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索
2022-03-18沈文琪
沈文琪
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索
沈文琪
(昆山高新区西塘实验小学,江苏昆山215301)
提升微课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融合与对接效果已成为目前数学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学科教师需有效发挥微课的优势功能,以简洁的内容和形式动态呈现数学知识的难点与核心部分,让学生能够基于微课的辅助,以更轻松的状态接受知识,提升学科技能。学生可依据自身具体的学习需求自主选择微课内容,这样获得的学习效果更理想。因此,提高微课与教学活动的融合度,能够明显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质量,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及教师思维的革新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微课;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随着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在数学课堂有效地运用微课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利于构建高效课堂。基于此,教师在开展微课教学研究过程,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从而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微课教学方法应用效率。
一、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教学时间灵活性
微课在时间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活性特征,学生可依据自身的具体学习情况对学习内容的难度进行选择和调整。通常微课的时间在10分钟以内,这样便可明显提高学习活动的灵活性。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相对简单,且需辅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较多。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便可灵活调节教学时间,还可结合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发挥出微课的特有功能。微课资源具有高度的便捷性特征,可在课堂或课后为学生提供有效引导,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不断提升学习的效率,并在此过程中实现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模式形象化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较直接,如果题目的抽象性较强,则学生难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解答。而微课便可通过直观和生动的方式呈现知识内容,让学生能够发挥形象思维掌握知识,这样便可降低知识信息的理解难度,让学生顺利内化知识。此外,微课本身还具有明显的严密性和逻辑性,针对逻辑性较强的知识点,微课可有效细化讲解,转变其呈现方式,让学生能够在明确的目标指导下完成题目的探索,形成成熟的思维方式。可见,微课能够在辅助学生解决难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方面起到明显的作用。学生能够在微课的辅助下形成更高水平的逻辑思维,顺利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
(三)强化参与兴趣
数学同英语、语文等学科不同,数学是抽象性强、逻辑性强的一门学科,促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容易产生枯燥无趣的感受,从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微课形式出现以后,让学生有了新的体验,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元素就能够冲击学生的视觉,让学生产生新鲜感,促使教学能够产生一定的成效。所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利用相应的资源帮助学生增强参与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讲解“角”的知识时,可收集生活中有关角的事物,并利用微课制定学生喜欢的动画视频,然后在其中展示各种知识点,比如角各个部分的名称、角的大小等,进而深入引导让学生能够形象化地掌握相关知识内容,促使学生能够不断强化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二、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设计原则
教学设计可作为微课发挥功能的前提条件。教师需紧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下述原则为指导开展微课的设计工作:
(一)精简原则
通过对小学生的注意力规律进行分析可见,其注意力持续的时间较短,基本可维持在10分钟左右。而数学课堂教学时间远高于此。因此教师在设计微课内容时,便需以精简化作为主要的指导原则,也就是说在时间和内容方面均需精简呈现。如在讲解《时、分、秒》部分知识时,该章节的知识点理解难度较高,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顺利掌握,且容易将知识点混淆记忆。对此,教师便可发挥微课的功能,将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分类,引导学生逐一理解,且控制好微课的时间,这样便可迎合学生的注意力规律,让学生能够以更积极的状态内化知识,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
(二)生本原则
学生在借助微课开展学习时,能够明显提升自身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设计微课内容时,也需侧重对学生的上述能力进行培养,而不能以知识的传输为唯一的目标。如在学习《元、角、分》部分内容时,教师便需通过微课构建与学生的交流渠道,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设置提问的内容,并让学生广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主计算货币,重点突出学生的核心地位,最终实现学科技能的培养。
(三)实用原则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因此教师需主动观察和提炼生活情境,并引导学生将学科的理论知识作为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充分发挥出学科知识的应用性价值。如在讲解《克与千克》部分知识时,教师便可在微课中设置实践性的任务,让学生到商场等地了解蔬菜、水果等物品的承重方法,从而了解不同重量单位的概念,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知识的内涵,不断提高自身的学科思维水平。
三、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途径
(一)运用微课丰富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效率
微课作为新型的教学方式,可灵活运用不同的手段呈现学科知识。从小学生的角度来讲,微课能够辅助学生掌握抽象程度较高的知识内容。对于教师来讲,微课也可作为顺利实施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微课具有视频、课件等多种形式,能够提高学科教学的全面性。且灵活的形式更符合小学生的兴趣倾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应用之间建立联系,从而辅助学生顺利理解和内化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在讲解《大数的认识》部分内容时,如果仅以数字形式让学生掌握不同省份的人口数量,则学生便无法形成相应的概念。而利用微课为学生播放视频,展现不同城市的人口情况,则学生便可以直观的方式掌握相应的知识。又如在实施《公顷和平方千米》教学活动时,教师也可通过微课向学生展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等,这样便可将原本抽象化的知识转化为具象,学生在进行换算前也可清晰掌握不同单位的含义,这样便可提升计算的准确性,明显优化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
(二)利用微课突出知识重点,强化学生记忆
教师组织的统一授课活动难以迎合不同学生个体的能力水平,且多数小学生在自控方面的能力较低。因此一旦其在理解方面遇到障碍,便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这也会导致教师需反复重复基本的知识点,极大降低了教学活动实施的效率。对此,微课便可充分迎合小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习习惯,将重点学习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教学内容简练,重点突出。通常微课仅通过一个视频传达1~2个知识点,课程体系相对简单。但上述碎片化的方式更能够符合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微课在讲解知识点时具有更高的针对性特征,因此也会让学生对知识点形成深刻的印象。
如在实施《四则运算》部分内容的教学时,首先便需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不同的运算规则。而小学生对加、减法相对熟悉,对乘、除法不甚了解。因此教师便需将该部分知识作为重点内容,利用微课形式针对学生在计算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从而让学生能够准确掌握乘除法的计算规则,在完成四则运算时便可明显提高准确率。
(三)通过微课共享教学资源,多角度传递知识
以往教师仅通过讲解和板书形式完成教材知识的讲授,而板书也是由教师逐一书写形成。其对篇幅和环境条件要求较高,无法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而微课便可改善上述弊端,其内容较少,分享便捷,传播的方式较多。通常微课的课件和视频等资源文件均为几十兆,所占的空间不大,因此通过网络平台便可实现分享、传输和下载等操作。学生可自主安排时间进行学习,并通过网络渠道随时交流。
此外,微课在学生的预习和复习环节也能够发挥较积极的促进作用,可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如在讲解《位置与方向》部分内容时,由于教室的空间有限,教师便可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先让学生自主了解方位知识,让学生在微课和家长的辅助下顺利对方位形成初步的印象,从而为后续参与教学活动提供前提。通过全面地运用微课资源共享,能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利于加强知识多角度传递,能全面地提高数学教学过程微课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
(四)合理地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数学学科知识具有明显的抽象性特征,且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便导致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类问题,一旦无法顺利掌握知识内容,便会形成抵触、厌倦等负面的情绪,对教学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微课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其可通过视频、图片、色彩等元素的融合形式为学生呈现知识。这样学生便可在动态形式的辅助下顺利掌握抽象程度较高的知识内容,有效迎合学生的兴趣倾向,让学生能够以更高的积极性参与学科知识的内化,并在此期间形成自信心。因此教师需在规划教学活动时侧重发挥微课的功能,让学生产生相应的探索兴趣,从而辅助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可同步形成更高水平的学科素养。如在讲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部分内容时,教师便可提前搜集游乐园的相关信息,此后通过视频形式向学生播放摩天轮由低点到高点的旋转过程。这种动态化的信息呈现方式能够充分迎合学生的兴趣倾向,辅助学生直观地观察掌握平移和旋转现象。此后教师逐步引导,学生便可顺利掌握原本抽象性较高的知识内容,同时还会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性价值。教师需不断激发学生产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在生活中利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数学教育的价值,最终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和技能。
(五)优化微课调度,提高学生逻辑思维
数学教师利用微课视频,让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的操作得到有效性的突破,也能为学生带来数学深度学习的启发。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来讲,本身的特点内容就是具有逻辑性、抽象性,需要学生具有逻辑思维的能力。在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突破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生也提出了比较高的逻辑思维要求。所以,作为数学教师需要将微课视频设计好,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相关教学工作,以此让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全面性提高。除此之外,微课的特点是短、平、快,可以针对数学问题做科学化、合理化的设计,以此充分发挥出最大化的效用。
运用微课的时候,教师应该对学生意识加以优化与调整,并运用好微课的优势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比如,在教学“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已经制作好的微课视频内容,让学生对组合图形的分割方法充分了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面积计算操作的基本原理。由于使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学习的相关内容,能够让学生产生直观性的认识。当学生了解组合图形分割方法以后,再为学生准备组合图形,让学生根据要求分割需要的图形,从而将计算操作落实好。最后,学生完成微课内容学习以后,教师要对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同时还要给学生布置多组合图形的计算,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分割操作完成组合图形,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此时,教师利用微课视频内容向学生展示图形分割的基本操作原则,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学习启发,让学生能够顺利参与学习实践环节,而且还能在操作的过程当中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全面性提高。
(六)丰富微课训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开展数学作业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利用微课给学生带来信息方面的选择,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微课在课堂当中,能够为学生展示丰富的教学案例,利用图片、动画等帮助学生获取学习的重要信息。最后,在课外的时候,教师把微课视频投入到班级网络互动中,能够让学生运用网络设备对学习与训练加以展开,不仅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维度得到进一步拓宽,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为让学生对小数学性质有充分性的理解,并能使用小数解决遇到的问题,需要在学习教材知识内容时让学生直观性地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比如,在小数末尾加上零,或是去掉零,其小数的大小保持不变。此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视频,为学生布置实景作业任务,比如超市橡皮价格是0.3元,铅笔单价是0.30元,怎样证明两个小数是一样大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其实明白两个数是相等的,因为依据性质就可以判断出来。接着教师还可以继续投放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比如小数中零不在末尾,如果在中间,零可不可以去掉?学生们基本上都会认为去掉后,数的大小就发生改变了,最后教师在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正面点评。
微课在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带动下应运而生,在各个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利用微课不仅可以为学生布置学习训练任务,让学习的内容具有立体感,而且还能在展开学习训练时显得更生活化,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能够产生明显化的效果。
四、结束语
微课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产物,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具有独特的意义。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往往会遇到不同的知识内容,且知识的呈现和解释的难度也较高。教师需主动迎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侧重通过微课形式为学生展现知识内容,以学生喜爱的方式讲解知识,从而不断优化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
[1] 焦鹏.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9,5(24):141+143.
[2] 王洁.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9,21(24):163.
[3] 田淑梅.用好微课,服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中国新通信,2019,21(24):188.
[4] 王芸.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276.
[5] 韩洁.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风,2020(18):101.
[6] 林鸿,林杰,林璇.移动微课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17):131-133.
G622
A
1002-7661(2022)11-0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