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初探

2022-03-18

读写算(中) 2022年4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德育语文

韩 玲

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初探

韩玲

(日照市第二实验小学,山东日照276800)

语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强化学生的知识学习外,还要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从本质上来讲,语文教育就是思想教育,从文字到文学,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情操。为了充分发挥语文的价值,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主要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渗透的可行性,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思想道德教育渗透的具体路径。

小学语文;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方法

作为传统文化大国,一直以来我国对于德育的关注度都比较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也提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标准,充分落实以文化育人、以德育人,使广大青年都成为有学问、有理想、有才干的实业家。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从小学阶段起,教师就需要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渗透的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德育教育已成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也需要结合这一目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德育在我国上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德”是民族发展之魂,也是自身发展的基础。小学正处于思想萌芽期,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二)可行性分析

同其他学科相比,在思想道德教育上语文学科有着很大的优势。语文学科的人文底蕴是丰厚的,借助语文知识教师可以充分为学生渗透爱国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以及传统文化传承。小学语文教材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浓缩,在语文学习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今中外爱国人士刚毅勇敢、无所畏惧、勇于牺牲的爱国精神;可以感受历史名人严谨治学的态度;可以体会文人雅士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学科内容丰富,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涵,为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渗透,进而推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较深

尽管当前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考试与成绩仍是评判学生的主要依据,对教师的考评也是以学生成绩为主。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大部分教师仍然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成绩上,课堂教育也更多的是以知识讲解为主。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教师很难兼顾知识讲解和德育培养,大部分语文教师都同时负责几个班级的教学,同时还需要兼顾学校的各种教研活动以及自身的考核,为此,教师的重点也都全部放在知识讲解以及学生成绩上。在当前教学中,还无法摆脱应试教育模式,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实际教学中对德育教育的关注度是比较低的,很少有教师将学科教育和德育教育同步开展。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要求。那些圣人先贤之所以能够明留青史,除了满腹的才华外,他们还拥有崇高的价值观,只有强化道德约束,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语文作为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摒弃传统的教育概念。

(二)对学情把握不准确

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充分掌握学生情况,才可以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然而从小学语文实际教学现状来看,在教学中仍是以知识为主、以教师为主,教师根据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再将知识内容“一股脑”地传递给学生,这种脱离了学生的课堂教学自然难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学情分析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一个过程。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调查,进而结合学生情况实施针对性教学,但教学效果却不显著,对此,教师也就逐渐放弃了学情分析,而仅以自身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学情把握不准确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不能发挥主体的作用,那再完美的教学也只能是空谈。此外,由于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教师忽视学情,并采用统一的教学,这也就导致教学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情况,从而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

(三)德育教育意识较低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思想道德教育能否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关键还取决于教师。教师的德育意识高,教学中的渗透意识强,自然教学效果也就比较显著,但若教师的德育意识淡薄,基本上不在教学中渗透德育,那学生的德育水平也就会弱一些。结合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来看,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还普遍较低,由于教学工作繁重,教师往往也无暇顾及德育的发展。根据调查发现,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没有进行德育渗透,有教师认为德育应该是道德与法治教师以及班主任、家长应该做的工作,自身的学科教学任务都比较紧张,更顾不上德育教育。也有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但其德育活动和学生实际生活脱节,从而导致德育效果较低。小学生还很容易受周围事物的影响,而在小学语文德育渗透中教师没有对文章背景进行详细的介绍,而是直接引出德育,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产生共鸣,也不容易被影响,德育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首先强化自身的德育教育意识,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有效推进德育教育的开展。

(四)师德素养的养成机制不完善

习总书记曾说过“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有一潭水”。由此也能够看出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应远远大于教学内容,而德育教育也应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自身需要具备高尚的师德,这样才可以用自身行为感染学生。然而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师师德情况来看,整体师德还有待提升。如今小学语文教师开始逐渐朝着年轻化方向发展,虽然具备教师资格证书,但其教学经验较少,很多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在教学水平、知识能力、教学组织以及职业规划等各方面都还有所欠缺,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很难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此外,教师培训工作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部分学校培训资源匮乏,基本上不对教师进行培训,即便是开展培训也只是利用周末时间进行简单的制式培训,这种培训方式难以起到良好效果。也有部分教师本身就对培训抱有怀疑态度,认为培训无用,面对培训总是消极应对。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渗透的具体路径

(一)更新教学理念,寻找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契合点

1.结合时代要求丰富德育内容

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复兴伟大主义中国梦的新时代,为了实现这一阶段的目标,还需要不断加强人才培养,使其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学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仅仅停留知识阶段,而更加看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其中“德”是居于首位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充分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丰富德育内容。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24字箴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应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寻找教材内容与价值观的联系,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展现价值观内容,从而引导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言行。

2.根据课改实施德育教学

如今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习总书记还提出,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符合本阶段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及教育规律,从而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但学习热情却比较高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该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贯彻到教学中,并且以思想教育作为教学的核心,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此外,教学目标一般涉及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目标,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前两个方面的目标,而想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思想道德教育还需要充分落实第三方面的目标要求,并且将德育目标进行细化,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德育素养。教学理念是非常关键的,在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才可以更好地开展教学,因此,教学需要不断转变教学理念,认识德育教学的重要性,进而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教学活动。

(二)立足教材文本,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元素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也离不开教材,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关注文本的题眼。题眼是文章的中心内容,借助题眼可以使学生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缺乏耐心,尤其对于篇幅较长的内容很难静下心阅读,为此,教师就可以从题眼入手,以题眼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如部编版小学语文《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中,这篇课文中将“五壮士”作为题眼,壮士意指勇士,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在狼牙山上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他们为什么又会被称为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五个战士将敌人引至狼牙山,在与敌人抗争过程中他们不仅身负重伤,而且武器装备也所剩无几。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安全转移的群众和部队主力,他们选择了壮烈赴死,在临死之前还不忘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围绕“壮士”这一字眼从而为学生渗透爱国教育。

二是借助人物形象,强化学生情感体会。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其中有一心为国的民族英雄、忧国忧民的文人墨客,也有默默付出的父亲、母亲。如在《论语》中可以感受到孔子高尚严谨的求学态度、在范仲淹的诗文中可以感受他心系百姓的伟大情操、从鲁迅文学中可以体会他一心为国的远大抱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典型的人物形象强化学生的情感体会。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慈母情深》为例,在这节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课文中母亲这一人物形象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我”钱让“我”买书,拿到钱后看着母亲又投入了忙碌的工作中,于是“我”后悔了,拿着母亲给的钱为她买了一瓶水果罐头,结果却遭到了母亲的数落。“我”想用这个钱买书时,母亲毫不犹豫地给“我”钱,但得知“我”为她买水果罐头后却一番数落,借由这个故事也可以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

(三)聚焦模块教学,强化思想教育渗透

小学语文大体可以分为拼音拼读、识字写字、阅读以及写作四大模块,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模块为单位渗透德育教育。拼音拼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但拼音拼读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小学生对拼音拼读的学习兴趣也比较低,为此,教师就可以借助顺口溜或者故事的方式开展教学,而这个过程中就是渗透思想教育的良好途径。如可以将“a o e”的学习改编成这样一个故事:欣欣家里养成了很多小动物,有大公鸡、大白鹅等,为了准备歌唱比赛,欣欣每天都在院子里练习发音(a a a),大公鸡看到了于是给欣欣加油助威(o o o),大白鹅看到了也给欣欣加油助威(e e e)。在这个故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练习发音,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渗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让学生明白小动物也是人类的好朋友。其二,在识字教学中也可以为学生渗透德育。汉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象征,每一个汉字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为此,在汉字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会写汉字以外,还需要为学生讲解汉字背后的价值和含义,从而丰富学生思想教育。以“生”为例,在古代,“生”和“性”是一个字,古文中,“生”是最下面有一横,代表大地,而上面是草芽,草芽在大地上茁壮成长,生机勃勃。由此,也就可以延伸至人之初、性本善,“性”与“生”为同一字,也就是说人性都有一颗善良的芽。其三是阅读教学。语文课文情感丰富,如在《将相和》中表达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权、以国家为重、识大体的优秀品质,也表现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在《手术台就是阵地》中表达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优秀品质,借助课文阅读教师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教育。其四是写作教学。写作是情感输出的一种方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才可以逐渐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四)强化教师专业水平,提升德育效果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效果,为此,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尤其必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首先是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活动中感受德育,进而践行德育。如今是各种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引导学生正确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将语文活动与德育活动有机联系到一起。其次要不断转变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以知识为主,很少涉及知识的渗透。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新时期的教学理念要求,坚持以全面培养学生为主,尤其是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如果只培养学生的智力,而忽视德育,这样失德的学生智商越高,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只有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师对德育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德育。最后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语文教学远远不止教材中的知识和内容,还需要加强课外知识拓展。教师自身知识储备量多,在教学中才可以更好地为学生讲解知识。除了本专业的知识外,语文教师还应该多阅读一些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书籍,进而帮助教师全面把握学生心理,从而提升德育效果。

总而言之,践行“立德树人”已成为当前教学的重点,小学语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语文教师还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渗透德育,进而将学生培养成一个有道德、有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1] 韩远维.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的渗透途径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005):135-135.

[2] 李镇刚.如何挖掘和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开展小学德育教育[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2019(008):110-111.

C42

A

1002-7661(2022)11-0043-03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德育语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评选“三好标兵” 创新思想道德建设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