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三维合力

2022-03-18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培育

卓 玥

(蚌埠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蚌埠 233030)

作为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责任的实践主体,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不是单个因素作用结果,而是涉及多场域和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只有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形成教育合力的最大化。[1]

一、家国情怀培育的价值意蕴

(一)“家国情怀”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家国情怀的概念最初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同构”思想,即是将天下、国、家等三者融为一体,从“个人”到“家庭”,由“家庭”至“国家”,自“国家”及“天下”。“家国同构”观念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社会价值逻辑,在古代形成为“家天下”的观念和“忠君爱国”的思想。完成了现代转型的家国情怀,既表现为一种可以凝聚民族精神的深层次文化心理符号,又体现为个体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对民族的责任感。

(二)“家国情怀”是爱国主义的心理基础。“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2]中国人的国家认同不仅包括西方语境中作为“政治—法律公民”身份上的赞同性国家认同,即对国家政权系统的赞同和支持;还包括作为“文化—心理公民身份”的归属性国家认同,即是对历史、文化、同胞等元素组成的国家的归属和依恋。家国情怀把“个体”和“共同体”联系在一起,从而塑造出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的“个体”对于“国家”这个“共同体”的认同感和依赖感,将“爱家”和“爱国”贯通起来,有效地转化为爱国主义的心理基础。

(三)“家国情怀”是民族复兴的文化基因。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把作为私域的“家”和作为公域的“国”贯通起来,强调任何个人都只有在这一家国共同体中才能生存,并且只有通过为共同体服务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现如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机遇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都要求每一个中华大家庭的成员,必须要厚植家国情怀,把个人梦、家庭梦和国家梦、民族梦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历史使命。

二、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三重困境”

(一)片面强调智育,导致家国情怀在家庭教育中“缺位”。改革开放40年多来,我国的经济硬实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与此同时,我国家庭的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家庭的教育功能日益得到凸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开始把教育置于家庭的重要地位,对子女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时间与金钱投入。但是,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部分家长的把家庭教育片面的理解为“智育”,狭隘的强调知识教育和智力开发,奉行“学习至上”主义,“唯成绩”论盛行,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人生旨趣关注甚少,导致家国情怀在家庭教育中严重“缺位”。

(二)内容空洞、形式老套导致家国情怀在学校教育中“虚位”。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3]学校教育对人的成长具有主导作用,是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方式,但是个别高校仍然受学生就业率等硬性指标的影响,只关注对大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涵育。此外,一些高校虽然开展了关于家国情怀的教育活动,但是内容上陈旧老套,存在生搬硬套现象,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形式上空洞说教,停留于机械性的讲述,缺乏对学生的情感投入,难以使学生产生心理的共鸣。家国情怀在学校教育中的有效供给不足,致使学校教育无法真正引导大学生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媒体融合不深、社会活动开展不足导致家国情怀社会教育中“失位”。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不仅需要家庭和学校协同发力,还要需要全社会增强教育意识,发挥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社会教育主要是人们通过社会舆论、社会风气、社会活动等途径所接受的教育。[4]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不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利益进行舆论导向,就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损失。”[5]当前我国在社会舆论教育方面仍面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不深、议程设置能力不强、正面舆论宣传不够等窘境。社会舆论教育的“失位”导致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在实际行动中缺乏对家庭和社会强烈责任感。此外,社会教育公共平台投资不足、社会活动开展形式单一等都影响了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涵育效果。

三、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三维合力”

(一)家庭教育:家国情怀培育的逻辑起点。

1.家长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重要责任。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家长既不能把子女当成自己的“私产”,也不能把养育子女单纯的视为“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而应将子女的教育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同频共振,主动了解我国对时代新人的素质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渗透到家庭教育之中只有实现“言教”“身教”合二为一,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要优化家庭环境。作为“现实的个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周围环境的综合作用。如果家庭环境与学校教育、社会宣传不相协调,很可能会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削弱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效果,所以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涵育需要健康的家庭环境为支撑。

3.为保证家国情怀教育的实效性,还应该建立家校联动机制。一方面,家长要主动配合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加强教育和培养子女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高校要尊重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主动获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为家庭教育提供观念、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有益指导,形成学校和家庭的有机互动,引导大学生弘扬家国情怀,自觉担负起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

(二)学校教育:家国情怀培育的主要阵地。

1.把培育情怀深广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的办学方向。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一根本任务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为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学校教育目标要严格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是否认真贯彻培育时代新人作为判定自身是否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重要依据。

2.提升教师队伍的家国情怀和职业素养。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的“领路”,要想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首先就要把家国情怀融入到教书育人的职业理念之中,营造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教育从主体到客体偏重理论灌输式习惯,采取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双主体互动方式,进行家国情怀理论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家国观念。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红色文化是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中包含的家国情怀并且结合新时代的特点,积极开发新成分,把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统一起来,拓展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和途径。[6]

3.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涵育家国情怀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把“家国情怀”作为贯穿于思政课教学当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实现思政课程教学向心式整合。“纲要”课要讲好“家国情怀”的历史生成,使学生在生动的历史事件中理解“近代中国的国情、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时代特点”、体悟“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概论”课要讲好“家国情怀”的逻辑嬗变,使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家国本为一体”,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有责任也有义务将爱国之情升华为报国之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要讲好“家国情怀”的价值意蕴和法律依据,使学生在学习道德和法律的过程中,明白“爱国”既是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法律义务;“原理”课要讲好“家国情怀”的哲学基础,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历史主体性观点,激励学生在实践中自觉的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寄托于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之中;此外,高校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还应该对“涵育家国情怀”进行专题形式的讲授。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也应包含家国情怀的相关教育内容,比如,组织学生诵读红色家书、参观红色文化遗址,以及利用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一些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在习焉不察中提升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和热爱。

4.构建涵育家国情怀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校园环境既是家庭环境影响的延伸也是社会环境影响的前提,校园环境主要包括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和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各级、各类学校应努力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和格调,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等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国情怀涵育活动,使学生生活在一个具备浓郁家国情怀氛围的环境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和感染。

(三)社会教育: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场域。

1.营造有利于培育家国情怀的社会舆论。一方面,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监管力度,对于有损国家尊严的负面信息要积极予以抨击,防止虚假信息在网络上流传;另一方面,政府要构建网络传播的阵地,积极利用短视频号、微博、微信公众号强化家国情怀教育的多元互动,将家国情怀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

2.完善培育家国情怀的社会公共服务平台。社会公共服务平台,主要指的是各种非营利性机构和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家国情怀的培育需要一定的社会公共服务平台作为物质载体,各级政府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保障资金投入,加大社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把静态的社会教育平台用“活”,更好地发挥其家国情怀培育功能,增强大学生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和使命。

3.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家国情怀的培育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需要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重要载体,引导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公益服务中去。通过社会公益服务,大学生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国情,增强对自身社会角色的体验和社会责任的理解,切身地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公德意识”和“社会意识”也为传统的家国情怀注入了现代政治文明的元素。因此,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只有引导大学生自觉认识、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好地激发其爱家庭、爱家乡、爱祖国的担当意识,将个人的选择与国家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主动承担起促进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真正将家国情怀践行到日常生活。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培育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略谈“家国情怀”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