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下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研究
2022-03-18齐会群
◎齐会群
当前,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各种基于该战略决策的理念层出不穷,比如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以及新提出的“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这都彰显了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子一直走得扎实且坚定。而且在多个场合,我们国家都提到了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教育等各个社会环节之中。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应该始终与国家的政策方针站在一起,立足于新课标对于学生的培养要求,在语文课堂上不断探究,多设计有关自然环境的实践活动。
一、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一)提出背景
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概念: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在当下社会中仍有一大批的企业为了经济利益,不顾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仍然做着伤害自然的事而且所造成的伤害很多是不可逆的。大气污染、全球变暖、洪水频发、疫情等无疑是自然在给人类警示,为了人类的永续繁衍,为了子孙后代也可以看见蓝天白云,国家提出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利国利民的战略性决策。
(二)新时代的新理念
“两山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已经提出的科学论断。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引下,浙江人民将浙江省打造成生态文明示范基地展现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与非凡的价值。而且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之后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明确指出了: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而且就笔者亲身经历而言,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付出的心血都是有回报的,原来的穷山恶水通过科学合理的种草植树都搭上了绿色经济的快车,办起了特色农家乐,休闲度假区等等,实现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了习主席所提出来的“两山论”。
“碳达峰”与“碳中和”: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了: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一理念的提出前所未有,这两个概念也是第一次走进大众的视野,在这之后国家在多个场合都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阐释,这两个理念的提出表达了中国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
综上两点新时代统领下“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其实也是我们的国家对于环保事业释放出的新的信号,我们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而且新的时期新的环境矛盾也会不断显现,我们同时要做好认清环境变化形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力争创造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二、新课标中体现的生态文明建设
笔者在前文中就提到了,我们国家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并且将其融入进了包括教育在内的多项国家建设当中,笔者在仔细研习国家有关环保的政策中发现我们的统编版语文教材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学生的培养方案融合在一起,具体如下:
(一)阅读教学
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中明确提到: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这里其实是一种非常明确的教学提示,而且把对自然的感悟放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之中是一种创新之举,这在国家尚未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之前是不曾有过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师就可以设置相关的阅读教学课堂来实现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另外,十分重要的一点是这也恰恰暗示了在今后的语文教科书中“生态文明”建设类的文章比重也会越来越大,而且教师的教育重点、教育难点也要转向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的热爱,领悟自然给予的哲思。
(二)写作教学
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关于写作教学的要求中明确提到: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作文与阅读教学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着重强调了要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初中阶段也就是第四学段正是培养学生们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培养孩子对于自然的感悟其实就是在促进学生与自然的交流,在一年四季的轮回里感受节序的变迁。一个能够运用文字表达自然万物的人,必定是对自然有着赤城的热爱之心。当然,从当下的中高考作文组命题趋势来看,“生态文明”主题的作文出现率是呈上升趋势的,而且试题类型设计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对于教师的写作教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综合性学习
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关于综合性学习的部分中就明确提出:
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提高学生对于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
综合性学习是在每单元结束后所设计的单元活动,一般也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教学部分,在这样特殊的位置中设计人与自然的教学环节,无疑更能提高学生对于自然的领悟力,而且综合性学习是较之于课文篇目更加注重实践性的。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就可以侧重于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切身感受自然的魅力,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强大与脆弱,以此激发学生爱护自然的决心与毅力,将环保意识根植于日常的教学之中,润物与无形之中。
三、统编版教材中体现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单元主题
笔者对当前统编版初中语文六册教材进行了单元主题的梳理,这六册教材总共36 个单元,每个单元都设计有一个特殊的主题,也就是总共有36个主题,其中涉及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总共有12个主题,按年级分别为:“自然景物、生命之趣、土地的热爱、景语由心、生态美景、景语情语、生命印记、生态生活、自然游记、世界风景、纵情山水、生态艺术。”
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在语文教科中的比例之大,占了总单元的三分之一,这在以往各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而且,尤其注意的是,每个单元主题就是这一单元文章篇目的主题总括,这就从正面又突出印证了“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篇目之多,比重之大。
而且就在笔者梳理单元主题中发现了一个规律,每一年级,每一册教材中的“生态文明”主题的单元设计基本是平均分配的,教材编订者也有他们科学的考量,这也就需要教师们有宏观的语文教育视野,能够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语文“教育梯度”有序设计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三维目标”以及“一课一得”的教学准则。
(二)文章篇目
统编版语文教材立足于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积极倡导保护环境的时代背景之下,立足于“新课标”对于学生生态文明培养的教学目标之上,在教材编写中高度重视对于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而且,课堂授课作为在学生生活学习中最主要的教育方式,加之“生态文明建设”已然是学生此阶段受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且对于此方面的教育已经是刻不容缓。
统编版教材编写负责者语文教育大家温儒敏先生在其著作以及多种教育公开场合中都提到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对于教材编写的影响,这一点延伸到具体的语文课堂上就是教师要格外注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采用讲解、熏陶等教育手段,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教育的规律来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以及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珍惜自然、保护自然的理想信念。在中学阶段,学生价值观念的树立是由教师、家庭和社会的三重力量相互作用下才能逐渐形成的。
笔者详细整理了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篇目,以求更直观感受国家对于在教育领域实施该战略性决策所费的心力。在统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中就编有朱自清先生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以及刘湛秋的《雨的四季》,所选的篇目皆是大家之作,语言的优美洗练以及文本所蕴含的情感都是相当考究的,这就在初一学期伊始就给学生经行了一场关于自然的美的熏陶。
教育学上有个概念叫“首因效应”,就是说,学生往往会对新学期先学习的课文有深刻印象,编者恰恰是利用这一效应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树立起正确的自然观。随即在第二单元编写了《咏雪》,在第四单元编入了让·乔诺的《植树的牧羊人》以及在阅读部分编入了郑振铎的《猫》,此外还在本册教材的最后一单元中编入了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以及蒲松龄的《狼》。纵观整册教材“生态文明”主题的比重约占了三分之一,并且这一趋势在八年级的教材编写中达到了顶峰,据笔者的完全统计八年级上册中有9 篇课文是描写了优美的自然风景,下册有5 篇课文,八年级上下两册课本中共有14 篇课文写了富有生态美的自然风景,这一比例占据了整个初中生态文本的54%。由此可见编者对于该战略性决策的重视程度,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学生作为未来世界的主人,拥有“生态文明”意识对于他们以及整个世界的重要意义。
(三)辅助练习系统
通过仔细研读“统编版”语文教材,笔者发现该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编写特色,就是每一个篇目后都会附有配套的作业练习系统。而这些练习系统的设置都是为了拓展延伸课内的知识结构,最能体现出新课标对于人才的培养导向,就在这12 个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联的单元中,教科书编者大多是让学生走出校园,感受自然的博大与宽广。
另外这12 个单元的单元导语设计也是充满了人文情怀,比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元导语中就说:“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这样的单元导语设计会给学生一个一个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很清楚这一单元的单元目标是什么,我们的学习重点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单元导语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引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对自然美的熏陶,在方寸之间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以及潜移默化激发起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自然是那样的强大又是那样的脆弱,但同时它也是那样的丰富以至于我们人类不断去探索也难以触及它的边疆。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的馈赠,但近几年,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我们人类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我们的生态环境。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对如此严峻的自然环境问题,创新性的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关乎人类命运与福祉的战略性决策,并且根据环境情况的变化不断提出新的环保理念,比如“两山论”“碳排放”以及“碳中和”,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应该始终与国家的政策方针站在一起,立足于“新课标”对于学生的培养要求,在语文课堂上不断探究,多设计有关自然环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于自然的敬仰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