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明理思辨路径探索

2022-03-18黄培瑜

读写算(中) 2022年4期
关键词:思维数学能力

黄培瑜

小学数学明理思辨路径探索

黄培瑜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福建泉州362000)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生学习科目的重点内容,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数学学习最终要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则是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扩展思路,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热爱数学,并不断从各种数学概念中找到数学学习的技巧,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本文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现状进行研究,致力于提出有效解决策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热情,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小学数学;明理思辨;思维能力

思辨能力体现着学生的思考方向、思考的逻辑性,以及学生对知识的看法和态度。从一定程度上说,学生思辨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从发现问题到制定策略再到解决问题,每一步骤都渗透着学生的思维水平,然而正确的思维切入点是保证学生成功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扩展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辨机会,鼓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表现、学会分析,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创新提升。

一、融合多种方式,激发思考热情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通过教师讲学生学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授,而学生只是默默地等待教师的传授,默默接受知识,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导致学生形成了依赖的学习习惯,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进步。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素质教育逐渐深入人心,教师要明确教育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更要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是教育的根本。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高科技教学方式逐渐进入课堂,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拥护。学生的思维水平也逐渐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跟学生的思维脚步,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对于各种知识学习的需要和渴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参与度。同时,课堂教学并不只是选用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中要融合运用多种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融合使用多种教学方式,不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发表个人的看法和观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帮助学生正确进入数学学习领域的第一步。

如一年级《加与减》是学生感知数、理解加法与减法意义、学习计算方法的重要课程。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辅助教学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教学时,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图片、动画的方式使课堂学习更加生动活泼。如在学习9+几时,“凑十法”是重要的计算思维策略,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播放小鸟视频,一只只可爱的小鸟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视频为学生认知数字大小提供直观的感性载体。教师运用课件将小鸟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在树上有9只,另一部分在地上有4只,如何让学生理解9+4的计算方法,教师先让学生自主说一说,然后运用小棒摆一摆。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将“凑十法”的过程呈现,以此让学生直观感受加法的意义,并体会9+几的计算算理。“说一说”是一年级学生感知数学方法的重要过程,但“说一说”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它既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又要求学生对算理有着较强的认知,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过程。9+几的学习,“说一说”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生知识内化的重要过程,教师利用多媒体能够为学生的“说一说”提供感性载体,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运用直观的图像、灵活的课件资源,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会9+几的算理,也为后面8+几、7+几等奠定基础,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计算的方法,体会数学探究的乐趣。可以说,课件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载体,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相融合,可以让学生在每节课堂中都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培养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拓展思维深度

数学教学在学生看来比较单调,知识理论较抽象,学习起来比较不容易接受,于是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极强的抗拒心理,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兴趣低,遇到数学问题就会产生抵触心理的原因。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前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积极创设利于让学生的思维产生冲突的情境,借助情境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融入于情境之中,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并运用思辨的思维策略解决问题。在创设思辨情境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在进行备课以及授课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适当调整,将知识点与学生喜欢的各种事物进行联系,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这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第一步。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学生在学习行动落实上效率就会大大降低,影响学习效果。这一过程教师要在课堂导入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设置学生喜欢接受的环节和内容,学生在学习时就会降低心理压力,增强数学学习的热情。由此看来,恰当的教学情境的设立,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也是保障教师教学质量的必备武器。

如在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系统接受知识,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在思考中融入思辨知识,以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探究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呈现课件情境——智慧老人家的客厅,要让学生帮忙算算客厅的面积有多大?当客厅呈现时,学生“傻眼了”,原来智慧老人的客厅是不规则图形,如何计算?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教师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此时,有些学生说需要客厅的平面图,教师顺势呈现客厅的平面图,这样学生就从直观的客厅实物图过渡到了平面图,推进了数学思考。面对平面图,学生说如果手上有一张平面图和作图工具就比较容易想到方法。教师将准备好的平面图发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课堂操作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合作中尝试运用了“分割”“平移”“组合”等多种方法,并在探究交流中丰富了自己的想法。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思辨”无痕融入合作学习中。在探究中,学生逐步推理出了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就是想办法将其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并利用已学过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计算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实现渗透转化思想。可以说,巧妙创设情境,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并在探究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学习态度。由此看来,数学课堂营造有效的探究情境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载体,使学生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探究知识,不断拓展思维深度。

三、运用开放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学习并非一成不变,按部就班按照数学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容易让学生丧失乐趣。学生课前预习以及翻阅数学教材大约能够了解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如果此时教师一味地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以及按照课后习题引导学生练习,不仅练习效果不好,而且还会让学生认为数学课堂学习枯燥乏味。教师要根据这样的教学现状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课程内容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增加课堂内容的丰富度,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让数学的奥秘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于数学枯燥乏味的看法。如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各种数学常识以及数学家故事,可以使课堂教学并不单纯地学习理论,改变学生对数学课堂的看法。与此同时,在进行数学问题的设置时,教师可以加入课外练习题目,使数学问题具有开放性、丰富性,为学生思考问题打开思路,让学生能够意识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时也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这一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数学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今后在学习中学会创新、正确运用思辨的思维方式,从已知推未知,正确地认识新事物,探究新的数学道理。

例如,在学习《测量》一课时,本课教学更多的偏向于实践操作,虽然在数学课堂内主要是教师进行传授式教学,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理解相关知识,掌握相关的学习技能,但教师还可以换另一种角度设置教学模式。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探索通过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理解本节课所学重点内容,为学生接下来学习面积单位打下良好基础。而学生对于各种长度单位没有清晰的理解和认识,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各种教学用具以及学生平时常常会使用的测量工具,引导学生在课堂内进行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亲身体验操作,更加直观地感受不同的长度,提升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敏感度。

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的身高有多长?课桌有多长?那么1米有多长?学生对于自己的身高大约都有了解,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身高。而接下来课桌有多长,就需要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此时有的学生会说通过手中的尺子,进行课桌长度的测量,就可以测量出具体长度。同时也有的学生在说,手指打开大约10cm,通过手指测量,也能够测出课桌的长度等等,许多学生也说出了自己的测量方法。通过这个交流讨论环节,让学生打开了思路,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实际测量,测量结束后,汇报测量结果。通过比较,发现测量的结果很接近,从而能够推测出课桌大约长度是多少。这种为了探究而探究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提升动手操作能力,促使学生不断创新思路,学会从不同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联系生活实际,提升思辨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而学习数学知识同时也要应用于生活。小学生生活经验较少,但是在学生入学前主要是在家庭和社会中接触各种事件,从中也积累了许多知识经验。教师不能忽略学生的这一生活经验,要将学生摆在学习主体的位置上,教师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经验基础之上,与学生的经验发生联系,只有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快速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理解数学学习的真正含义。当学生再次回归生活时,也能够巧妙地运用在课堂中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知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生活出发,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有时单纯的课堂知识学习容易使学生迷失学习的方向,而通过相关生活实例的加入,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意义。

例如,在学习《方向与位置》一课时,这一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进行此课教学时,首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对于方向和位置的看法,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遇到的具体例子进行讲解。如当与朋友一块儿相约打篮球时,篮球场的地点也就是位置,而从家到篮球场的方向,也就是本课学的方向概念等等。接下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不同的方位地图,让学生认识地图上的东、南、西、北,以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方向名称,同时向学生介绍相关位置的数学概念。与此同时,可以给学生呈现另一幅地图,图中有小明同学的家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等场所,下面给学生出示相关问题。如果小明从家出发到植物园,要怎样行走?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思考问题答案,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当一名学生回答出问题答案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的行走路线?学生此时纷纷陷入另一种思考路线,教师的这一提问也帮助只有一种答案的学生开始思考辨析其他的答案。在教师的提醒下,学生也就纷纷找到了问题所有的答案,这一过程也帮助学生学会全面思考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数学问题联系生活实际,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学习的具体生活意义。在素质教育模式下,各种科目教学中相关问题设置越来越偏向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问题设置加入了更多的生活元素,潜移默化帮助学生联系个人生活经验,不但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同时有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对于数学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原理及概念,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够更加顺利,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热情。数学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对于小学生来说,逻辑思维发展较慢,而这就需要教师设身处地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找准正确的思维角度,以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方法,逐渐提升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辨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课堂效率。

[1] 王超.从“浅层思考”到“深刻思辨”[J].小学数学教育,2019(Z1):33-34.

[2] 陈昕露.追求深度的思考,打造思辨的数学课堂[J].当代教研论丛,2019(4):45-47.

[3] 范荷梅.在思辨中自主感悟——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培养的引导[J].数学教学通讯,2017(4):59-60.

[4] 宫玉荣.数学文化与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19):14-15.

[5] 苏龙霞.思而深刻,辨而智慧——谈小学数学课堂思辨式教学的运用[J].华夏教师,2019(20):73-74.

[6] 王金秀.小学数学情感有效渗透与构建高效课堂思辨[J].学周刊,2015(34):117.

[7] 姚雯雯.加强学习体验,提升学习效率——浅议体验式教学如何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J].小学生(中旬刊),2020(07):45.

[8] 宋会会.小学高年级数学体验式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06):100-101.

[9] 王晓慧.小学数学课堂体验式教学的研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03):199-200.

G622

A

1002-7661(2022)11-0097-03

猜你喜欢

思维数学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