富,个人意识较为强烈,喜欢追求一些新鲜、新奇的事物。教师在进行思政课程的教学时要注意教学方式,应结合大学生的实际,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思政知识以及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让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自身全面健康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必要性。在既满足学生现实需要的同时,也让他们愿意主动地去接受、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更好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和对自我的认同,从而达到提升政治素养的目的。

(二)高校“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这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核心育人理念。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成为新时代对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新目标。然而从目前来看,很多高校都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设为重点,但由于思政课不是专业课程,再加上学生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也就很低。学生在思政教育学习中处于主人公的位置,不仅能让学生提高思想水平和综合素质,也能更好地体现学校“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所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有待改善

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无论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还是教师掌握的某些内容,都逐渐落伍,影响了课堂效果。如今是大数据时代,新媒体正在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如果教师不具备新媒体技术的操作能力,教学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就无法实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3]时代是不断进步发展的,若教师仍固步自封,不更新教学方法,既不能让大学生对课程产生深刻印象,也难以激发其对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习的兴趣,更难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品质,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流于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难以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

(二)网络海量信息影响学生判断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生随时可以获取各种所需要的信息,但来之容易的信息与亲自参与获得的信息相比,缺乏获得感。并且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的学生缺乏辨别判断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比如,某地的某个学生在网络上发表了对社会不满或者敏感偏激的言论,通过大数据的迅速传播,极易影响其他学生,进而削弱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认知上的获得感。所以,信息化时代的海量信息,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增加了难度。

(三)学生对其不够重视

许多高校因学校类型和科研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对思政课程并不重视且相应的课程资源也配备不足。据调查研究显示,很多大学生在学习思政课之前都认为大学的教学模式会与中学时期不同,然而现实却是学生与老师一样为了完成各自的“任务”而学习、讲课,二者都以考试分数与学分为主,至于最后学生学到了什么二者都不清楚。对获得感的研究显示,心理预期与实际获得感匹配越高,获得感就会越高。思政课程内容设置与在校大学生心理预期存在落差,从而难以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的热情,学生在感性层面也难以产生共鸣,从而也难以产生较高的获得感。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的有效路径

(一)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思政教学内容

红色文化凝结着人们对中国革命历史的文化记忆,同时它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如何创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以及如何利用红色文化来丰富思政教学的内容尤为重要。

1.讲述红色故事,让课堂变得更生动有趣

在思政课堂教学中,应贴合学生实际,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积极树立榜样、培育典型。在形成于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红色文化中,蕴含着许多情感真挚、生动鲜活、启发性强的人文故事,这些鲜活的故事都可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的教案。例如有关位于四川省达州市石桥古镇“中国红色第一街”的故事,这是红军团结群众、发动革命的开始,蕴含着革命先烈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英勇无畏的精神。将类似这种在红色文化传承中的故事带进思政教育课堂,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使红色故事真正从历史深处走入课本,走上课堂,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不仅能活跃高校思政课课堂,也能让学生对中国的近现代革命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感悟,从而有效提升在思政教育中的获得感。

2.参观红色遗址,开展社会实践

“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沈从文也曾说:“任何理论都不如现实具体。”由此可见实践的重要性。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留下了众多承载着无数先烈前辈人物的感人事迹、抒发着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热爱祖国、保卫国家、和平统一的伟大情怀的红色遗迹以及依托红色遗迹开辟的红色场馆、红色景区等。这些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可谓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流动课堂”。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五一假期去参观红色文化基地或是线上观看红色文化电影,记录下感想与心得,在下次课堂上邀请同学们积极分享自己的感悟……利用红色教育遗址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践学习,能让学生从课堂虚拟的环境走进现实真实的情境,增强了教学的真实性,提高了学生在思政课中的参与感与获得感。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要想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不仅教学方式有待提高,教学内容在以传承红色文化为主时也应尽量具有特色性与时代性。思政教育是跟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更新理论内容。

一方面,可以在以往思政教育理论内容的基础上,添加具有全新以及更深层含义的思政教育教学内容。注重新思想、新理念以及新形势下的新要求,通过消化整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的要求与有关知识,让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不再“假、大、空”。[4]另一方面,应围绕社会热点事件展开讨论研究,增强思政教育内容的现实性,增添其生机与活力。若是脱离现实去讲述基本的理论知识,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倦抵触情绪。而如果从现实社会中挑选素材作为教案,则会让思政教学内容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利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去感染当代学生,可强化思政教学内容的接受度,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获得感。

(三)消除固有偏见,提高认知度

由于社会中一些不良思想道德影响和西方文化的渗透,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认知偏差。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刻板印象,片面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洗脑,只能被动地接受。同时也受授课形式影响,对思政教育课程形成固有偏见,认为只需要背书、不挂科就万事大吉,并没有意识到思政教育课程的重要性。[5]同时在信息时代,大学生受网络上一些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产生了错误的思想观念,进而对思政教育产生了抵触情绪。如何消除固有偏见,正视思政教育,让大学生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这是促进大学生提升思政教育获得感的重要策略。

首先,给予学生正面引导,提升思政教育对学生群体的导向力与优化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与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白思政教育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性。教师应通过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认知,对学生一些非理性的情绪进行有效控制与疏导,通过给予正面引导来克服情绪不稳定并培养理性的思维方式,这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次,防止思政教育流于形式,脱离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要想提高思政教育的认知度,最主要的就是让思政教育内容与大学生自身发展成长相关联,切合实际,让思政教育的存在感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更要逐渐渗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成为思政文化教育的执行者与传播者。

四、结语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思想觉悟与价值导向。应通过加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以及对传统思政课教育的改革创新,落实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新要求,以切实的行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实现思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