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新尝试
2022-03-18熊淑芳
熊淑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新尝试
熊淑芳
(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拉卜楞小学,甘肃夏河747199)
素质教学改革下,教育行业对学生关键能力和关键品质培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因为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基本保障所在。随着国家对综合性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长,越来越需要不断重视中小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所以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帮他们养成遵纪守法、认真学习的好习惯,帮助小学生从一个稚嫩不懂事的小孩转变成一个成熟懂事、认真听讲、热爱学习生活的阳光少年,培养他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思维品质。下面是笔者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同时针对小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提出了一些有效策略,以供参考研究。
小学数学;思维品质;培养策略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它难度大,大部分学生不喜欢数学,认为在数学课中除了计算,其他的与生活没有密切的联系,在生活中根本用不上,所以大部分学生不像学习语文那样感兴趣。要想彻底地转变这种思想,在数学学习中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从心底里接受数学这门学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必不可少。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其正处于基础构建的关键阶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主题。所以在小学这个阶段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思维品质意义重大。但现阶段而言,教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还不够重视,觉得那些都是班主任的事,而数学教师只想要的是高分的数学成绩,忽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阻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因此,积极探索出一条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新途径是当前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点探究的课题,也是当前教师努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启的新尝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主体位置不被重视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还是习惯性地采用传统模式的教学方式。虽然大部分教师认可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还是习惯于以自己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围绕着自己的思维模式转,没有开拓学生的思维,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相悖,不符合提高学生积极的探索意识、创新能力的要求。即教师作为课堂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没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和体现。与此同时,在学生主体位置不被重视的情况下,就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充足的表现机会,其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便会日渐下滑。因此就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刻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唤起学生主体的思想,相信尊重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操作,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二)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不够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已经形成了一种分数高于一切的教学理念,以至于其在教学过程中几乎只注重学生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解题技巧的掌握程度。教学模式过于死板,没有很好地使用现代电教化教学学模式,教学内容抽象无味,它不仅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数学题型本来灵活多变,不像语文读读背背就行,所以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要多加注重解题过程以及解题方法。考验学生解决问题的应变灵活能力,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方法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发展学生个性化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列出几个类型相似的题目,举一反三,让学生灵活掌握。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会死板地采用大量习题进行训练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解题技巧,而不是用知识的迁移诱导学生或相互评价和自我反思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批判性,就会导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尤为重要,它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心理弹性,还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师教学素养有待提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行业对教师教学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就现阶段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素养而言,还有不少有待提升。教师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不能禁锢在以编委会教案上的教学目标或局限于课本内容进行,一定要将教材理论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敢拼、敢赢、敢创新的意识。除此,创设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最好的捷径。美好的教学情境设计,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课堂的主题,它不仅能影响学生的思维主观能动性,而且能锻炼学生独立的思维方式。比如在教学“米、千米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设计孙悟空的金箍棒变大变小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到知识点,用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势可以让学生保持每一节课的新鲜感。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实践操作,培养学生深刻性的思维品质
知识教学如果只是单一地采用文字讲述的方式,那么将很难引发学生深刻地理解,从而也就不能让学生熟练地进行应用。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文字讲述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培养学生深刻性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章第2课时《三角形的面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文字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到三角形的面积S= ah,再结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S=ah让学生进行分析对比。通过分析对比学生会发现,在底和高相等的情况下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进行验证。首先,教师让学生利用纸张画出一个长为5cm、高为4cm的平行四边形;然后,利用小刀将这个平行四边形切下来,并沿着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将其分为两个部分;最后,在分离完毕之后学生会发现,分离的两部分是两个可以完全重合的三角形,而这两个三角形的底边和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边和高。至此,学生可以深刻地明白,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上添加一个1/2。如此,不仅深化了学生的知识理解,也深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知识迁移,培养学生灵活性的思维品质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之后,其才能够更加轻松、高效地投入学习之中。而对于学生举一反三的灵活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实现。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章第2课时《2、5的倍数特征》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灵活性的思维品质。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概念的阐述和实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到2的倍数特征,即尾数是偶数(0、2、4、6、8)的数就是2的倍数。然后,教师可以将这一知识规律进行迁移,让学生自行讨论摸索5的倍数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以尾数为切入点,分别尝试了使用尾数是0-9的数除以5,最后发现,只有尾数是0和5的数才能够整除5,所以学生得出最后的结论:5的倍数特征是尾数为0和5的数。如此,通过这样一种知识迁移的方式,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这有助于学生思维变得更加灵活,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高效。
(三)学生互评,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品质
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中,培养其批判性的思维品质同样非常重要。而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需要让学生在相互评价和自主评价中实现,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观察,在合作中互评和自评。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章第1课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学生相互评价的组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首先,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学情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然后,在完成分组之后教师需要契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小组学习任务。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一个小组学习任务“统计班上学生家里养宠物的情况,并使用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在这一小组学习任务的引导下,学生需要通过思考、讨论以及紧密的配合完成最终的成果。由于经历过紧密的合作以及讨论学习,学生之间的了解更加深入,从而在评价的时候能够切入重点而不是流于形式。与此同时,在学生相互评价之后教师也需要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表现进行反思,在更加清晰地认知自己的同时不断改善。如此,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不但能够帮助学生通过改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质量,还能够有效强化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四)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系统性的思维品质
思维导图是素质教学改革下被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其以某一知识点或某一问题为原点进行不断地发展、拓展,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进行知识的归纳和总结,从而有利于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构建完善的知识系统。在此基础上学生的系统性思维品质也能够得以培养。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章《圆》的复习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首先,教师需要以圆为中心点,然后引导学生从圆的概念、圆的特点、圆的周长以及圆的面积等多个方面进行知识的扩散。在扩散的过程中教师又需要引导学生将知识点进行联系,如通过圆的概念联系圆的特征和构成元素,通过圆的周长公式对比圆的面积公式进行区别记忆和理解等。最后,在完成思维导图的构建之后,教师需要让学生针对这一思维导图进行自主总结和归纳,总结归纳自己在哪些知识点的掌握上还不够熟练,从而进行强化训练。如此,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不仅帮助学生构建起了详细的知识系统,同时深入培养了学生系统性的思维品质。
(五)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性的思维品质
问题引导是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方式。通过问题的引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一步步深入知识点的内涵,同时帮助学生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高效思维方式,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对于学生独立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意义重大。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章第3课时《简便计算》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小明去商场购物,共买了2双鞋子和2件衣服,已知鞋子一双55元,衣服一件45元,那么小明一共花费了多少钱?面对这一问题,学生马上列出计算式子55×2+45×2=110+90=200。针对学生列出的这一式子,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可不可以将这个计算式子进行一定的调整,让其更加简便?”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可以将一件衣服和一双鞋子看作一套,共有两套,所以可以将计算式子列为(55+45)×2=100×2=200。教师在课堂上以问题引导组织学生学习能够充分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不断进步。
三、结语
教师需要积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跳脱出来,在尊重学生主体位置的基础上契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实践操作、问题引导、知识迁移、学生互评及思维导图等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在学生思维品质得以提升的基础上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数学学习基础。
[1] 李晓霞.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新尝试[J].科技资讯,2020,18(11):152-153.
[2] 罗晓娟.试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15(4):190.
[3] 陈丽琴.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浅谈[J].读与写,2020,17(10):157.
[4] 莫凤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8,20(8):180.
[5] 吴柳月.试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8(8).
[6] 梁红霞.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J]. 祖国, 2018(3).
[7] 黄良平.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152.
[8] 裴百灵.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8):172.
[9] 王陇杰.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学周刊,2019(27):74.
G622
A
1002-7661(2022)11-00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