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民至上论”及其价值意蕴
2022-03-18张纯张妍
张纯 张妍
(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内涵作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阐发,其中“人民至上论”就是其中最直观的体现之一。“人民至上论”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方面面。
一、人民至上论的理论内涵
(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正是因为依靠了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展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决心,中国共产党要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根植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1]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实践,彰显了人民的重要地位。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最铿锵有力的宣示,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行动指南。从播下革命火种的小小红船,到领航复兴伟业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从成立之初的几十人到如今发展壮大成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靠的就是始终与人民紧密联系。忘记了人民群众,脱离了人民群众,我们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也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够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冷暖记挂心间、把人民群众的事情放在心头,才能够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确保党的红色江山永固长青。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积极从人民群众的智慧中汲取前进力量,历经磨难而不断奋起,不断稳固属于人民的红色政权,创造出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要不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同人民群众一道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只有深入人民群众内部,才能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状况。从人民群众的一餐一饭到日常的柴米油盐,到治理一个国家的内政、外交、国防等,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都在带领着党和国家实现共同的目标,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向着不断满足人民更高需求的方向不断迈进,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参与感、幸福感,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初心和恒心。虽然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凸显,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仍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所作出的历史性判断。这就要求我们清晰标定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充分把握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坚持人民至上,激发出无往而不胜的强大力量。在历史方位标定中把握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始终坚持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站在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上思考问题、制定决策。人民群众的事就是党和国家的事,一件一件抓落实,让人民群众参与到国家的建言献策中,努力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国家政策深入人心,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至上理论并不仅仅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实践行动中。当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极度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和食品安全等社会实际问题,真正把人民至上理论镌刻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之中,党的一切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能够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的挑战与压力,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
(三)“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党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地扛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重任,不断赋予人民群众对于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共同理想信念建立起来的政党,不是谋求私利的政党,这种特性从根本理念上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人民”二字镌刻在党的旗帜上,带领着中国人民实现生活富裕,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新时代的发展道路上,中国共产党无论面临着多大挑战与外部压力,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论,紧紧依靠人民、植根人民,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发展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是因为依靠了人民群众,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3]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够更加充分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无穷创造力激活,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所创造、积累下来的历史经验,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与力量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中来。
二、人民至上理论的价值意蕴
(一)增进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增进民生福祉是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因此,我们要把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放在心上,办民事、暖民心、达民意,做好民生保障,实现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长久性。民生是暖心的工程,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体现在时代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党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统筹做好各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4]民生牵动着“国家脉搏”,民生问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党应该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把人民群众的真实需要铭记在心,将人民的声音带到中国发展建设中来。民生连接着民心,无论是从米价、菜价到药价、房价,从食品安全到社会医疗,从教育公平到社会保障,从对生态环境的呼唤到对公平正义的期盼,民生的含义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标准也越来越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5]近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为人民群众创造宜居的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碧水蓝天,“荒原变成森林,森林换来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最后变成金山银山”,为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生态空间构建更健康的良性发展链条,将绿色生态理念深入人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新时代,我国脱贫攻坚战也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实践充分证明,人民群众是发展的源泉动力,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最大程度把人民群众蕴藏的集体智慧和不竭动力充分激发出来。中国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重大创举,是发挥人民至上方法论原则的必然结果。
(二)筑牢党的执政根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政党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始终赢得最广大人民的坚定支持。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奋斗目标。任何一个政党的奋斗目标,离开了人民群众的维护与支持就无法实现。“十四五”时期,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深入推进,[6]我国的社会结构、社会观念等都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以人民为主体的执政理念是有机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都是由人民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不断稳固,依靠的是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与支持。当前,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共产党更要密切联系群众,切勿严重脱离群众,对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漠然置之、敷衍了事;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处理好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筑牢执政根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放在党和国家政策的首要地位,为了人民的利益和民族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宣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人民群众最真切的期盼,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需要。[7]如果不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将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党的执政地位将会地动山摇。中国共产党时刻牢记党的一切权力都是来源于人民,党的命运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党的诞生靠人民,党的成长靠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要靠人民。为了确保中国共产党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战斗力,必须树立起“人民至上”理念,坚持从严治党,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党的发展壮大融为一体,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凝聚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每个关键的时间节点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历史记忆。2020年,全球疫情和百年变局互相交织,严峻挑战和重大困难同时并存,在新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历史上乃至人类历史上都极不寻常。2020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与一场惊心动魄的新冠肺炎疫情进行斗争,党和国家经受住了这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2020年,党和国家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率先控制了新冠肺炎疫情,率先实现安全范围的复工复产,率先扭转了经济的负增长,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显示出中国强大的抗风险能力、顽强的韧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2020年,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彰显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始终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人民的生命重于泰山,这是一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严峻斗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的所有疫情防控措施,率先考虑更多的是人民的生命安全,防止更多的人民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努力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党中央集中调令、紧急部署调用全国上下的可用资源,开展大规模有效救治,不遗漏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患病者,从刚出生不久的襁褓婴儿到年迈的老人都尽全力进行医学救治。正是因为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国才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全国疫情,最大限度降低了感染率、病亡率,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战略性成果,被称为全球应对疫情的典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中国让世界看到了抗疫斗争的“中国答卷”,充分展示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进入2022年,我国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要在全面建成惠及14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十四五”时期的大幕已经开启,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一大跨越,是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自此中国共产党就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相继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人心就是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基,是创造历史的力量。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应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论,不断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