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究

2022-03-18王调过

读写算(中) 2022年8期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活动数学

王调过

(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韩店学区试雨小学,甘肃 平凉 744609)

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往往过于注重智力教育,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体育教育等,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活动融入事实上的生活里,促进学生的活动,同时覆盖教学的目标,促使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知识的应用价值,这正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之一。因此,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寻找知识与生活的平衡点,有效提高数学课堂质量和效率。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小学生的年龄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阶段。因此,在设置数学教学任务时,教师应该从学生们的角度出发,以便于更容易展开生活中常见事物的导论教学,进一步激发以及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理解图形”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现一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如水杯、篮球、魔方等物品,让学生进行详细观察,然后用“我们都知道这些物品,它们的不同形状是什么?”的问题为教学铺平道路,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事物的欲望和好奇心,进而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全身心地学习中。

在教育过程中,对小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作为教师的首要教学目标。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的内容是一种必然趋势。教师可以通过巩固小学生的混合作业实践,暂时“放弃”传统作业本,通过充满生命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熟练程度。例如,教师可以比较“商店”,让学生在“卖家”和“买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因此,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白银商品交易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而加强基础知识的培养和科学素养水平,解决实际问题。

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越来越关注如何科学有效地将生活融入数学教学中。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及时转变灵活的教学观念,以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基础,创造更加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环境。教师在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认知和研究方向时,可以以一些制作的动画为媒介。例如,鸟站在树上,所以鸟在树下;桥建在河上,所以在河上等等。

二、将全面发展的教学观与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从对主题的关注到对学生的关注,就是对学生情感的关注要加强,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文本的情感理解更加丰富,也可以让其产生共鸣。

以编写的人民教育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此教材在进行内容的选择时就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可能会遇到的数学问题或数学思维进行编写,以便于对孩子数学实际化的认识和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需要教师树立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教育的目的就要为了培养全面人才,也为了让其能与学科产生共鸣,就需要将全面发展的教学观与学科教学的内容相结合。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将生活全方位融入学习中,也就是形成生活化的教学。

以人民教育版一年级第一册《认识钟表》为例。本课程的课程目标有三个:第一,能够理解钟表上的整点和半点;第二,知道分针和时针与时间的关系;第三,让孩子了解钟表的功能。确定课程目标后就需要教师思考如何在生活化教学中实现课程目标。首先,为了认识钟表的时刻可以提前让孩子在家里观察做某件具体的事情时,家里的钟表在每个整点和半点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然后在课堂上找出几位小朋友用画画的方式或者语言描述进行表达。其次,想要让学生知道时针和分针的区别,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时针和分针加深理解。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教学活动分组举办一场简易“问答比赛”。先找两位学生作为裁判根据各组用做好的时针和分针演示出比赛开始到结束的时间长短判定胜负。最后,引导学生说出使用钟表可以做什么事情。教师在组织该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立足于教材制定相关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既能通过动手制作时针和分针来增加趣味动手能力,也可以在观察中将课本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之中。

三、将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互动交流共同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继续发展,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创建上下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组织学生实际操作实验,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汇总、推理验证等,使教学活动变成一个有效的教学。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运用互动策略,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作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把互动策略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让同学们在教室中学会到社会知识,提升同学们的互动有效性,以此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论述:

(一)让学生有一定的知情权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影响下,许多教师仍然没有改变过去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主导课堂,不允许学生反驳他们的观点。学生们把教师的话当作圣旨执行,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在新课程背景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例如,在“角度测量”课上,教师创造了一个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在哪些角度站着看黑板最清楚”,教师真正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把“知情权”还给了学生。学生发现,根据他们现有的生活经验,影响倾向的关键因素是角度的大小。然后,教师利用量角器找角、画角、测角等一系列教学活动,通过教师循序渐进地指导,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中心点”“0 度刻度线”和“内外圆刻度”,知道怎么测量,最后教师在练习部分提出了一系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有多高?椅背的倾斜有多合适”等,这将学生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历了一个观察、发现、探索的过程,最终尝到了胜利的果实。事实证明,角度的测量是如此美妙,如此重要和实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还学会了探索的方法,而不是死板地学习教师的讲解和记忆。这样可以让课堂学习活动真正成为“授之以渔”的有效互动的过程。

(二)为做数学创造环境

为营造“做数学”的环境,教师应努力在课堂上营造探究和提问的学习氛围。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被邀请“做数学”。问题可以由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一步地努力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自然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例如,在教授《复合折线统计图》时,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发现只有根据数据才能做出判断,然后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将零散数据填入学习列表”,然后要求小组“做数学”比较“三人画三图”与“三人画一图”教学活动,学生自主发现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清晰地对数据进行比较。学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明白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正所谓:教学“无痕”,精彩“有痕”。

(三)有一个好的问题设计

在互动教学中,提问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还应注意,提出的问题不应过于笼统,也不应针对性强。问题要指出清楚,触及本质,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跳跃和触及。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提出不同的问题,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该提出一些基本的问题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有提问的自由,把他们从不敢提问中解放出来”。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提升到“允许、容忍和同情”的状态。利用好形势,深入分析挖掘学生蕴藏的巨大潜力,把学生的追求、期望和创新欲望放在广阔的学习舞台上,在相互影响、激励和激励下,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消除困惑,解决问题,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中得到有效的需求,从而达到发展的目的。

例如,在“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分母不同怎么办?2.通分的目的是什么?3.它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联系?这三个问题把这堂课的重点、难点、算理、算法以及隐藏的数学思想都一一解决了。如在教授《复式折线分析统计图》一课时,教师提出“如果这幅图带回家给家长看,他们可以知道自己今天这节课讲的什么内容吗?”“横轴上的数和纵轴上的数表示的是什么?”“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刚刚你们根据总数和平均数选乙去,此时此刻你们又有什么新的决3、它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有什么联系?”这四个问题把这堂课的重点、难点、算理、算法以及隐藏的数学思想都一一解决了。比如在学习《复式折线分析统计图》这一课程时,教师提问:“如果将这幅统计图带回家给父母看,他们会知道自己今天这节课主要讲的是什么吗?”“纵轴的数字和横轴上的数字分别表示的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是什么么?”“刚刚你们根据总数和平均数选乙去,此时此刻你们又有什么新的决定?”这些问题设计的指向都非常明确,透过本质,引起学生思考,给予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机会。由此可见,在促进师生互动方面这些方法是极其有效的。

四、将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与课后拓展相结合

(一)设置开放性题目,对思想延伸

拓展性练习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因此学生必须“先跳后摘”。所以有余力学习的学生会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强烈愿望,并感到别人没有想到这一点,由于想到这一点,便对学习产生了更多的热情与兴趣。这个练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围绕教学内容优化设计的,因此它对于学生来说匹配性更高。学生在练习与学习的过程中,应学会举一反三,借助其他同学的想法结合教师的教授,调动自己的思考融入学习的探索过程。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内在智能,从各个方面寻找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练习中,学生们会变得更聪明,更有弹性,更有能力,不再拘泥于固有观念。例如在教授《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设置了一项训练,让同学们自由地说出“32842051875”等四个数字。把教师提问和学生们对以前问题的处理方法转变为让学生互相提问并解决问题。这些条件、问题、方法的开放性,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用错误的另一层面来教育学生

教师要正确对待和解决学生的矛盾,熟练且有效地解决问题,并逐渐对数学资源库开发,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情态度和人生价值观。比如,在教学“分配律”时,教师先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家玩具工厂要加工一批玩具,总数为300 件,一名工人甲一天要处理五件,另一个工人乙一天要处理六件,如果A和B 两个人一起工作,几天就能把这件事做完?请用公式来表示。以下公式300÷5+300÷6、300÷(5+6),你觉得哪一个是对的?”所有的学生都觉得两种答案都是对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急着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们将两个公式的答案都写出来,然后在小组里互相交流,得出结论。最后,学生们不但发现了300÷5+300÷6 是错的,而且还发现了300÷5+300÷6 和300÷(5+6)是不能利用分配率进行相互之间的转化的。在案例中,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失误时,并没有立刻指出问题所在,反而引导他们回答问题,让他们发现问题的前后矛盾,然后再从正面和负面的角度分析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增强他们的自主性和解题能力,使所学的知识能够得到巩固和扩展,而印象则更深刻。

五、结语

在如今新课标的教学规模改革之下,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已经不再满足于现如今教学的需要,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加深对生活化元素的融合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以及教育潮流。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的讲授过程中,以灵活的方式对实际生活进行关联,进而切实达到把生活和数学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猜你喜欢

新课程教学活动数学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