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理论课综合成绩评价模式改进研究
2022-03-18罗燕霞
罗燕霞,陈 东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思政理论课特殊的教学任务迫切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成绩评价模式也应自成一格。但是,目前的评价模式尚未形成独特的评价体系,仍然处于模仿其他课程评价模式的境地。正是思政理论课评价体系的缓慢发展,使得思政理论课综合成绩评价模式的改进与创新滞后不前,导致评价模式内部失衡。
一、评价模式内部失衡分析
(一)评价目标有偏差
评价目标的正确确立,是思政理论课综合成绩评价模式得以顺利展开的前提条件。评价目标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思政理论课书本知识进行深入挖掘,依照课本内容树立评价目标,二是以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为价值追求。从内容重要性视角分析,前者所树立的评价目标始终坚持以提升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为最终落脚点。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仍有部分高校对思政理论课评价目标的认识存在偏差,教师和学生都格外关注书本层面的理论知识,依旧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而忽略教育客体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和作用。一味地传授知识,而忘记讲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产生的深远影响,忽视了这一本质问题,即使理论知识传授得再生动,也会使评价模式没有一个正确的评价目标,那么评价的意义也会产生质疑。
(二)评价方法相对单调
评价方法在评价模式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但是部分高校依然存在评价方法过于单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少量与质的辩证统一。传统评价模式是求量而不求质的形而上学的方法,一贯采取试卷形式测量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此类评价方法对教学成效采取计分式评价,量评价在一定意义上切实体现了公开透明,但也会划地为牢,很难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收获。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很难获得学生在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方面的信息,部分高校依旧采取量的考核评价学生的综合成绩,忽略在质方向的重重把关,依然是量的考核占据评价体系的主导地位,此类评价方法会失去评价的全面性。与此相反,也有部分高校在质的评价上大做文章,而忽视了量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中的肯定作用。因此,在评价体系中,无论哪一种占主导都会使评价方法失衡,应做到两者辩证统一。
(三)评价主体相对单一
所谓评价主体相对单一是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仅涉及任课教师。部分高校的评价主体依旧仅限于任课教师,学生的综合成绩由任课教师一人做主,老师是核心,掌握着主权,这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也不能按部就班的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学任务。由于老师的关注度有限,学生的举止言行、人际交往、思想品德等细微的关键参考因素,老师缺少精力做深入了解,得出的评价结果也会缺少说服力。因思政理论课有其自身特别之处,所以评价主体应丰富多元。
(四)评价过程相对简单
所谓评价过程的简单化是指评价时空上的即时评价和评价内容上的数量化。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打课,不能只讲究输入不追求输出,避免出现“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局面。传统评价模式常常将学习效果的长期评价简化为即时的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似乎在课堂上意气风发就足以说明学习效果良好,事实并非如此。由于每位学生的知识积累迥然不同,所以学习效率也会层次不齐,即时评价得出的评价结果也会耐人寻味。其次,教育主体的教学评价过于依赖量化方法。量化评价的观念是极力将繁琐的教学内容和课堂表现简化为直观数字,进而从数字角度去判辩教育客体的学习成效。在量化评价中,栩栩如生的学习活动简化为纸面上僵硬的分数,量化评价方法推进了教学水平的标准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教育客体多元化发展。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综合成绩评价模式改进的基本遵循
首先,改进评价模式不能偏离育人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改进思政理论课综合成绩评价模式是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终究是落实育人目标的内在本质要求。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育人,考核评价模式也应该围绕“学生”这一教育客体,明晰新时代“立什么德”“树什么人”,避免评价模式改革方向出差池。评价模式应注重“德育”的建立,有德才能育才,成长、成人、成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过程,要防止早熟现象的产生,因此,对思政理论课综合成绩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表现。为实现育人目标,迫切需要老师以学生喜闻乐道又立竿见影的评价模式应用到学生综合成绩考核中。
其次,改进评价模式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背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新思想的根柢,是发展、动态的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因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中国国情,辩证摄取国外马克思主义优良成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学科知识改进评价模式,发挥当代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评价模式的改进过程中,以学生守正出新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改进的侧重点,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以致用,并将其贯串于整个评价体系。
最后,改进评价模式不能背离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思政理论课不仅具有其他课程的教学规律,还具有塑造人的信仰和培养人的三观为目标的教育教学规律。信仰的建立需要一定知识的积累,但仅仅知识的积累树立不了坚定而远大的信仰。这就要求评价模式的改进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在社会条件的呼吁和学生的德行之间维持好力度,争取做到学生个人进步与社会发展相统一。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站在认识论高度辩证看待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政治教育的同时运用思维逻辑和理论知识将其讲透,用过硬的专业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难杂惑;坚持传导主流意识形态,敢于直面各种复杂多变的错误观点和负面社会思潮;运用思想分析事物价值,结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正确理解一系列方针政策;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课堂从单一权威到主体平等的实质转变,提升学生自主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适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三、“四维”评价模式的创建及运行机理
考核评价模式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导航仪,学生会以此为依据进行自我学习规划,以此与老师的教学要求相照应(这里的考核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综合成绩的评价)。目前,传统的评价模式已经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时效性的实现,针对评价模式现存的问题,将遵循改进原则,从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过程和评价形式四个维度进行适度改进。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改变由任课教师一人评价思政理论课综合成绩的模式,构建多元评价主体:由任课教师、学生互评小组、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以及学生自己共同进行评价。其中,学生互评小组由3-4人组成,包括班长、团支书、其他同学,这一评价团体站在同一个高度,便于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自评在这一评价环节中显得尤为重要,既向老师和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收获又对一学期的学习及时做出了总结,促使学生这一教育客体更直观的认识自己,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查漏补缺空白领域。学生要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的主体角色,充分发挥独特优势。除此之外,要加强教师团体的权威性,便于对教育客体做出全面评价。
(二)评价方法的合理化
作为对思政理论课综合成绩的评价模式,应放弃由一张试卷定乾坤的定量评价方法。所谓定量评价方法,是指通过分数对教育客体进行直观评价,将分数形式化的量化方法存在很大弊端。以评价标准为参照物,采用定性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定性评价的最大亮点是能够衡量教育客体是否合格,但教学质量并未得到重视。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在改进评价模式的过程中,要在这两方面保持好张力,防止犯片面性错误,孔子就提出要注意“过”与“不及”的辩证法,因而,最优评价方法是将定量和定性相互连结,脱离单一。实现质和量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法,首要条件是要形成正确的评价态度,其次,始终以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思想品德为评价的最终目标,进而实现思政理论课评价方法的合理性。
(三)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思政理论课评价过程的动态化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全时空动态开放的一体化进程,旨在实现评价时间的开放性和评价内容的综合性。首先,评价时间的开放性重在追求“短期+长期”相结合的教学模型,是指以课堂为圆心,在时间上,向前向后辐射。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让教育客体通过学习获得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及自我反思的意识,还要对教育客体的三观产生长远影响,进而提高教育客体内在素质,为构建文明社会培育杰出青年。故而,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评价效果要进行区分,采取即时评价,随堂评价教育客体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运用长期评价,评价教育客体的思想综合素质。其次,评价内容的综合性,是指以课堂知识为中心,向课外、家庭、社会、国家进行拓展,实现“知行合一”。第一,评价学生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责任义务、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第二,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开展实践评价、尝试热点评价、设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内容。从学生需求出发,联系学生实际来设计思政理论课评价内容;同时也要走出课堂、校园和网络,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评价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动手操作情况,到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等场所参与实践活动,不断增强理论知识实用性。由于思政理论课教学目标和任务的特殊性,应将学生在参与相关课题的问卷调查研究、社会志愿服务等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心理活动表现也作为评价的一个支点。第三,是身心健康,主要考察学生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情况,记录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应对困难与挫折的表现等心理健康情况。
(四)评价形式的多样化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已屡见不鲜,优势有目共睹。在评价模式中亦可使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评价形式,此类评价形式强调评价客体的自主参与。通过组织线上阅读电子文档活动,促使学生查阅电子资料,考察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技能;通过组织线上按规定时间完成单元测试,观察学生日常学习习惯;通过组织线上贴吧讨论,诱使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抢占微博等新媒体阵地,与广大学生开展“微”讨论,回应“微”关切,形成“微”互动,考察学生相互交流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线下知识仿真训练,查核学生变通能力;通过组织线下演讲比赛、读书会、分享会、辩论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敢于表达、善于思考、乐于分享。将综合成绩评价工作分散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实现由知识的单一传播到情感培养和行为落实的多层考量,达到双赢。
在新阶段,坚持对思政理论课综合成绩评价模式作出有深度的改进,坚持在教学路上回归初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大学生是受高等教育的主要群体之一,在评估评价模式方面最有获得感、发言权,要善于听取大学生的改进意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性、上课模式、学科特点、接受进度,继续探索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质量的评价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