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与创新:中国共产党领导教师教育的百年回眸与展望

2022-03-18王莉灵

关键词:教师队伍发展教育

郑 刚,王莉灵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教师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师教育作为培养优秀教师的关键环节,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推动教育优质发展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始终把尊师重道作为教育行动指南,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切实加强教师教育工作指导,有效落实教师发展决策部署。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教师教育改革拓展推进,师资质量水平整体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提档升级、提质增效,教师教育事业在砥砺前行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建党一百年的历史节点上,本文力图梳理、解析和反思党领导教师教育百年发展的沿革轨迹、主要成就及历史经验,探寻党领导教师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演变逻辑,为未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寻求发展路径。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教师教育的百年历程

教师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在整个现代教育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建党一百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在政治变迁、经济变化、文化变动的宏观背景下,党全面改革教师教育制度,系统规划各级教师培训,统筹推进学校师资建设,领导教师教育大致经历了制度萌芽、体系建设、全面探索与转型创新四个时期。

(一)多元建设与全面探索的制度萌芽期(新中国成立前)

新中国成立前,为推进民主革命的发展,党主动肩负起促进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责任。在烽火岁月中,我国的教师教育悄然发生改变。虽然,革命时期党领导教师教育的基础还很薄弱,但由于共产党和民主政府的重视以及各地发展教育事业的需求,无论是敌后根据地,还是陕甘宁边区,教师培养的速度都较快,为发展教师教育积累了宝贵经验。

1.因势利导,革命根据地教师教育的兴起

党成立之初,国家面临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反帝反封成为这一时期革命与教育的主旋律。大革命失败后,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开始探索建立革命根据地。由于当时的人民饱受封建思想桎梏,亟须培训一批新式教师传播先进革命理论,革新社会风气,党将教师教育作为革命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内容。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并发布 《文化问题决议案》, “明确提出必须制订师范教育方案并发展师范教育,培养新型师资”[1]。1934年,苏区政府颁布《高级师范学校简章》,明确“高级师范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急需的初级及短期师范学校教员、训练班教员及社会教育、普通教育的高级干部;培养中小学教员,建立苏维埃教育的基础”[2],把服务革命根据地教育建设作为教师教育的目标。它与随后下发的《初级师范学校简章》等文件一起,建构了革命根据地“高级师范学校、初级师范学校、短期师范学校、小学教员训练班”[3]四级教师教育体制。

全面抗战爆发后,党提出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实行“抗战教育政策”。1938年,毛泽东提出“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4],教师教育开始转向为抗日战争服务。通过发展中等师范教育与高等师范教育,培养了大批中小学教师与抗日军政干部。解放战争时期,国家进入和平建设的过渡时期。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上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需要大批来自人民、服务人民的教育工作者”[5],扫除文盲、培养新民主主义建设者成为教师教育的主要任务。

2.独立师范院校的建立

依据党的指示,各革命根据地纷纷建立起各类师范院校。在苏区,为保证工农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开展,瑞金革命根据地创办了闽瑞师范学校(革命根据地第一所师范学校)和中央列宁师范学校;[6]河北“晋察冀边区政府先后创办了10所短期师范学校、20多所中学和简易师范”[7],为革命根据地中小学提供充足师资。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以“一切适应抗战需要的原则出发”[8],建立了以鲁迅师范为代表的各级师范院校。革命根据地开办的师范院校培养了大批师资和教育行政干部,基本满足了当时各类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需求也为新中国成立后教师教育的发展筑牢根基。

(二)全面恢复与改造扩充的体系建设时期(1949—197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百业待举。基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把恢复发展教师教育放在优先位置。这一时期,党和政府着眼于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完善教师培养机制、规范教师队伍管理等基础性工作,抓重点补短板,宣传落实一系列方针政策,领导教师教育历经两个发展阶段:前一阶段学习苏联经验,引领我国教师教育步入正轨;后一阶段,党着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师教育,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师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做足准备。

1.恢复改造,步入正规化发展阶段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吸取敌后根据地与解放区教师教育成功经验,着力厘清已有的教师教育体系。1949年末,党领导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老解放区“教师轮训和在职学习”,对新解放区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就“如何改进北京师范大学和各地师范学校”等问题提出意见。[9]本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开始探索建起独立的教师教育体制。1950年1月,教育部制定《关于改革北京师范大学的决定》,提出调整教育院系设置,由北京师范大学“培养中等学校师资”[10],同时承担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培养。该决定为建国初期教师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方向,带动教师教育领域革新,让我国教师教育逐渐恢复元气,走上正规化发展道路。

2.院系调整,教师教育体系初步建立

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以及国内高等教育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党和政府提出“以俄为师”,开始进行院系调整,着手构建独立的教师教育体系。1951年8月,教育部举办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师范教育会议,提出师范学院“逐步独立设置”[11]。经过调整,“师范性院校由12所增至37所”[12],学校规模扩大、布局不断优化,基本形成了以单科性院校为主的高等师范教育体系。1952年,教育部出台《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分为两类,一类是附设研究部,进行教师教育研究与师资培养的“四年制师范学院”,另一类是“两年制师范专科学校”。[13]1953年,全国第一次高等师范教育会议召开,教育部进一步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对我国师范教育作出指示。至此,我国初步建立了从低到高的职前“三级师范教育体系”[14]。在党的领导下,教育界克服重重困难,在短时间内确立了教师教育在教育体制中的独立地位,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师教育打下基础。

3.总结经验,中国特色教师教育的初步探索

“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但此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挫折,国内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弊端渐显,党提出我们要走自己的路,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师教育模式。“大跃进”时期,我国师范院校重数量、轻质量。短短三年间,高等师范院校由1957年的58所迅速发展到1960年的227所;中等师范院校更由592所迅速膨胀至1964所。[15]1961年,党和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召开全国师范教育会议,回顾了大跃进以来师范教育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不足,提出当前“高等师范不是办不办的问题,而是如何办好的问题”[16],明确了师范教育的发展方向。1966-1970年,受文革“左”倾思想桎梏,师范院校暂停招生,直到1971年才恢复招生,期间师范教育“办学体制基本上还保持独立体制”[17]。历经二十年艰苦摸索,我国教师教育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开始探寻“中国模式”的教师教育发展体制,并取得一定成效,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重点部署与多元并进的改革深化期(1977—2012年)

高考制度恢复后,对高质量师资的需求迅速增加,我国教师教育重新受到党中央的重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和政府陆续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教师教育发展建立全方位的政策支撑体系,教师地位得以大幅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1.明确方向,确定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师教育事业,积极开展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提出优先发展教师教育。1978年4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提出“学校办得如何,关键在教师”[18]的论断。1980 年,他进一步指出:“一个国家强盛与否,发展前景如何,愈来愈依赖于人才的素质高低”[19],明确了社会对教育与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国家和地方要利用各种形式的资源,加强教师教育。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实现十四大提出的这一任务,党和政府先后于1993年制定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实施相关规划,于1994年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至1995年,党中央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第五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中正式提出“优先发展师范教育”[20]的目标,我国教师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2.固本培元,教师教育改革深化推进

20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与“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基本实现后,为保证教师教育进一步提质增效,党领导开展了新一轮的教师教育改革。一是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成效。教育部于2000年专门出台《<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施行“教师资格”申请认定制,符合条件者可申请认证,同时规定各级各类从教人员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2001年《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再次强调要严格把关中小学教师准入门槛,“大力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21]。至2015年,教师资格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统一认证。直至今日,该项制度实施成效显著。二是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力度,提升义务教育成效。农村义务教育办不好,根源在于没有优质的教师,好教师下不去,留不住,也教不好。为集中力量补齐农村教育师资短板,教育部于2004年实施“硕师计划”,通过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鼓励应届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从事教学工作。[22]2006年,国家公布施行“三支一扶”计划,累计“选派14.3万名高校毕业生”[23]扎根农村。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困难的西部地区,教育部开启实施“特岗计划”,实施5年间,为农村地区输送“特岗教师12.4万多人,覆盖中西部地区900多个县、8000多所农村学校”[24],提升西部落后地区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自2007年始,教育部先后实施“免费师范生”制度、“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等,为农村教育事业开展提供师资。

3.多元并进,教师教育体制转型发展

从1985年开始,我国教育开始转向提升学习者的素质。为实施素质教育,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我国教师教育体制朝多元化方向发展。1999年,教育部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着重强调要“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25],开启我国非师范类院校参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征程。北京大学率先响应,于2000年开设教育专业,清华大学、厦门大学也紧随其后培养师范生。[26]2001年由教育部签发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27],更加多元化地培训师资。2002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第一次提出建立“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28]三位一体的教师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决定》中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多元格局。2012年,教育部提出“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教师培训机构为支撑、现代远程教育为支持、立足校本的教师培训体系”[29],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四)守正出新与提升质量的转型创新期(2012年至今)

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政府深刻把握新时代教育特点,重点强化教师培训与管理,推动教师教育创新性变革,促进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

1.守正创新,教师教育创新性改革

在党的十八大上,党中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成了推动教师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2012年,教育部下发《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 “支持师范大学与综合大学、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及国外教育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建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30]。2014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构建“公共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31]相协调的实践课程体系,推动教师教育更深层次的创新性改革。2016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将教学实践作为师范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与完善的评价体系,让师范生“观摩见习、模拟教学、专项技能训练和集中实习”[32]同步进行。

2.深化改革,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

面对当前我国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升,教师管理体制亟须完善等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流大学,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33]。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教育部于2018年1月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将教师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作为突破口,“研制师范院校建设标准和师范类专业办学标准,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整体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34]。为落实《意见》内容,教育部将“遴选建设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35]作为2018年度核心工作推进实施。同年3月,教育部下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要优化教育布局,重点建设“一批高质量教师教育基地和改革试验区,发挥高水平、有特色教师教育院校示范引领作用”[36],推动区域综合改革,采取措施切实建强做优教师教育。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37]综观百年,我国教师教育在党的领导下由革命根据地的星星之火,发展为新时代的燎原之势。从开设短期培训班到建立独立师范院校,从零散封闭办学到建立三级开放体系,从全盘学习外国经验到开展中国特色办学,中国共产党领导教师教育历经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发展过程。在创新与变革中,不断破除发展瓶颈,经由量变积累,实现质变突破,交出新时代教师教育发展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完美答卷。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教师教育的巨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领导我国教师教育历经纷繁复杂的改革,在动态发展中取得巨大成就。百年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教师政策与制度体系逐步完善,教师专业程度显著提高,教师收入待遇明显增加。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党领导建立了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教师队伍,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不仅有力支撑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教育的发展进步贡献出中国智慧。

(一)教师政策体系日益完善、教师教育制度日臻成熟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教师教育顶层制度战略部署,完善保障教师队伍建设有关法律条例、规章制度,为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理论层面,党中央颁布了数量多、内容全的教师教育发展支撑文件,形成从中央到地方配合联动的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支持体系,推动我国教师教育政策从单纯追逐量的增加到深度关切质的提高,从更加关注教师的道德素质到兼顾教师文凭与整体修养,最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些政策为实现我国教育目标提供了坚强保证,为推动我国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也使得我国教师教育政策趋近科学化,更加优质化,越发多元化。

在实践层面,党始终将社会发展需要摆在首位,坚持与时俱进,为教师教育发展指引方向。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教师教育采用“中师—专科—本科”三级相互分离、各成体系的培训系统。随着义务教育普及率不断攀升,中小学校开始寻求办学质量突破路径,而以往的教师教育体系定向且封闭,无法满足新时期对教师质量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党中央鼓励综合大学下属的教育学院发挥优势,参与到师范生培养工作中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基本形成以国家教师教育基地为引领、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38],教师教育与教师培训从分离走向融合归一,我国教师教育体制也最终实现了由非专业化向专业化、由封闭向开放、由暂时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

(二)教师队伍规模日益壮大、教师队伍结构日趋合理

教师教育在培育师资、充实教师队伍、维护教育体系全局平稳上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在党领导教师教育发展的百年里,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就普通教育而言,1949年,我国小学专任教师83.6万,初中专任教师5.3万,高中专任教师1.4万,中小学教师数量少且比例不均衡。至1978年,我国小学阶段专任教师数为522.6万,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分别为244.1万和74.1万人。[39]25年间,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翻了9.3倍。直到2020年,我国专任教师数再次创下新高,“小学共有专任教师643.42万人”,“初中共有专任教师386.07万人”,“普通高中共有专任教师193.32万人”。[40]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师队伍。

在教师队伍规模壮大的同时,党中央也在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布局结构。首先,我国中学教师数量明显增加,不同层级间的教师比例趋于平衡。建国初期,小学专任教师数量是初中专任教师数量的15倍之多,是高中专任教师数量的59倍,各级教师比例严重失调。改革开放后,初、高中教师比例失衡状况逐渐缓解。至2020年,我国小学、初中、高中教师总数比约为3:2:1,相比于建国初期的教师比更为合理。其次,女教师数量增长,男女教师占比更为均衡。新中国成立初(1953年)普通教育女教师占比16.17%,到1978年,女教师比例增至29.2%。[41]而到了2021年,女教师占比以达到60%[42-44],教师性别比趋于平衡。我国教师队伍在层次结构和性别结构等方面整体优化,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提供了人才支持。

(三)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显著提升

随着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学校对优质师资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专业发展日益成为教师群体的内在需要,教师教育专业化也成了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先后设置“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大批优秀教师相继涌现。各级学校教师学历水平也总体提升,1978年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本科毕业及以上”占比仅26.75%,[45-46]而2021年,中小学“本科毕业及以上”专任教师占比增至80.02%,其中研究生占比为5.68%。[47-49]在党的领导下,高学历人才渐次进入教育领域,教师队伍整体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在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同时,教师的待遇也在逐渐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经费要更多投向教师工资,提升教师生活质量保障,让所有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50]。至2019年我国教育财政投入已“连续八年保持在4%以上”[51],其中教师工资福利支出占比超过一半。教师工资行业排名也由20世纪80年代倒数三名跃升至第七。[52]在教育部发布2021工作要点中,明确了要巩固教育财政性投入占GDP4%的成果,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年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53],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教师。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教师的地位大幅提升,待遇明显改善。

(四)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理论,国际影响力空前增强

党领导我国教师教育于风雨中走过百年,在借鉴其他国家教师教经验的同时,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满足我国教育事业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需求。例如,北京师范大学依据“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4+2”教师教育模式,其毕业生受到各学校的一致好评。[54]东北师范大学也创造性地提出 “‘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教师教育模式”,并依托该模式在深圳等多地建立“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为我国教师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提供基地。[55]在党的领导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理论与模式相继涌现。在探索中国教育特色的道路上,我国教师教育逐渐从被动适应走向主动建构。

新时代,党和政府不仅致力于构建教师教育“中国特色”,也时刻关注并积极融入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教席,这宣告中国已经成为亚太地区教师教育的领衔者,这一身份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面认可。在未来国际教育的大舞台上,我国教师教育必定大有可为。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教师教育的历史经验

回顾以往,兴办教师教育已成绩斐然;憧憬明天,改革教师教育正乘风破浪。中国共产党领导教师教育走过的一百年历程,成长中伴随着阵痛,机遇中充满了考验。新世纪需要寻找教师教育新的立足点,高瞻远瞩方能运筹帷幄,建设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为国家和民族的教育事业发展作贡献。

(一)加强党对教师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推进改革作为教师教育发展的动力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56]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动力源泉,是引领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发展的行动指南,也是做好教师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它关乎教师教育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始终牢记历史使命、肩负现实担当,坚持将教师培养放在教育事业的首要位置,建立健全领导教师教育的制度规范与组织体系。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在教育系统贯彻治国理政新理念,领导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教师的教育理论判断能力与教育实践反思能力大幅提高,专业发展达到新水平。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对建党百年来教师教育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站在新起点上推动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遵循和根本指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坚持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引领,不断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才能发挥已有优势,补齐短板,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57]的优质教师队伍。

(二)坚持兴国必先强师,明确教师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下好教育的先手棋

教育之基,在于教师。教师教育既是培养教师的基本途径,又是发展高质量教育的重要举措。百年来,党始终将教师教育作为引领教育事业前进的第一动力。在革命根据地时期,党视教师为教育先导,开办各级独立师范院校;在建国初期,优先调整教育院系设置,部署教师教育发展支持体系;改革开放后,教师教育发展成了历次党代会与教育会议的重要议题;当前,我国更是将教师教育优先发展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坚持教师队伍建设资源优先、学科优先和待遇优先,让优质师资成为教育发展的基础支撑。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教师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质”“量”并进,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师资。党领导教师教育一百年的发展历程证明,只有遵循教育内部生长规律,坚持把教师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既积极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又灵活适度超越社会发展,实现教师教育保质提速,才能下好教育先手棋。

(三)坚持服务基础教育发展,把提升教师素质作为核心任务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58]基础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关键环节,也是实施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实现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党和政府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教师培训机制,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分级别、分专业进行培养,竭力造就具有民族复兴担当精神的“大国良师”,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充盈人力资源保障。在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下,我国对优质基础教育的需求,成了进一步推动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党和政府在实施基础素质教育的同时,开展教师素质教育,将教师素质提升作为教师教育的核心任务,把提升能力、终身学习作为教师素质教育的根本指南。在党领导的一百年中,我国教师教育为中小学培育了大批优质师资。实践证明,要实现教师教育优先发展,必须做好基础教育系统部署,坚持教师教育面向并直接服务于基础教育,保障教育基础建设和优质师资提供。

(四)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推动教师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突破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在国家建设基础教育的过程中,乡村教育质量是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短板,而教师是办好乡村教育的源头活水。一百年来,党始终坚定不移把乡村教师视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突破,作为促进乡村发展与国力提升的关键动力。为此,党中央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解决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调的问题。首先,党通过建立政府、高校与中小学三者协同的教师培养机制,创设中小学教师队伍培训基地,培育精良师资,增加城乡教师存量。其次,党不断完善偏远地区师资补充机制,通过教师和校长交流轮岗等制度,促进城乡、校际间优质师资共享,化解中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中小学教师资源失衡矛盾,为农村学校提供更多优质教师。正是由于党统筹规划教师资源,系统解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才基本实现了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协同优质发展。立足于新时代,农村教师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公平化过程中的短板,我们要坚定党中央的领导,以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落实党的各项教师教育政策,打造一批高质量教师队伍,弥合地区与学科间的教师结构失衡,推动教师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五)强化全社会尊师重教,切实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59],办好教育事业的关键在于教师。百年来,党和政府将教师队伍作为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在全社会营造贵师重道的良好风尚。首先,党中央积极调整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加大教育财政支出,优先保障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收入,通过健全教师工资“长效机制”与“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考核办法,建立起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坚实保障。其次,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教书育人楷模的先进事迹,让教师拥有了足够的胜任感、成就感与满足感,越来越多优秀人才愿意加入教育行业。实践表明,唯有提升教师的经济与社会地位,为全体教职工创设良好的发展平台,方能让教师安心执教、乐教善教,在教育岗位上为党和人民做出更大贡献。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要进一步引导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同时,狠抓教师教育质量,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增强教师职业内、外在吸引力,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

(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师道路

我国业已建成世界上规模空前的教育系统,正在开启加速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教师队伍的新纪元。发展教师教育既是全面贯彻落实党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队伍的根本保障。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足我国实际,“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60],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新时代“四有”好教师;将教师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事权、人权、财权“三权统一”;将人民满意度作为衡量教师教育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利用大数据开展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确保教师教育为人民服务。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逐渐适应本土化需求,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培养模式与评价机制,为其他国家的改革提供“中国方案”。站在建党一百年的历史节点上,总结党领导教师队伍建设的宝贵经验,展望教师教育未来发展趋势,要做到坚守中国本位,坚定教育自信,在中国特色优质教师教育发展道路上砥砺奋进。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