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党的亲民形象建设的机遇、挑战与路径探析
2022-03-18黄雪英王中原
黄雪英,王中原
(赣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亲民形象是党的一种特殊执政资源,是构成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的基本要素。党的亲民形象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党的亲民形象建设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党建设成为人民衷心拥护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良好的党的亲民形象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感,是增强党内外政治认同、获取政治支持的重要抓手,是构成党执政的合法性的重要基础。加强党的亲民形象建设不仅关系到党自身,而且关系到国家、人民和民族。在当前网络信息化背景下,新媒体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正在全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为党掌握民情、赢得民心,展示党的亲民形象带来了新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正确分析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索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开展党的亲民形象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下党的亲民形象建设面临的机遇
新媒体的出现在党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便捷的桥梁,为党在沟通上拓宽了新渠道、教育引导上开辟了新途径、整合社情民意上提供了新手段、接受群众监督上搭建了新平台,为党的亲民形象建设带来了新机遇。
(一)新媒体的发展为党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拓宽了新渠道
沟通是解决矛盾、增近感情的重要手段,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为党树立良好的亲民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沟通方式在承载力、覆盖性、及时性、互动性、灵活性等方面日益满足不了党与人民的沟通需要,而新媒体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些缺陷,为党和人民的群众的沟通拓宽了新渠道。新媒体为党群沟通提供了平等、便捷、畅通的平台,使党能和群众“面对面”交流互动,使党群沟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互动时代。一方面,党可透过新媒体这个“亲民工具”来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宣传,有利于“政情下达”,同时可以直面网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及时回应社会热点问题,进一步拓宽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渠道,彰显党亲民务实的形象。另一方面,新媒体可以畅通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渠道,人民群众可以克服位差效应而将自己的现实需求直接表达出来,新媒体能突破时空上的阻碍,确保信息的“新”和“鲜”;还能实现了党群沟通的透明化,克服信息“跑、冒、滴、漏”的问题,使党能倾听到更加真实全面的民众声音,有利于“民情上传”。这样“一上一下”,“一来一回”的沟通模式使党可以一改以往单向的传播方式,有效实现和人民群众的双向互动,在提高党的工作效率和科学化水平的同时还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热情,拉进党群之间距离,增进党群间的感情,使党树立良好的亲民形象。
(二)新媒体的发展为党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开辟了新途径
坚持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教育引导是党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过去,党在开展教育引导群众工作时,通常是进行单一的说教,形式刻板,手段单一,并且难以摆脱时间、地域的限制,教育效果较差。而新媒体的发展有效克服了这些缺陷,为党教育引导群众开辟了新途径。首先,新媒体覆盖面广,一是用户覆盖面广,可依托新媒体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大规模地、快速地传递,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克服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随时随地了解接收相关教育信息。二是信息覆盖面广,使党可借力于新媒体的“海量”信息,进行信息资源的挖掘、吸纳与创新,不断丰富教育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逐渐成为一个全面而丰富的体系。其次,新媒体集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兼具知识性、趣味性与直观性,可有效避免理论的空洞说教,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在提升教育引导效果的同时还能加深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亲和力的认识。最后,利用新媒体开展教育引导能最大程度的增强互动性,将受教育者由从前的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和互动转变,使教育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新媒体能使党的声音更快更广更有效的传播,对于党教育引导群众、进行舆论宣传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有益于党塑造的良好形象。
(三)新媒体的发展为党把握整合社情民意提供了新手段
邓小平曾指出:“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2]广泛关注社情、倾听民意,有利于更好的服务群众。随着时代的发展,使用传统媒体无论是在民意表达的渠道还是民意整合的有效性都逐渐呈现出一些局限性。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以及低成本的优势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媒体层级传递,耗时、耗费的缺陷。党可以透过新媒体创新发展网络问政、网络监督、网络信访等新的政治参与形式,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了解一手信息,发表留言直接表达意见,通过群众的互动、交换与协商等活动,最终形成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为党倾听群众的纯天然声音提供了便捷通道[3],促进党更好地了解民情、听取民声、体察民意、汇聚民智,提高社情民意整合的效率。同时,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党和政府还可透过新媒体及时监测网民的舆论动向,洞察群众心理,适时调整政策以使得政府决策能够充分体现民意,有民众参与体现民众意愿的决策,一方面有利于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保障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可以极大地唤起民众的热情,激发其执行的动力,更利于“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四)新媒体的发展为党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搭建了新平台
传统媒体时代下的群众监督机制,程序复杂,速度较慢,监督途径和工具都相对匮乏,甚至部分信息会受到有关部门的“过滤”,使得群众监督的效率和有效性都大打折扣。新媒体为群众监督搭建了新平台,能有效地打破了这一僵局。一是新媒体使话语权趋于平民化,降低了普通大众在公开领域发表言论的“门槛”,广大群众有了更多的发言机会,有效避免了“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的状况,保证了群众监督举报的通畅性和舒畅性。二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民群众透过新媒体进行监督举报具有一定的隐匿性,个人的真实资料被隐藏,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举报者的顾虑。三是新媒体广泛性的优势使得通过新媒体参与党务监督的人数增多,同时还扩展了群众监督举报的对象和范围,使监督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四是新媒体传播的公开性、及时性、交互性可以有效避免了传统层级上传意见的繁琐工序,既高效又透明,还便于迅速形成一个舆论热点,汇集网民参与其中。除此之外,网上舆论可对相关部门形成压力,一方面规范党员的行为,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促使问题得到快速解决。总的来说,新媒体的运用不但可以增强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公共权力运行的透明度,而且还能强化监督效果,对党和政府形成强大的监督力量,弥补党内监督的体制性弱点,对党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新媒体环境下党的亲民形象建设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在为党的形象建设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不小的挑战,去中心化传播、负面信息的迅速蔓延、网络谣言的快速传播、信息公开不到位等问题使得党的形象建设面临新的危机。
(一)去中心化传播弱化党的形象
在传统媒体时代,党通过担任“把关人”“传话筒”的角色来对传播的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突出主旋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对体制、政策、方针进行全面深入的正面宣传,掌握着新闻舆论的主导权和方向,能较好的实现党的利益表达,以争取民众支持,使党的优良执政形象得以彰显。然而,以互联网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形成了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格局,其自由性、虚拟性和平等性等优势瞬间吸引大多数民众使用新媒体,任何人都可以在新媒体上发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消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多点对多点的传播方式使信息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新媒体成为了各类思想文化的汇集地与谣言纷争的放大器,信息内容趋向碎片化、娱乐化,甚至低俗化。一方面由于部分网民仅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来自由选择阅读的信息,这就很容易把有关党的方针政策的内容过滤掉。另一方面,因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价值观影响,加之新媒体信息传播不在经过传统传播方式的“把关人”层层过滤和筛选,部分政治辨别力低的民众会被非主流意识形态所干扰,更有甚者,直接质疑意识形态对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也将会受到动摇,这必然对党的形象建设带来直接挑战。
(二)负面信息的迅速蔓延腐蚀党的形象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即信息在发布之后便能得到迅速的大范围传播,同时也因为新媒体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任何信息透过新媒体就像就放在太阳底下,千千万万的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放大观察和讨论,使得新媒体日益成为一个巨大的舆论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党员的个人形象也会被放大,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他们既是领导者、组织者,又是执政者、决策者,手握权力,影响力大,使其更受社会民众关注。然而,目前党内有部分领导干部思想堕落、党性滑坡,存在着贪污腐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奢靡之风等问题[4]。一旦经过网络媒体曝光后,这部分党员干部的不作为、乱作为,甚至是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会以极快的速度传递给大多数网民,形成社会所关注的热点,进而演化成全社会关注的公共事件,产生“蝴蝶效应”,导致领导干部的负面形象放大化[5]。领导干部的个人形象影响着党的整体形象,尽管这些是极少数的存在,但是这样的小概率事件在新媒体网络的放大功能下容易使事情进一步恶化,使得民众开始对党的领导干部心存不满,甚至质疑党的执政能力,对政府乃至执政主体产生负面的情绪,严重降低政府的公信力与党的威信,使党的负面新闻充斥于社会之中,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能量,严重破坏党同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腐蚀党的形象。
(三)网络谣言的快速传播损害党的形象
新媒体的自由性和便利性的特点为网络谣言提供了可乘之机。由于新媒体具有虚拟性的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人们表达观点的顾虑,但同时也使得网络中出现了一系列虚假信息。一方面,部分网友缺乏鉴别能力,容易轻信谣言;另一方面,部分网友出于猎奇心理和跟风心理,对谣言不加鉴别,以讹传讹,一时间这让网络空间成为了一个失序混乱的场域。“网络谣言因其具有炒作性、欺骗性、攻击性、蛊惑性和报复性等鲜明特征,比口传谣言的危害性更大,破坏性更强,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6]。”网络谣言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危害性极大,有时甚至谣言会被境外敌对势力利用,部分别有用心的人通过歪曲事实、臆造事件背后所谓“真相”,捏造党员干部对公权力的滥用以及群众权益的亵渎,夸大官员腐败或公权机构失职、失责行为。而在新媒体这样一个信息碎片化时代,公众透过新媒体,浏览着来自各方庞杂的信息,对党员干部的形象形成了基本认知,由于这一认知由于受到信息来源多元化、信息真伪难辨的影响,出现了对党员干部形象的片面化认知,这都使得公众对党的形象的认识是一种“碎片化形象”或是“先入为主形象”,而不是全面、客观、真实的形象。正是基于此背景,“别有用心”的人就通过网络谣言来迷惑民众,煽动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激发群愤,挑拨离间党群关系,扰乱社会秩序,降低党的公信力,损害党的形象。
(四)信息公开不到位影响党的形象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公民的参政意识正在逐渐増强,尤其是在新媒体广泛运用的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信息公开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现实中,党在信息公开工作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在信息公开内容上,普遍公开结果而不公开过程、公开相关原则而不公开具体内容,使民众真正想知道的却无从得知。在信息公开形式上,大多网络信息公开只是机械地将在传统媒体上发布的一些信息搬到了新媒体上,没有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互动作用。除此之外,由于相关体制机制的不健全,加上有些党的基层组织在网络中处理政务信息能力不足,对于某些敏感问题,一些组织或部门倾向于采取回避甚至封锁消息的做法[7]。然而,在新媒体背景下,信息公开呈双向互动式的态势,采用这种做法非但是低效的,甚至会导致民众对真相产生误解或质疑从而引起更大负面结果。信息公开不及时、信息发布不到位、主体责任不明确、缺乏有效的应急预案和处置能力,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政府引导舆情的主动权被弱化甚至丧失。加上新媒体的发展出现了泛政治化现象,社会上发生的公共事件,民众很容易将矛头指向政府和执政党,基本上涉及党政部口或是公务人员的相关事件,都是网上热点事件;一旦党政人员涉入网络事件马上会形成网络热点事件,引起大量关注。但舆论环境把众多非理性声音汇集在一块,对党的执政有误解的声音很容易造成负面的社会舆论,这个时候再集中整合大家的思想就十分困难,故其发布的声明与新闻等就失去了影响力,这使得本来要树立亲民透明的党的形象,反而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
三、新媒体环境下党的亲民形象建设的路径探析
在新媒体背景下,党的形象少了一丝神秘,多了一丝亲民。然而新媒体这把“双刃剑”必须谨慎用好,既要做到在思想上重视、能力上增强,也要做到在党务公开上深化、监督管理上完善,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进行党的亲民形象建设。
(一)重视新媒体的优势发挥,树立党的亲民形象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便利,其在传播和沟通等方面的优势不言而喻。然而现阶段还有部分党员未能顺应时代发展,对新媒体存在片面认识。想要树立党的亲民形象,就必须重视新媒体在建设党的亲民形象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要转变观念,使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新媒体意识。首先,必须树立“触”网意识,及时纠正对新媒体的错误意识,积极使用新媒体加强和人民群众的沟通,把新媒体作为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汇聚民智的良好平台,使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相统一。其次,必须树立包容意识,调整心态,以开放的胸怀包容各种批判、质疑和谩骂,敢于接受不同的意见,包容不同的看法。再次,必须树立公开意识,直面监督。让真实的信息走在传言前,做到公开透明。最后,必须树立主动意识,主动与民沟通,主动解决问题,将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视为工作常态。另一方面,要由从前的忽视、轻视新媒体转变为高度重视,对新媒体做出正确的定位,将新媒体建设放到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大资源投入力度,为新媒体管理和运用提供技术、资金和政策保障,积极打造主流媒体网站,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新媒体传播网络。同时还要树立坚定的阵地意识,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抓住與论主导权,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重视新媒体的优势发挥,把新媒体打造成发展群众工作的新阵地,以此提升党的话语权和引导力,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使党亲民务实的形象深入民心。
(二)增强新媒体的运用能力,提升党的亲民形象
在新媒体背景下建设党的亲民形象,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新媒体功能优势的发挥,还要在行动上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掌握和熟练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一是要提高运用新媒体把握社情民意的能力。全面且真实的社情民意是制定正确决策的重要前提,党员干部要充分运用新媒体加强和人民群众联系,采取亲民的话语方式和人民群众“面对面”进行沟通,深入群众,从中抓住民众的需求对其进行分析,紧紧依靠新媒体汇聚民心、民智、民力,做到“从群众中来”同时要针对群众意见及时改进工作,增强解决实际难题的能力,解民忧,做到“到群众中去”,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二是要提高运用新媒体开展教育引导的能力。新媒体为党教育引导群众搭建了新平台,并充分利用这个新平台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强化正面宣传教育工作,提炼出党的思想工作内容的精华,教导群众领悟党的路线政策,加深群众对党的认识。另一方面要积极调动群众的学习兴趣,创新教育方式,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亲民话语,以平等的网民身份传播党的方针政策。三是要提高运用新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的能力。党员干部要敢于面对网络舆情,更要善于应对网络舆情。舆情的把握要做到及时、全面、客观、准确,不断提升新媒体舆论引导技巧,用主流意识形态引导舆论,加强主流声音在新媒体中的传播。同时还要做大做强主流网站,重视培养“网络发言人”“意见领袖”,面对舆论时及时主动发布准确消息,抢占舆论引导主动权,化解负面舆论。党员干部要主动学习新媒体,善用新媒体,不断增强新媒体的运用能力,为在新媒体背景下提升党的亲民形象助力。
(三)推行新媒体的党务公开,深化党的亲民形象
“党务公开是指党内事务的内容、程序、结果等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布展示”[8]。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党务公开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和技术条件。推行新媒体下的党务公开,有利于进一步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拉近党和群众距离,更好的接受群众的监督,深化党阳光亲民的形象。在公开内容上,必须坚持以“全面、真实、具体、合法”的原则来进行严格规范,凡属党内法规要求公开的、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都最大限度地公开,确保公开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在增加群众对党信任的同时还能使人民群众更好地向党建言献策,进而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在公开形式上,要在采取理性的公开方式的基础上坚持不断创新,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简便实用的原则,积极打造新媒体党建互动交流平台,建立党务公开的网站和开通相应的微博。同时适当开展党务公开活动,不断探索党务公开的形式方法,展现党亲民性的一面。在公开时间上,要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在群体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主动发布权威信息,还原事件真相,充分利用“首因效应”抢占舆论高地,占据主动权,向群众传播真实可靠的信息,及时进行正能量的舆论引导,在减少猜忌的同时有效阻断谣言扩散[9]。在公开制度上,必须不断建立健全一系列党务公开制度,进一步明确公开的内容、规范公开的程序,深入探索党务公开的考评制度,充分运用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来改进党的工作,深化亲民透明的党的形象。
(四)完善新媒体的监督管理,夯实党的亲民形象
习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要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10]新媒体为人民群众搭建了一个更自由的表达平台,但是这个自由不是无限度、绝对的,新媒体具有两面性,这要求党必须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督管理,为民众自由表达和新媒体健康发展提供保障。首先,要规范党员干部网络言行,建立对党员干部网络言行引导和监管的长效化机制。同时要完善党员干部网络执政参与制度,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和党员干部在新媒体管理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使党能够更好的开展新媒体监管工作。其次,要加强对新媒体领域的立法工作,对新媒体的规范管理。推进落实网络实名制,制定信息审核、发布等管理规范,保证新媒体信息在法律法规的规范内发布,建立完善监控举报体系,依法严打网络政治谣言。再次,要提高新媒体舆情的监管能力,加强新媒体舆情的监测工作,抓好舆情分析,建立新媒体舆情的预警机制、评估体系和应急处理体系;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守牢新媒体这个重要舆论阵地,掌握新媒体话语主动权,实现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最后,要加大新媒体人才和资金投入,为新媒体管理和运用提供技术保障,做好规划和布局,巩固新媒体基础工程。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消除新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新媒体成为传播正能量的阵地,使其“桥梁”作用得以积极发挥,夯实党的亲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