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背景下新就业形态的主要特征与发展对策*
——以H市为例

2022-03-18董永辉陆成龙汪洪艳贺子斌

关键词:就业者疫情服务

董永辉 陆成龙 汪洪艳 贺子斌

(1.湖北理工学院 创业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2.湖北理工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3.湖北理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首次提出了“新就业形态”的概念,要求加强对灵活就业、新业态就业的支持。新就业形态是指由新一轮工业革命带动,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与大众消费升级而出现的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去雇主化、平台化的工作和就业模式[1-2]。目前,新就业形态在稳就业、促就业方面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肩负重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防止疫情蔓延,全国各地政府相继出台推迟复工、加大交通管制等严厉措施,国民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增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对经济发展和就业格局造成了极大的冲击[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劳动者融入社会生活、实现自我价值、为家庭和后代带来幸福和希望的途径。就业稳、收入稳、民生稳,是亿万劳动者的热切期盼。在国家政策的指引、城市发展规划的驱动以及互联网平台的促进下,新就业形态呈现出全域化的发展态势,在产业、行业、区域、参与主体以及服务对象上基本实现了由面到点的全域覆盖,为构建良性的新就业形态市场奠定了基础[4-5]。

为掌握H市新就业形态发展状况,笔者所在的课题组通过访谈、实地调研、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H市1 104名新就业形态就业者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收回有效答卷960份,有效率为87%;并对以滴滴快车、美团外卖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50余家新就业形态企业进行了访谈,以期全面把握H市新就业形态就业市场的状况,为激活新经济引擎、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献计供策。

一、疫情背景下H市新就业形态的现状

根据笔者的调研结果,以H市为例,其新就业形态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

从产业类型上来看,新就业形态已经涉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其中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最为快速,不仅解决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对传统行业的交叉、渗透、支持最为广泛,且对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影响也日益加强[6]。受疫情蔓延和经济下行压力影响,H市目前着力推进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文旅、在线医疗、在线教育,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探索生产要素供给新方式,搭建共享经济服务平台,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构建多层次人才保障体系、推动标准化和品牌体系建设等,以全力布局新就业形态产业格局。

从行业领域来看,新就业形态在各个行业领域“普遍开花”,为因疫情失业的再就业劳动者提供了新的选择。以快递行业和外卖行业为主,除了这两大行业之外,金融行业如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兴业银行等银行开始以提供“惠点单”等在线软件开发服务进驻生活服务业;交通行业中移动出行有滴滴快车、哈啰单车、联动云租车等;知识技能和在线教育服务行业有猪八戒网、小黑课堂等;生活服务有百度、搜狐等;电商行业有境外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青年网红孵化基地等,其他诸如抖音、淘宝、自媒体营销等新就业形态也普遍存在。

从区域布局上来看,充分利用互联网为因疫情而无法外出务工的劳动者提供线上线下全方位实名制就业服务,加强就业帮扶。目前,H市各个行政区都有新就业形态企业,其中基于互联网的生活服务业较多,比如美团、饿了么这些全国性品牌。

从参与的主体来看,政府、企业、个体劳动者均已不同程度地将新就业形态融入事业发展和工作中。例如,在疫情期间安排部门领导利用互联网技术为贫困地区商户开展直播带货服务,人社部门为企业招工开展直播带岗工作;国有企业城发物业也初步涉足快递行业。

从服务对象来看,“最后一米”服务已经广为人知,在线有偿生活服务、知识付费服务等互联网思维已经深入人心,公众不同程度地接受了社区团购、在线打车、网络课堂等一种或几种在线有偿服务。足不出户在家中使用App抢购特价菜品、出行使用打车软件已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

二、疫情背景下H市新就业形态就业者的主要特征

(一)就业者类型多元化

生活服务型就业者。疫情背景下,通过企业商业运营平台从事新就业形态职业的人数占比为59.5%,如滴滴司机、外卖骑手等。依托互联网的生活服务业是目前新就业形态就业者的主要选择行业。

知识/技术服务型就业者。面对疫情的外生冲击,通过互联网专业知识内容平台从事新就业形态职业的人数占比为15.38%,如网络作家、供稿人、视频创作者、主播、网络教育等;通过新兴产业平台从事新就业形态职业的人数占比为7.2%,如新产业制造企业的技术人员、高智能化工业设备的技术工人等。此外,还有高校教师、律师、政府职员、心理咨询师等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等,占比约为3.7%。

创业型就业者。面对以新就业形态抗击疫情影响的现实需要,通过互联网经营多元化平台从事新就业形态职业的人数占比为13.7%,如淘宝开网店、App经营、新媒体运营等。而且在访谈过程中发现,部分年轻人表示未来有意从事互联网创业。

总体来看,尽管目前H市新就业形态就业者类型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但是与生活服务型的就业者相比,知识/技术型、创业型新就业形态就业者所占比重较低,呈现出发展不平衡趋势[3]。

(二)就业者个体特征复杂化

与传统行业就业者相比,新就业形态就业者的个性特征复杂化,总体上是向着与抗疫环境最相适应的方向演化[7]。

从身份背景来看,新就业形态就业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涵盖群体较广,如高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大学生、工厂一线工作人员、私企员工、自由职业者、下岗职工、农村就业者等广大的社会人群。

从性别与年龄来看,新就业形态就业者男女比例为6∶4,以男性就业者居多;而且年龄结构整体偏于年轻化,其中18~25岁的劳动者占比为10.60%,25~45岁的劳动者占比为69.20%,45~60岁的劳动者占比为20.2%。

从学历结构来看,新就业形态就业者的学历涵盖面较广,其中具有中职、大专、本科学历的人员比例达到83.3%,特别是大学生群体越来越接受这种新兴的职业方式。例如,部分高校就有一些在网上进行游戏直播、摄影技术直播的大学生主播,在圈内小有名气,拥有几十万的粉丝。

从地域来源来看,疫情防控限制了城乡之间劳动力的双向流动。调研数据显示,新就业形态就业者56.30%来自农村,43.70%来自城市。可见,新就业形态就业市场为农村就业市场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而且,新就业形态就业者68.20%来自本地,31.80%来自其他周边地区。最新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H市常住人口位于正增长的序列,充分印证了新就业形态对周边劳动力的吸引作用。

三、疫情背景下H市新就业形态就业市场的主要特征

H市新就业形态呈现出就业门槛低、就业机会多、行业发展快、从业收入高等四大特征。

(一)新就业形态就业门槛更低

在经济下行和疫情叠加影响下,稳定社会经济秩序,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成为当前经济增长的首要任务。调研数据显示,疫情下新就业形态在对特殊群体的就业促进上作用显著,像快递小哥这样的职业,因为进入门槛低,对年龄、性别、身体等要求不高,稍加培训即可上岗,因此,这为一些困难群体就业提供了机会。一些从业者家庭经济状况不好,通过在新就业形态中就业可获得较以往在传统行业中就业更高的收入,从而改善生活条件。

(二)新就业形态就业机会更多

疫情下的新就业形态因其创造性高、产生率快、准入点低、组织方式高效、契约关系灵活,衍生了大量新的工作岗位,吸收了大量从业人员。同时,新就业形态灵活性和自主性强,工作方式弹性大,对学历的要求不高,主要集中在服务行业,解决了大量低学历人员的就业问题。

调研数据显示,从行业来看,有美团、饿了么、滴滴打车等以企业平台经济为主的企业,也有以直播、电商、网店、自媒体等新就业形式。大量来自传统服务业和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的劳动者当起了专、兼职骑手,通过兼职送外卖等,获得了新的就业机会。新就业形态就业者拥有很大的自由和自主,一部分人员上班的地点可以和企业协商,就业者可以选择和自己匹配度更紧密的职业,可以更高质量就业和更充分就业[4-5]。

(三)新就业形态发展更快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跳出传统的工作岗位,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就业,从事平台服务、线上自媒体、主播等行业,成为新就业形态就业者。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开始更新就业观念、关注新行业,汇入新就业形态就业大军,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明显增多,新就业形态发展速度明显增快。

(四)新就业形态就业者收入更高

疫情对H市的经济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创新活力,倒逼消费服务、电子商务等相关行业加速转型升级,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居家办公、虚拟商务/会务、线上教学等新业态、新模式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契机。新就业形态可共享、可兼职的特性,让本职工作不饱和人员通过平台能获得更高的收入,获得了本职工作以外的报酬。调研数据显示,有44.3%的就业者主要是从事短工、季节工,其中有30.35%的就业者通过新就业形态同时从事2份兼职工作,从而获得较高的收入。

四、疫情背景下H市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建议

疫情防控不可避免地影响经济的发展。这一负面影响呈现出由产品市场向劳动力市场传递的趋势。因此,建议通过构建“四大体系”、实现“四个精准”来切实保障H市新就业形态行稳致远,健康发展;同时,通过构建“三个链条”、实现“三全”,使新就业形态紧密结合H市产业布局,形成新格局,提供新动能。

(一)构建“四大体系”,实现“四个精准”

1.构建“政策体系”,精准施策持续扩大岗位供给

一是布局产业发展。积极制定新就业形态领域重点企业招商行动计划,突出精准招商,加强平台产业领域招商引资,布局“云上经济”产业链[8]。二是鼓励增岗扩岗。出台面向新就业形态企业的扶持政策,加大对新就业形态企业援企稳岗和吸纳就业的补贴力度,鼓励企业不断开发更多高质量新岗位。

2.构建“对接体系”,精准匹配促进供需资源对接

一是建立人岗匹配系统。建立“互联网+就业”平台,设立新就业形态群体就业模块,根据新就业形态就业者的求职意向、职业技能、地理位置等信息进行匹配并双向推送,促进人岗精准对接。二是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作用。搭建公益性与市场化相结合的灵活用工供需对接平台,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建立支持企业“共享用工”机制,完善适应灵活就业新需求的就业服务模式[9]。

3.构建“培育体系”,精准培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

一是优化技能培训服务。充分运用智能技术,研判和分析就业新形势,多维度探讨新就业形态背景下的技能培训方向,量身定制培训内容与方式,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技能与岗位的适配性,推动其朝着职业化、技术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二是创新技能培训形式[10]。完善线上线下多渠道培训方式,丰富数字培训资源,采取线上授课、线下实训、以工带训等方式,不断提升培训便利度。通过举办技能大赛活动实现以赛促学,将新就业形态就业工种纳入“工匠大赛”,推进新就业形态群体职业技能培训。

4.构建“堤防体系”,精准保障强化劳动权益保护

一是规范新就业形态企业的劳动用工。加快完善对新型劳动关系的认定,出台地方性法律法规,将灵活就业群体纳入劳动保护范畴,使得灵活就业群体在维护劳动权益时有法可依。二是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的社保制度。按照“低准入、低享受”的原则,制定与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相适应的社保缴费基数,鼓励灵活就业群体和新就业形态企业积极参保。

(二)构建“三链”,实现“三全”

1.构建新就业形态“人才链”,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人才聚集过程“全方位”

一是夯实人才“引育留用”机制,使高端人才集聚强链,梳理缺链技术、紧缺专业人才目录,精准搭建平台、精准出台招引政策,为做强产业链源源不断输送“创新动力”。二是疏通人才引进的“地域壁垒”,建设“云共享专家库”,助力产业发展。三是持续建设“用工联盟”,将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从业人员信息打通,使其“双向流动”“循环发展”,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四是推动“创业引领行动计划”,引导鼓励高素质人才开创科技型企业,进驻新兴产业领域,培养创新人才,创造新职业、新岗位。

2.构建新就业形态“产业链”,促进产业优先布局形成“全生态”

一是厚植土壤。发挥“店小二”精神,建设一流的营商环境,打造新兴产业成长环境,吸引更多的新兴产业投资项目。二是打造模式。打造传统和新兴产业“一体两翼、融合发展”的发展模式。确保传统制造产业及餐饮消费产业存量不变,激发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慧工厂及现代互联网平台经济不断有增量,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在资源要素、产业结构、空间格局、市场等方面的融合协同发展[11]。例如,建立新兴产业的行业协会,主动与传统产业进行全面的业务对接;在新兴科技产业的聚集区配套传统餐饮、住宿、零售产业;在传统衣食住行方面推广使用智慧生活、智慧小区、智慧餐饮、智慧出行设备,让工业互联网链接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传统制造业推广智慧园区、智慧工厂、智慧物流、物联网设施设备的升级改造等。

3.构建新就业形态“服务链”,促进政府部门服务能力提升形成“全平台”

一是构建人才大数据,建设综合性就业岗位信息发布和人力资源调剂平台,打通“两网三微”,利用信息化平台优势,实时了解用工信息,进行智能化人才精准匹配与精细管理,满足个性化求职需求,缓解用工结构矛盾。二是建立产业高水平人才技术交流中心,分类建立线上线下交易窗口,积极推行高水平、高技术人才在网上进行技术诊断、技术难题公关、项目课题承接等服务模块。通过技术交流中心的建设,及时共享高水平人才,实现企业降本增效,服务产业整体向前发展。三是以“互联网+就业”思维为引领,加强对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公共就业服务。建设全市联网的就业公共服务系统,发挥好线上咨询、线下办事服务的作用,积极探索推进智慧化、便民化服务新模式。应用大数据、云服务技术,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完善便捷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四是将与新就业形态相关的指标纳入劳动力市场统计体系,定期调研发布新就业形态产业、从业者的规模、就业质量等数据,为政府部门布局产业、调整结构、调配资源提供客观、直观的决策数据。五是建立新就业形态的协会组织,引导平台及相关企业与劳动者协商确定劳动报酬、职业安全保障、医疗保障、休假制度等事项,引导产业(行业、地方)工会与行业协会或行业企业代表协商制定行业劳动定额标准、工时标准、奖惩办法等行业规范。

五、结束语

面对疫情的冲击,H市现已创造了新就业形态外部生长的良好土壤环境,以顺应产业巨变的大势,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结合地方经济特色,不断加强新媒体宣传打造城市“影响力”,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打造新生态“生命力”,坚持思想破冰提升新就业形态就业可持续发展“软实力”,为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供策供力,为我国后疫情时代的新就业形态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

猜你喜欢

就业者疫情服务
战疫情
金融支持能否提升就业者的幸福感
流动人口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