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与《济南的冬天》对比教学分析
2022-03-18◎赵霜
◎赵 霜
对比教学在拓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方面有着积极的驱动作用,单就体裁特征上讲,同体裁的作品在行文上具有相对稳定性,则需要在对比中寻求各自的倚重点,重点在求同存异中挖掘作者不同的艺术技巧和语言特色,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鉴于散文体裁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比重,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中的相关规定,即学生要“能够体味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价值,能够对文本内容进行思考并提出观点,能够领悟作品内涵”。
一、创作风格的对比
(一)朱自清散文的创作特点
在语言方面,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创作较为素淡自然,因其有诗歌创作的背景,散文有显著的诗意特征。后期,朱自清受社会时事和家庭变故影响,其语言风格逐渐趋于朴实,情感上也更为真切。
在风格方面,朱自清的散文篇幅短小且富有哲理,结构上能够根据主题变化即时调整布局,辞格上善于运用新奇的修辞手法来修饰意象,把荷花喻为星星和明珠,用通感将味觉具化为听觉,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在各种辞格的随意切换中完成对意象的诗意描绘。
在意境方面,朱自清的古典情趣构成了其诗意散文的创作风格。无论是写景还是记人、叙事,其作品中情景交融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诗情画意中彰显个性,把“展示自我”的意图贯穿作品始末。正如郁达夫所言,“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不仅有自我,还有自然与社会,不管是记人叙事,都有人、有情”。
(二)老舍散文的创作特点
在语言方面,老舍喜用“谈话”之风,用“白话”与“俗话”构建文章语言风格,以质朴、自然的百姓视角娓娓道来,毫无雕凿之意,文章读来倍感亲切,朱自清就曾将老舍的这种风格视为“散文语言艺术运用的极致”。
在风格方面,在语言平实的基础上,老舍对虚实结合的意象描绘另辟蹊径。在他看来,散文要以诚服人,语言要在质朴中展现思想的力量,要在理性权衡中表达思想的真诚。因此,在散文风格上老舍主张言之有物,凿凿有声。其中,天然之美是老舍散文的重要特征。对老舍来讲,散文是从其内心倾露出来的声音,“非精心之作”便是对其散文创作的标榜。故而,老舍的散文创作有种原始的本我之美,这种美的提取本体是生活本身。如吴伯箫所言,“说真话、叙实事、写实情,这仿佛是散文的传统”。正因为如此,老舍的散文才能使作者和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同时,“好作品的关键在于作者对事物独到的观察”。老舍在忠实反映生活本来面貌的同时,把人与人、景与景之间的区别细致地描绘出来。老舍的夫人胡絜青曾说,“我喜欢这些小文,他们写得十分朴素、真情,像清凉的心泉一样透彻,一下子能叫人看到心底里去”。
在意境方面,老舍的散文将各种要素有条不理地融于一体。正是因为意境是作者情感和描绘对象融为一体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因此意境是评判作品艺术高低的重要标准。老舍在处理情感与描绘对象的关系方面,能够将两者有机交融在一起,从而使读者陶醉于情境交融的境界中。例如动静结合的意境营造方式,在色彩描绘上,老舍尤其偏爱绿色,这与他本人喜静、平和的性格有关;在动态描写上,老舍的文章充满鲜活感和生命的历史感,在一静一动中完成对意象的塑造。此外,虚实结合也是老舍惯用的意境营造手法,在两者的随意切换中,既能准确描绘景物,又能通过虚化留给读者想象空间,从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从散文创作特点上,朱自清与老舍在语言风格和意境营造上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自然质朴和寓情于景的一致性。同时,朱自清的作品较之老舍在语言上更具诗意化,倾向于“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而老舍的语言则更倾向于生活化,于生活点滴中体悟生命。此外,在艺术技巧的运用上,两者在修辞方法的描绘上又存在着各自取舍。朱自清的修辞手法较为畅快、新奇,而老舍则在虚实之间平衡所言之物。
二、主旨思想的比较
朱自的《春》体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价值取向,主题倾向是对春的赞歌,启迪人们珍惜春光的生机及其带来的希望。同时,作品又饱含了作者追求光明的清澈理想,在看似直觉的外壳描述中,又蕴藏着作者个人理性内核。在本篇散文的结尾,作者做了艺术化的手法处理,连着采用了三个形象的拟人和比喻,将“春天”比拟成“刚落地的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作者用三个不同的人物形象阐明了对自由生活和光明的向往。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则体现了济南冬天的温情和作者内心的深情。通过新奇的修辞手法,老舍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温情外在,同时又在寓情于景中展现了老舍内心的家国情怀。例如,“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一看到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在对山的母性化处置中让冬天的温情有了载体。换句话讲,老舍通过济南冬天的静谧与现实的困惑做比较,从更隐秘的视角展现对这种美的恻隐和爱护,以此唤醒当时大众的爱国情感。
在主题思想上,两篇散文均是以景入手,以情升华。《春》的景是以赞美的诗意画面展开,运用多种辞格升华主题;《济南的冬天》的景则是以实物的具体描摹展开,运用动静结合的状态描述隐喻主题。
三、语言特色的比较
《春》的语言运用可以从口语化、动词、叠词、助词等角度来解读。首先,口语化语言的运用。朱自清善用通俗化的语言将春天的动与静描绘得如诗如画。例如草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花的“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雨的“可别恼”,在语言熔炼中将口语化处理地亲近有趣。其次,动词运用极为考究。朱自清用简洁的语言把春的蠢蠢欲动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个“钻”字烘托出小草破土而出的韧劲,再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一个“闹”字体现出蜜蜂采花的喧嚣场景。其次,叠词的运用也迎合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例如“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的叠词连用,在增强平仄节奏和韵律上体现了作者的巧妙匠心。再次,多运用助词强化语意,深化情感,如时态助词“着”“了”和结构助词“的”“儿”的运用。例如,“山润朗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和“桃儿、杏儿、梨儿、刚起头儿”。最后,在句式上较多运用十字内的短句,简洁明快,迎合了春意盎然的轻快之情。
《济南的冬天》在语言运用上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口语化运用。例如“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以及“小山”“小日本看护妇”“小水墨画”等,从语调上强化作者对济南的喜爱,强化语意的同时更接地气。其次,辞格运用较为清丽,尤其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对画面渲染起到助推作用。例如文章开篇处通过对比体现出来的济南冬天的温情之美,文中山的色彩相得益彰之美,文末水的晶莹剔透之美。此外,较多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景象人性化特质,如“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好像日本看护妇”。再次,在句式选择上,句式简短且顿处较多,层次分明,赋予了文章动感的节奏之美。此外,动词、形容词、助词的运用也较为生活化。例如“吧”“呀”“呢”等语气助词的运用:“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干啥还希望别的呢”“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些助词既强调了语意又升华了情感。
总体上讲,朱自清的语言风格偏于素淡且具有诗意化韵律特征。仔细品味朱自清的语言风格,尽管纯净是其主要风格,但其背后隐蕴的耐人寻味的生命体悟,即“平中见奇”的内涵才是《春》成为经典的真正原因。老舍的语言风格则是于生活细微处着手,把家长里短的事情不着痕迹的娓娓道来,在呢喃自语中读来格外亲切。不可否认的是,尽管路径不同,但朱自清与老舍的语言风格在内蕴上都指向了对生活和生命的感悟,在寓情于景上“殊途同归”。
四、结构布局的比较
《春》在布局上不落窠臼,围绕“春”字巧妙地将文章分为望春、绘春和赞春三部分,采取总分结构,由粗及细,层次严谨。开篇用“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表达对迎春的欣然之情,篇末用“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表达赞春的洋溢之情,在结构上做到了首尾呼应、浑然天成。在篇中,作者采用了宏观和微观描摹相结合的方式。在宏观方面,作者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起势,勾勒出春的全景图,宛如一幅山水风景图将春天的形象缓缓呈现于读者面前。在微观方面,作者又通过对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细致描绘呈现出春天应有的诸多景象,由表及里,由外而内在读者心里种下春的概念。
《济南的冬天》在布局上围绕思想中心层次渐进,结构紧凑,谋篇精巧。开篇作者以对比开头,通过与北平、伦敦和热带地区的比较彰显“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突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情特色。篇末作者仅用“这就是济南的冬天”一句话扼要概括对济南冬天的总览,在首尾照应中凸显了文章中心。篇中,作者从“温情”出发,通过对冬天山水的描绘体现出对济南的“深情”。例如,通过描写“阳光笼罩下的山”“小雪覆盖下的山”“水藻映衬下的水”“长枝的垂柳”,老舍在景色描绘中把济南冬天的外在美和作者内心的生活感悟娓娓道来,句句衔接,层层分明。
从结构布局上,朱自清与老舍均采取了开门见山的直击主题方式,篇首不拐弯抹角,篇末照应开头,篇中则采取集中描摹的方式,突出中心,压实内容。不同的是,朱自清的谋篇以“盼”切入主题,而老舍则是以“比”入题,在切入方式上显出两者对生活感悟的区别。
五、意境营造的比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用在散文体裁中正合适。《春》与《济南的冬天》两篇散文正是通过寓情于景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作者内心的赞美、热爱之情。
《春》对意境的营造是立于诗意视角的描绘,将诗歌的审美意蕴融于散文创作,达到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从而形成了古典意义上的散文诗。例如“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有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异曲同工之妙。作者以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为描绘对象,在描绘春天景色的同时渗入对春天和自由的向往之情。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通过各种意象的动态描绘,将春天百花竞放、争先恐后的状态展现出来,赋予读者想象空间的同时,也隐晦地抒发了自己对春的徜徉之情。
《济南的冬天》在意境营造上,则显得更为生活化。从“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到“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从“干啥还希望别的呢”到“这就是济南的冬天”从肯定到感叹,从感叹再到肯定,作者通过语气的繁复转变体现了对济南冬天的怜爱之情。这种情感是出于作者对济南的“太”过珍视,犹如他眼中的孩子般安详。老舍正是通过对景物的极致描写,从而表达内心对时局动荡的不满、不安,借以激发国人对安详这般的景色进行维护。
在意境营造上,朱自清与老舍均是从景入手,寓情于景,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同时,两者在表达方式上又呈现出本质区别。《春》的意境是“润物细无声”的浸入感,让读者在“钻”出的小草和“争艳”的桃儿、杏儿、梨儿中体会春意盎然,感受春天带来的生机与希望。《济南的冬天》则更像是家长里短的低语倾诉和家长对孩子的轻声教导,在淳朴的语言中营造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亲切感,从济南的“这是张小水墨画”到水的“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在动静结合的描绘中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
新的语文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和目标都提出了新的规定,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学生语言的构建与应用,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的积累和整合,掌握语言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形成个人的语言体系。为此,笔者采用对比视角对朱自清与老舍的散文创作风格进行了概括分析,进而从主体思想、语言特色、结构布局和意境营造分别对《春》与《济南的冬天》进行了比较。据此,通过同类型体裁的对比阅读学习,学生可以逐步掌握并建立自己独立的阅读经验体系,不仅强化对散文的理解和认知,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对今后同体裁间的比较阅读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通过灵活运用对比阅读方法,最终达到综合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