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品读:伤春悲秋也未然
2022-03-18蒲小伟
◎蒲小伟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最负盛名的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让郁达夫成为一代文学巨匠。其独到的鉴赏能力,带给人一种独有的艺术享受,也体现了其深厚的散文功底。从古至今,关于写秋、描绘秋天的作品非常多,但是《故都的秋》有其独到的一面,在郁达夫的笔下,不仅能看到秋景秋物,更能够感受到秋色秋味,同时也融入了作者个人的审美和情感。
我们在品读其恬静淡雅文字时,总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景色与心境。这篇散文的篇幅虽然不长,但是却层次分明,富有情感,向读者们展示了不一样的北国秋色风景图,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对其笔下北平近郊的秋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向往,让人流连忘返。它的美是含蓄的,需要我们用心去翻阅和体会,作品当中透露着“清、静、悲凉”的意境美,让人百读不厌,身心向往。
一、画面之美
通常情况下,名家们在写作风景时,会以描写名胜秋景为重点,展现景色之美,但是郁达夫在描写故都秋景时,反其道而行,并未将重点放在名胜风景方面,而是以人们生活当中司空见惯的景物、事物。灵感全都来源于平常生活,信手拈来,在它的笔下,人们倍感亲切,且熟悉一切的场景[1]。“小院静观”“残蝉闲听”“雨后话凉”,这些都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但是在郁达夫的笔下,却变得活灵活现,富有意境,仿佛身在其中。让稀松平常的生活俨然成为了一幅水墨山水画,如“小院静观”画面中,在凉凉的秋日清晨,早晨起来后坐在院子的藤椅上,泡一壶热茶,此时能够看到远处蓝蓝的天空,太阳已经升起,赶走了清晨的一丝凉意,隐隐听见鸽子飞过鸣叫的声音。“壁腰中……牵牛花的蓝朵”,这是一幅非常壮观的画面,且富有立体感,以广阔的天空为背景,在一望无际的大地上,各种不同颜色的牵牛花共同组成了炫目多彩的花圃。是不是飞过几只白色的鸽子,看上去,好像是作者随意的点缀,实际上作者是独具匠心的,作者在描写时以“冷色”为主,如青、蓝、灰等颜色,这些颜色有意彰显故都独有的风景特点与精神面貌,与主观色彩协调统一。
在描绘景色方面,郁达夫也未对景色进行浓墨重彩描绘,而是以白描方式为主,简短的两句话,便将景物的特点呈现出来。如,在小院静观图中,通过“碧绿的天色”“鸽子的飞声”“牵牛花的蓝朵”等生动形象描绘出了景物的祥和。又如槐树的落蕊,体现了其悄无声息的特点,甚至连扫街之后,扫帚留下的印记都体现出来了,也能够展现出秋景的空寂与幽静。再比如对都市闲人的描写,只描写了人们的青布单衣、抽着烟管,惬意哼着曲调,人们在享受秋天的美景,也体现了生活的平静祥和。郁达夫通过简单地描绘勾勒,将故都秋天的凉意、清静给展现出来,这样的表现方法和鲁迅进行人物塑造时的方法有相似之处[2]。
二、意境之美
郁达夫作品当中,其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意境之美,也能够看出其比较注重意境,很多散文都对意境进行了大量描写与营造。《故都的秋》也是意境美描写的典型,在文章开头,作者就将自己对“故都的秋”进行了详细的描绘,“清”“静”“悲凉”等词汇,也是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体会,而这些也是文章构成的基调[3]。文章中展现出来的图画,都蕴含着特有意境,也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小院静观”突出的是故都秋天早晨的“清”,早晨起来,泡壶茶,坐在院子里,惬意的生活让人无限向往。同时,也通过茶的清醇描写了味觉,从碧绿的天空描写了视觉,通过鸟声描写了听觉。作者将视觉与触觉结合在一起,带给读者感官上的新奇体验,蓝天、白云、鸽子、鸟鸣以及日光、牵牛花、角落里散落的秋草等,这些细节方面的描写,不仅能够展现秋景的特点和魅力之处,也能够体现出作者善于观察、细致入微的性格特征。
北国秋天的早晨舒适恬静,清闲、安谧,作者也有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美景[4]。秋天槐树下,落蕊铺满在大地上,踩上去,没有气味、没有声音,但是能够感受到细微柔软的感觉,通过对触觉感官的描写,表现除了落蕊的特点,体现出了空气的清醒,也让人心旷神怡。“扫街之后,在灰土中遗留下细细的扫帚的丝文”,让读者能够切实感受到北平人的清闲,且保持着清静,非常的细腻、清闲,这也正是作者自己的心境感受。写“残蝉闲听”,连续用了“残声”“衰弱”“啼唱”“嘶叫”这几个词,将秋天的“悲意”很好地渲染出来,“雨后话凉”,风凉、天晴、天灰都突出了沉重的凄凉。而“枣红佳日”,也让秋景的“悲意”添上了向往之情。整篇文章都紧扣着“清”“静”悲凉”,选材设计巧妙,通过生动形象的风景画,开拓出审美想象空间,并且也营造出了伤感、清静的独有意境[5]。
三、风俗之美
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并不遥远,就在生活当中、胡同旁、槐树下、枝头以及街边,而对于人们而言,千家万户的秋景、秋色、秋声都是各不相同的,随处可见,也充满趣味和惬意,作者描绘出了浓浓的北国人情风物,同时也深受作者的热爱和喜爱。“在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橼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里一坐……”,“一橼破屋”指的是比较常见的普通平房,而“院子”是老北京典型的四合院建筑,是北京的特色,更是文化风俗的象征[6]。“泡一碗浓茶,向院子里一坐”,对于人们的描写,也能够看出北平人富有生活气息,生活清闲,怡然自得。
而雨后话凉的都市闲人也极具特色,在雨后穿着很薄的单衣,叼着烟管,在树底下立着,遇到熟人时,便会慢悠悠哼着曲调,相互应答者,寒暄着,也能够看出北平人虽然悠闲,但是却热情好客,也能够体现出北方人在即将入冬之际变得慵懒,一场秋雨,一场寒,天可真凉了。北方人的口音里始终夹着平平仄仄,独具地方特色。作者也对北方的果实进行了描述,也让人对北方的秋色充满向往,作者这样描述到:“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也能够看出作者对北国秋天的喜爱,体现了北平的秋,让人心领神往,流连忘返[7]。
四、情趣之美
常言道:“言为心声”,在文章当中,透露着作者的情绪感受,《故都的秋》是情景交融的佳作,在文章当中,随处都能够真实感受对于故都秋景的描写以及文章中透露出作者的生活情趣与思想。
首先,“故都”两个字就已经明确了描写的具体地点,作者用故都两个字代表北平,也能够看作者对北平有着深深的热爱与怀念。同时也富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不远千里赶到北平,就是想一睹北平秋天的景色,品味故都的秋味,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作者投入了情感进行文章创作,将故都秋景描绘的如此细腻,选取的都是生活当中比较常见的景物、事物。不管是小院清晨的静观,还是街边清扫槐蕊,或者是都市闲人在雨后话凉,这些都能够让我们切实感受到,街头巷尾、屋里屋外故都的秋景已经深深刻在作者的心理,我们也能够深深感受到作者对故都秋景的怀念。从“形”到“神”,进一步赞扬了北国秋景,在结尾之处,作者直抒胸臆,对于故都秋景的喜爱,是情真意切的,甚至胜过爱自己[8]。
在作者笔下,除了对北平秋景的喜爱与思念之外,还透露着单单的悲凉,因社会动荡以及个人种种遭遇,在作者心理埋下了阴影,内心是万般无奈的,因此,作者对故都秋景“品味”过程中,夹杂着苦涩和无奈,也透露出忧思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虽然是在赞扬秋景,表达喜爱之情,但同时也给故都涂上了“悲凉”的色彩。作者也详细描绘了自己对景物的感触,如:“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举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还觉得有点落寞”,“细数”“静对”“细腻”等词汇都或多或少能够折射出作者的心境。飘零的槐树叶、秋虫的哀鸣等都能够牵动人的思绪,这样的冷落之感,也正是郁达夫此时此刻的心境。
虽然郁达夫生活当中有着无尽的悲苦与忧愁,但是他也并未一蹶不振,没有彻底消沉,而是怀着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探索美的眼光观察故都秋景的美,能够看到事物更加美好的一面,并从美景当中得到了新的体验与感悟,通过文字深切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郁达夫内心的“悲凉”不再是对故都美景的心态,而是人生感悟,倍感沉郁而厚重[9]。
五、语言之美
整篇文章当中,语言非常的优美,简洁不失内涵,更不拖泥带水,所描绘出故都的秋景处处体现着诗情画意,让人不禁赞叹。如对槐树落蕊的描写: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满一地,踩上去,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只能感觉到细微柔软的触觉。
作者通过简单的语言,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非常细腻,行文如流水,营造出了诗意画卷,也体现了秋的情调。对秋雨这样描写到:“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后,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几句简单的话语便将秋雨前后的景物生动形象呈现出来,简洁明了,字里行间也透露着秋的意境,诗情画意带给人无限想象。语言文字是表达文学情感的基石,因此,在品读文学作品过程中,应当从感受语言开始。
《故都的秋》灵活运用各种口语形式,节奏舒缓,可以以片段为例进行品读学习,如,文章开篇就是: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的静,来的悲凉。
这句话前半部分为陈述句,而其中的“可是啊”,让语言节奏变得沉缓,让读者切身感受到作者对北国秋天的喜爱和怀念。其次,语言用词准确,值得读者们借鉴学习,如,可将“秋蝉的衰弱残声”等,对读者有所启发,更好的领会词句当中表达秋之悲凉的精准性[10]。
六、悲凉之美
通过仔细品读,自然会对文章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故都的秋》是一篇经典悲秋之作,这种以“悲凉”之美贯穿于全文的表现形式,不一定符合所有人的审美。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难度,怎样引导学生品读和理解文章中的悲秋清洁和意境之美,是阅读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11]。郁达夫主要通过意境美,对北国秋天的悲凉之美进一步强化,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品读同一类型的经典文章,如宋玉的《九辨》:“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辞归鸿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曹丕的《燕歌行》“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切身体会古代文人的悲秋情节,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提升其理解感悟能力,从古至今,中国诗人大多都是敏感、孤独且不被理解的,对于已经逝去的事物,文人们都有着最真挚的怀念和无奈之情。
郁达夫《故都的秋》对于秋景悲凉之美的描写与寄托,并非偶然,也是对古代文人悲秋情结的继承,作者笔下的秋景,破屋、衰草、秋蝉等联系在一起,悲凉之意袭来,也能够看出文人对秋的热爱,学习和体会悲秋之美,有利于不断提升自身审美素养,丰富读者的内心情感世界。该作品是经典佳作,在学习和品读过程中,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深入探究和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情感寓意、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笔下故都秋景的美[12]。
文章语言自然淳朴,但是却富有内涵,故都的秋承载着作者的思念与寄托,也体现了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故都像是一幅画,又像是一首诗,含蓄且又美丽,有着无穷的意蕴,让人流连忘返,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