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视角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略

2022-03-18梁国利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人才观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

梁国利,陈 涵

(1. 沈阳化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沈阳 110142;2. 沈阳化工大学 人文与艺术学院,沈阳 110142)

人才队伍建设是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的基础,是专业内涵发展的核心。当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总体水平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社会需求极不适应。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建设一支强大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发展现状

1.1 职业发展与专业发展

1.1.1 社会工作职业发展现状

社会工作学科起源于西方,20世纪50年代引入我国。1987年,民政部邀请社会学领域知名学者、社会工作方向专家以及原国家教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会议(史称马甸会议),决定恢复中断多年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此次会议“重新确认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地位,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中国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新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开端”[1]。自此,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在我国开始起步。此后,随着我国各级政府各种支持政策的陆续出台,社会工作学科和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才培养获得了较快发展。社会工作职业对社会稳定与和谐、人民安居乐业贡献突出,尤其在面向基层、面向特殊群体的理论研究和服务实践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专业性的社会工作者成为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专业性强、覆盖面广、工作深入、潜力巨大、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建设正进入重要时期,建立理论基础深厚、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队伍对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尤为重要。

近年来,我国已初步完成了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先后出台的一系列文件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2006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2]自此,各级党政机关的重要任务中,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被摆在前位,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受到高度重视,社会工作者迎来良好的发展契机。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中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升为与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相并列的第六支主体人才地位,确定了此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培养规模,明确规定了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办法和措施。同年通过的《关于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发挥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强调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2011年《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这是关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第一个系统性、科学性、全面性的指导性文件,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作用。2016年《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人才激励保障的意见》对社会工作岗位发掘和人才激励制度做出大幅调整,给予社会工作从业者极大的安全感和激励性。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地方性的配套社会工作政策相继出台并逐步实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社会工作职业已被列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18年3月,《高级社会工作师评价办法》制定并实施,《办法》确立了社会工作从业者职业水平测试的初、中、高三级评价体系。到2020年底,已有53.3万人取得了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资格证书,全国社会工作从业者总数达到149万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达44万多个,相关服务机构增至1.3万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室、站)约6.4万个[3]。国家相关文件和鼓励政策使社会工作从业者在国家专业技术领域中有了确定的职业地位和专门的就业保障。民政部门应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主体设置技术岗位,县级以上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以及社区矫正机构、基层司法所、监狱、强制戒毒机构应当设置社会工作专业技术岗位,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社区矫正人员、服刑的罪犯、强制戒毒人员提供专业服务。各级人民政府综合治理、教育、公安、司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健康等相关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和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应当根据各自领域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人员结构等因素逐步设置社会工作专业技术岗位[4]。随着专职岗位的设置、专门机构的增多,社会工作就业机会逐渐增多,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1.2 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分为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级教育。高等院校是开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育专职社会工作者的主要阵地。民政部资料显示,截止到2019年,有82所学校开展社会工作专科教育,348所高校招收本科学生。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统计数据表明,到2020年,社会工作硕士(MSW)招生单位达到155所,17所高校已具备社会工作专业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资格[5]。目前,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比率达到30%,从事相关工作的占每年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总数的20%[6],就业率相较前些年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教育教学上,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遵循现代教育理念,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创新性人才培养。在课程建设上,一些高校理论课扎实精炼,专业实习课比重较大,倾向于培养更多实用性实践型人才。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已被社会大众广泛接受,社会的认可有利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壮大和整体素质的稳步提升。

1.2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难题

1.2.1 支持政策落实不力

尽管国家针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设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在具体执行时,一些部门和单位重视程度不够、落实不力,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一是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少,发展性资金短缺、专业运行资金紧张,社会工作人才无法得到相应的培训和锻炼。二是社会工作机构规模小,资源链接能力不强,正常运行存在一定困难,服务质量也难以获得持续提高,很难与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等紧密联系,无法发挥应有功能。三是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不足,岗位招聘时没有明确规定从业者须具备相关专业背景,且现有社会工作岗位存在职责不清、权责不明现象,严重影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1.2.2 过度追求片面发展

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不仅要把物质文明作为衡量指标,还要把文化、环境、医疗、教育、人民的幸福感等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作为评价标准。但是,一定数量的官员依然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评价实绩的唯一依据,只关注“物质”富强,而忽视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以及“民主、文明、和谐”等方面的社会生活需求,错误地认为“人民经济生活得到满足就是一切得到满足”,导致人们对社会工作等服务行业产生的社会效益出现认知偏差,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的认可度不高,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多,人才培养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受到很多限制。

1.2.3 激励机制尚待完善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的系列文件和实施的政策措施都体现出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如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工作者给予福利津贴、鼓励各类人才加入到社会工作专业队伍建设中等。但由于很多政策没有落到实处,人才引进的优厚待遇并没有面向全体社会工作者,没有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者并没有相关的福利待遇,社会工作者还没有真正享受到政策带来的福利与保障。社会工作从业者薪资水平低,基本福利待遇更是无从说起,职业吸引力较弱,无法形成对从业者的有效激励。

1.2.4 专业教育存在缺陷

当前,高校专业教育存在两个极端:一是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理论课程与实务课程不匹配,实习训练课程少,课程设置出现很大随意性且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二是一些学校虽然实习训练频繁,但重复性操作较多,创造性内容较少,老师指导缺少章法,学生得不到有效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很难得到真正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认知水平也难有提高。教师的专业背景和教育教学水平对专业建设有直接影响。调查表明,在中国320多所开展社会工作教育的大学中,65.5%的教师曾主修社会工作、社会学或心理学,16.4%的教师主修管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4.6%的教师主修哲学、历史和其他人文学科,4.6%的教师主修其他学科[7]。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对于专业知识、价值伦理等方面有时难以达成共识,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也没有统一标准,这些对专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导致人才队伍建设缓慢。

2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才的根本观点和基本看法。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鲜明、集中、系统的表达[8],是对关于人才问题的全面阐释和系统回答。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以人学的角度为出发点,研究不同历史阶段的人才,对其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人才的本质和科学的人才发展与培养规律[9]。在我国,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主要体现为中国共产党的人才观、社会主义国家人才观。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家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过程中,传承巩固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精髓,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内涵,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同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成为指导我国新时代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核心理论。

2.1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指明了人才培养方向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核心理论。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系统论的角度制定指导性文件,形成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完整体系。《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指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10]。这一概念厘定了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职责范围。《意见》指出了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目标任务、教育培训、岗位开发、人才使用、工作评价、表彰激励等方面的内涵、方法、要求和措施。二是从方法论的角度指导人才资源的规划和工作制度的完善。在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指导下,国家针对社会工作相继通过并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文件。这些文件正逐步完善社会工作的人才资源规划与制度建设,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制度框架和机制流程。三是从政治论的角度表明社会工作专业和社会工作者是与人民利益相结合,奉行以人为本的科学思想。社会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专业,以保障人民利益和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以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指导建设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更符合人民和社会的需要,更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2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确立了人才培养标准

马克思强调,所有历史活动都是“人民的事业” “历史只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11]人是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进化而来的深具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宝贵财富,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人在社会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推动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影响着社会和谐与稳定。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中的“人才”,在某些方面有着过人之处,在生产创造中发挥独特作用,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促进作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主张将人民的利益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石,这与以人为本的社会工作理念是一致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人才培养标准。同时,社会工作秉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理念,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专业服务和帮助,以此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人为本在其中的根本含义是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要“以人为本”,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更是能将“以人为本”理念和标准体现和贯穿于社会工作中的专业人才队伍。

2.3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明确了人才培养路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也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实践中丰富与发展。因此,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必须立足实践。社会工作在实践活动中发展新的思想,这些新思想用来促进整个社会实践的发展与专业的进步,进而推动整个人才队伍的壮大。社会工作是与人相联系的职业,与服务对象的沟通技巧和工作方法随着时代的进步也需要不断改进。对于专业能力和技巧的发展,要立足于与服务对象的活动和交往中,与服务对象的交流、交往过程就是社会实践。培养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建设专业的社会工作队伍,是新形势下人才实践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对社会工作服务实践需求的必然结果。在实践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有利于培养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有利于构建中国特色的人才发展机制,有利于科学合理地配置人才培养资源,让社会上不同层面的群体均享受国家给予的相应福利待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在实际工作和社会实践中丰富马克思主义人才观。

3 在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指导下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3.1 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才观

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是关于人才的基本看法和观点,这些“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有顺应时代发展的优秀品质和特殊能力,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发挥巨大的优势和领军作用,以此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12]。以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指导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社会工作本土化、中国化的根本原则和重要体现。从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角度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1 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进步都是由于各级各类人才的坚定主导与不懈推动。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认为,人才是所有社会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人才是第一资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国家领导人相继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等人才观与人才发展战略,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和投入,社会工作人才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3.1.2 践行学用结合的育人理念

人只有同时拥有知识素养和实践能力,才能被称之为人才。到2020年,社会工作硕士(MSW)的招生单位达到了155所,这些高校每年为社会输送一大批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社会工作者。人才开发、培养的目的就是在于使用,因此,要树立学用结合的育人理念,依托教育实践机构、科研培养基地、各种学术交流平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以致用,推动实践型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3.1.3 树立并践行优势视角理念

我国人口众多,有先天的人口资源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要把这些优势和潜力转变为现实的、可使用的人才资源,使其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就要做好人才尤其是社会工作人才的开发与培育工作。另外,社会工作不是谁都能干、都能干好的职业,必须要让位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只有这些专业人才才具有知识优势、技能优势和专业优势,才能践行社会工作理念,遵守社会工作规则,发挥社会工作优势,才能真正以人为本、助人自助。

3.1.4 树立资源整合的观念

人才培养从来就不是学校能够独自完成的任务,在需求导向理念指导与学用结合趋势下,必须整合内外、政企、上下和专职的研究平台与实践机构的资源,联合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社会工作队伍。社会工作者缺乏专业知识就要加强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以课堂、实习和学术研究为载体,充分挖掘资源[13]。面对社会工作人才缺乏、社会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技能不足、学校培养的人才实践能力偏弱的情况,应采取“培养+培训、专职+兼职、学习+机构”的资源整合模式,拓宽培养方式,加大培养力度。

3.2 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必须抓住关键点

3.2.1 做好规划,提前布局

人才培养需要超前规划,队伍建设必须提前布局。要深入研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要点、特点、主要任务、发展趋势和未来需求,进行科学预判,以超前的思维及早规划、预先培养。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并进行了社会工作人才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央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相继颁布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开发社会工作人才资源,调整社会工作人才结构,加大资金投入,有序开展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需继续深入推进和强化。

3.2.2 抓住重点,建好队伍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为推动和谐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应面向培养缓解基层社会矛盾、解决具体社会问题的紧缺型人才。就当前我国社会情况来看,培养一支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熟练、应变能力强、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对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文明社会的进步意义重大。

3.2.3 推进改革,抓好创新

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改革创新工作,激发社会工作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社会工作人才发展活力来源于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明确从业人员的权利义务、工资待遇、社会保障方面的权益,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公众形象,使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稳定性得到有效保障。政府、市场、社会、个人共同努力,更新传统思维,改革老旧做法,创新工作模式,打破限制人才队伍建设的屏障,形成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良好环境。

3.2.4 注重本土化,对标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人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化流动越来越频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人才战略,给我国人才提供了便利的出国学习机会和途径,同时吸引留学人才回国创新创业,也吸引越来越多其他国家的人才来我国寻求发展机会。对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来说,既要根据我国国情,发展适合我国本土化的工作方法与实践路径,同时还要善于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成熟模式,积极推动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3.3 针对存在的问题,破解建设难题

3.3.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人才队伍建设,政府支持是基础,政策落实是关键。只有政府大力支持,政策才能落实。首先,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有了充足的资金,社会工作者才可以得到培训和锻炼,社会工作机构方能够进行正常的工作和运转,政府购买服务质量才能得到提高。其次,加大政府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制度以及落实政策与措施的力度。近年来,资格认证、注册管理、行业规范、专家评审等制度相继出台并陆续实施,为人才的建设培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但是支持与配套政策落实的力度和深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政策的效应还需进一步彰显。再次,政府部门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并制定系统、严格的岗位就职标准与上岗专业条件,为社会工作人才就业提供更多的渠道,为专业人才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

3.3.2 破解民生工作难题

社会工作的目标指向就是民生工作。民生工作是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基本权益保护以及与民众生活相关的各种工作。实打实的民生工作是政府的核心工作。因此,在人才培养上,既要注重理论素养,更要注重实践能力。要修正“理论能力强,动手能力弱”的培养方法,改变培养观念,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实践型人才,加大实习实践培训的比重。在社会发展上,既要注重经济繁荣,更要做好民生工作。面向儿童、青少年、妇女、老人、残疾人等群体,嵌入民政、劳动、企业、医院、社会政策、社会保障等领域,全面覆盖群众生活,注重提高质量与基本保障结合,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全面发展。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公众正确认识社会工作做出的专业贡献、产生的社会效益,提高社会公众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从而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

3.3.3 完善落实激励机制

合理的薪酬和奖励制度是社会工作者工作前进的动力。对于在政府部门中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人员,要结合具体情况和部门标准来确定社会工作薪酬、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对于在社会组织或机构中的社会工作者,为鼓励专业发展,社会工作最低工资标准可以适当高于其他行业,高出的部分需要政府的财政补助[14]。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专业人才选拔、培训、考核、录用、晋升和评价制度与体系,积极吸收业务能力强、思想素质好的社会人才从事社会工作行业,推动人才队伍建设。

3.3.4 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

专业教育是标准和规范,是保证社会工作高质量和高水平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专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社会工作者拥有专业理念、提升专业素养、掌握专业知识、获得专业技能,这是培养专业化人才、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关键所在。树立专业化的人才理念,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建设,使人才培养朝专业化方向发展,是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要。

猜你喜欢

人才观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培养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我国企业人才观研究
——基于两期中国优秀雇主品牌企业的分析
龚自珍的人才观
人才队伍:发展机制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