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问题探析

2022-03-18徐猛香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亲和力教育者话语

邓 敏,徐猛香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

现阶段,大多数高等院校开启接受、探索和使用新媒体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研究工作。但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在形式方法上缺乏多样化、多元化,在教育内容上缺乏丰富性、深入性,这种探索还仅仅搁浅于“新瓶装旧酒”的发轫阶段,表现为对微信群、QQ群以及微博等众多媒介的工具性使用,并没有真正创新宣传的形式,也缺乏丰富的教育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的讲话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新时代,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探索中要拓宽新视野、运用新媒介、探索新方法、深化新内容,杜绝“以旧为新”“唯新而新”的极端化媒介运用,也要杜绝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保守化媒介使用。

1 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联系

在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媒体作为集文、图、声、频于一体的新媒介形态,已经成为高校教育者课堂中的重要工具与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在充分依托新媒体的工具效能下达到创新教学多样性媒介载体、丰富时代性教育内涵、提升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作用。同时也应看到新媒体的出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产生主流权威的消解、传统内容的阻拒以及宣传教育的颠覆等影响。简言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之间具有“融合”与“阻拒”两种关系。

1.1 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融合”

网络时代下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供了媒介载体和发展空间。借助新媒体可以及时更新高校课堂的教学内容,紧随时代发展,把正在发生的、正在聚焦的时事热点纳入到课堂,为学生带来最新素材和最新思考,这是新媒体的及时性赋予的能力;借助新媒体可以丰富高校课堂的教学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材内外、课堂内外的丰富素材纳入到教学和教育之中,让教育过程本身充满吸引力和感召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2]。这种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融合”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提升新时代媒介素养的可能性。处在互联互通的网络世界,网络知识就是基础性教育,现代社会不懂网络也算是“文盲”。因而,顺应时代的发展,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是亟待提升媒介素养的两大主体;二是依托新媒介优化和丰富教学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该是书本理论的“死知识”,应当是鲜活的、及时的、接地气的、符合青少年审美和认知心理的“活知识”,因此,只有优化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亲近学生、调动学生、教育学生;三是依靠新媒介载体更新教育观念。时代在变,教学的方式方法、内容内涵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利用微博、微信、QQ、短信等新媒介载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符合时代、符合青少年“品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丰富教育新内涵、提升主体新境界、探索教育方法新形式;四是通过新媒体实现政治话语转变。目前,高等院校的学生大都是以“00后”为主体,相比于“90后”他们更具有新思想和新理念,展现出个性替代共性,个体凸显于整体的新特点,以往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模式对于这批独立性、自主性较强的青少年不够有吸引力。高校教育中的政治话语需要进行一定的转变,宏观叙事和模式化讲述需要向微观叙事和生动性书写转变,使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新时代话语表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过程之中,从而达到一种共通和融合。

1.2 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阻拒”

在新时代的话语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新媒体的“融合”是一种可能性和趋向性,但决不是一种天然性和客观性。从主观意愿和理论研究层面,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载体和途径,但真正深入到教学实践之中,这种去中心化的新形式会导致主客体模糊、信息的及时性会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颠覆和冲击等问题,进而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产生内在性、必然的阻拒性力量。

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是“融合”与“阻拒”的对立统一,两者在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中进行动态发展。一方面这种“融合”是对提升高校教育主体能动性的可能性诉求,教育主体已经从“数据自身的思维方式看待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3]。另一方面在实际践行中,各方面的阻力也是客观存在的。一是媒介素养提升的惯习性。互联网世界,信息实时更新、内容瞬息万变,作为高校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情感上,需要一种可亲可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4]。而实际情况是教育者很难做到紧跟新媒体发展并及时了解新方法新形式,尤其在年纪较大的教师团队中,陈旧的、传统的惯性力量很难改变。此外,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为两大主体的媒介素养提高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现实状况。二是教学内容更新优化的滞后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更新和创新,要以本为本,超越书本。因为教学内容自身的滞后性会严重阻碍高校教师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丰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缺乏吸引力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三是教学观念转变的不同步性。新媒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媒介物,如何利用好是一门技术活、更是一门艺术活。抓住高校学生的关注点、心理动态以及思想意识发展等内容,转变教学观念是一个良好途径,然而,基于教育者、教育内容以及教育形式等各因素,借助新媒体的教学观念尚难以达到同一和统一。四是新时代政治话语变化的难适应性。面对多元思想和精神的新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留在理论的“高阁”和学术的“象牙塔”,如何亲近学生、走进学生、理解学生、融入学生,从而达到一种共通性和融合性,需要从教育者、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环境中的话语转变开始,从宏观到微观、从高大上到接地气、从教材内容到时事内容……这种身份与话语的变化需要一定的适应性,对于高校教育主体与受教育者来说是一个挑战。

综上所述,网络时代的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存在“融合”与“阻拒”两种动态关系。其中,阻拒性是融合性客观存在的前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媒体作为颠覆权威、去中心化、信息交互性等现实语境的客观存在事物,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过程中不断削弱、解决由阻拒性带来的新问题、新情况;融合性是阻拒性的主观能动的归宿。在高校中,教育主体时刻在思考如何利用新媒体来创新教育形式、教育内容乃至教育环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不知不觉中消弭阻拒性带来的“矛盾”。随着新媒体融入生活、工作和学习,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必将更加融合。由此,站在时代的高度来看,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阻拒是一种短暂矛盾,而融合性才是两者的必然趋势。

2 “机遇”与“挑战”:新媒体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两种处境

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面临着两种不同的处境。第一,由于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带来了新平台、新形式、新动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面临着新的机遇;第二,新时代迎来两者密切结合的困境,新媒体所具有的全民性、及时性、娱乐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多方挑战。

2.1 机遇

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提供新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大主体是以教师为主的教育者和以学生为主的受教育者。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素材以及教学方式在新时代教育环境下对高校学生难以产生亲和力、吸引力和共通力。适应、接受和运用新媒体媒介平台一方面可以为二者提供及时性和便捷性的交流和对话,另一方面也为丰富教学内容和拓宽教育形式开辟道路。“两微一端”作为主要媒介途径,为高校学生打通沟通渠道、营造平等对话、提供自由表达、构建思想引导,并在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逐步发挥其新媒介形态的效能。

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供新形式。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教育内容不断更新,是每一位高校教育者都在思考的重大问题。随着新媒体这一新形式的出现,高校教育者应将原本具有滞后性、呆板性、传统性的“旧”教育内容,纳入到具有前卫性、生动性、创新性的新媒体的“新”形式之中,使受教育者在符合自我的身份认同和话语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抵达共鸣点,从而发挥其个体的主人公意识和能动性,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激发起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情与兴趣,达到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提供新动力。自新媒体出现之后,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垄断性被消解,打破传统、颠覆主流、去中心化的“平等对话”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趋势,“教育者的权威性下降,而亲和性增强,交流的互动性也增强”[5]。高校教育者如何以一种更平等、更自由、更开放的姿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为一个重要话题。此外,关于亲和力展示过程中受教育者该如何发声问题,也因依托微博、微信、QQ等众多媒介寻找到了解决新途径。当然,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转变的必然要求,即教育者依靠新媒介技术更好地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心理动态以及意识形态等问题。

2.2 挑战

新媒体的全民性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话语权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媒体的出现使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对教育者的话语权威造成冲击。一方面,新媒体背景下,快速搜索、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过程变得更加便捷,使得传统课堂上的教育者变得不再具有绝对优势;另一方面,快速更新、替换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区别以往旧有的、滞后的知识传播模式,使教育者在知识的积累和储备方面被迫缩减与被教育者的差距。因此,在新媒体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教育者具备媒介素养的基础上,更需要掌握更多的实时信息和知识,这对于教育者的话语权威造成巨大冲击”。[6]

新媒体的及时性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传统惯性。一是在互联网时代,新信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种时效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双向互动中容易造成信息传递的不对称。二是以往课堂中一本教材走天下、一本教案用几年的境况不再维系,新鲜的、新颖的、生动的、有趣的课堂氛围营造和知识传播,在新媒体时代变得更为重要。三是从空间角度而言,这种媒介新形态打破了课堂交流的传统模式,冲击了传统教学形式的惯性力量,促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教育形式创新之间的密切联系。

新媒体的娱乐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共通力量。新媒体以其灵活性和便捷性推动娱乐性的架构,相比于课堂内容,微博、微信、QQ等娱乐性、社交性内容更容易抢夺学生的时间和眼球。“我们的文化正处于以文字为中心向以形象为中心转变。”[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创新之难,也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沟通之难,更是课堂教材和教学环境的营造之难。互联网世界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分析,新媒体挟带以“流量为王”的商业本质,从而在社交性和娱乐性方面形成对个体的捆绑,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这种现实困境,更难以抵达高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教学形式与内容等多组关系的共通共融。

3 新媒体背景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路径

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工作既有开拓纳新的新机遇,也有多维冲突的新挑战。面对当前这种局面,我们应将新媒体的优势运用起来,以学生为考虑主体,达到二者的紧密“融合”。

3.1 拓宽教材编写的新思路,营造适合青年学生的审美空间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必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发力点”。[8]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教育主要以思政教材为主,但思政教材单一陈旧问题一直存在。事实上,这种与时代脱节的思想理念仅仅通过考试难以达到深入人心、深入精神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即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所意欲传递给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观念,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连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信息纽带”。[9]在丰富教育载体的基础上,还应当发挥新媒体的双向互动作用,搭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堂完整时间与课下碎片时间,从而实现师生间无缝衔接的良性沟通,以学生的审美视角来重新审视教材,为教材的编写和更新开拓新思路,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应用和发挥起到较好的桥梁作用。

3.2 提升教育主体的新视野,广泛引起青年学生的心灵共鸣

新媒体的出现对于教育主体的权威性具有一定冲击,但这种“阻拒”的背后是对教育主体视野拓展、眼界放宽的新要求,如何以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教学是一个新挑战,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新话语体系以及新的社交方式等。“马克思主义是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关起门来研究和宣传是行不通的。”[10]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的心理动态和多元思想来进行认知和理解,消除沟通层面的代沟和阻碍,引起学生的共鸣和互动,这样才能产生一种爆炸式的信息传递和接受。教育主体的视野拓宽也建立于受教育者的多方位联系,进一步增加知识的输出量和反馈量。

3.3 探索时代话语的新表达,积极引导青年学生的价值理念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话语表达,在新媒体视野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定位学生的话语体系,探索时代话语的新表达是一个有效途径,因为“教育话语对教育亲和力的提升有重要影响”。[11]现在高校学生以90后和00后为主力群体,他们的话语表达与以往的70后和80后是不一样的,教育者如何更好地运用学生的口吻和语气来走近学生、吸引学生,进而在价值理念和思想精神上影响学生、塑造学生,时代话语的新表达则是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言:“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够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12]一方面,要求新表达要有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和价值;另一方面,要求新表达要有亲近学生表述的话语体系和思考视角。

3.4 发挥媒体融合的新功能,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表达渠道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时而制。”[13]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介形态出现并走入生活将成为大趋势,特别是以手机移动端为载体的新媒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信息的及时性、沟通的互动性、沟通的平等性和便利性等客观现实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交际方式。富有人文关怀和温度的教育,理应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之中,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的优势进行个性化、特色化的教学,将党的政策理论、法律法规以及价值观念等以更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同时,为了真正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人发展,新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有用的、及时的表达渠道,以更好地获得有价值、有效用的信息反馈,真正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亲和力的提升带来知识信息的双向互动和情感沟通的价值融合。

4 结束语

党的十九大要求新时代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4]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重大责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并不只是一个简单讨论让人“喜欢”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问题”。[15]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将新媒体与亲和力的融合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敢于突破自我、挑战自我,提升媒介素养和持续学习能力;乐于走近学生、理解学生,创新课堂内容和知识传递的方式;勇于肩负使命、把握未来,传递主流价值思想和时代精神。以新媒体之“新”换学生之“心”,匠心为学,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和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亲和力教育者话语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将亲和力应用于播音主持中的方法探讨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