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农村养老保险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022-07-08张国海许巧巧
张国海 许巧巧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安徽蚌埠 233000)
农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已成为我国社保制度中的重要部分。截至“十三五”末,该制度替代率为11.56%,约占国际警戒线水平的1/5,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约50%的替代率相去甚远,过大的差距难以发挥其主体作用,与城镇居民、职工以及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相比较,养老福利待遇就会出现不平等的问题。[1]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工具
(一)数据来源。本文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知网,主要以“农村养老保险”为主题进行检索,为了保证学术的研究质量,将文献的来源限定为核心期刊和CSSCI,检索发文时间限制为2000—2021年,一共检索出1537篇文献。为了保证研究的准确性,通过手动剔除会议报告、资讯、书评等非研究型的文献以及无作者和主题相关度不大的文献,最终得到了样本库为993篇有效文献,来进一步研究分析。
(二)研究工具。本文采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该软件是由陈超美在Java语言环境下开发,能对文献的作者、出版机构和关键词等进行聚类分析,通过节点、连线和图谱等而直观显示热点信息的计量分析软件。通过运用该软件,对2000年—2021年农村养老保险研究的知识结构、热点前沿和发展趋势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同时运用Excel软件,对农村养老保险研究的年度文献量、主要作者以及研究机构的分布数量进行整体性描述。
二、农村养老保险研究现状分析
(一)年度文献的发文量分析。文献的发文量是衡量农村养老保险研究热度的重要标准,以时间为轴,对文献的发文量进行统计,能够清晰地看出在此阶段的研究概况和变化趋势,对今后的研究演变趋势起到了一定的参考和引导作用。关于居民养老保险的研究文献在早期还是比较少的,关注度较小,从2000年到2008年虽然总体是上升的,但相关的研究文献总量上依然很少。于2009年开始,文章的发刊量呈现出大范围的上升趋势,且发刊量于2011年出现峰值,主要原因可能是2009年起,进行了新农保的首次试点,2010年扩大了保险的试点范围,2011年又相继进行了第三批试点,同时又下发相应的文件。在中央的有力作用下,农村养老保险得以不断完善,使学者增加对其关注和研究程度。2012年—2021年,发刊量上是比较多的,农村养老保险基本实现了制度上的全覆盖,但总体处于下降的状态。尤为关注的是,本文进行分析选取的文献时间截止于2021年7月16号,即2021年统计的文献量尚不完整,呈现出下降趋势。总体来说,有关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文献总量还是很多的,未来也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
(二)研究者及合作网络分析。近些年来研究养老保险的研究者越来越多,其发文量也比较可观,其中发文量前10的研究者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看出,薛惠元的是发文量最多,发文15篇,其次是封铁英和李伟,各发文12篇和9篇。该领域不缺乏权威人士,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关注角度,这些作者在该研究领域有着较强的学术影响力。
表1 作者发文量统计表
利用CiteSpace对发文作者进行量化分析,以发文作者为节点,时间跨度为2000—2021年,时间切片为1年,共有89个节点,节点间的连线段共有20条,网络密度为0.0051。
(三)研究机构及合作网络分析。采用Excel对农村养老保险研究文献中的机构进行统计,能够较为直观地了解到农村养老保险研究的主要研究机构和其分布状况(见表2)。该表罗列出2000—2021年排名前8位的研究机构。武大社保研究中心发文量为41篇,相比较其他机构总量上是最多的。其次是西安交大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和西北大学公管学院,发文量是13篇和9篇,这是发文量前三的机构。说明这些机构是开展相关研究的重要力量。
表2 研究机构统计
利用CiteSpace图谱分析软件对研究机构之间进行量化分析,通过软件分析,有72个节点,有11条线段相互连接,网络密度为0.0043,合作网络整体呈松散状态。
三、研究热点分析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通过对关键词的研究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农村养老保险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方向。根据软件分析得到了共现图谱(见图1),看出,该共现图谱包含161各关键词,329条边,网络密度为0.0255,图中节点的面积与所研究的关键词的次数和频率相关,即面积越大则关键词的次数越多、频率越高。由共现图谱可以归纳出农村养老保险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热点词: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农村;二是重点热点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财政补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社会保障政府责任、可持续发展、参保行为、影响因素等;三是新词: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基金筹集、个人账户养老金、养老保险的法律视角、农民个人自身素质、农村老年贫困等新的视角。以上这些热点此涵盖了2000以来有关农村养老保险的研究热点。
图1 关键词共现图
同时,本文选取了关键词频次排名前20的关键词,并将其与其中心性进行比较,通过表格的形式将其展示出来(见表2),中心性表示的是该关键词在所有关键词中的地位,通常来说,一个关键的词频越高则相对应的中心性也会越高,存在着正向的显著关系。比如,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等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中心性比较符合这种关系。但是会出现频次很少,但中心性较高的情况,这是表明这类词虽然影响力较大但是还未引起学者的关注。比如说财政补贴、家庭养老、影响因素和个人账户等这几个关键词中心性并不低,但是出现次数并不高,那么在今后有关农村养老保险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可以加强这类方面的研究。
表3 词频和中心性统计表
(二)关键词聚类分析。
一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通过“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这一聚类标签,并结合相关文献可以发现,这是2000以来所研究的热点主题之一,农村养老保险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必不可少的,社会福利性较强。夏艳玲认为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随着制度研究的不断深入,原先农民所享受养老待遇的老农保逐步演变为新农保,由制度层面到人员层面,进而实现全覆盖[2]。新农保有了更多的新特点,两者之间有着筹资结构、参保条件以及政府补贴等方面的区别。
二是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老龄化”“农保基金”“农民素质”等聚类标签说明了在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的一些问题。老龄化地不断加剧,养老风险日益渐增,使得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又面临着一些限制因素。
三是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完善方面的研究。齐海鹏等人认为当前待遇水平过低,弱化了保险保障的作用,不利于提高养老的质量。[3]海龙认为现实中对参保人员采取的财政补贴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补贴水平不均等、补贴责任分担不合理、补贴效能不充分、补贴标准确定和调整机制不健全等弊端。为确保实现城乡居保制度的高效运行,应加强财政补贴的顶层设计,实现财政补贴水平的均等化,确保财政补贴事责与财力相匹配,提升财政补贴资金效能,健全财政补贴标准确定与动态调整机制,并适当强化参保者的筹资责任[4]。
(三)关键词时区图谱分析。通过时间的跨度来考察不同关键词的使用情况,利用CiteSpace的TimezoneView功能绘制出关键词的时区图谱(见图2)。该图是以时间节点为横坐标的二维坐标图,每个标记点则是每个年份相对应的关键词,节点越多则相关文献就越多,反之则相反,这样能够很直观地看出随时间的迁移关键词的变迁和演化。
图2 研究演化路径时区图
结论
第一,从研究者的发文量统计结果来看研,究文献在2011年达到峰值,之后便出现整体下降趋势。从对研究机构的分析可看出,武大社保研究中心的发文量最多且影响力相对较大,其次是西安交大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和西北大学公管学院。研究者薛惠元、封铁英和李伟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不论是研究机构还是发文作者,他们之间的合作力度仍然较弱。
第二,从关键词的共现和聚类中能够了解到,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基础热点词,还要加大对重点热点词和新词的关注,因为这些词都是紧贴政策的发展,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那些频次较低,而中心性却较高的关键词,这些主题仍然是值得学者继续研究的角度。
第三,对关键词的时区图分析,能清晰地看出随时间的发展,研究的视角的变化。要跟随时代的步伐,结合时代的特征,关注农村养老保险的研究热点,更多运用定量方法以拓宽研究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