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联动 与法同行

2022-03-18顾焕娟杨帆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2年9期
关键词:选科升学家校

顾焕娟,杨帆

(邢台市第19中学,河北 邢台 054000)

一个国家要赢得未来,首先要赢在教育,而赢在教育,首先要打好基础,其中,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起点教育。为了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1 年10 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的专门立法。由此,家庭教育进入有法可依的轨道,而家校联动也需要依法合规进行。最重要的是,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家校共育既是时代潮流又是现实所需。因此,家校间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打造“1+1>2”的育人成效,可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注入不竭动力。

一、家校联通新路径——构建学习互助小组,深入交流合作

新高考对学生而言是一场考验和挑战,对学校而言是一场新的探索,而与此同时,新高考也为促进学校教育质量提升、推进家校合作提供了更多契机。近几年,家校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畅通与紧密,学生、教师、家长以“学习互助小组”的形式加强交流与连接,携手互助,互促互育。此外,学校为家长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帮助和专业的知识引导,为他们提供交流和互助的平台,解除了家长们孤军奋战的焦虑和无助。因此,相较于以往功能单一的家委会,学习互助小组更有凝聚力和指导意义,家长们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分享经验、交流困惑、提升学习力。

二、家校互育新探索——结合生涯规划理念,促进家校共育

众所周知,中学时代正值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学校要引领学生及家长了解生涯规划知识,使其明白生涯规划是关系学生一生成长的关键。首先,家长需要主动积极地接受、尊重孩子的兴趣,不能越俎代庖,或加以阻挠和限制。其次,家长需要明白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双向互动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为此,学校要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及时掌握学生在学校、在家庭中的动态,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形成教育合力,构建成长共同体,共享成长经验。

三、家校沟通新转变——基于学段确定主题,分层渐进更新

高中阶段家校沟通的重点要围绕学生学业规划进行。在此过程中,家校应指导学生了解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树立规划意识,从而为未来求学和就业寻找方向。与此同时,由于学生在每一个学年段所面临的规划重点不同,家长的规划能力也不同,因此,这就需要发挥学校的指导作用:基于学段确定交流主题,分层推进、不断更新,帮助学生及家长在每一个阶段都能找到明确的努力方向。

首先,高一阶段。高一阶段应着重帮助学生建立自主意识,提升选择能力。教师需通过解读高考改革的核心理念,使学生掌握对自我及职业的认知方法,从而为帮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奠定基础;针对选科这一关键任务,重点讲解选科的重要性以及选科的原则;结合当年大学录取情况分析各类选科难点及与之相对应的破解方法。

其次,高二阶段。高二阶段需着重帮助学生养成自立观念。教师需通过对大学及其专业的了解,为学生确立升学目标;需针对升学目标制定、校准、落实一系列的学习方法;需通过对新高考下各种升学路径的介绍,帮助学生结合个人实际初步规划适合自己的升学道路。

最后,高三阶段。高三阶段需重点帮助学生自强笃志。教师在此需向学生介绍备考阶段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调整身心状态、掌握学习方法,并抓住各种升学路径的关键节点,落脚于志愿填报;需选择一些真实案例和经验做法让学生直观真切地理解选科方向、制定升学目标,以及填报志愿等环节的重点、难点及相关方法。

四、家校育人新格局——长远规划小处着手,实现资源置换共享

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那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指导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当是学校及教师的重任所在。因此,校内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不仅需要补充理论知识,还需要开展实践来检验、校对、调整个人对自我、对社会、对职业的认识;需要广泛吸纳家长智慧,充分调动家长资源,整合各类信息,形成资源置换共享;需要助力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社会实践、研学调查,充分验证自我兴趣与职业体验的契合程度,从而在实践中观察、感受真实的职业情境、职业内容,进一步调整自己的选择方向。

猜你喜欢

选科升学家校
关于发起创建“家校共育实验校”的函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招生考试工作日程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考生体格检查表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新高考综合改革下选科走班的思考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尝试课前随机提问,应对生物选科重压
升学啦
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