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智媒体时代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2022-03-18李永峻

关键词:时代人才专业

李永峻

(湖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0)

智媒体是综合运用互联网技术、移动大数据技术来实现信息与用户需求的智能匹配的媒体形态[1]。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中国的传统媒体比如报纸、电视、广播等渐渐失去了其主导地位,新媒体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交互等新技术不断发展,在各大信息传播平台广泛使用,在商业上也开始普及,因为智媒体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库来智能匹配用户的信息需求,向用户精准推送各种新闻信息,满足用户个性化定制的需求。如百度、腾讯、阿里、抖音等各大传播平台纷纷应用智媒体技术为用户服务,获取商业利益,平台竞争非常激烈。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智媒体时代促使我国传媒业对人才产生新的需求,也推动着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教学改革。

一、智媒体时代下传媒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智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专业培养的人才,如果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掌握采访和广电编辑及写作新闻的专业要求,是不能适应智媒体时代的需求的。智媒体时代新闻人才应该既掌握新闻媒体人最基本的能采会写的新闻能力,还要具备熟练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的能力。新闻人才需要的是内容与技术相结合的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因此,现有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要进行大幅度的改革[2]。培养全面掌握采、编、播、运营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有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创新意识强,策划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具有一定智媒体平台运营和维护能力的专业人才,是智媒体时代下传媒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一)具有采编播运营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在传统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新闻的内容展开。智媒体时代的信息采集相对人工采集在深度和广度上占据一定的优势。采集信息在智媒体时代相对容易,如何对信息进行编排,利用人机交互系统实现信息与用户需求的匹配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新闻专业培养掌握某一项专业能力的传统人才结构,在智媒体时代已不适应,应培养“采、编、排、播、运营”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智媒技术,内容与技术的融合才能适应智媒体时代发展的需要。比如在一些热门媒体平台,一个独立媒体人既要具有搜集信息的能力,也要具备通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来编排、播报的能力,才能成为百万粉丝博主,产生相应的效能。

(二)具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有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创新意识强,策划能力强的专业人才

智媒体时代,人人皆媒,一个优秀的新闻作品仅仅具有高超的剪辑技术是不够的,还要生产优质的内容才能脱颖而出。优质内容的生产离不开“人”的因素。通过互联网大数据获得的重要信息集中起来后,仍然需要“人”的因素来做最后的筛选、编排、抉择、改进,这就需要我们的新闻传播专业培养的人才还要具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有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创新意识强,较强的策划能力。因为不管是会写诗的机器人还是会精准投篮做手术的机器人,想要超过能够真正模仿人类日常思考过程的“强人工智能”还很遥远。

例如,在2020年1月,新闻媒体以扎实的新闻素养采写了一系列的报道,在新冠病毒刚刚肆虐武汉,全国人民人心惶惶的时期,为全国人民实时报道各个方面的动向,鼓舞了所有人的士气,团结了所有人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共同抗疫。这一切都归功于新闻人的专业素养以及对信息的筛选、整合的能力,对事实的最有价值的部分进行判断的能力,在大事件面前呈现出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力地主导了舆论的倾向,为中国抗疫贡献出了力量。

检视一部世界新闻史上优秀的当代中国社会新闻作品,我们不难看出,许多当代中国新闻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正来自对整个中国当代社会的深刻理解、深度洞察与真实呈现,优秀的中国新闻评论作品体现的是新闻人独特的思维与对社会的深刻分析,而不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进行评论的,即使可以,但并不能呈现新闻人独特的思维和正确的价值判断,又何来的社会责任感?新闻传播专业需要培养具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想象力的人才。

此外,智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还应具有创新意识和极强的策划能力。计算机能迅速搜集整理新闻信息,人脑在对新闻信息的整合筛选策划方面凸显出每个媒体人关注和侧重点的不同。因此,培养新型一代新闻传播人才的创新意识和策划能力将变得至关重要。

(三) 有一定智媒体平台运营和维护能力的专业人才

什么是新媒体运营?在百度百科中这样解释:新媒体运营是通过现代移动互联网手段,通过利用抖音、快手、微信、微博、贴吧等新兴媒体平台工具进行产品宣传、推广、产品营销的一系列运营手段。通过策划品牌相关的优质的、高度传播性的内容和线上活动,向客户广泛或者精准推送消息,提高参与感,提高知名度,从而充分利用粉丝经济,达到相应营销目的。

智媒体平台是新闻信息内容传播和宣传的渠道,当我们运用人工交互技术完成信息的生产之后,就要选择各种平台来传播自己的信息,向客户广泛或者精准推送消息,提高参与感,提高知名度,从而充分利用粉丝经济,达到相应的营销目的。

那么如何选择传播平台和宣传渠道,这也是新媒体人需要去学习和掌握的能力。作为新型的媒体人才,要熟悉各种平台的传播特点和用户特点及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去进行信息的生产与策划,提高新闻信息选题的有效性。因此,智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还需要具备一定智媒体平台运营和维护能力[3]。

二、智媒体时代地方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由于所处地理位置非省会以上城市,在教学资源、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实践教学基地上这些方面发展相对滞后。学生没有很好的教学资源,也缺少大平台合作的实习基地,对于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这些因素制约着智媒体时代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

(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薄弱

在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智媒体时代,实践教学的比重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媒体技术的增加会变得更大。然而在地方高校,传统媒体的新闻实践教学体系相当完备,具备成熟的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等专业化的培养体系,但是,新媒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尚不成熟。实践内容、实践教学组织方式、实践途径等方面没有形成具体的体系,学生的实践没有与智媒体高度融合。当前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设置的课程还呈现出以培养传统媒体人纸媒、电媒为主的特征。讲授的案例较少体现对智能数字媒体的广泛应用,学生掌握的知识不能与智媒体进行真切地互动。实习基地较少,学生无法参与各类智媒体技术的实践,就不能熟练地掌握各种媒体技术,培养分析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新闻专业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智媒体时代加强了技术的应用,地方高校薄弱的专业实践体系无法应对转型。

(二)实践教学资源的匮乏,缺乏实践平台

实验教学设施是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4]。目前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实验设施虽然有一定的新闻采编设施,但是不能完全适应目前智媒体时代的新闻信息数据采集技术,缺乏大数据传播技术实验室、交互式新媒体实验中心等新的实验场所及设施,也没有建立舆情数据中心之类的实验室。这样大学生无法切实锻炼自身的全媒体专业技能,熟悉传媒行业的真实经营运作方式,建构对中国传媒产业链的基本认识[5]。智媒体时代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应该能通过大数据工作室,掌握社会舆情,用数据来进行舆情判断,与社会建立联系。实践教学设施的匮乏也是地方高校财力物力匮乏的体现,要建立高质量的实验室,就必须加大资金投入。

(三)学界与业界存在壁垒,具备业界经验“双师型”的人才稀少,师资匮乏

当前我国媒体产业发展格局转型升级,根据智媒体时代环境对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的需求,传统高校新闻专业师资已经不能满足传媒业对人才的需求。地方高校的新闻专业师资队伍的布局大多数重理论、偏文科,极大缺少具备学界与业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并且地方高校教师队伍仍然停留“分工明确,专业化”的阶段。高校专业化教师队伍非常缺乏能熟练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的人才,缺乏与业界的沟通交流,教学内容多由高校学术研究人员在长期研究、观察中不断总结演化出来的,缺乏与社会资源的有效连接,导致高校新闻传播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巨大鸿沟。

教育部、中宣部联合设立了“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交流‘双千计划’”,鼓励优秀的媒体人去新闻院系挂职,高校新闻专业的教师到优秀的媒体单位去挂职锻炼,从而弥补高校自身师资力量的不足。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非能达到如此的效果。例如,有的高校教师被派去新闻专业单位去学习,高校教师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往往得从最基本的业务开始做起,离开高校课堂从基层业务做起,有些高校教师很难适应,“挂职”往往变成“挂名”,无法真正“身入+ 心入”,最后就把观摩变成了常态,一年的挂职交流没有达到实际的效果。优秀的媒体从业人到高校任教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时少,一个学期,学生往往刚刚入门,无法得到后续的指导,产生深层次的影响。还有一些新闻媒体人不适应高校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高校的实践教学环境,也无法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由于地方高校新闻专业师资队伍缺乏与社会各界媒体资源深度合作的协同培养机制,所以培养出来的新闻人才就不能在短期内融入新的工作环境,无法缩短对工作的适应期,学生所需要的核心业务能力存在与社会行业实践需求之间的落差。

三、智媒体时代地方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在全国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积极应对实践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地方高校也不能落后,应该积极探索在各种资源相对滞后的条件下如何去改革实践教学。智媒体的时代来临,地方高校的态度不是退缩,而是要迎难而上。我们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实践平台的搭建几个方面去谈。

(一)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健全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

首先,在培养目标方面,先要培养学生基础的新闻传播能力,进而要综合把握智媒体发展现状,强化学生对智媒体的认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智媒体形态的本质规律,锻炼学生运用智媒体技术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敏锐地洞察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媒体价值观及社会责任感。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突破壁垒,树立智媒体时代“人机合作”的传播观。

(1) 增加通识学科教育,夯实新闻专业学生的基础修养。比如政治学、社会学、统计学、经济学、哲学等专业知识结构有助于培养学生在新闻工作中的对事件的深刻洞察力,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媒介素养,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洞察数据背后的问题,做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价值判断和阐释。这些也是培养高校学生在智媒时代具有敏锐洞察力的重要基础。实践教学依然需要学生夯实理论基础,编辑一组新闻摄影图片,剪辑一组新闻片段,学生如何去选择取舍有价值的照片,如何进行新闻信息的组合,还是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社会经济学、哲学等人文素养来支撑。

(2) 努力突破现有专业壁垒,在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引入设计类、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类等相关学科专业。应当整合各类专业学科课程,突破新闻传播的专业的限制,增加与智媒体技术人才培养相关的专业内容。还可以通过开设涵盖媒介创意、创意写作等创造性的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媒介创造力。比如学生在进行网页动画设计、短视频的剪辑实践中,如何使做出来的内容更具有吸引力,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去进行创作和剪辑。

(3) 融合专业课程板块,树立“大传播”观[6]。智媒体时代需要的人才不是“一对一”的任务处理,而是“一对多”的任务处理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该进行专业的融合与打通。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要“专”还要“博”。有些课程可以合并,比如编辑学,可以涵盖广播电视编辑和报纸编辑,还要学习智媒体技术,进行短视频的编辑,而不是向传统新闻学那样分成几门课程。教师需要学习相应的理论课程并能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这需要教师对自身的编辑学技术进行相应的提升。

(4) 加大数据教育,高校可以增加与智媒体和数字技术相关的内容,将智能技术下的传播生态学和媒体产业纳入教学内容。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深刻理解智能技术带来的交流变化,分析技术发展的本质,培养学生应对未知问题的能力。这可能包括社交媒体、跨平台报道以及编程、人工智能应用和数据可视化等技术的专业实践课程。这两种课程内容在国内高校新闻传播学实践教学中尚未普及,但在智媒体时代,这两种课程内容与从业人员的核心业务素养密切相关,非常必要。例如,使用社交媒体进行专业培训可以引导学生将社交媒体内容作为报道和职业发展的资源和工具,以实现学生从信息消费者向信息使用者的转变; 编程和人工智能应用课程可以教导学生数据和算法背后的价值观,并教导他们创新不仅仅依赖于引进新的工具和技术,更多地取决于那些使用工具和技术的人的创造力和动机。智媒体时代不仅要具有互联网的思维,学生的数据素养急需加强,运用和分析能力还需提高。所以要增加数据和计算机编程课程。学生必须与时俱进,增强自己的数据分析和动手能力,有一定的编程思维,才能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游刃有余。在一些热门APP平台,很多独立媒体人都是全科型人才,除了会写文案,还要懂网络媒体技术。传统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应随着智媒体时代的来临进行调整。

再次,在培养方式方面,除了在地方高校内部不同教学资源采取交流合作的方式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我们还需要“请进来,走出去”,还可以邀请社会媒体资深专家为学生开设一系列课程,高校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与各大媒体建立协同培养机制,他们为我们提供实践经验、实验基地,我们为他们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新媒体素养和专业技能

师资力量是智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专业实践改革中重要的因素,教师的高度决定了学生的高度。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师资的发展速度赶不上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升级的速度。传统的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应该积极应对智媒体时代带来的各种变化,积极转变观念,认识到过去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应对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与能力发展相适应的教师培训体系: 位于智能媒体发展迅速的城市的高校,可以鼓励教师进入媒体机构,进一步研究和调查智能媒体的现状,或者对媒体机构进行长期深入观察,以更好地开展教学。位于智能媒体发展不足或资源不足城市的大学可以与当地主流媒体组织或政府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以当地媒体的发展和需求为主要教学内容,第一步是实现学生当地学习与当地工作的有效衔接,并与大型媒体组织建立合作与交流机制,鼓励教师进一步学习,并将发达地区的现状和经验纳入教学内容。

在这方面,国内知名的高校迅速适应新闻专业的发展趋势,重视师资力量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改变。比如,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传媒业的发展动向及趋势,会定期邀请各大媒体资深工作者去高校为学生做讲座,这些资深媒体人走在行业的最前面,他们的讲座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和视野。腾讯大苏网2017年与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成立江苏企鹅新媒体学院,资源共享。北京大学联合校内传播学、情报学、管理学、计算机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教师及科研人员,组建新媒体研究院,并建立“舆情管理与产业情报实验室”“信息交换与网络安全实验室”“新意互动互联网战略实验室”等实验室和研究基地。中国传媒大学与阿里巴巴公司合作开设大数据商业应用暑期课程,帮助广告学院媒体系培养大数据分析人才。

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应该跟随国内知名高校的脚步,充分用好教育部、中宣部联合设立的“双千计划”,增强现有师资力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布局。将教师有计划分批派出去进行智媒体技术的学习进修,或者与业界建立师资协同机制,鼓励高校新闻专业的骨干教师到当地资深的媒体平台去进行实地学习技术,或者吸纳资深媒体人以兼任、聘任的方式进入教学岗位。

例如地处于湖北黄石的湖北师范大学在每年的职称评定中,规定现有40岁以下的老师评定副高职称,必须有1年的 “双千计划”基层挂职的经历,并且在回校后要进行相应的成果展示及经验总结,否则视为不合格。学校大力聘请新闻单位的优秀从业媒体人,给他们营造比较宽松的教学环境,加长课时安排,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教学地点除了高校的新闻实践实验室,允许学生去媒体单位进行实地观摩和操作。高校与新闻单位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帮助学生在实践课中真正掌握到扎实的操作技能。

在师资队伍引进建设方面,应以智媒体时代的人才需求为导引来布局新闻传播专业的师资队伍。加大力度引进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和计算、营销策划类的老师。

(三)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结合,跨界合作,搭建多种实践平台

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与能力在就业后没有立即显示出效果。这是因为学生所学的专业内容与社会实践之间并没有很好地对接,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应该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新闻实践的可能场景,学校应该建立一系列实验室,搭建智媒实践平台。比如人机交互媒体实验中心,无人机设备,舆情分析工作室,借助这些实验设施,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搭建新闻实验学习平台。地方高校在购买这些实验设备的时候如果存在巨大的资金压力,也可以与当地资深媒体平台建立协同机制,高校为企业人才新闻理论进修提供帮助,企业为高校提供智能设备,增加学生实地学习的机会。

为高校学生量身搭建多种实践学习平台,这对于高校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搭建以学生专业技能竞赛为主要基础的专业技能实践平台,通过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各项学生专业技能大赛,锻炼在校学生的专业实战创新能力。可以搭建跨学院合作交流平台,与创新创业学院合作,借助院系共建资源,将这一平台打造成校内智媒体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与社会媒体平台相仿的校内实训平台。

地方高校在实验室建设缓慢的情况下,还可以整合现有的资源,成立工作室,与业界联合创建开发一些项目,以项目为依托,与业界深度合作、资源共享,可以帮助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增强实践动手能力。

四、结语

智媒体时代已经来临,传统的新闻学专业应该积极建立互联网思维,冷静分析智媒体时代对新闻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搭乘“智媒体”这趟教育快车,改造老教育观念、旧教育体制,发挥优势,整合高校与地方资源,积极探索地方高校新闻专业人才联合培养的新模式,促使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

猜你喜欢

时代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