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和麻纸保护、传承与利用刍议

2022-03-18

关键词:技艺文化遗产生产

潘 江 艳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初等教育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在甘肃西和县南部的古仇池国遗址——仇池山的东面,矗立着一座可与其比肩、名曰西高山的大山。大山的东南脚下,顺西汉水支流——六巷河而行,于西高山至盘家山段河畔的缓坡地带,可见朱河、刘河两个村子,二者相距两公里许。两村周围皆为大山,坡陡地少,但水资源丰富,山上构树尤多。构树皮纤维有奇妙的“皱纹”①,适宜造纸,是著名的西和麻纸的主要原料。因此,两村世世代代靠手工生产麻纸维持生计。

造纸为人类文化的传递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史传东汉蔡伦为我国造纸鼻祖,但现今学界研究认为西汉已出现了造纸。学者对20世纪甘肃及周边出土的麻纸进行研究,亦得出西和麻纸在西汉时期也已经存在的观点②。不论如何,在西汉以降造纸术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西和麻纸制作技艺传承发展到今天,凝聚了古人高度的智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巨大生命力。

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21]8号),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编号为VIII-258的麻纸制作技艺名列46项传统技艺之中。西和麻纸作为我国典型的民间手工造纸,因为绿色环保、适于书画、韵味雅致而有着大机器造纸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重新审视西和麻纸,从“非遗”保护、工艺性角度深入探究西和麻纸制作技艺,进一步提出有效保护、传承与利用策略及途径的建议非常必要。

一、西和麻纸的保护传承内容

赵逵夫教授在《由陇南麻纸看中国造纸的历史》一文中说:“西和历史上生产麻纸的地方集中在其南部西汉水流域、以仇池山为中心的大桥、西高山、蒿林、太石河、石峡这五个乡镇。”[1]但今天,仅西高山镇的朱河、刘河两村还在生产麻纸。生产地的减少,也说明西和麻纸处于濒危状态。我国是造纸术的发明之地,西和麻纸的主要生产工序与《天工开物》中关于古法造纸的“斩竹漂塘、煮徨足火、荡料入帘、覆帘压纸、透火焙干”记载基本吻合,其生产绿色环保及纸品宜书宜画的特性,是现代造纸不可替代的优点,所以说它蕴含着中国文化、技艺和智慧。

西和麻纸制作技艺虽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其保护传承可借鉴2003年10月1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2006年4月20日生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公约》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西和麻纸制作技艺是经西和县人民世代相传,直至大机器造纸垄断造纸业的今天还被他们视为应传承的传统手艺。他们一方面积极投身生产,另一方面不断改进制作技艺,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珍贵而专业的品牌文化。西和麻纸制作技艺既是陇南西和人传统的技艺和文化,也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成就,保护传承它就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

综合以上,西和麻纸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保护传承,还应包含与他们祖祖辈辈土法造纸技艺相关的一切物品、用具和作坊等。具体内容有:

(一)流传下来的关于西和麻纸制作的口传文化

在西高山东南脚下造纸户常用来泡料的六巷河两岸——刘河村与朱河村,传唱着他们流传了不知多少年的《麻纸曲》:

青山环绕绿水流,祖传造纸不能丢。

造纸技术是国宝,发扬传承保护好。

春分它在清明前,左手拿斧右手镰。

春暖花开去剁构,运构回家就剥哩。

三月里来三月三,家里构皮堆成山。

六巷河里美美泡,浆灰蒸穰实干哩。

清明一过谷雨临,总算把穰蒸进门。

碓打刀切下了槽,不热不冷好好捞。

牡丹花开真好看,全家团圆努力干。

抄了一张又一张,叠叠银票装进箱。

芒种夏至连端阳,青稞麦子遍山黄。

叫声抄纸小哥哥,你的心里慌不慌?

小暑大暑热难当,抄纸阿哥好心慌。

不要急来不要忙,新麦磨了慢慢尝。

秋风一过渐渐凉,早上抄纸添衣裳。

月逢中秋格外亮,心想事成精神爽。

寒露霜降九月九,喝上一口大曲酒。

没怕寒冷鼓劲干,百天以后来过年。

立冬小雪十月半,风吹雪花飘满院。

又晒纸来又做饭,晒纸大姐常埋怨。

冬至过了要交九,滴水成冰冻破手。

不抄纸来想钱哩,要抄纸来作难哩。

小寒一过是大寒,家家准备要过年。

麻纸卖了办年货,高高兴兴过新年。

这支曲子,格式整齐,以长江上游西汉水流域的造纸地西和县西高山镇朱河、刘河两村为中心,以一年内时令节气为序,俏皮地唱出了造纸人的生产、生活和心理。真实细腻,十分贴切,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性。

当地造纸人家还流传着关于构树的传说,盛行对“龙亭侯”的信仰。相传五代十国时的南唐烈祖李昪,曾因食甜食噎住,百味草药医治无效,后来喝了构树上的红果子熬成的汤才得以痊愈。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从探究,但足以表明西和造纸人对西和麻纸原料来源的构树浑身是宝的肯定和重视。此外,朱河、刘河两村的麻纸生产户,凡已有好几辈生产麻纸的,家里都有“龙亭侯”牌位,他们尊蔡伦为神,在每年正月“请神”,还在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相传为蔡伦生日)举行祭祀仪式。这表明他们对蔡伦造纸伟业的信仰传承以及对这份职业的认可与执着。这些,都是西和麻纸文化的有机内容。西和麻纸的保护与传承,有关其精神文化的内容不能丢,但要辩证对待。

(二)村民对他们造纸区周边自然界的保护意识及其宇宙观

西和麻纸的制作,在西和经世累代造纸艺人的苦心经营下,积累了非常丰富而宝贵的经验,“今天纯手工精心制作的麻纸,纸质柔韧,耐久结实,适宜于书札、扇面、手卷、小品等的书写,书画效果极佳,特富于表现力,为普通宣纸所不及。”[2]其优良的纸品跟两村村民对造纸手工业的敬业精神及对他们所生活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山山水水的厚爱有关。

朱河、刘河两村,一年四季水量充沛。两村被群山夹护,走进两村,他们房前屋后,触目可见一丛丛的构树,山上更是草木葱茏。因山高地少,两村百姓祖祖辈辈依托手工造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一方山水的滋养下,走过了无尽的岁月。两村村规明确告诫村民不能胡乱采伐,随处掘挖,违者必处以可观的罚金。就如朱河村麻纸传承人胡凤钰所说:“我们晓得,多年来我们造纸所用的构树皮,是在村子周围的山坡上采的,所有泡料、洗料都是在六巷河里完成的,蒸穰所用的石灰都是山里的石头烧成的……”可以看出,他们从事的麻纸生产不能离开那山、那水,离不开人与那山、那水的磨合中结晶出的智慧。调研中还得知,两村人在采伐构树枝时,为保证纸张质量,只采伐两年生的枝条,并严格遵循采一丛,留一丛的规矩,以待来年还有构树枝可采。在原料缺乏时,哪怕外出收购,也不上山采伐。这种经验与做法是他们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利用,是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科学践行。他们依规而行,周遭的大自然才给予了他们维持鲜活生命所需要的一切。

(三)制作麻纸的传统手工技艺

西和麻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与传承的核心是其制作技艺。

首先,从其生产过程来看,西和县西高山镇朱河、刘河两村的麻纸生产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僻远,未受现代工业影响,目前仍保留着原始式手工操作的制作工艺。它的制作过程主要有泡料、煮(蒸)料、洗料、打料、抄纸、榨干、焙纸等工序环节。制作原料为构皮,附加原料有石灰和“纸药”(抄纸时加入纸浆的某种植物性胶料)。麻纸制作的每个工序由人工来完成,但个别造纸户在打料时采用了电动的碓打,而大多数采用的是一人踩踏、一人翻料的碓打方式。他们加入纸浆的“纸药”(西和麻纸造纸户大多不加),其实质就是造纸艺人把他们传统采用的辅助造纸植物采集来之后(所谓辅助造纸植物,有些人用的是黄蜀葵,有些是杨桃藤、槿叶、野葡萄,甚至仙人掌),经过水泡,提取而得的带有黏性的透明液体。这些液体各地名称不一,但作用是为了每张抄纸之间相互不沾,容易剥离。纵观西和麻纸制作过程,没有什么重大机械式操作,检视其制作原料,也没有任何有害化学物添加。从原料采集、加工到成品,丝毫不遗留任何有害人类健康的副产品,整个过程绿色、环保。这种生产特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习总书记还曾倡导,“世界各国应该采取实际行动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鼓励绿色复苏、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推动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头。”③所以,保护、传承与发展西和麻纸制作技艺,不仅是时代的号召,更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再次,西和麻纸制作“依古法、靠人力”,其技艺积淀了深厚的历史与文化特色,值得保护、传承和发展。它既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的“活化石”,又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及物质财富。造纸术是我国人民常引以为豪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与指南针、火药及活字印刷术一样是人类进步中出现的伟大成果。由于机器造纸,人们潜意识里把造纸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检视麻纸生产的整个纵向过程,人们才会发现,造纸术的发明多么伟大!仅抄纸过程,就非常奇妙。当抄纸时,“断裂的纤维瞬间重组,新的一张张手工造纸就获得了呼吸,于是乎拥有了自己独特的生命,每一张都有不同的构造和个性,每一张都是绝版,都是世间与众不同的唯一。”[2]我们的祖先于生产劳动中发现植物纤维纵横叠加、干燥后可成薄片,然后就造出来了纸,用来书写,代替了昂贵的绢帛和笨重的木牍与竹简,这个思维以及实践的过程是何等智慧啊!在人类发展史上,纸的出现善莫大焉,它使保存、记录、推广文化成为可能。并且西和麻纸“纸寿千年”的特点,使我们今天在个别博物馆里能看到一些非常珍贵的古籍。所以它蕴含了中华文明智慧的基因。

最后,传承西和麻纸,彰显民族自信精神。几千年来,西和人不辍麻纸制作,即使进入大机器工业时代,朱河、刘河两个村的村民们仍在一辈接一辈地生动演绎着我国造纸文化的发展。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西和麻纸是华夏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承西和麻纸,是使这种纸文化得以永留人间,使我们中华民族在精神与物质上同样受益的好事情。实地调研中得知:朱河村的刘智慧老人富有麻纸生产经验,生产的麻纸远近闻名,其女婿邓小波也是生产麻纸的“一把好手”;刘河村的胡凤钰家更是麻纸制作的第六代传人了。麻纸制作几乎成了他们的主业,而且他们生产的纸张评价都很高,销售都较好,年纯收入逾10万元。两村的其他生产户都已有好几代经营麻纸生产了,其实何止几代!几千年来,他们辈辈相因,麻纸制作技艺才得以流传。用古法制作的西和麻纸,书画用途自不待言,其绿色环保的生产过程及纸品绿色无公害的特性,使其可开发的前景非常广阔。当我们在使用这些带有人类“温度”的纸张时,除了自豪,更多的是自信,这种自信是源于对民族文化认可的精神自信。同样,今天薪火相传下来的古老技艺,承载并传递着一代代造纸手艺人的情感、信念与坚守。

综合以上可知,保护与传承西和麻纸制作技艺,就要保护和传承与西和麻纸相关的口传文化、造纸艺人的自然保护意识及宇宙观及制作麻纸的传统手工艺。

二、西和麻纸的保护、传承与利用途径

精湛技艺造就了珍贵纸品,西和麻纸的制作技艺是随人类历史发展而积淀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接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3]在对待“非遗”的实践中,保护是前提,传承是途径,积极利用为最终目的。早在2009年8月,国家文化部和旅游局共同发布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说,“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用,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但现在,“大多造纸户受经济收入波动的影响,生产随时可以中断,生产状况也极不稳定;传承状况更令人担忧,非遗传承核心的技艺问题最为突出:老艺人年龄岁月不饶人,年轻人却不愿继承。因此,陇南民间手工造纸濒临绝迹,其非物质性的技艺和物质性的造纸场所及器物,亟需保护、传承。”[4]

(一)促进西和麻纸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工艺保护是技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焦点问题。保护西和麻纸,首要保护麻纸制作技艺。但西和麻纸制作技艺的保护,不能就技艺保护而仅谈技艺,应该眼光放宽,保护好跟技艺相关的一切,比如生产环境、传承人(或艺人)等。

技艺,是与生产分不开的。保护工艺,做不到把技艺封存,而只有在一定的场合里持续生产,那技艺就一定包含在里头。所以,保护工艺,保护生产环境就是绕不过去的一个环节。保护西和麻纸的生产环境,就要从源头上,即西和的朱河、刘河两个村着手,对两个村子进行保护。保护的对象包括两个村子所有的人、物、作坊及周围的山水。先期要派专家疏导,与村民进行沟通,使保护意见达成一致。只有让每个村民认识到保护的意义,后面才能顺理成章地配合保护行动。对村子里愿意生产的艺人,政府要根据实际给予适当的补助和支持,帮助其对作坊进行修缮、对造纸工具进行改进,或投资建设蒸锅、抄纸池等,或进行关于构树种植和构树皮采集培训,或投资建设一些场馆,用以保存生产各环节、各工序、各样用具、原料及成品纸的样品等。总之,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对他们生产、生活的环境进行投资和规划建设,使村里年轻人在感受到家乡生活舒适宜居后而热爱、迷恋自己的家乡,并产生乐意为继承家乡产业和建设自己美好的家乡而奉献力量的抱负。

西和麻纸传承面临着麻纸老艺人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少,而年轻人却对此不屑一顾的现象。可见,保护好传承人是很关键的。虽然保护传承人的问题,是比较难的问题,但还是有可借鉴的办法。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在政策上也特别照顾非遗技艺传承人。对于那些技艺特别娴熟、乐于奉献的传承人,政府可给予生活补助,甚至给缴养老金,使其传承技艺有保障、有动力。对于朱河、刘河两村来说,村干部应该积极衔接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申请制订明确的资助制度和生产监督制度。一方面,根据传承人实际情况,分级分类适当提高资助水平。另一方面,对生产经验丰富、生产量大、销售量大、接待游客人次较多的生产户多进行奖励性补贴,等等。创设好了这样的条件,既可提升现有老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又能吸引年轻人投身于麻纸生产及传承。那么,保护传承人就不成问题,保护工艺也就有希望。

保护麻纸制作技艺,还要创造条件,让那些老艺人或传承人带徒。但传承人大多有一种非常保守的观念,对于其曾养过家、糊过口的技艺,“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所以,要引导传承人打破这种观念,为了传承非遗,不仅带本家本户的,也带外来的。对带徒的传承人要进行奖励,对外来的学习者也要鼓励或奖励。

再者,传承人或老艺人不能脱离生产,这样才能从生产中摸索经验,在生产中传授经验。制作过程中师徒才有机会共同切磋,提高技艺。

麻纸制作工艺传承中政府行为非常必要。地方政府应大力营造投资和培育麻纸制作技艺传承的氛围,可定期举办麻纸展览会或麻纸生产技能赛,评出优等麻纸和优秀传承人。通过类似的活动,不仅使人们了解麻纸,更刺激麻纸生产活跃起来,从而多出麻纸,出好麻纸。同时,要让传承人认识到,自己从事的不只是一门单纯的养家糊口的手工业,更是传承非遗的伟业。这种传承,必保持传承内容的本色。在具有独立性传承主体的传承下,被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变色、不变味,所以,传承人肩负的是“一项具有重要历史责任的工作”。[5]

(二)以西和麻纸生产和产品开发助力乡村经济和文化振兴

申遗的最终目的,是想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同时保护它,传承它,利用它更好地为人类造福。那么,保护西和麻纸的制作技艺,一方面要把它传承下来,另一方面要充分地利用它,使其在当代社会发挥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1.助力文化发展。西和麻纸制作技艺,归根结底是造纸技术。造纸术对世界人民的贡献就是其作为文字的载体而传递了人类文明,功莫大焉。当代虽有效率极高的机器造纸,但从人类可持续发展来看,西和麻纸却有着独特的优点。其制作中不留存任何有害副产品,且产品具有非常适于书法、绘画及古籍修复的特性及耐久保存性,利于文化发展。因此,生产者要极大地赋予它品质绝佳的书画用纸等利于人类文化发展的品性,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另外,西和麻纸的文化性,可以开辟为高校以及其他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资源,以作教育、研究及宣传之用,从而使这种文化更加发展,并长兴不衰。

2.带动其他手工纸等衍生品的生产。西和麻纸是纯手工生产,主要用来满足书法、绘画等适用于软笔类的书画用纸,兼用于古籍抢救修复。其纸浆的绿色性和可塑性,在传统节日里人们可用其来裱糊、制作其他文化用品或人物形象等;亦可尝试开发类似纸袋、纸盒、餐盒、饭(菜)盘,或者其他无污染的、特色包装等的土纸衍生产品和加工产品。当然,结合西和麻纸的特性及优点,可再行研究,开发一些书札、扇面、手卷、小品方面的精品纸,提高人们生活的情趣和质量。这样,既可拓展造纸户的增收渠道,也为西和麻纸制作技艺的传承拓宽途径。

3.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西和麻纸,享誉海外,国内也相当有市场。朱河村、刘河村造纸艺人制作的麻纸,很受广大书法绘画爱好者的青睐,其线上线下的收益为麻纸艺人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说,麻纸制作助力了乡村振兴,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综合以上,西和麻纸的保护、传承与利用途径,要多管齐下,政府、社会(或企业)和传承人共同促进西和麻纸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进一步探索,努力开创西和麻纸制作技艺产业化发展方式。

三、结语

西和麻纸制作过程绿色环保,纸品宜书宜画,耐腐,具有现代造纸不可替代的优点。发展到今天,其荟萃中国文化、工艺及智慧,是中国造纸术的“活化石”。

西和麻纸制作技艺2021年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项目后,其保护、传承与发展问题的研究愈益紧迫和必要。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来看,保护西和麻纸制作技艺,除保护与造纸技艺相关的一切物品、用具和作坊等以外,还要关照那些在造纸地或作坊中流传的关于西和麻纸制作的曲子、传说等口传文化,以及千百年来形成的村民的宇宙观、信仰、风俗精神观念,更要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依古法,靠人力”所积淀的深厚的历史、工艺与文化等饱含民族自信的一切因子。要对它们加以甄别、保护。保护西和麻纸制作技艺,要分类分层,统筹部署;既要以人文本,又要紧扣技艺。西和麻纸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要从助力文化发展、带动其他手工纸生产及制作技艺产业化以及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着手,创新路子,迈开步子,实现助力乡村经济、文化振兴目标。

由于数千年的工艺积淀,西和县的麻纸堪为我国民间手工造纸的代表。西和麻纸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关系到陇南的环保。陇南以山水见长,做好陇南环保,不仅仅是陇南防止沙尘暴、治愈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利于陇南当地人生计的大事和有效手段,也是关系到陕甘川毗邻区与结合部的环保,甚至是黄河与长江两大水系质量的关键。因此,保护、传承和发展西和麻纸等手工造纸的工艺,不但有助于陇南山水的保护,更是能造福千千万万后代子孙的大事业。希望西和麻纸能一如既往地保持其原始古朴的魅力,保持中华文化的精、气、神,合理地融入与当代生活,代代接续、永久流传。

【注释】

① 构皮纤维的细胞壁厚薄不一,纤维的规整性较差,如在自然风干的状态下,细胞壁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收缩,因此产生奇妙的“皱纹”。这种特性反而利于纤维“重组”,使纸张富有韧性。

② 该观点见于2015年第1期《档案》上刊载的西北师范大学大学赵逵夫教授的论文《由陇南麻纸看中国造纸的历史》。

③ 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2021年10月25日《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

猜你喜欢

技艺文化遗产生产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