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轮流授课法与我国的大学语文教学

2022-03-18周青民李钟惠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轮流大学语文讲授

周青民 李钟惠

(吉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可以说,大学语文教育属于人文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阵地,其存在价值和方式,目前也正逐渐引起教育工作者尤其高校各层面的关注。在课程配置上,有人甚至提议“各校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二年级‘文化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程系列,并在教学时间上做出不少于一个学期、40学时和2学分的规定。”[1]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深入和强化,大学语文教育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摆在人们的面前。最为明显的困境就是大学语文的定位,“大学语文多种定位的存在,显示了大学语文课程与其他文史课程相比,有其发展过程中定位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2]这都显示出我国大学语文发展的错位和滞后状态。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我们认为应该从细微处着眼,平和而稳进地探索改革策略,在固有教育理念和教学体式的基础上寻求思维的更新和方法的改进,轮流授课法便是试图在吐故纳新中实现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的再生长的可能。

一、轮流授课法在我国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情况

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什么是轮流授课法,简言之,即改变单一教师为中心讲授一门课程的状况,形成团队合作取向,由多名教师共同轮流讲授一门课程的做法。在同一研究领域的不同研究方向,拥有各自专长的教师各自负责不同的讲授内容,规避劣势,突出优势,最终达到优势互补,以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轮流授课法在我国民国时期已有实践。当时的大学语文教育又称国文或国语教育,其发展过程也是各有优长,由于学科本体内涵和学科性质模糊不清,出现了教育模式、教学理论左右摇摆以及教学目标与定位难以确定的一系列问题。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解放前,我国的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学队伍相对壮观,作为理工科大学的必修课,存在一批学术造诣深厚的国文课教师,尤其是一些在中国语言文学历史领域颇有盛誉的知名教授。民国时期的国立山东大学的国文课授课教师,有陆侃如、冯沅君、萧涤非等一批著名学者。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回忆在西南联大读书时说,那里的国文老师有诗人、散文家朱自清,诗人、学者闻一多,语言学家罗常培、王力等一批著名教授。为了发挥各自学术专长,西南联大打破常规,采取轮流授课法,即每位教授只讲1-2周课,此种做法虽有系统性的缺少,却能够使每位教授的各自所长发挥出来,拿出精粹知识,授课效果非常好,深受学生欢迎。[3]风格化的教师团队保证了在教学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够以充分延展的知识和充满激情的讲授方式引导学生的智力、技能、思维和情感的发展。这种灵活的用人机制和课程配置方案,发挥了教师的个性,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个性。历史实践证明,轮流授课法是人们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基础上的积极探索,这种方法是有一定生命力和积极意义的,可以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努力的一个方向和目标。

如今,这种授课方式在医院、工厂、企业、行政机关的培训、交流和学习中部分推行着,在高校课堂使用的非常少。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正在积极尝试探索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实行轮流授课制,即每位教师选择最擅长的拿手课,分工协作,轮流授课,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工作,使大学语文不再是“高四语文课”。西南科技大学也组建了教授与博士参与的团队,在大学语文试点班分段式讲授,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各类文体的经典作品、汉字文化、美学等方面知识。

可以肯定的是,轮流授法在我国目前的大学语文教学中仍是一个新生事物,处于萌芽期,或者说是被人们轻视甚至忽略掉的。在我国的教育尤其大学语文教育中,高标准的目标功能定位总是伴随着大而全、高效化、突进式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授课方法的设定抑或是设定取向,这是一个问题。总体上看,我国大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应该是循序渐进地分阶段有序进行。首先要有国家制度层面的变革,没有制度的上层设计和对大学语文学科的权益确认,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进展不会顺利进行。同时还必须要有现有制度内的摸索与推进,以小的切入点做到现有资源的合理化调配,其中一个动作层面就是要做到教师、教材与教法的协调改进。简言之,教师是大学语文教育的执行者,教材是大学语文教育的学术依托,教法是沟通传授者和接受者的途径。三者看似各不相关的教育元素实际上关系紧密,相须为用。真正的大学教育改革,必须兼顾三者,从实际出发形成三者的有效互动,将是目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以及人文素质培养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轮流授课法即是教师层面的一个动态分布,落实这一层面,将是教材与教法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前提,为三者的深度咬合与积极联动带来多种新的可能。

二、轮流授课法在我国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推行原则

轮流授课法并不是几个人共讲一门课这么简单的一件事,而应该朝着系统、优化、合理的方向发展,且与时代大潮形成共鸣。在推行和实施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夯实思路,丰富内涵和外延,并在今后的探讨中逐步强化方法的确定性、稳定性和成熟性。

(一)专家化。轮流授课法需要专家化的人才队伍,这是基本的前提条件。大学语文课程,综合性强,教学难度大,其特殊地位和独特的内容属性就“需要学问渊博、经验丰富、热爱教学的教师来担任这门课。一个人要达到这种境界,绝非易事。”[4]我们的“大学语文教师比中文专业其他教师更要有超凡的史实和卓越的审美能力。因此,这门课程对于师资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是简单化了而是扩大了”[5],并且要求一线教师们一直都要做着一个增量式的知识构成建设工作。所以,轮流授课法需要组建的团队不是以一个或两个专家为核心,而应该最大范畴的专家化。不能是教授带着几个研究生就能完成的,而应该是真正在各自领域都各有所长且存在深度潜力的人。当然专家化的结果不能仅是内容整合细化后的专题化教学,也不能是内容一成不变的僵化式教学。专家化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相长,在轮流授课法专家这里,“教”与“研”二者要真正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二)平衡化。大学教育要在平衡化思维中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发展趋向。平衡化思维恰当地反映了事物的一般特性和事物之间的有规律的联系,是前进的、互动的、整合的思维形式,能够促使中国的大学教育实现整体和谐。大学语文教育要有平衡化思维,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

外部平衡。构建和谐的外部生长环境才能实现内外部力量的双重驱动,满足大学语文教学的现实需要和长远需求。专家团队不能只是以完成一门课为目标,而应该在重新组合后以各自研究专长继续进行多种尝试,在其他课程的进一步讲授中实现大学语文基础课教学效果的补偿性再生。这就要求学校层面改变单向度的发展理念,而以科学意识和整体思维进行资源配置,建设健康的外部授课环境。比如东南大学,开设了将近10门文学素质选修课程,重点建设“唐宋诗词鉴赏”为总标题的3门课之外又辅以若干系列讲座,使得大学语文课程成为全校师生引以为荣的名牌课程。[6]

内部平衡。内部平衡是一种关系平衡。各专家所讲授的内容不能是各自为政的,而应该有内容上的衔接,同时也应该避免内容上的过多重复。一篇文章的讲解,要在时代背景、文化语境、文本内部结构、人文内涵等方面实现均衡。不同的思维和方法形成合力,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达到关系上的自然和谐。

平衡包括多个层面多个方面,也可以有成绩考核上的平衡。要考虑到整个考核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成绩评定。“过程性考核”重视过程与思考以及带来的效果,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这种考核方法带来的是教学相长,让教师了解学生,亦可在互动中升华教师的认知。

(三)灵活化。首先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思维变革日新月异的时代,每位教师都应该发挥各自的能动性,正视传统教学方法所面临的挑战,应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要看到秧田式的教室座位可能会影响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连接师生之间的纽带是教师应采取更为高效的教学方法。一个新的探索方向即是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移动互联网时代课程资源设计的新模式的建构,通过传统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从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到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结合目前兴起的慕课、翻转课堂等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实现混合式教学,即系统讲授与碎片学习的学习方式的混合、教室面授与网络学习的学习空间的混合、课堂资源与网络资源的学习资源的混合,这对于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不过,我们要注意到,目前来看这种发展趋势只能是融合,而不是取代。当课堂可以突破传统课程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时候,我们第一步需要做的是改进和调整,在实践中交流、总结、提高,而不是破坏式的、颠覆式的、跃进式的呐喊与呼号。

其次,灵活化不排斥讲授风格个性化,也不排斥教师成员组成个性化。各高校可以灵活聘任外校教师,这是轮流授课概念的进一步延伸。民国时期很多知名学者会在多个学校教授课程,这种灵活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受益匪浅。学校应该提供条件,促进这种灵活机制的建立。

(四)规范化。轮流授课法最终要在规范化的角度达到良性运作状态。规范化的前奏是实现制度化管理。学校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这种教学方法的长期效果,建立弹性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避免实践教学随意性的现象,实现轮流授课实践教学的长效化和规范化,保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积极投入并做到有想法、有办法、有创新、有成绩。这是外在宏观层面的规范化。

以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为宗旨,以具备自我优化的内在结构为环节,形成统一且富于变化的合理性课堂规则,这是内部微观层面的规范化。在这里,规范化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各教师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链接为一种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

三、轮流授课法之于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轮流授课法之于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的作用与意义首先体现为实现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建构。教学中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学生。教学效果的实现是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教师的工作就好像是一个接力活动,起点和终点不是由一人来完成的。在一门课上,一个教师的能力和知识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发挥合力的作用将是未来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教师团队的知识结构的博采众长将为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化提供新的可能,而这种可能将是不断增长的。轮流授课法可以达到教学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辩证统一,将在多元化的讲授中把知识点变成一个充满变量的完整系统,使充满变量的课堂从一言堂变成多个教师与学生群体具有各自明确角色分工的平等互助的学习共同体。

其次体现为推动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轮流授课法既能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又能促使每位教师充分考虑其他教师的讲授效果,这势必给团队内的个体带来压力和动力。轮流授课法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在专家化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以及时代新要求下采取的,教师必须适应新的教学思路,尤其是课堂内部教学手段的不断跟进使得教师不得不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调整知识结构。轮流授课法不能只是教师量上的组合拼装,而应该是教学质上的优化和精益求精。

最后体现为激活大学语文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一直以来,我们的大学教学资源往往是平面化的,较难看到教师资源的充分交织。轮流授课法是为了实现立体化的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和经验的共享。轮流授课法可以突破教学惯性,建立开放性的、新型的教师关系,提升工作效率。一般认为“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主体是多元的,主要包括承担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学生和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管理的教学管理人员。”[7]在这三元主体中教师自然是关键的一元,而教学管理人员在政策执行中的角色定位及其意识的改变也能够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对于资源管理者来说,既要遵循传统又要有所调整,着重打破常规的各自为政式的资源利用模式,集中优势资源,追求质量覆盖,达到以点带面,从粗犷型向集约型的教学实践方式转变。

四、结语

中国的教育现实尤其是大学的末端位置决定了大学语文教育的脆弱性和艰难性。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以高标准高目标来定位大学语文的功能和作用,企图通过一门课程达到学生思想和意识的普遍升华,其实单靠一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大学语文首先应该是接地气的,且是真实可以触摸的,而不是高高悬空的。轮流授课法是在原有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生成的一种渐进式、改良性措施,规避了突变式和跃进式思维,以一种重新组合优化配置的方式、不断填充时代化因素,能够有效弥补大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弊端。轮流授课法中有现实,也有设想,但足够证明一点,即在未来的大学语文教育中完全可以在不破坏语文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实现某种新的转变,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通过不断改进符合教育实际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使大学语文教育从尴尬的局面中突出重围。

猜你喜欢

轮流大学语文讲授
最好的爱情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基于能力培养的轮流写作日记探究
浅谈作文批改的几种方法
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的讲授方法探讨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注重有效讲授 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