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非是这样”的东京与删去的“吾师”
——《藤野先生》创作背景与细节研究

2022-03-18陈红梅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藤野鲁迅内心

◎陈红梅

解读一篇经典文本,既需要宏观视角,又需要从细节处进行雕琢。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这篇文本的解读,往往都是宏观视角充足而微观视角不够,当然这是有其原因的,传统的教学评价加上相对有限的教学时间,使得教师每次新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必然首先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宏观解读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突破途径,如果能够就课文中的一些关键细节与背景进行深度探究,那对于传统的宏观解读来说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对于教师来说也是课文解读视角的拓宽,而对于学生来说则是一次又一次的课文阅读体验。如此,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形成深入的理解。因此,关注《藤野先生》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与背景,对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来说也是有意义的。

通过基本的研究可以发现,《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出自鲁迅先生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作品当中为数不多的回忆性的叙事散文,表达了对长者的怀念和感激之情。[1]在这样的宏观视角之下,有两个细节值得琢磨:一是课文一开始所说的“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二是作者鲁迅先生对课文标题的处理。下面就这两个细节谈谈笔者的研究与思考。

一、“无非是这样”的东京

按理说作者回忆藤野先生,应当是饱含深情的。尽管鲁迅先生的文笔显然不属于婉约派的,而是以匕首投枪著称的。但是正如上面所说,《藤野先生》是作者为数不多的回忆性散文,因此在文章当中蕴含一定的感情,自然也是人之常情。怎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课文一开始就要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这样一句话呢?一个“无非是这样”的东京来作为回忆性散文的开头,总给人一种无所谓、不在乎的感觉。这里显然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如何让这个矛盾得到弥合呢?是否在课文解读的时候,还存在着一些视野所没有达到的地方呢?带着这些问题来解读课文,会有新的发现。

作者在说“无非是这样”的东京的时候,有这样的一段文字: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样一段文字也是读《藤野先生》之后容易形成深刻印象的一段文字,笔者在这里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将其摘录下来,是因为其中很多的文字都显露出作者踏上东京这片土地之后,心里那种并不欣喜的心态:花下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显然破坏了作者对浪漫樱花时节的良好心情。那么这是不是作者感觉到东京“无非是这样”的原因呢?

再进一步解读,可以发现藤野先生是日本人,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中,日本求学是浓墨重彩的一段。藤野先生是鲁迅的医学老师,其兢兢业业、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在鲁迅的笔下有着详细的描写,应当说作者内心对藤野先生的尊敬是毋庸置疑的。这种毋庸置疑,首先体现在作者对藤野先生外貌的记忆上,多年之后,作者依然记得藤野先生“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这些描写都是非常细致的,足以证明作者内心对藤野先生的尊重。然而,这种毋庸置疑,却并不能改变鲁迅先生自己的志向,最终弃医从文的选择,即使作者对藤野先生有一丝愧疚,同时也使得东京这个地方对于作者而言也只是“无非”而已。

二、删去的“吾师”再探讨

据学者考证,在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手稿当中,题目是被涂改了的。日本学者佐藤明久借助高清照相机、红外滤镜、背面打光等设备技术,发现鲁迅当年涂掉的是“吾师”二字——《藤野先生》的原拟题目为“吾师藤野先生”。这就非常有意思了,人们常说标题是一篇文章的核心,以“藤野先生”为标题,自然核心就是写藤野先生,而且作为回忆性散文,“吾师”似乎应当更能够体现学生对老师的敬重与回忆。那么问题自然也就来了:为什么要删去“吾师”这样一个关键词呢?

探讨这个问题,不妨先将眼光再次投入课文本身。可以发现作者内心对藤野先生的情感实际上是复杂的:一方面有着对藤野先生的敬重,另一方面却又因为对社会、国家的关注而弃医从文。这种复杂情形的存在意味着作者内心实际上存在着一种矛盾,这个矛盾既映射着普通人的生活,同时也映射着作者的内心。“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这样的一句话,更是折射出作者内心的矛盾。这种矛盾一定程度上使得作者内心可能存在着一丝愧疚,删除了“吾师”,则显示出作者无法跨越内心这道坎儿。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标题虽然是藤野先生,但却无法回避作者是在写自己。这从文章的着墨可以看出来,而且也有人考证,《朝花夕拾》里的十篇散文作为一个整体从头至尾按时间顺序写鲁迅自己从童年到青年的人生历程,其中第九篇《藤野先生》也没有例外,还是写鲁迅自己,并非着意写藜野先生的高贵品质。[2]这或许也能为这一观点提供支持。

三、“无非是这样”思“吾师”

其实,无论是“无非是这样”,还是删去“吾师”,都表现出作者在日本时内心的复杂思想,同时也表现出在弃医从文之后,在回国之后,内心深处对藤野先生深刻的回忆。这在课文当中也是有主角的: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这样一段文字可以说是课文中最有力的文字之一,当藤野先生为鲁迅先生的前行增加勇气时,这无疑是一种精神鼓励,是刻在骨子里的动力源泉。这个时候再来看《藤野先生》的最后一段,据研究,原稿是这样开头的:“回想起来,我在日本所受的苦恼……”。后来,作者用竖线将这一段全划去了,改为“他的照片已……”,还未写完,又把它圈掉了,最终改成:“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这两次圈划,说明鲁迅是经过反复推敲才改定的,这是对这一段的重要修改,也值得好好斟酌。[3]清代理学宗师姚鼐认为,“学问之事”追求“义理”“考证”“文章”,这三者应当“相济”,即鲜明的思想观点、确凿的考据史料、精练的文字表达应当有机统一在一起。很显然,这样的认识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解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4]如果将本文讨论的两个细节结合起来,就可以发现作者对于东京说日本这个土地,只是“无非是这样”的感觉,但对于藤野先生的思念却是真的。还在文章当中删去了“吾师”这样一个词语,但是这个词语在作者的内心当中却铭刻了下来,成为鲁迅先生乃至于每一个读者心中那个圣洁的词汇,成为精力力量的生长源泉。

回到本文开头所说的那个观点,通过对课文细节的琢磨,可以有新的发现与感受。《藤野先生》如此,其它的经典作品解读也应当是如此!

猜你喜欢

藤野鲁迅内心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鲁迅,好可爱一爹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藤野先生谈鲁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追问,让文本解读走得更远……——从《藤野先生》的阅读教学所想到的
一块生锈的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