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生产的新特征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运用和发展

2022-03-18刚,于

关键词:机器马克思劳动

张 存 刚,于 雪 雪

(兰州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促使整个社会生产结构和生产关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人工智能、数字劳动等新型劳动也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人对人工智能是否创造价值、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否已经过时产生了质疑。因此,研究新型劳动是否创造价值、信息技术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并没有过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人工智能引起整个社会的结构性变革

“人工智能”概念于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召开的会议中被首次提出,国内外学者对人工智能概念的界定基本遵循图灵和冯诺依曼关于“机器”和“大脑”的理论起源[1]。麦卡锡(1956)将其定义为:“人工智能是制造智能机器,尤其是智能计算机程序的科学和工程。”①随后,Min(2010)[2]和 Cerka(2015)[3]赋予人工智能具体定义:通过学习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模仿人类并像人类一样思考和行动的机器或系统。这些定义从侧面反映了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创新的产物,属于生产力范畴,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力形态,归根结底需要人类去使用它,离开了人,也就失去了它自身的价值。一直以来,人工智能发展速度较快,但直到21世纪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人工智能才呈现井喷式发展。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的发展给经济社会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变化,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结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人工智能引起产业结构的变革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大面积普及推动了传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工智能在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同时加速了经济发展,刺激了人们对个性化、差异化产品的有效需求,从而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科技制造业应运而生,创造了一批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生产的行业增多,扩大了社会生产规模,增加了新兴就业岗位,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从而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是催生了一大批智能劳动的产业,即生产人工智能的产业,这类产业依旧需要雇佣大量的劳动力进行人工智能的研发、设计、组装、调试、控制等,生产过程类似普通产品的生产过程,但智能劳动产业的难度系数更高,所需要的劳动力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科技水平。人工智能推动传统产业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粗放式发展转向精细化发展、能源消耗转向绿色发展,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动力支持。

(二)人工智能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型生产关系必然会随着生产工具和生产结构的变化而逐渐取代旧的生产关系。主要表现在:首先,劳动关系发生改变。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单个劳动者所能推动的生产资料将变多,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而对智能机器这种不变资本的需求会增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劳动主体、劳动时间以及劳动报酬都呈现出不确定性。人工智能使得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呈现出零散、非连续的特点,这种特点下,完成一项工作可能需要不同的劳动者,这就使得劳动主体和劳动报酬都具有不确定性;生产者的地位将趋于平等化。科技水平的提高使得体力因素在社会劳动生产中的重要性逐渐被弱化,这就淡化了劳动力主体在劳动市场中的体能劣势,相反,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知识,这些要素在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中将转化成优势,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依靠脑力劳动来开发、设计人工智能的劳动者,其地位将大幅提升,劳动者之间会更加重视合作和平等的劳动关系。少数的管理者和执行者处于高层,而人工智能将处于最底层,其他多数劳动者将处在中间层,劳动者的地位将越来越趋于平等。其次,分工、协作模式发生改变。人工智能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的分工和协作模式。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人工智能将按照已知程序解决明确的、重复的、连贯的工作任务,而人类则转向解决模糊的、复杂的、创造性的决策任务,从而实现人类与人工智能完美协作。最终,少量的决策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加上众多的智能机器人就能满足全社会的产品需求。最后,财富分配发生改变。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一些智能机器代替人类的部分简单、重复机械劳动,使得依靠简单体力劳动获得收入的劳动者面临失业,失去收入来源,进而财富向智能型劳动者以及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人群集中。

(三)人工智能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

人工智能生产方式完全区别于传统的生产方式,摆脱了过去依赖劳动者体力劳动获取生产资料的模式。如今,通过发展智能科学技术形成运用智能机器代替人力的生产过程。其呈现出的新特征主要有:一是劳动者由传统意义上的人转变为智能机器人或智能工具。与传统生产设备相比,人工智能本身具有相互感应、自动识别、人机协同等优点,且这些优点可以促使劳动资料朝着智能制造转变,只需输入数据,依托能源驱动、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就能实现精确的量化分析,代替人类工作,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二是数据成为生产资料。传统生产方式中,生产资料包括土地、资本、劳动、企业家才能等,不涉及数据。而在人工智能生产方式中包括了传统生产要素之外的数据要素,这一要素成为生产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助推经济快速发展。三是生产计划可依据消费者的数据信息来制定。传统的生产方式中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导致生产资料所有者掌握了生产的所有权和主动权,而人工智能生产方式中消费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生产者依托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能力等,考虑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等问题。精准对接消费需求,降低了企业库存。人工智能的大面积使用使得生产方式变得更加智能化、精准化、系统化。

(四)人工智能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

人工智能背景下,生活方式呈现出数字化、虚拟化的新特点,生活方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活动范围、活动形式以及交往形式三个方面:一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不再受限于传统时空,可以直接利用高速的移动网络随时随地工作、学习和娱乐,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居家办公、远程办公成为一种特定的办公模式,员工在家里连接网络,就能处理公司内部事务,摆脱了原有的必须在公司打卡签到的上班形式;教育行业广泛使用人工智能改变了传统教学只能面对面的线下授课方式,为线上授课、远程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助推远程教学高速发展;二是大数据、物联网等催生了一系列高水准、自动化的智能家居和智能可穿戴设备,为人们缩减了许多繁杂琐碎的工作流程,将人们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人工智能化的服务,比如智能按摩椅能够缓解工作生活压力、智能音响在缓解人身心压力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互动式的服务;三是在互联网平台上,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自由选择网络社群,构建适合自己的网络圈,参与相关话题讨论,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社群生活,同时依托互联网的“云聚会”“云社交”也改变了传统的交往方式。

从产业结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四个方面分析人工智能生产的新特征,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运用与发展有积极作用。

二、人工智能生产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证明与创新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和理论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批判、继承、发展和超越,其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以及价值规律等。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价值是由人的活劳动创造的,即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不变资本只引起价值转移,不会创造出新的价值,它仅对价值形成起重要的作用,是价值创造不可缺少的条件。马克思指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只有人类活劳动才会创造出新的价值。该理论涉猎范围广,高度关注了商品价值、深刻分析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因此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第一,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对于任何一件商品,失去了使用价值,价值也就无从谈起,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第二,劳动具有二重性,也即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前者创造了商品的价值,而后者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第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是价值决定的基础。就某一相同商品而言,不同生产者个别劳动时间具有差异性,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第四,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就要求商品交换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价值规律通过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对整个经济社会的独到见解。新时代下,用历史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对开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及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人工智能作为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本身是一种生产力形态,不创造任何价值,认为人工智能创造价值的观点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概念,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否认劳动价值论意味着从本质上否认了唯物史观,这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相悖。只有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指导下,科学分析人工智能的本质特征,才能做到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同时,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人工智能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才能把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运用于分析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人工智能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证明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其核心理论揭示了价值的创造源自于一般人类劳动。马克思从商品入手,指出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同时也指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当前,各种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过时的声音层出不穷,认为智能机器人、智能劳动会代替人类劳动创造价值。其实,马克思很早就对这种自动化机器的产生有过预测:“当工作机不需要人的帮助就能完成加工原料所必需的一切运动,而只需要人从旁照料时,我们就有了自动化的体系”[4]438,同时马克思也认为,即便是未来真的出现这种自动的机器体系,也只是“像不变资本的任何其他组成部分一样,机器不创造价值,但它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由它的服务所生产的产品上。”[4]444目前广泛使用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也不过是属于不变资本的范畴,是一种生产资料,不能够创造价值。白永秀也指出:“智能型劳动资料与其他劳动资料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属于物质要素的范畴,只是具有更加智能化、系统化、无形化特征的劳动资料,并不能创造价值。”[5]

马克思指出:“当劳动通过它有目的的形式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上并保存下来的时候,它的运动的每时每刻都形成追加的价值,形成新价值”[6],产品的价值(c+v+m)中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生产资料所转移的旧价值(c),另一部分是劳动创造的新价值(v+m),其中前者属于不变资本带来的价值转移,后者属于劳动创造的新价值,这也表明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生产力各环节中无不出现高端技术和智能化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利用自己的智慧通过劳动改变劳动资料形式,促使智能化劳动在生产中表现出新特点,即智能化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科技含量较高的知识型产品,代替了过去简单、重复、机械的体力劳动。

人工智能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但是智能化生产方式的出现并没有动摇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根基。原因如下:其一,人工智能机器作为生产资料,本身属于不变资本的范畴,它只是将自身的价值转移到商品中去,并没有创造出新的价值。而人类简单劳动虽然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看似机器创造了价值,实则是人类以间接劳动的方式作用于劳动对象,所以人的活劳动仍然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其二,智能劳动本质上属于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马克思以简单劳动作为价值核算的基本单位,“比较复杂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7]。在生产过程中,智能机器的设计、生产、维修、调试、控制等,都需要人来完成,人工智能机器只是充当生产的工具,因此,价值创造依旧靠人的活劳动来实现,而智能化生产方式之所以能够生产更多的价值量,是因为它是一种复杂劳动并且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人工智能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人工智能本身的价值是由人类的活劳动创造的,且这种活劳动属于复杂劳动。有学者指出:“与马克思提出劳动价值论的社会环境相比,人工智能所创造的价值实质上是人的体力与脑力劳动综合作用所进行的一种间接式劳动产物,究其本质,人工智能创造的价值依旧是人的活劳动所创造的。”[8]而智能机器是人创造的,是劳动资料,不是劳动主体。智能机器人中凝结了一般的人类劳动,消耗了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其本身具有使用价值。智能机器人作为一种生产资料,本身充当生产价值的中介和条件,并不是价值的真正来源。无论智能机器多么的先进或者高级,也是要由人这个劳动主体来设计、发明、创造、建设、安装、调试、控制、维修的。没有人类的活劳动,再高级的机器也无法运转,智能劳动无论多么的自动化、智能化,也只能是创造价值的一个条件或工具,其本身是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相反,智能机器人本身的价值也是由人的活劳动创造的。

智能机器人作为劳动资料是人类身体机能的延伸。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3篇中写道:“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自然物本身就成为他的活动的器官,他把这种器官加到他的身体的器官上,不顾圣经的训诫,延长了他的自然的肢体。”[9]智能机器人作为劳动资料,充当了人的无机体的一部分,能够帮助人们从事简单、重复的机械劳动。人工智能的主体是拥有先进科学知识和高端技能的科研工作者,更多的是提供脑力与复杂劳动的智力劳动者,人工智能的客体是包括数据、智能型机器设备在内的智能型劳动资料和智能型劳动对象。这里所讲的智能型劳动对象并不是说劳动对象会自动变化和创造,而是说劳动对象在人工智能的作用下具有可开发性、可拓展性以及可培育性。其中智能型劳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超级学习能力、计算能力、逻辑能力、预测能力等都是它作为智能型劳动资料的特点,正是因为它具有这些特点,才能被人类发明出来并加以应用,它“不在劳动过程中服务就是没有用的。”[6]人工智能是人类有机体的延伸,人类通过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开发,创造出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新技术和新工具。

人工智能实质上是一种生产力形态。社会发展进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技术时代科技创新的产物,其属于生产力范畴。同时,生产力也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而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和进步。人工智能机器作为一种生产力的表现形式,其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具有阶段性特征,对于那些提前掌握了人工智能先进技术的企业而言,利用先进的技术,企业能够通过提高生产率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会使他们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对于那些相对落后的企业而言,他们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10]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它的使用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大的社会财富。

总会有“既然人工智能不能创造价值,那么无人工厂的利润究竟从何而来”这样的疑问。不管是大工业机器时代还是人工智能机器时代,机器本身都不会创造任何的价值,价值只能是由人类的活劳动来创造,而“机器的作用仅仅是把人类劳动价值体现的机器通过介入产品生产的过程,把自己的一部分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11]。本文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从三个方面回答无人工厂利润来源问题。首先,无人工厂中的各种机器都需要人来控制、调试、维修,而这部分人的活劳动创造了少部分的利润。其次,智能机器生产的产品价值中包含着机器的折旧费用,即劳动资料的转移价值,也就是说在生产过程中,人工智能机器将部分价值逐渐转移到生产出的新产品上。最后,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先掌握人工智能的企业,劳动生产率高,生产商品所需要的个别劳动时间较短、成本较低,但是依旧会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从而会获得超额利润。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企业,生产商品所需要的个别劳动时间相对较长,单位时间生产出的商品数量较少,而每件商品中所含的劳动价值量较大,生产成本较大。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产品,厂商会亏损。由此可见,“掌握先进人工智能技术的无人工厂的利润大部分来自对其他厂商创造剩余价值的分割。”[12]

三、人工智能时代劳动价值论的践行与发展

当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依旧具有科学性和较强的解释力,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着多重挑战,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型劳动方式,从表面上看,是人工智能机器创造了价值,但实质上价值仍是由人的活劳动创造的。在人工智能大背景下,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我们面临的又一大挑战。当前,应该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用辩证的、全新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

(一)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与风险

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正迅速发展。首先,人工智能不断发展使得社会生产体系变得更加智能化,处于简单、重复、机械化的生产环节逐渐被智能机器所取代,工厂中从事生产的工人数量逐渐减少,有学者基于岗位替代和破坏性视角研究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的负向效应,认为人工智能对工作岗位的破坏效应超过了以往任何的技术进步[13]。其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但大数据可能会导致客户隐私的泄漏。再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则更多的依靠掌握科学知识的高技术人才,造成拥有高技术的智能劳动者与低技能劳动者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但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过程性的特征,人的劳动什么时候能被机器取代,这是由资本增值的需要决定的,因为“对资本来说,只有在机器的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之间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机器才会被使用”[9]。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总会有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工作岗位被淘汰或取代。有学者预测,在未来的十年里,人工智能可能会取代大量的工作岗位,例如,司机、会计、保安、快递员和客服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会被取代,但是律师、医生、工程师等复杂劳动占比较高的职业还不能被人工智能机器所取代。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前沿,我们应该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指导下,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工智能带来的一系问题,积极应对挑战。一方面,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人工智能在取代一部分人类简单劳动的同时也催生了一批新行业;另一方面,要注重人工智能教育,当今的生产劳动已经今非昔比,凝结在其中的更多的是科技、知识、复杂劳动,所以要开展相应的课程与培训,培养人们适应和驾驭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使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备技能,从而增强人们抵御技术风险的能力。

(二)抓住人工智能带来的发展机遇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带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引领人类迈向了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该抓住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通过人工智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我国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14]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促进创新的发展,进而将创新扩展到各个行业、领域,催生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用更低的社会成本带来更大社会收益的目标。在其他方面,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教学、智能医疗、智能工厂等方面,由于人工智能的出现,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我们应该抓住这些机遇,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的条件,以此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三)人工智能的应用为人类创造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增加了整体的福利水平

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视角来看,人工智能对个人价值的影响表现为人工智能将人们从繁重、危险、机械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人工智能的使用减少了人类的劳动时间,增加了其可支配的自由时间,从而缓解了体力劳动和重复性劳动对人类的压迫。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自由时间”的范畴,马克思指出:“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处置的自由时间……都是替资本家服务,那么他就还不如一头役畜。”[15]在生产过程中,人工智能的广泛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从而增加了劳动者的可支配自由时间。即在保障劳动者收入的前提下,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而自觉自愿地从事一些创造性的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

人工智能背景下智能化的机器生产方式并没有否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具有科学的解释力和持久的生命力。智能劳动是人类劳动的新形式,人工智能作为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本身也是一种生产力形态,不创造任何价值,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依旧是人类的活劳动。因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依然是我们解读智能经济时代价值创造的着力点和出发点。

【注释】

① 参见1956年约翰.麦卡锡对人工智能的定义,http://jmc.stanford.edu/articles/whatisai/whatisai.pdf

猜你喜欢

机器马克思劳动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机器狗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机器狗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未来机器城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