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形象
2022-03-18刘飞
刘 飞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 广东 广州 510053)
道德是人类特殊的实践精神样态,是人类的本质属性。在追求和实现善的生活过程中,人类不断塑造、确立和展现自身道德形象,可以说人类道德生活史就是一部人类道德形象史。道德形象是人类实现幸福的应有之义。它是人类积极向善、求善和行善的重要表征和依据,不断推动着人类追寻、实现“道德人”,致力于建构美好伦理生活。
一、形象与道德形象
“形象”一词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最早合用当为《尚书·说命》的疏注中:“使百官以所梦之形象”[1]364。其本意是人之相貌、物之形状。英文与“形象”含义相近的词不止一个,例如image,figure,identity等等,各词都具有多种含义,且其含义也不断发生演变。中文“形象”强调的是形象主体的外在表现形态,英文则着重于形象主体对客体所留下的评价或印象。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形象”含义都与“人们对主体的评价与印象”有关,“凡是具体的事物所产生的映像,我们都称之为形象”[2]2。
万物皆有形象,但只有人才能赋予形象以价值和意义。“不管是人之‘形象’,还是物之‘形象’,都离不开人的认知和塑造。”[3]序正因如此,从本质上而言,形象就是人们对主体对象由其内在特性所决定的外在表征的整体性评价和印象。
人类愈是注重形象的塑造和建构,形象对人类的作用愈显得重要。形象与人类的现实存在紧密相连。我们难以想象一个没有形象的对象。事实上,我们所认识的大多是“直观形象”对象,即能够被人们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具体客观对象,例如自然界的动植物。但也有一些人通过想象等方式加以改造和建构的形象对象,可以称为“抽象形象”或“间接性形象”。例如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些人物形象、影视作品中虚构的那些事物形象。
每个人都需要形象,但每个人形象又各不相同。我们难以想象一个没有形象的个人如何存在于社会之中。可现实中又不存在与某个人形象完全一模一样的人。所以,形象不仅能证明人是否现实存在,更能影响人能否现实存在。
道德形象是形象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是人类在一定条件下基于特有的道德认知和塑造能力对主体作出善恶评价或形成与善恶相关的印象。道德形象是形象世界中的一个特殊形态,因为它主要是以善恶维度为评价标准。正是因为人类的道德思维、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都会影响主体道德形象的形成,所以道德形象是这些影响要素通过人类感知功能对主体作用而形成的道德评价。当我们基于这些影响要素对主体作出善恶评价或形成与善恶相关的印象时,主体的道德形象就形成确立了。
二、道德形象与历史形象
“道德形象”往往与“历史形象”联系在一起,以至于人们常常会将两者混淆,甚至有时两个词互用,但从内涵而言,两者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历史形象是关于历史的形象。过去发生的事物以何种形式影响着人类生活,人类又是以何种形式记住和刻写这些历史,这都是历史形象的重要功能和价值。人类之所以能够记住漫长的历史,除了记忆能力之外,作为记忆载体的历史形象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对历史的需要,可以通过历史形象这一中介来实现;反之,我们对历史形象的需要,正体现着我们对历史的需要。历史正是以一幕幕历史形象不断形成、发展和丰富的。历史的建构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人类对历史形象的塑造和丰富过程。因而,每当我们追溯历史,首先映入脑海的是那些栩栩如生的历史形象,这些历史形象也串联起过去与现在,成为了历史必不可少的部分。
当然,历史并非仅仅是过去,历史形象也并不完全是历史过去真实的样子。因为“现实性之显示于我们面前就是历史性”[4]63,所以我们不能把历史形象完全等同于过去真实存在的人或物。历史形象是基于历史性塑造和丰富的,但并非凝固的、终结的,它是真实性与虚假性并存,是静态性与动态性共生,总之,它是可塑的。正因真实,历史形象才能证明历史客观存在的部分;正因掺杂或混杂虚假,历史形象又为当代人去丰富、建构历史形象提供了可能。当代人去研究和理解历史,让过去凝固的历史得以复活,但这种复活并非原封不动地、静态地重现,而是经过当代人加工,不断注入新的理解和认识,由此历史形象既能具体呈现出来,又会烙上时代的印记。例如,我们对中国古代某一人物的历史形象进行研究,不仅仅是去重复这一历史人物发生的那些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要探求这一人物的历史形象的形成演变过程。这样,才能让这一人物的历史形象既真实又立体。
从广义而言,道德形象是历史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形象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作为历史形象的重要内容,道德形象是由人类道德生活中的道德评价与道德印象构成。人类道德生活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方面。不管是从外延还是内涵而言,历史形象的概念都大于道德形象的概念。
人类道德生活史是人类历史的重要价值部分。它展现出人类求善向善的历史形象,但它也只是人类生活历史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包含道德形象的内容之外,历史形象还将人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等当中的形象内容纳入其中。历史形象追求历史价值的真,道德形象追求道德价值的真。历史形象以历史合理性为根基,道德形象以道德合理性为根基。具有历史合理性的存在不一定具有道德合理性,但历史形象会将它纳入其中;具有道德合理性的存在一定具有历史合理性,所以道德形象纳入的内容也会被历史形象所涵盖。
道德形象重塑着历史形象。历史形象的重要功能和价值就在于让人类能够记住和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形象的客观性也源于此。历史形象的典型性和生动性更会影响人类对历史形象的记忆程度与遗忘程度。而历史形象最为典型和生动的部分就体现在道德形象之中。但道德形象并非简单重现历史形象,而是通过人类道德认知和塑造加工,经过不断去粗取精,建构出一种新形象。由于道德形象经过人类有目的的取舍加工,它就有助于自身被人类所记忆和传承,这也反过来影响着历史形象的客观性,从而重塑了历史形象。例如,曹操历史形象的确立就与其道德形象的形成相互影响。曹操在汉末到西晋时期主要表现为“英雄”的正面形象,但到东晋时期逐渐演变为“奸贼”形象,尤其在南宋之后,以蜀汉为正统,以魏为篡逆,曹操的历史形象变成“汉贼”的道德形象。所以,曹操历史形象的传播、成形受到其道德形象确立的影响,进而让人们产生了曹操的道德形象就等同于其历史形象的错觉。这证明了道德形象对历史形象传播、成形、确立的重要影响。
三、道德形象与文化形象
“文化形象”是当今热门词汇。在界定了“道德形象”与“历史形象”之后,我们有必要区分“道德形象”与“文化形象”,这有助于对“道德形象”作出更为深入、全面的理解。道德是文化的核心,道德形象是文化形象的灵魂。所以当我们谈论“道德形象”时,往往也是在谈论某种“文化形象”。
文化形象是关于文化的形象。由于“文化”本身含义非常广泛,关于“文化形象”的含义也是广泛的。从学科角度而言,有文学的“文化形象”、传播学的“文化形象”、历史学的“文化形象”等等。从一定程度上,人类文明中的任何形象都可以归于文化形象之类。因而,文化形象就与历史形象有了某种重叠的可能。可我们用“文化”来限定“形象”时,文化形象本身就与历史形象有了不同。历史形象强调从时间上界定,而文化形象则着重从文化层面去区分。既然是从文化层面规定文化形象的内容,那么文化的本质是什么便需要有所明确。
其实,文化的本质与人的本质问题密不可分。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5]42,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活动。人运用各种不同的符号创造了各种不同文化,例如神话、宗教、语言和艺术等等。因此,人是文化的动物。这一理论路径为我们理解文化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研究思路。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着人。文化给予人最为本质的内容就是人的精神世界。虽然人类创造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也是文化传播延续的必要的稳定载体,但精神文化才更为根本地体现文化的深层内涵。所以,精神文化是文化生命力的核心。正因如此,文化的力量才能穿越时间的长河不断给人类文明以生机和活力。文化形象也是这样。例如,关羽是三国时期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经过《三国演义》和历代帝王的不断塑造、建构,关羽这一历史形象已经成为了中国古代传统“忠义”的形象代表,也就是说,关羽是代表着中国古代传统“忠义”的文化形象。
道德形象是文化形象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道德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灵魂,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核心内容。如果说文化形象的本质是对人类精神形象的展现,文化形象是关于人类精神文化的形象,那么,道德形象就是关于人类道德精神世界的形象,其本质是对人类道德精神形象的展现。例如,关羽作为古代“忠义”的道德形象代表,其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忠义”道德的理想人格形象,同时也传播着中国古代社会“忠义”道德的文化传统。因此,作为文化形象的灵魂,道德形象也是文化形象的核心内容。同时,作为一种文化形象,道德形象也需要一个外部化稳定的符号载体系统,例如建筑、音乐、舞蹈、文字、语言等等。另外,道德形象能够作为一种道德文化传统在一代代人之间不断形成、塑造和传播,同时具有稳定的、确定的表现形式和特有的内在规定性。它是人类道德生活与人类认知塑造能力相结合的产物。所以,道德形象展现出人类道德的生命力,并让自身始终处于与时俱进、勃勃生机之中。
文化形象是历史形象的精华部分,道德形象是文化形象的灵魂。历史形象、文化形象和道德形象是相互联系但外延不同的三个概念。从广义而言,历史形象外延最大,它涵盖了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因为人类已经发生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归于历史。文化形象外延居于历史形象与道德形象外延范围之间,它主要涉及人类精神世界内容,所以任何文化现象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产物。道德形象外延最小,它主要包含人类道德生活内容,充分体现了人类道德精神。正因如此,从道德形象就可以看到文化形象,更可以找到历史形象。但历史形象只有经过长时间积累和文化深层积淀才能转换为文化形象,而文化形象中只有那些与人类的道德思维、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相关的内容才能逐渐形成道德形象。总之,文化形象是对人类精神生活塑造的产物,道德形象主要是对人类道德生活的展现。
四、道德形象与道德文化传统
稳固性和延续性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特征。文化传统不可能短时间成形,它需要长时间积累;但它的内容又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迁而改变,剔除不合时宜的,增加时代特色的,注入新血液、焕发新活力,由此层层累积、持续更新转换,时间愈久,文化传统愈厚,其内容也愈丰富。所以,文化传统不仅有一套稳固的符号体系,而且还有自身稳固延续的意义价值体系。
道德价值是文化的核心价值,道德文化传统是文化传统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6]139。道德形象是道德文化传统的展现者,它将人类道德生活通过各式各样的符号载体展现出来,从而为道德文化传统的稳固延续提供必要而充分的工具。任何一种道德文化传统都需要一定的道德形象为载体和形式外化为具体性、生活性的传承延续机制。道德形象也深刻影响着道德文化传统的稳固延续。道德形象越是典型生动、越是个性鲜明,它就越易于被人们所记住,就越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道德生活,从而也让道德文化传统越容易延续和稳固。同时,道德形象也是道德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道德形象的道德文化传统的存在。丰富的道德形象本身就证明了道德文化传统自身的丰富。正因如此,每一个重视道德文化传统稳固延续的社会都会重视对自身道德形象的塑造和建构。没有道德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如何长久存在延续;没有道德形象,我们又很难想象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如何长久稳固延续自身道德文化传统。例如,曹操、关羽、秦桧等人物作为一种道德形象,他们就不仅仅是个人形象的展现,更代表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实践,进而被人们传播、传承。所以,他们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象,更是一种道德传统的集中体现。
道德文化传统决定了道德形象的形成与确立。首先,道德文化传统决定了道德形象的具体内容。虽然道德形象是道德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但并非所有道德文化传统内容都能塑造成各种道德形象。换而言之,道德形象的内容肯定是道德文化传统的内容,而道德文化传统的内容并不一定能够纳入到道德形象之中。之所以如此,就在于道德文化传统具有系统的过滤机制,只有经过过滤机制之后留存的内容才有可能进入道德形象中。这也是为什么道德形象能够作为重要中介,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如果把道德文化传统中的内容不加选择纳入到道德形象之中,那么即便塑造出某种道德形象,它的生命力也不会持久,且得不到人们广泛认可和接受,甚至会造成人们道德观念的混乱和社会伦理的无序,这必将反过来影响道德文化传统自身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其次,道德文化传统决定了道德形象的影响范围。由于地域环境和文化传统不同,即便都具有过滤机制,不同社会的道德文化传统也不尽相同。这既决定了能够塑造成什么样的道德形象,也决定了塑造出的道德形象能够影响的时空范围。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对同一道德形象,不同社会的人会给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这也是跨文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正因为这样,在某种场合中,一种道德文化传统可以用具有象征性和代表性的道德形象来代替。
道德形象一旦形成确立就具有自身独特性。人们在塑造道德形象时,肯定要以其真实原型为参照,但又不能完全模仿复制,而会增加新的道德内容,甚至这些内容是人们想象虚构的产物。总之,道德形象总会与真实原型具有一定相似性,可又会带有自身独有的内容,这就是道德形象在内容上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与道德文化传统的真实内容相比而言所具有的。除了具有独特的内容,相比于其他道德文化传统,道德形象对人类影响机制也具有独特性。例如道德规范是对人们行为的外在约束,道德观念是对人们思想的内在影响。而道德形象则是通过具象化手段把道德观念灌输到人们头脑中,直接影响人们的道德思维、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这使道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达到一种客观性与主体性、无形与有形相统一。且一旦人们认同和接受了道德形象,将会对人们的道德思维、道德观念、道德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总之,道德文化传统决定着道德形象的生命力,道德形象影响着道德文化传统的稳固与延续。
综上所述,道德文化传统决定着道德形象的生命力,道德形象影响着道德文化传统的稳固与延续。
五、个体道德形象与集体道德形象
从类型学对道德形象进行划分,道德形象有两种分类方式:
第一种是就道德词性进行划分。这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当“道德”作为名词时,道德形象只是一个单一名称,也就只是其自身一个种类;二是当“道德”作为形容词时,道德形象分为两个种类。如果“道德”是一个名词,那么“道德形象”所强调的是作为一种特殊形象种类的道德形象。换而言之,作为名词的前面的“道德”二字并不对“形象”作出某种道德性质方面规定。道德形象仅仅陈述一个事实:有一种形象可以称之为“道德形象”。因此,当“道德”作为名词限定“形象”时,“道德形象”是一个价值中立的概念。如果“道德”是一个形容词,那么“道德形象”就有了不同道德性质区分的规定。它就包含了人类道德价值、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要素。由此,当“道德”作为形容词来限定“形象”时,就有“道德的形象”和“不道德的形象”。“道德的形象”和“不道德的形象”这两个概念,只有当人类运用道德认知和塑造能力对主体进行道德评价或形成道德印象时才会使用。“道德的形象”是合道德的形象,“不道德的形象”是不合道德的形象。在道德形象领域,人类应该把哪些主体塑造建构成道德的形象,又把哪些主体塑造界定为不道德的形象,这就不仅仅是一个能力问题,更是一个道德问题。人类不能因求善行善而回避和遮掩道德上的恶。所以,道德形象不仅包含了善的形象,也涉及了恶的形象。
第二种是从道德主体角度进行划分。一般而言,道德形象可以分为个体道德形象和集体道德形象。这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道德形象概念。
个体道德形象是关于个体的道德形象,它是个体形象的核心内容。个体道德形象是衡量个体道德水平的重要尺度。首先,个体道德形象是个体道德品质外化的重要形式。如果我们要称赞某人勇敢,那么肯定是由于某人做出勇敢行为,表现出勇敢形象,所以,我们才能称赞某人勇敢。这里的勇敢既是主体的道德品质,也是主体的道德形象。因为从主体而言,道德形象是个体道德品质外化为某种道德表现而呈现给人们的现实状态,一个人如果没有某种道德品质,就不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也就不会有相应的道德形象。其次,个体道德形象是个体道德的重要内容。虽然个体道德形象是个体道德品质外化的结果,但个体道德形象形成确立后就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是相对于个体道德品质而言的。也正是如此,人们往往把个体道德形象等同于个体道德品质。例如,人们认为一个具有诚实守信形象的人就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在一定条件下,个体道德形象就是个体道德的同义词。
所以,个体道德形象是衡量个体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准。人类文化中那些受人敬仰尊崇的先贤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光辉道德形象的典范。通过道德修养,个体不断与理想道德人格趋近,从而达到一定道德境界。道德修养水平可以从主体自我进行评价,但绝不能忽视他者评价,且他者评价是衡量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准,而个体道德形象是他者评价的直接结果。人们通过对个体进行善恶的评价或形成的善恶相关印象所确立的道德形象,直接反映着其道德修养水平。一般而言,道德修养水平越高,个体道德形象越好,反之亦然。
任何形象都无法完整真实呈现主体内在特性,个体道德形象也是如此。通过个体道德行为,人们才能认识和评价个体,从而形成相应道德形象。即使道德行为能够反映个体目的和意图,人们得出的道德评价也会因人而异。由此,个体道德形象能呈现出被人们所认知和理解的道德内容,一旦涉及个体道德心理层面,人们就无法准确地把握。如果个体目的和意图与其实际道德行为不相符,尤其为恶的目的和动机做出掩盖性的道德行为,不明就里的人们给予的是个体良好道德评价,个体就具有了“良好道德形象”。这就产生了道德伪善问题。道德伪善是指主体在道德的面具下实现不道德的目的。个体道德形象之所以会存在道德伪善问题,是因为人们往往把个体道德行为效果视为个体真实目的所产生的结果,从而导致个体真实目的与实际人们判断的个体行为目的存在巨大反差。所以,个体道德形象一旦崩塌,个体就难以再塑造成原有的道德形象,即便被人们所接受,也无法产生原有道德形象所具有的实际效果。
当然,个体道德形象只是人类道德形象的一种,除此之外人类还存在集体道德形象。集体道德形象是关于集体的道德形象。集体不同,其道德形象也会有所不同。例如政党有政党的道德形象,国家有国家的道德形象,企业有企业的道德形象,等等。虽然集体是由不同个体组成,但集体道德形象并非不同个体道德形象简单相加的结果。因为个体道德形象是由个体道德表现被人们进行道德评价所产生的,它是个体道德行为的结果。集体道德形象也需要经过个体道德行为才能产生,但并不是个体任何道德行为都与集体道德形象相关,只有那些作为集体成员并被集体其他成员所认可的行为表现才能归于集体道德形象内容之中。如同集体会对个体的成员资格进行审查一样,集体也会对个体道德表现和行为进行审查,这既有助于集体形成良好的道德形象,也能够约束个体道德行为,最大程度上避免个体道德形象对集体道德形象的负面影响。
集体道德形象是人们对集体的道德表现进行道德评价的产物。当个体按照集体要求或作为集体成员进行道德表现时,人们往往就会把个体道德行为与集体道德行为直接联系起来,且在对个体进行道德评价的同时也对集体进行某种道德评价,从而产生了与集体道德形象相关的内容。但这些内容要经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某种程度上相互认同或共识后,集体道德形象才会真正形成并被人们接受。不可否认的是,同样一个集体,其道德形象会因集体和个体的不同而不同,甚至会产生巨大反差。这主要是由于地域和文化价值差异所造成的,也有评价主体主观影响。相比于对个体道德形象形成塑造的影响,社会舆论和媒体传播对集体道德形象形成塑造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更为明显。
集体道德形象影响着个体道德形象的塑造。由于道德形象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集体道德形象一旦形成,人们就不自觉地把对个体道德评价置于集体道德形象之中进行,从而塑造着个体道德形象。而个体成为集体成员后,应遵守集体道德要求,承担维护和提升集体道德形象的道德责任,这就促使个体道德形象与集体道德形象具有一定相似性和共通性。例如,中国共产党作为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道德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维护和提升中国共产党的道德形象也成为了每个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义务,由此促使着中国共产党人塑造自身符合党派道德形象要求的个体道德形象。所以,从集体而言,集体道德形象一旦形成,集体必须要通过各种方式把集体道德形象融入到成员的道德生活中,使集体道德形象成为其成员道德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增强集体凝聚力和感召力。
总之,道德形象是人类道德生活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表现着人类的道德认知、道德思维、道德情感等道德属性,更成为了确证人类自身精神实存的重要依据和载体。道德形象是历史形象中最为鲜活的,是文化形象中最核心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道德形象对人们越来越重要,人们也开始注重塑造自身道德形象。我们难以想象离开了道德形象,人类如何能让道德文化传统稳定持久地传播延续。个体道德形象展示着人类个体道德生活的日常,集体道德形象则见证了集体道德生活的变迁。道德形象对个体和集体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