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写作应强化读者意识
2022-03-18邓西谋
◎邓西谋
作文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选择好素材,判断好题旨、要求,再通过组合、归纳及构思,利用准确、真实或优美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为能够完成一篇合格具有审美价值的“美文”,高中生更应具备读者意识,在写作中要强化读者意识,不断提升写作技巧。从审美的形式来看,文学作品的诞生实质上是创作者与读者共谋的结果。将读者审美需求融入到创作者的思维中,更能够将作品回归大众常情,让读者得以接受。高中生对读者意识的自觉及对所处环境下对读者审美心理的分析,不仅能够丰富作文的可读性、审美性及大众性,还能够为作文创新提供路径。
当前新高考环境对高中生的作文水平要求更高,对作文的审题、构思、内容及思想都有着较高的评判标准。所以,在应试环境下,高中生更加要注重行文的规则与阅文者的心理需求。从高中生日常写作的内容上,通常要贴近社会时事热点为主,与群众实际生活的关联性要强,这样就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在应试环境下,特别是在叙事文的写作中,更加注重对叙述人物及事件内核的细节捕捉,使得作文的立意及说理性更强,情感性更浓。
一、读者意识下高中生应具备的能力及素养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应掌握良好的写作技巧,具备高层次的语言表达能力,高中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写作专业素质能力。在统一命题标准的环境下,高中生写作实质上并非是发一家之言,书自己之志,对立意的个人独立思考被弱化。主要考核的是,在相同的命题之下,学生会创作出什么样的“亮点”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实意图。因此,高中生应该关注对题目背后素材深度的挖掘,以提升作文的质量。高中生若不重视语文知识的储备及能力的提升,会逐步被复杂的作文命题给淘汰,所以高中生需要加强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包括逻辑分析、大纲写作法、思维导图等。对知识技能的强化应用能够优化文本结构,清晰写作思路,写出一篇逻辑自洽的作文,避免出现思路混乱,让人阅读困难的情况。
同时,高中生应具有优秀的人文道德素养。一方面,高中生应遵守社会道德秩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写作的过程中应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使得文章表达符合社会主流观点的要求,充分展现自身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高中生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出作文的价值。事实上,无论是新课标、教材教育目标还是高考标准都强调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在写作上要保证基本的客观性、真实性,为此,体现出自己的人文及道德素养。
二、读者意识下高中生写作要贯彻创新思想
在写作中,高中生应该始终贯彻创新思想,对写作的内容、形式、思想及立意等进行相应的创新。具有新意的作文,更能提高读者对作文的阅读兴趣,突显作文的意义,保证作文的可读性。
高中生应该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在现行的应试环境中,学生对作文的审题判断大部分都是对作文的要求进行阅读之后,判断出作文题的主要思想及内容便直接定下立意,进行议论说理。这种审题思维及创作思路有着明显的僵化性,容易导致学生在叙事或者说明时依赖套路和固定语言表达形式,对文体体裁和内容的选择相对缺乏。例如,高中生在创作时会比较常用议论文,进行确定主题、说理抒情。但又受限于知识视野的束缚、逻辑思维的缺失及素材积累的不足,在固定的时间内很难完成一篇逻辑严谨、论据充分的文章,导致作文的质量普遍不高。并且由于大部分同学都采用该种形式,非常容易引起教师的阅读疲惫,不利阅读。因此,有必要采用多样化的文体体裁,如选择散文,进行对客观事实的综合表现,融入散文风格的抒情性语言也能够使得作文变得更具表现力和亲和力。在读者(教师)阅读时,也能够感受其中的人情味,增强作文与读者间的沟通交流。
其次,对学生而言,还应该积极听取他人的意见,在写作之后,应该拒绝羞怯感,多与同学、教师间互动阅读,并且分享、讨论不同的看法与建议,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在了解读者的需求之后再进行调整。此外,学生应该及时关注网络环境下的新颖用词,对这些特有的网络用词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审题,也能够突破原有创作的局限性,帮助学生制造出相对活泼开放的语句,贴合生活现实,让读者更易于阅读你所写的作文。
三、读者意识下高中生写作要确保作文情理真实
对高中生作文而言,其主要目的是将主题进行相应的说明、说理,读者更加关注并不是引人瞩目的噱头,而是作文中表达的真情实感。学生的作文只有贴合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个人的价值凸显才能够引来读者更多的共鸣。无论是议论文、叙述文还是散文,都应该保证情理的合理性、真实性。以我们常见的学生对时事热点的应用为例,首先时事热点不是故事,学生在应用时事热点时一定要保证对选定的时事热点的真相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进而保证议论的可靠性,万不可以讹传讹,在不综合考虑的情况下,对时事热点进行捏造,导致读者对作文产生不信任感,也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见进行强加到时事热点中某一关键人物之上,扭曲原本的意思,要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同时,高中生在写作时要注重词汇的使用,确保作文的客观性。例如,在一些议论之中不应该频繁使用“我认为”“我觉得”“都”“绝对”等等主观性、结论性的语言用语,避免出现概念混淆、词义混淆的情况。在实际的写作之中,学生的写作应该将重心放在对材料背后的意义进行深层的挖掘和分析,对部分矛盾、统一性的原因进行了解,读者在读完整个内容之后会对事例有着清晰的了解,并且还会对主题的观点进行再次阐释,加深认识。此外,高中生要提高对材料的敏感意识,提高捕捉素材的能力。对学生而言,应该具备对素材的时效意识,在看到素材的时候,应该快速摸清素材的权重,不能胡乱积累、胡乱使用,确保作文的高质量。
四、读者意识下的写作技巧
(一)作文开头应精准把握作文要素
对一篇高中生作文而言,通常满足三大部分,一是开头;二是主要内容;三是结尾。其中开头是作文的开端,位于第一自然段,这种结构是高中作文的常见范式,尤其是高考应试作文。
从读者意识的角度而言,开头有着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总领全文等多种功用,开头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读者接下来的阅读感官。特别是高中生作文主要的读者群体——教师或同学。其中,教师阅读学生作文通常是一个体积量较大的工程,所以优质的开头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评分标准与阅读兴趣。优质的开头能够让读者快速地了解整篇文章主要讲述的内容,在创作文章的开头时,对于语言功底普通,文字驾驭能力平常的学生而言,应注重使用口语化、流畅的语言,对全文的内容进行相对概括,突出本文的中心思想,达到良好的吸众效应。
这种写作手法并不只是单纯应用于议论文的“总——分——总”结构,在叙事文中同样适用。例如,在叙事开头中,可将叙事的六要素进行一个相对提炼及取舍,将事件囊括在一个相对简单、逻辑顺畅的语句之中,交代清楚事件发生的情况及背景,并且主动找出叙事的关键点,满足作文字数简短、新颖等要求。通过在开头内容上对要素的梳理,与关键点的突出,可以较快节奏进入到事件的高潮之中,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使得读者能够获得较好的阅读体验。特别是在试卷作文的领域上,这样的开头引言能够帮助阅卷者减轻阅读压力,提高阅读体验。
此外,在开头写作的环节,高中生应该使用相对合理的口语化语言,将作文编辑成易于接受的内容,提升信息的传输效率。例如,学生A在开头中,采用了大量的名言名句进行说理,抒发情感,然后在主要内容中进行叙事;而学生B则使用了相对轻快的话语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适度地减轻了阅读的压力和厚重感,引导叙事的情感更加真实,进一步增加行文的真实性。这两个学生的作文质量虽没有进行一个相对硬性的评价,但是在同学或教师阅读的情况来看,学生B的写作方式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这也意味着学生B的写作手法可读性更强,更能得到阅读者的认可。
(二)科学选择材料的最佳角度
要将作文写出真情实感,便要科学选择好材料的最佳角度。在写作中,构成作文的所有素材皆可以选择相应的角度,选择的角度不同,会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最后的结论,形成不同的情感认知、价值判断。具体而言,高中生写作可以做好以下方面的选择工作,可利用大纲法进行:
先要对作文的审题做好系统的分类,特别是在两则以上的材料型作文中,要分析两者材料中不同的行文线索,确定好的这是一篇条件型作文主题,还是一篇因果型的主题等,然后在创新思维下,深挖材料之间的逻辑,然后开始创作。
在确定作文的主题之后,学生便要选择好相应的作文素材,确定好新的角度,以此来证明主题。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新旧间的材料信息进行比较,得出新的认识,在独特的构思下,可以让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学生还要注意这种材料间的不同受众可能会有的看法和理解,并以此找出与读者间产生共鸣的关键点,通过语言文字给读者带来情感上的关切或者思考的空间。如,有学生在对“勤奋”这一主题的写作上进行了探究,将古人的“三更灯火五更鸡”与今人的“去重减负”等作为素材,针对不同时代人们对“勤奋”的观点进行了比较思考,使得读者在阅读作文时可以联想到现实生活,加强了作文的传染力,使得整个作文及内容变得更有价值。
最后纵观全局,将素材的写作进行一个精准把控,确定好议论的核心,将主题的探索进行深挖,将作文的观点放在时事热议的话题之中,探索新的角度,创造出具有特色的作文。例如,在冬季奥运的素材上,大部分学生在谈应怎么做到报效祖国时,有学生结合了“谷爱凌每天睡觉10小时”的新闻报道,论述了要发展个人应合理科学高效安排时间,而不是盲目地加班加点,国家发展也要精准扶贫、合理改造社会不能盲目追求GDP等内容,写出了立意更新的作文。
(三)语言要真实更要体现艺术性
真实性是高中生写作的一项重要要求,因此,在高中写作环节,需要关注写作语言的真实性。并且,写作过程中,还应实现议论与叙事间的共同应用,以叙事的方式,使读者获得更佳的阅读体验。以记叙文为例,一般来说,文字可以对所叙述的内容进行清晰、准确的表现出来,在白描或者细节刻画的手法应用下更是能够将整个事件的感官效果进行提升。但实际上,如果学生仅仅只会对人物或者事件相应的背景介绍,这很难让人建立起一个相对立体的认识,也不会展现出作品的创作价值,读者不容易接受这种直接由作者灌输的主观判断。因此,可以采用叙述者与画面相配合的方式,对叙事的真实情况进行反映,激发读者对文章或者叙事内容向下的探究。并且,由于事件较为庞杂,如果学生不能够做好处理,则容易导致读者对叙事的内容理解产生偏差。
同时,在真实的基础上,更要体现出语文的艺术性与模糊性。例如,《孔乙己》中鲁迅先生用了大量的白描手法对孔乙己在酒馆饮酒的画面进行描写,并且提供了一系列的佐证信息来供给读者理解。同理,学生在创作时也要合理搭配模糊语言,采用“空白”或者外延不确定的弹性语言,让读者展开思考,为读者提供想象空间,使得观众的接受度更高。汪曾祺说:“留出空白,是对读者的尊重。”例如,在描写某一人物时,学生可以采用悬疑、推理等元素的渗入,不用对某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直接说明,反而可以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的细节描写进行表达,让读者得以“看见”。从这些信息中找出人物的特征,使读者更易接受人物隐性的信息。此外,还要注重语言的应用,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情境或者人物身份上,应用相对的语言文字,保证整个叙事的真实感和人物的丰满感,保证文字与叙事人物的匹配感。
在新课改下,高考制度给语文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写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关注读者的需求,提升自身的写作技巧,使得作文更加真情实感、具有批判性、深度性,进一步突出作文的阅读价值,感动读者,感动阅卷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