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高校中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2022-03-18秦汝兰关颖丽于俊林郝成成夏光辉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中药学本科生

秦汝兰,关颖丽,于俊林,郝成成,夏光辉

为了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大量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家对相关政策进行了调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曾指出:要加大力度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支持和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改革. 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培养具有一定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其主要任务.加强大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是提升学生创造力和可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1].

1 中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中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校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核心,更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本科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机会少、科研思维薄弱、创新能力不足等现象. 目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本是以一线的实际需求为主,培养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其重点就是理论基础的掌握与实际功用相互转化之间的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及转化程度成为最终衡量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优劣的根本标准. 中药学专业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时并非只重视知识和理论,也不是只培养学生简单的获取信息能力及实践能力,而是在理论创新中应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学生尽早接触科研活动,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了解中药发展的前沿动态和现实需求,进而培养实践能力,提升创新创业综合能力及素质. 因此,以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科研能力为目标,引导中药学专业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是助力地方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2-3].

2 中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地方应用型高校不仅承载着传播知识的基本任务,同时还负有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还相对滞后,尚未形成系统和规模,目标导向不明确,系统整合性欠缺,开展的效果也不够显著,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较强,但科研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1 对参与科研活动的认识不明确,参与率较低

本科生参与科研是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形成以学生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辅助指导的培养模式,但大多数学生在科研活动中,自主参与、自觉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没有明确认识到参与科研项目能够深化专业知识的掌握,迅速提升实践能力及团队的相互协作能力. 在参与科研活动中,由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淡薄、科研意识不强、对于指导教师过度依赖,普遍存在指导教师为主体,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学生则作为执行命令者. 还有部分学生将参与科研创新活动作为考研、保研、争名夺利的途径,缺少真正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

2.2 课程学习与科研活动在时间与精力方面出现冲突

参与科研的学生主要为大二、大三学生群体,经过近两年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但大部分高校设置培养方案时,课程相对在大二和大三年级开设较多,学生课业繁重,参与科研项目与完成课程学习存在冲突,多数学生很难有足够的空余时间和精力投入科研项目,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及参与度不高,没有达到科研与课程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5].

2.3 培养制度不完善,缺乏系统整合设计

对于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我国大部分地方院校经验尚不充足,具体负责部门和人员职责也比较模糊.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本科生科研管理由团委或创业和实训中心负责,主要承担组织科研项目的申报、审核、立项和验收工作,缺乏对本科生科研过程的关注和管理,学生常常处于分散、自发的科研活动状态,项目的实施主要由指导教师指导完成,论文的撰写和发表也都在教师的督促和引导下完成,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高校在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还未制定系统的培养方案和明确的考核指标,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4 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不足

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主要为创新项目、创业项目及学科竞赛,经费大约为1 000~10 000 元,这些经费对于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来说相对匮乏,很难保证项目的完整实施. 中药学专业在进行自然科学研究中所涉及的实验试剂费、检测费等比较昂贵,但对于具有学术价值的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又不容或缺,大部分教师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只能借助自己其他课题经费来填补,但对于缺乏科研经费的年轻老师则无法保证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有些甚至选择放弃项目,影响了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热情.

2.5 师资力量缺乏,指导不足

教师的有效引领、指导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条件,然而多方面因素都会影响科研活动的开展,例如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经验丰富程度、时间充裕度、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开展科研项目的场所和经费能否满足等,这些因素极大降低了教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 另外,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科研考核任务繁重,大部分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后难以抽出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或者对于缺少科研经费和科研经验的教师也无法保证项目顺利开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未得到激发,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6].

3 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策略

3.1 优化培养方案,推行初级化科研课程

为满足学生初次接触科研时对科研知识的需求以及后期阶段的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及考研等诸多任务,减少中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压力,应合理优化课程设置. 在安排基础课程时,可以按照各学科内部构成,学科之间的联系,将一些基础课程经过交叉梳理整合成以教学单元或若干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案例,这样既能减少本科生的学习压力也能增强理论课程学习的条理性. 在理论课方面,也要尽早增设初级化科研课程,激发学生对科研的热情,如“中英文数据库的介绍及文献检索方法的学习”“科技论文的写作”“数据软件及统计方法的处理”“大型仪器操作及简单维护”等课程. 此外,也应该多借鉴国外或其他高校同专业先进课程的安排,实行课业减负,使学生在保证完成学习任务之余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充足的精力进行科学研究[7].

3.2 开展课程思政,培养科研创新意识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通过深化课程内容、结构、目标、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课程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效结合,进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相互融合,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高校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教师在专业课程讲授时,以教学内容为契机,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工作对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通过启发式、融合式等教学方法将原本抽象、枯燥的专业知识融入思政元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爱好学习、热爱学习的品质,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对于中药学专业学生而言,从中药饮片的来源、药品研发、药品销售再到药品质量监控等环节,都是“健康所系、性命所托”的大事. 我国古代有李时珍、孙思邈等著名的医药学家,现代有屠呦呦、钟南山、张伯礼等杰出科学家,他们的职业素养、科学精神和社会担当都是中药学专业学生终身学习的典范. 将这些思政元素引入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求真务实,对于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创新意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3 激发学生兴趣,增强科研信心

爱因斯坦认为好奇心是科学创造的出发点、动机和推动力. 科学工作者只有保持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才不会感觉科研工作枯燥乏味甚至痛苦疲惫. 如何利用好课堂及实验实践教学、激发好奇心、培养科研兴趣是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中药学专业课程较多,内容丰富,利用好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科研兴趣,例如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结合青霉素的发现历史,向学生讲述好奇心和科研兴趣对造福人类的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作用.“药用植物学”课程中讲授细胞学说发展过程时,从罗伯特胡克利用显微镜观察软木塞薄片空洞状结构再到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的细胞学说,每次重大的发现都离不开浓厚的科研兴趣和好奇心. 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科学工作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经过不懈地探索研究,得出的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 本科生具有想象力丰富、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的优点,很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从而会投入精力和时间去探索、思考,因此,激发本科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应成为教学工作的关键.

3.4 “科教融合”,助力科研育人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开始从科教并重转向科教融合,并在我国引起了高度重视,一些高校按照这种理念进行人才培养创新,成效显著. 科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和科研不是对立的,二者相辅相成,教学为“源”、科研为“流”. 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带动学生科研思维. 在实验课程设置时,除基础性实验的完成,应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根据课程学习内容设计研究课题.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所学的中药学相关专业知识结合中药生产、科研实际进行方案设计、开展实验,最后得出实验结论或撰写研究报告. 整个实验过程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通过实验的完成使学生感受到科研的快乐和魅力. 此外,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术讲座,有利于提高专业素养,拓宽知识面. 学生通过讲座能够了解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从兴趣出发,督促自己更加自主努力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8].

3.5 实行导师制,提升科研参与度

我国大部分理科专业学生数量和实验学时较多,实验课配备的实验教师及实验仪器不足,有些实验项目由于仪器少、学生多,老师也只能通过演示性操作进行讲解,学生学到的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无法保证. 此外,实验课时有限,学生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如药材的干燥、粉碎、称量,试剂的溶解、配制等都是由实验教师提前备好,一些操作中的具体细节学生无法动手实践. 有时因教师一人无法兼顾所有学生,一些错误或不规范的操作无法及时纠正,导致难以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 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强,希望在大学期间多学一些实验技能,或者有着浓厚科学研究兴趣的本科生而言,实践的机会较少.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多所高校已陆续开展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 可以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不断吸引一些有浓厚科研兴趣的本科生,进入到教师科研实验室,给学生安排与其能力和体力相适应的工作. 学生在老师和研究生的指导下,不仅能规范实验操作,掌握仪器的使用及基本养护,还能够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工作习惯. 此外,学生能够通过参与课题组会议对其进行科研启蒙,增强科研认知,提升对科研问题的理解,通过“传帮带”方式,即导师指导、研究生或高年级学生带教、学生跟进的模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研参与度. 学生在科研实验中,通过小组合作的过程也能够提升自身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科研经验的积累和工作能力的提升为学生今后考研或者工作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9].

3.6 提升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

导师制的引入是开展中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为了提高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质量,专业课程讲授时有必要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模式. 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通过看视频或电子书的方式灵活主动地学习,教师不占用课堂时间进行基本内容的讲授,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师生之间或同学之间的讨论,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例如在“中药鉴定学”课程学习时,采用“微课”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及课后内容巩固复习,这种网络信息化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学习空间,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PBL 是一套以问题式或项目式为导向、设计学习情境的教学方法,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的教育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采用小组讨论互相协作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独立学习能力.“ 中药制剂分析”“ 中药鉴定学”“ 中药化学”等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可以采用PBL 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学科竞赛准备过程中,鼓励学生采用TBL 团队协作的模式,团队成员一起收集资料、讨论交流、协作实验,完成项目的全部内容,该模式已在国外许多国家广泛应用,实效显著[10].

3.7 健全科研管理体制,加强资金保障

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应重视过程管理,加强过程评价,不要形式化和表面化. 应设立大学生科研活动主要管理机构,如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负责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宣传、项目的申报,以及项目实施中的监管及服务等工作,协助学生顺利开展科研项目. 为了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加入本科生科研活动,可以适当减免教师的工作量,减轻教学和科研压力.对于一些具有开发前景和价值的项目应增大项目经费的投入,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这也能够吸引一部分科研经费不足的年轻教师积极地加入本科生科研活动.

4 结语

21 世纪是科技创新的时代,未来的中药学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兼备开展中药研究的能力. 我国大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对于中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早期引导与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科研实施和管理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足. 在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校中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从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着手,制定规范的科研制度,建立良好的科研机制,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师生共同参与到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事业中来. 加强中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个人成长和就业的需要,也是提升地方高校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更是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中药学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必要途径.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中药学本科生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浅谈畜牧专业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重要性
国际商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与模式分析*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