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誉相《芗圃诗草》考述
2022-03-18王新芳
王新芳,孙 微
冀东文史研究
陶誉相《芗圃诗草》考述
王新芳1,孙 微2
(1. 齐鲁师范学院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2. 山东大学 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清嘉道间丰润籍诗人陶誉相的诗歌创作取得了较高成绩,其《芗圃诗草》中表现安徽灾情之作继承了杜甫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堪称诗史,是了解清代后期救灾及流民问题的重要史料。此外集中描写亲情的诗歌感情深挚,不假雕饰,感人至深。陶澍在《芗圃诗草序》中称陶誉相为“姚武功、孟溧阳一流人物”,并不足以概括其诗歌的整体艺术风格。总的来看,陶誉相诗歌兼综唐宋诸大家,对苏轼诗歌的学习模拟之处较多。赵琴士《兰言集》、王柳村《群雅集》以及《国朝诗铎》《晚晴簃诗汇》等选本对陶誉相诗歌均有选录,这表明陶誉相在清代诗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其诗歌的创作特色值得引起学界的进一步关注。
陶誉相;《芗圃诗草》;丰润;清诗
一、陶誉相生平事迹考略
陶誉相(1778-?),字觐尧,号芗圃,原籍会稽,因父亲病逝,随母亲投奔丰润舅氏,遂寄籍丰润。《两浙輶轩续录》有其生平的简要记载曰:“陶誉相,字觐尧,号芗圃,会稽人,官安徽大安巡检,著《芗圃诗草》。”[1]光绪《丰润县志》卷二《文学》载其小传曰:
内部审计是企业治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提高国内企业内部审计企业工作的执行力,内部审计需要得到企业治理结构的支持。当前,多数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主管和分管内部审计部门,故难以实现审计工作的独立开展,尤其是审计企业及管理层时,更难以保障审计的独立性。有研究者提出,内部审计应该归为监事会管理,但是国内的企业监事会成员由政府机构指派或者由董事会指派,进而影响了监事会自身职能的发挥,故内部审计监事会管理模式同企业内部需求之间存在矛盾。由于上述原因,我国企业正在积极地借鉴国外企业内部审计的成功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开展调查工作,进而满足企业内部审计在权威性以及独立性方面的要求。
陶誉相,字芗圃,先世会稽人,蚤孤,随母来丰之宋家营依舅氏读书,遂籍焉。生而英敏,能文章,尤长于诗古。年十八应童子试,宗师吴稷堂器之,拔置前茅。嗣因家贫为掾,往来江浙皖豫诸省,虽风尘鞅掌,而咏歌不辍,朱树堂《苔岑诗略》称其为姚武功、孟溧水一流人物,奈才丰运蹇,以州佐终。著有《芗圃诗草》八卷,朱滋年为之序,入文苑。[2]
虽然《丰润县志》《来安县志》《两浙輶轩续录》等文献中有关于陶誉相生平事迹的记载,但都过于简略。所幸现存陶誉相《芗圃诗草》是大致按照编年排纂的,一生行迹如网在纲、历历在目,特别是每卷前或卷中均有关于本年事迹梗概的记载,可以视为陶誉相的简要年谱,故本文便以此为据对其事迹进行大致梳理。
陶誉相十四岁丧父,寄养于丰润宋家营(今属丰南)舅氏家。乾隆六十年(1795)赴礼部试,受知于学使吴稷堂,以案首补博士弟子员。是年应秋闱,下第归。嘉庆四年(1799),掣签安徽试用。嘉庆八年(1803),署徽州黟县尉,至九年十一月卸任,旋任滁州尉。嘉庆十六年(1811)奉解凤阳关饷。嘉庆二十一年(1816)随胡心田解饷入京,旋返凤阳。嘉庆二十二年(1817)三月,署滁州守提粮赋。八月赴泾县提案,十一月赴宿松查漕。嘉庆二十三年(1818),往来于凤阳、滁州、寿春、灵璧,督修堤工,协办赈务。嘉庆二十四年(1819),委监亳州关税。七月黄河大决,八月赴乡查赈灾事,年底返回滁州。道光元年(1821)赴泗州办理春赈,委署颍州府霍邱县开顺司篆。道光四年(1824),在桐城办理春赈,赴盱眙抚恤流民,查办泗州卫所属之高邮、宝应灾务。道光五年(1825),由盱眙赴天长襄办春赈,署滁州县尉。道光十一年(1831),奉解凤阳关饷回京,复返滁州。道光十三年(1833),代理全椒县篆。道光十七年(1837),奉解凤阳关饷抵都,复返滁州。道光十八年(1838),因事落职,赴省城,两江总督陶澍为其申请开复。道光十九年(1839)吏部驳回其开复之请,来往于来安、盱眙、泗州、泾县、滁州间。道光二十年(1840),因降选到班返京,归丰润宋家营扫墓。道光二十一年(1841),授安徽大通巡检。道光二十二年(1842),奉解兵船赴金陵,十二月署安庆府照磨。《芗圃诗草》所收诗歌止于道光二十二年底,陶誉相或卒于其后不久。
试验肉牛的基础日粮按照中国肉牛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配制[14],其精粗比为50∶50,具体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试验所用RPFA依据Wang等[9]提供的方法,由山西聚硕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饲养试验期间试验牛单槽饲养,代谢试验期间试验牛饲养于代谢笼中,每日分别于07:00和19:00饲喂,自由饮水。
陶誉相《芗圃诗草》,《中国版刻综录》著录有清嘉庆十六年(1822)五柳堂刻本,十八卷[3]。又有清咸丰三年(1854)五柳堂刻本,二十一卷,封面署“咸丰癸丑重镌”,收入林庆彰、赖明德、刘兆祐、张高评主编《晚清四部丛刊》第一编第96、97册。按,此书流传极罕,少有著录,直至咸丰三年重刻本被收入《晚清四部丛刊》方稍广其传,以下便依据此本对陶誉相的诗歌进行简要论析。
二、陶誉相《芗圃诗草》的题材内容述略
《芗圃诗草》较为详细地记录了陶誉相的一生行迹交游及心路历程,题材内容极为广泛,本文拟选取其中几个方面加以介绍。
陶誉相一生为吏,主要从事赈灾运饷等事务,故其对灾情了解颇深,其诗歌对安徽各地的灾情多有反映,成为了解清代后期救灾及流民问题的重要史料。如《逃荒行》云:
秋风猎猎天将霜,长途队队怀餱粮。淮徐大水凤颍旱,千人万人争逃荒。逃荒却欲往何处?闻道江南多富庶。锁门担釜辞亲邻,全家都上黄泥路。黄泥深浅没髁寒,十步九步行蹒跚。少妇负儿肩背折,老亲含涕心肝酸。无钱旅店不肯歇,且向山凹宿明月。背风敲火支破锅,汲水和泥炊落叶。夜深恐惹虎豹猜,几次儿啼惊梦回。凉飔刺骨屡伸蹜,妻呻母嗽良可哀。天明早起满身露,道遇行人过前渡。报说江南逃荒多,斗米换儿人不顾。闻言半晌泪欲吞,前途如此愁难存。进固维艰退不易,全家环泣天黄昏。天黄昏,更断魂,强颜乞食投豪门。豪门箫管多车马,一曲缠头珠盈把。[4]287-289
聚首才三日,相违十六年。弟兄皆白发,亲故半黄泉。此别归何日,伤心共问天。渭阳恩更重,駘背苦衣牵。[4]772
胥役如鬼蜮,保甲若蛇神。报名有定费,造册须丁缗。委吏下乡来,供应多羶荤。尔粮岂易食,坐索声纷纭。村翁叩头泣,老妇无完裙。三日未得食,昨夜嚼菜根。若待给粮时,皮骨知何存?愿言不食赈,请君勿上门。里长置不顾,入室搜鸡豚。[4]409-410
胥役、保甲以及朝廷委派的赈灾官吏对灾民公然强索钱财,若不缴纳,便不予列名造册,也便不发赈灾粮,那些衣食无着的村翁和老妇指望不上官府的赈济,只好嚼菜根充饥。完全失望的百姓于是希望官府别来打扰就好,可是里长仍不顾百姓死活,入室搜抓鸡豚。诗中强烈谴责了赈灾官吏残害百姓的行为,继承了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敢于大声为民请命,堪称诗史。嘉庆二十四年(1819)七月,黄河再次决口于安徽亳州,陶誉相于八月前往查赈灾事,作《亳州查灾纪事杂诗》曰:
需要关注的是有少部分新生儿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得到筛查,有3.49%(256例)可疑患儿未召回,其中90.63%(232/256)为流动人口。笔者认为必须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包括及时建立户籍信息,畅通通讯联系渠道等,加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宣传力度并对经济困难的家庭给予帮助。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对遗传代谢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很多新的疾病如尿素循环缺陷和溶酶体贮积症[8]将加入到串联质谱的筛查,应用串联质谱技术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是新生儿疾病筛查的发展趋势,这对于减低出生缺陷,提高我省人口素质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去年水在灵,今年水在亳。嗟我捧檄行,两地遭飘泊。所向招灾凶,穷人命分恶。方知苏长公,斯言果不错。波涛涌市廛,舟楫入城郭。作孽或天心,执政急民瘼。谓我手不龟,曾识旧医乐。分符往东南,满船载麽飥。拭目悲瀰漫,何处认村落。[4]427-428
道旁有老妪,曰已百六岁。雪发掩眉长,鹑衣覆裙敝。守节七十年,有子复早逝。唯此寡媳存,齿亦逾八四。茕茕两相依,一屋低于槥。日则同案飱,夜则同被睡。所幸力作余,腰脚尚自遂。谁知就墓时,遇此天不惠。水过虽得生,竟无立锥地。昨闻东邻炊,乞食返遭詈。归来不敢言,吞声揾老泪。嗟哉五福先,百岁称人瑞。胡为此老妪,得寿翻为累。多少金屋中,兰芽偏早萎。咄咄彼苍心,苦乐伤倒置。[4]432-433
诗人以五言叙事诗的形式真实记录了赈灾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反映了这次黄河决口给亳州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组诗角度多变,点面结合,如同用韵语写成的新闻报道。除了反映灾情之外,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也是《芗圃诗草》的重要内容,如《捉鱼行》云:
头孢呋辛酯的耐药性主要是通过β‐内酰胺酶水解、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的改变、渗透性降低和细菌流出泵的存在。
赤日煉长空,火云散如燬。三旬天不雨,山塘涸见底。老役持符来,奉命索金鲤。南村问渔父,渔父卧不起。北岸问罟师,罟师翻诋訾。老役不敢归,抱泣空潭里。一限青竹红,再限肉脱髀。三限实难堪,出境觅邻市。一网值千钱,半夜行百里。到手幸我生,入门恨鱼死。官价既径庭,官秤复倍蓰。吞声不敢言,负逋虞干比。长跪白老妻,老妻泪如水。空室已磬悬,鬻彼呱呱子。入夜不见儿,闭户涕不已。斯时华堂上,笙歌绕朱紫。珍羞罗金盘,微闻赞鱼美。[4]130-131
此诗作于嘉庆八年(1803),时黟县久旱不雨,山塘干涸见底,无鱼可捕,奉官命前来捉鱼的老役因无法交差,只好夜行百里到外地购买高价鱼,又因无力偿还鱼钱,只能忍痛卖掉了自己呱呱待哺的儿子。可是在官家的华堂宴会上珍馐罗列,老役用幼子换来的那盘鱼并不特别引人注目,得到的只是几声轻微的赞美罢了,诗中将富人的饕餮与穷人的血泪构成强烈对立,因而展现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陶誉相《芗圃诗草》中描写亲情的诗歌感情深挚,读后令人为之动容。如《再别妹二首》曰:
五载江南梦,兼旬故里春。相逢翻益恨,怜我未抛贫。骨肉唯兄远,翁姑是尔亲。好从殷谢婿,辛苦侍晨昏。
无家归亦客,为子且留连。聚首欢疑梦,分襟泪似泉。萍踪随宦海,榴火促征鞭。多少关心语,临歧尽惘然。[4]94-95
调查问卷分为《校企合作问卷调查表(学生用卷)》和《校企合作问卷调查表(企业用卷)》两种。其中学生用卷主要调查内容为:15道客观选择题和1道主观题(作为大学生,您希望在校开展哪些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 通过学生用卷,主要了解到大学生更倾向于哪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对于增设专业英语课程的看法、校企合作对于英语学习的启示以及校企合作下是否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等方面。企业问卷主要调查内容为:12道客观选择题和1道主观题(贵企业希望大学生加强哪些英语能力的培养?)通过企业用卷,调查企业期待的毕业生应具备哪些英语能力、英语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和校企合作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
诗写兄妹二人短暂相聚后即不得不离别之伤情,虽是律体,却一气贯注,平易自然,如话家常。又如《五别妹》云:
三载传闻异,相逢梦尚惊。那堪垂死后,仍作去乡行。患难情逾重,饥寒命觉轻。无由留我住,气结泪徒倾。[4]377
表1为各支流生态需水量和生态景观用水流量表。从表1可知,通过分析流域面积大的大岸冲、八尺江、良凤江、四塘江,天然来水量是满足要求的,其余支流虽然生态用水满足要求,但是保证率90%的来水量难以满足景观水量要求。
阊阖千寻辟翠微,夜帆排闼上崔嵬。浪翻石壁山横立,风卷秋云月倒飞。吴楚争流当阙合,乾坤不锁任人归。茫茫笑我携家过,星斗满江何处依。[4]561
尔生方三日,尔母忽疯狂。掼地得不死,失乳调糕浆。随妪同阿姊,呼爹如依娘。离抱即持匕,试步遂扶床。聪明冰雪姿,娇嫩芙蕖香。七岁解描刺,十岁识篇章。维时我病笃,流离悲他乡。阿姊复远嫁,赖尔擎茶汤。朝随二母坐,夜侍三姥房。泪眼背面拭,委曲难周详。家贫饫粗粝,让弟贪膏粱。败絮拥竹榻,破布补裙裳。渐长更爱好,终日不出堂。手持五色线,压成双凤皇。前年我归里,许聘常家郎。常郎富经史,祖父直明光。方期蕊榜后,乘龙来滁阳。谁知兰性弱,得病遂膏肓。初即患痺萎,坐立悲蚕僵。渐次着席蓐,肢骨成冰霜。嗟我事奔走,医药缺调良。家方尘甑叹,谁怜病雀疮。两载闻呻吟,万苦真哀伤。自言前世孽,老衲归空王。不谨败佛律,堕落膺灾殇。愿将女儿身,清净还道场。此理不可解,施报天茫茫。几番绝复苏,含涕言无妨。我须待父归,面谢慈恩长。果然弥留际,我适卸行装。执手泪如水,言语还自强。谁知残灯烬,顷刻惊风狂。二日延一龄,遗蜕同蝉飏。微魂何处去?大雪方飞扬。娇面尚花馥,玉手成冰凉。抱呼不知应,长痛摧肝肠。我贫无以殓,且幸藏棺枋。移来即赠尔,代我眠中央。尔姊尚痴望,裹药寄䢴江。可怜字字泪,书至人先亡。七日掇羹饭,九日埋山冈。焚钱壮楼库,作俑佩琳琅瑯。知汝得用不?恤以从俗将。众母苦欲随,群弟悲断行。昨日停南屋,今夜眠北窗。胆小谁作伴,山空云苍黄。丰亭峙其上,幽谷窅其傍。明月可为镜,清泉可为觞。灵魂如有知,尔且免恓惶。人生谁不死?聚散原无常。与作白发鬼,不若青春芳。今生无罪孽,既死病或忘。归来一相诉,乘风好翱翔。[4]441-445
妖星撼西域,万里兴兵戎。枭鷔利蹏啄,狐虺肆奔腾。睢阳闻巷斗,一死陷连城。转战都护勇,马革埋羶腥。阴霾塞台跕,烽火惊边庭。[4]643-644
仪器分析是一门集理论、实践和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课程[1],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是当代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检测手段,涉及化学、物理学和电子技术等相关学科[2]。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仪器分析基本原理,学会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充分了解仪器设备的基本结构,实验方案的设计、图谱的解析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等。社会的迫切需求推动仪器分析发展迅猛,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新兴学科不断涌现。随着仪器的不断更新换代及新仪器的出现,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进一步改革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使学生具备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3]。
无端噩梦果然真,一瞬韶华十七春。悔把明珠擎漏掌,可怜落地竟成尘。
绝世聪明绝世姿,端庄从不学娇痴。昙花自是摩尼种,不许人间久护持。[4]666
前诗“悔把明珠擎漏掌,可怜落地竟成尘”,将女儿比为明珠,谴责自己为“漏掌”,竟使明珠落地成尘,便将诗人愧悔之情表露无遗。后一首称“昙花自是摩尼种,不许人间久护持”,亦表达了诗人的无限怅惘和失落之情。道光十一年(1831),年已五十二岁的陶誉相解送凤阳关饷回京交差,顺道返回丰润省墓,作《抵里三日即行留别诸亲友》,诗曰:
陶誉相的诗歌在当时诗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云南石屏诗人朱雘①《赠陶芗圃州尉誉相》曰:“陶尉如陶令,位卑诗却高。折腰怜我辈,俗眼小儿曹。飞将无侯骨,佳儿有凤毛。官闲何所事,痛饮读离骚。”[5]诗中将陶誉相比为陶渊明,对其诗才倍加称赏。云南浪穹白族诗人赵辉璧②《人日抵滁州宿小醉翁亭即柬陶芗圃少尉》曰:“殷勤寄语陶彭泽,赋罢闲情共举杯。”[6]亦将陶誉相比拟为陶渊明。此外舒焘③《赠林东溪序》曰:
此诗作于嘉庆十六年(1811),陶誉相时任滁州尉。由于安徽一带水旱之灾频仍,百姓无以为生,只好携家前往江南逃荒。他们在逃荒之路上饥寒交迫,备尝艰辛,却又听说江南地区因逃荒之人太多,以斗米之低价换儿人皆不顾,于是连那一丁点的生存的希望都破灭了。诗的最后将乞食的难民与豪门之歌舞进行对比,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予以强烈抨击。嘉庆二十三年(1818),黄河决口于安徽灵璧,陶誉相于十月前往查赈灾事,作《灵璧查灾纪事杂诗》,诗云:
和丰润的亲友们小聚即别,让人慨叹分别是那么长久而相聚却是又如此短暂。送行的兄弟们皆已白发,亲故中已有多人离世,年逾古稀的舅氏此时牵衣惜别,这一切都令人感到断肠伤心。诗歌的语言虽平淡,但所含蕴的感情却极为深沉。
这种“砖块”应用于复杂输送系统中的各种开关、换向器、交叉口、转角、双向交叉口,甚至分拣机。它能在整个物流配送中心为所有行业搬运任何尺寸的盒子和纸箱。
此外,在陶誉相《芗圃诗草》中,咏怀、行役、唱酬、投赠之作占据着更大的比重,其中亦不乏佳构。如《濠梁杂咏》曰:
报膝坐津亭,长日闲愈永。淮流绕槛清,游鱼啖我影。欲钓懒垂竿,俯看屡折颈。跳波翻碎珠,衔尾逐断梗。活泼悟化工,聚散任俄顷。微风荡游丝,落照掩光景。身偶白云闲,心与虚林静。纷扰多艰辛,俯仰发深省。涉世如樯乌,谋虑皆画饼。方知秋水篇,得力于斯境。愿言事蒙庄,焚香歌楚郢。忘几坐不归,露滴罗衣冷。[4]453-454
据《庄子·秋水篇》载,庄子与惠子曾于濠梁之上观鱼论辩,如今诗人来游此地,俯仰亭林,徜徉云水,不禁有陶然忘机、挂冠出世之想。又如《伴竹轩偶咏》曰:
基于异构区块链的多能系统交易体系及关键技术//李彬,曹望璋,张洁,陈宋宋,杨斌,孙毅,祁兵//(4):183
旷世才华信不尘,传闻佳话又番新。千秋梦墨邀词客,一坞桃花吊古人。泪湿青衫成往劫,香生黄土悟前身。从今碑碣吴趋焕,诗酒年年酹墓春。[4]187-188
此诗句句紧扣竹子及“伴”字来写,表示自己身为闲官正可与竹为伴,从中可见诗人之高洁志趣。又如《桃花仙馆重修唐六如居士墓和唐陶山刺史元韵》曰:
一院琅玕覆酒缸,春来个字尽成双。依人疏影青流袂,近砌孙枝翠滴窗。日永莺花成鄠杜,夜深风雨梦湘江。此君合作闲官伴,竟日诗魔未肯降。[4]125
唐寅之风流韵事代代相传,今重修其墓,再睹一坞桃花,不禁令人缅怀才子往事,发思古之幽情,当然其中也饱含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伤感。以上这些诗歌均格律谨严,对仗工巧,意脉贯畅,格调高雅,代表了陶誉相诗歌成就的重要方面,限于篇幅,兹不一一备举。
三、陶誉相《芗圃诗草》的艺术宗尚
陶澍《芗圃诗草序》曰:
芗圃分发上江三十余年矣,余抚皖时即闻其在灵璧、亳州、桐城襄办赈务,条理秩然,民多爱戴。既而佐滁,前后数任,绰有政声,蒋励堂相国、邓嶰筠中丞皆列入荐剡,知芗圃之吏治如是……近阅镇江王柳村所选《群雅集》、泾邑赵琴士所选《兰言集》,更知芗圃之诗才又复如是。夫以芗圃之吏治、之门第、之诗才,仅沉沦于佐杂中,抱关击柝,迟之又久,常为可惜。迨余持节两江,因公过滁,芗圃来谒,偶言及诗,遂呈全集,始知其天资颖澈,造语惊人,虽集中间有少作,不无明珠鱼目之混,然皆纯出性灵,绝非外强中干、剽窃雕饰者可望其肩背。朱树堂《苔岑诗略》称其为姚武功、孟溧阳一流人物,殆不为过。[4]11-12
陶澍在序中将陶誉相比拟为唐代诗人姚合、孟郊,窃以为这个判断只是从陶誉相的仕途经历出发而非从其诗歌艺术出发而得出的结论,似不足以概况陶誉相诗歌的整体艺术风格。陶誉相诗歌中确实也有和姚合、孟郊诗歌神似之处,如《寒夜作》云:
一树栖鸦定,山城静似村。年丰欣讼少,官冷借花温。璧月窥疏牖,簷风响敝门。闲心如冻渚,永夜不生痕。[4]192
此诗描写偏远小县的静谧闲冷、萧条寂寞,格调平淡浅近,工巧清润,这和晚唐姚合《武功县中作》颇为相似。又如《秋夜过天门山》曰:
全诗不用典故,不假雕饰,纯以意行,将兄妹情深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哭二女儿》曰:
此诗意境雄奇,意向飞动,充满了动感和力量,可称韩孟诗派之嗣响。不过陶誉相的艺术取法对象却并非限定于姚合、孟郊,从整体来看,其诗歌取法唐宋诸名家,然却并不偏重于某一家。如《送哈大总戎丰阿西征》其一曰:
此诗采用其最擅长的五言叙事体,历数二女之短暂一生,全诗一气呵成,娓娓道来,如泣如诉,感人至深。又如《哭九女儿慧英》曰:
从风格来看,此诗是对盛唐高、岑边塞诗的模拟。又如《拟右丞体题鲁雒孙濠梁观鱼小照四首》[4]81,题目称“拟右丞体”,明显学自王维。又如《赠栢源老人》“人生九十古来少”是化用杜甫《曲江二首》其二“人生七十古来稀”,“会须一饮三百杯”则直接用李白《将进酒》中的成句[4]137。《骑驴游琅琊戏作》“北人骑马如乘船”[4]168,化自杜甫《饮中八仙歌》“知章骑马似乘船”。《喜丁兰谷表弟自湖南来》“相逢各长大,一别遂天涯”[4]193,化自唐代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过浮山华严寺》“浮家浮客过浮山,偷得浮生半日闲”[4]533,则直接借用唐代李涉《题鹤林寺壁》中的成句。又如《敬亭山》曰:“白云深处敬亭山,卅载重来指顾间。我不厌山山厌我,相看无复旧朱颜。”[4]972亦是由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二句化出。
在宋代诗人中,陶誉相学习苏轼之处最多,表现为其诗作中屡次赓和苏诗原韵并化用苏诗成句。如《栢源邀同人游醉翁亭,病中不能追陪,怅然有作,用坡公〈次赵景贶春思且追怀吴越山水〉韵》[4]372-373,是用苏轼《次赵景贶春思且追怀吴越山水》之韵;《皖城夜雪用坡公〈聚星堂〉韵》[4]749-750,则是用苏轼《聚星堂雪》之韵;《雪宿仁和乡和坡公〈雪夜书北台壁〉韵》《雪晴再用前韵二首》[4]437-439,亦是和苏诗之韵。另外《拙诗既成,日已云暮,游人未归,劳予延伫,高咏式微,以寄遐慕,载次前章,并希粲瞩》:“人生忧患多,行乐须尽兴。况复名胜间,醉翁尤可敬。”自注曰:“东坡诗:醉翁行乐处,草木皆可敬。”[4]374《苇塘病疟,以诗相示,相亦避疟古庙,率以和之》:“真个诗魔惹病魔,年来欢少苦时多。长吟那有韩苏句,命里如何也蝎磨。”自注曰:“坡公自谓与韩文公皆命坐磨蝎宫。”[4]546《四酬映亭》:“旗鼓暂收杯酒熟,从之我愿执颜瓢。”自注曰:“坡公《题颜乐亭》诗云:‘从之执瓢,忽焉在后。’”[4]549从诗句及其自注来看,这些诗显然也都与苏诗有着密切关系。此外,《既和坡公雪诗,有以欧阳禁体相难者,因再答之,是日在路中复遇大雪》[4]439-440,则是学欧阳修之禁体。《苇塘叠前韵谬题拙稿再和以谢》曰:“风月江山主客轺,放翁高论到双桥。”自注曰:陆放翁诗:“若论风月江山主,丁卯桥应胜午桥。”[4]538则又是从陆游之诗受到的启发。可见陶誉相的艺术取法对象较为广泛,他通过兼综唐宋诸大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陶澍《芗圃诗草序》中称芗圃“天资颖澈,造语惊人”,为诗纯出性灵,不事剽窃雕饰,这确实道出了陶誉相诗歌的重要特点。芗圃诗大都感情充沛、意脉贯畅,并无雕饰獭祭之弊,而这正是艺术上臻于成熟的表现。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4](P211)
四、陶誉相《芗圃诗草》的评价及影响
记忆中有许多好听的名字和故事,才让是这段有趣记忆中的第一个人。他是当地的牧民,当时在夏河县城里靠蹬三轮车养家,人很勤恳,会说一点汉话,没上过学,只会写一个字——“米”。第一次上他家,一个土木结构的二层小楼,他给我们倒茶,说“茶喝!”(藏语的习惯,动词放在后面)。
予尝闻大人言,皖中下僚若张少伯宜尊、陶芗圃誉相、林东溪淮,皆奇士,予心识之。少伯父执也,往来予家,幼时常得见。芗圃则自其官滁州尉时即识之,惟东溪屡值不获一面。[7]
为完善水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制度体系,还须进一步完善其他相关制度。其中,诉讼时效制度建设的关键点在于建立不受诉讼时效限制的追诉制度,使侵犯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在任何时候均能受到法律追究;诉讼费用分担制度建设的关键点在于能够鼓励公众提起水资源保护公益诉讼,防止出现因经费原因而“不能起诉”或“不愿起诉”的情况。
在序中称陶誉相为“奇士”。然而对陶誉相的诗歌亦有贬损者,如袁嘉谷《卧雪诗话》卷三曰:
北平陶觐尧誉相《芗圃诗草》颇有新意。《早起赴塾作》云:“流霞照窗角,残月挂天杪。行遇丁香花,惊飞一树鸟。”盖十四岁之作,可谓年少春华矣。入仕以后,诗境反退。如“幽鸟争花瓣,新泥迸笋尖”宦味冷于水,诗肠热不灰”“黄绶才辞仍作客,青山何处不留云”,虽极求工,终不如少作之自然。所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诗亦宜然。[8]
如前所述,陶澍在《芗圃诗草序》中云:“集中间有少作,不无明珠鱼目之混。”对陶誉相的“少作”表示了不满,而袁嘉谷却说陶誉相“入仕以后,诗境反退”“终不如少作之自然”,显然并非陶誉相之知音。
此外,陶誉相之诗在清代的诗歌选本中多有收录。嘉庆二十二年(1817)安徽泾县赵绍祖(号琴士)编选的《兰言集》选录了陶誉相诗,陶誉相在《呈赵琴士司训》诗中谢曰:“蠃蛿愧入珊瑚网,愿瓣名香侍白氊。”自注曰:“时方刊《兰言集》,谬选拙作。”[4]382道光元年(1821)王豫(号柳村)辑《群雅集》亦选录陶誉相之诗,陶誉相曾作《丹徒王柳村先生以所刻〈群雅集〉见贻并将拙作入选赋此寄谢》表示感谢。同治八年(1869)张应昌辑《国朝诗铎》(又名《清诗铎》),其中选录陶誉相诗歌4首,分别是《捉鱼行》[9]252《蝗不食禾谣》[9]521《灵璧查灾》[9]531《逃荒行》[9]558。潘衍桐《两浙輶轩续录》收录陶誉相诗歌2首,分别是《呼母崖》《祭欧阳文忠公祠》。据《清代家集叙录》载,民国初年编纂的《惜阴吟馆陶氏诗抄》卷上收录陶誉相诗歌10首[10]。徐世昌《晚晴簃诗汇》选录陶誉相诗歌1首,即《伴竹轩偶咏》[11]。此外,光绪《丰润县志·艺文志》选录陶誉相诗歌3首,分别是《披震山冬眺》[2]753《连理歌》[2]759《陈室未婚守志王贞女歌》[2]772。以上这些情况表明陶誉相在清代诗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诗歌创作特色引起学界的进一步关注。当代学界对陶誉相及其《芗圃诗草》关注较少,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之《芗圃诗草》提要曰:
为了让来宾更好地感受雅马哈倾力打造的音乐氛围,此次展会现场呈现了多场精彩的演出。雅马哈未来艺术家谢子薇、刘明康,以及特邀表演嘉宾蔡阳睿受邀来到展台,用曼妙的旋律与来宾分享他们对于音乐的执着与热爱。
《芗圃诗草》二十卷,清刻本,清陶誉相撰。誉相,字觐尧,丰润人,诸生,后官安徽。是集全编古今绝律及歌行诸体俱备。陶淑序云:芗圃分发上江三十余年,余抚皖时即闻其在灵璧、亳州、桐城襄办赈务,条理秩然,民多爱戴。既而佐滁,前后数任,绰有政声,蒋励堂相国、邓嶰筠中丞皆列入荐剡,知芗圃之吏治如是。近阅王柳村所选《群雅集》、赵琴士所选《兰言集》,更知芗圃之诗才又复如是云云。今按,誉相之诗,天资颖澈,造语惊人,朱树堂《苔岑诗略》称其为姚武功、孟溧阳一流人物,殆不为过矣。[12]
将此提要与上文所引陶澍《芗圃诗草序》进行对照,便可发现该提要几乎完全照抄了陶澍之序,提要的撰写者似并未通读陶誉相的《芗圃诗草》,故对其诗歌的题材内容及艺术特色并不甚了解。
目前学界对清代唐山籍诗人的关注较少,笔者曾撰写《谢锡侯、谢申〈二谢集〉考论》[13],对清初遵化诗人谢锡侯、谢申父子的诗文进行过介绍。而陶誉相是嘉庆、道光间的知名诗人,其诗在清代的诗歌选本中多有收录,在清代诗坛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因其《芗圃诗草》流布较罕,导致学界对其诗歌风貌了解较少,目前尚无一篇关于其诗歌的专论,这与其在清代诗坛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有鉴于此,特为之略作考述如上,希请海内方家批评指正。
① 朱雘(1794-1852),字丹木,石屏人,道光己丑(1829)进士,历官安徽绩溪、阜阳两县知县,无为州知州、贵州兴义府知府、江西督粮道、陕西按察使、布政使,所至皆有政声。著有《积风阁近作》一卷、《味无味斋诗钞》二卷。今人整理为《朱丹木诗集》,收入《云南丛书》第31册,中华书局2011年版。
② 赵辉璧(1787-?),字子谷、蔺完,号苍岩居士、古香居士,晚号洱滨散人,浪穹(今云南大理洱源)凤羽人。以拔贡举于乡,道光六年(1826)进士,历任安徽全椒、山西临县知县,循声卓著,解组归里,日与诸生讲解不辍,著有《古香书屋诗钞》十二卷、《古香书屋文钞》二卷、《读诗管见》。
③ 舒焘(1826-1861),字伯鲁,湖南淑浦人。其父舒梦龄官安徽,随迁至皖,援例授户部郎中。著有《绿猗轩文集》五卷、《绿猗轩文钞》二卷、《骈体文钞》一卷、《绿猗轩诗钞》二卷。
[1] 潘衍桐,编纂.夏勇,熊湘,整理.两浙輶轩续录:补遗卷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442.
[2] 牛昶煦,等纂修.丰润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一五零号.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68.
[3] 杨绳信.中国版刻综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213.
[4] 陶誉相.芗圃诗草[M]//林庆彰,赖明德,刘兆祐,张高评,主编.晚清四部丛刊:第一编第96册.台北:台湾文听阁图书有限公司,2010.
[5] 朱雘.朱丹木诗集[M]//云南丛书:第31册.北京:中华书局, 2011:118.
[6] 赵定甲,选注.历代白族作家丛书:赵辉璧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79.
[7] 任访秋.散文集一[M]//中国近代文学大系1840-1919:第3集第10卷.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921.
[8] 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第2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355.
[9] 张应昌.清诗铎[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0] 徐雁平.清代家集叙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7: 1368.
[11] 徐世昌.闻石,点校.晚晴簃诗汇[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264.
[12]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第17册[M].济南:齐鲁书社,1996:619.
[13] 王新芳,孙微.谢锡侯、谢申《二谢集》考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1,43(5):1-5.
The Study on Tao Yuxiang and His
WANG Xin-fang1, SUN Wei2
(1.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Qilu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200, China; 2. Advanced Institute for Confucian Studies,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Tao Yuxiang, a poet born in Fengrun of the Qing Dynasty,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poetry. His poems in, which shows the disaster situation in Anhui, inherits the realistic tradition since Du Fu, and it is called the history of poetry. It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material to understand the disaster relief and refugee problem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addition, the poems’ descriptions of family affection are deeply emotional. Tao Shu called Tao Yuxiang “a first-class figure like Yao Wugong and Meng Liyang” in the preface of the book. On the whole, Tao Yuxiang’s poetry is a comprehensive collection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d there are many imitations of Su Shi’s poetry. Many poetry anthologies of the Qing Dynasty have selected Tao Yuxiang’s poetry, which shows that Tao Yuxiang had a certain influence in the poetry circle of the Qing Dynasty, so the cre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poetry deserve further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Tao Yuxiang;; Fengrun; poetry of the Qing Dynasty
I222.7
A
1009-9115(2022)04-0001-06
10.3969/j.issn.1009-9115.2022.04.001
河北大学燕赵文化高等研究院重点项目(2020D20)
2021-09-17
2022-06-22
王新芳(1973-),女,山东临沂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清代诗学。
(责任编辑、校对:石向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