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探析

2022-03-18李燕辉李晓兰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舆情建设

李燕辉,李晓兰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40)

互联网在新时代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而网络意识形态也成为检验意识形态效果的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战略性思想,实现安全问题的理论视野和实践领域的扩展与深化,这是对传统国家安全理念的重大突破,也是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理念的重新界定。安全问题延伸到网络、信息等多个领域,网络文化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日益呈现出“实体化”“现实化”的趋势,直接关系着国家总体安全。重视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保障国家安全与稳定,是构建全面的国家总体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因此,在网络领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建设刻不容缓。

1 网络意识形态是检验意识形态功能的重点

网络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的具体体现,表现为在网络环境下,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改变。

1.1 网络意识形态事关国家安全建设

构建文化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要义。网络作为涉及文化、科技、信息于一体的平台,是国家安全建设的重要场域,意识形态斗争从传统的物理空间延伸到虚拟的网络空间,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所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问题就是值得高度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当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高达64.5%,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对社会成员的影响范围、影响深度不断加深。新时代,网络应用不断得到普及,互联网使用人数虽然陷入疲软,但互联网使用频率、使用时间仍然不断增加,这促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范围增大,深刻影响着现实生活,检验着党的理论观点的科学性、传播力与感染力,使得网络的思想舆论工作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安全。“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1]因此,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建设对国家安全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2 网络意识形态引导人们的价值判断

信息化时代,谁掌握了网络,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对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他们最关心的、对他们产生最大影响的是那些作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典型场所,除现实生活外,虚拟的网络在现代社会即扮演着这样的角色。所以,“我们对意识形态进行研究的时候,对日常生活背景的关注与对组成狭义政治领域的具体机构的关注并重。”[2]网络已经成为人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对人们的思想意识造成重要影响的不仅包括家庭社区等“实体化”环境,还有网络媒体等“虚拟化”对象。习近平指出:“新时代很多人尤其是大部分的年轻人对主流媒体关注度不够,网络媒体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网络管理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3]新时代,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增加,对人们的影响不断扩大,据最新研究指出: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入未成年人的生活学习,未成年人首次接触网络的年龄不断降低,网络逐渐成为未成年人的“必需品”。因而,网络意识形态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影响。

2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遭遇困境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络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网络技术的二重性给网络意识形态也带来重要影响。一方面,网络促进了意识形态的建设;另一方面,网络也给意识形态的治理工作带来难题。

2.1 多元文化冲击主流意识观念

多方面因素共同导致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原因之一就是:多元文化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冲击。信息多元化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一方面,非主流社会思潮挤压主流意识形态生存空间。民族虚无主义、极端自由主义等非主流社会思潮借网络之手肆意传播,过分推崇外国文化,在网络上大肆抨击中国的传统文化,追求奢侈的生活而无视艰苦朴素的价值追求,类似于“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等言论在网络上受到一些人的追捧,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着主流媒体的生存空间,为掌握话语主导权、赢得意识形态斗争的胜利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多元文化抢占网络舆论新场地。国内与国际的网络交流和互通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互联网的两面性在国际范围内表现为:网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辐射范围与影响层次提供了便捷,但也为外国的文化渗透创造了条件。西方国家凭借技术优势,成为互联网信息的主要来源,这种强势的文化输出促使其在信息传播和意识形态输出中占据巨大优势;同时,英语在国际网络中承担着“普通话”的角色,西方价值观念的传播挤占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场地。为了保障本国在国际上的绝对优势,防止中国在国际上话语权不断提升,西方媒体大肆传播“中国威胁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等不实报道。西方在互联网技术中的主导性加剧了中国不实报道在国际上的传播,有些敌对势力甚至在国内通过网络红人暗中散播政府的不实信息,扰乱网络秩序,导致网络空间混乱,挑战着主流价值观念的抵御能力和网络安全建设的管理能力。

2.2 网络舆情复杂化加大思想舆论引导困境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4]网络舆情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民在网络中发表对问题的看法,网络的开放性与匿名性等特点加剧了网络信息的庞杂,庞杂繁多的信息加大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难度,挑战着政府的舆情研判能力。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大,且控制难度大,这些特性考验着政府的舆情管控能力。网络舆情复杂化具有多方面的表现。首先,网络参与者主体性得到张扬与发展。网络用户在发挥主体性的同时表现出创造性和自觉性。网络参与者既是网络主体,又是网络受众。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促使网民在自身经验学识的基础上参与网络讨论,表达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每一种观点好像都有理论与事实的支撑,人们对裹挟在这些事实中的意识形态难以辨别。在网络上接受看似多数人认同的观点,这导致主体容易混淆是非,看不清事实,加剧网络舆情危机。其次,网络舆情表现为泛娱乐化。在网络上大肆宣扬享乐主义,传播娱乐至上原则,对网络热点问题进行娱乐化解读,过度追求娱乐,过分追求感官刺激与点击率,不考虑内容的内涵与影响,对网络受众的价值偏好与信息消费取向具有较大引导性,与实事求是的主流价值观念相悖,影响网民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最后,无门槛的网络参与方式诱发网络问题。侮辱谩骂、人身攻击、恶意举报等网络欺凌和暴力行为在网络上层出不穷,诱导性的网络信息和网络工具加大网络环境的治理难度,各种不良行为污染网络环境,导致错误的社会思潮在网络上泛滥,加剧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5]新时代,网络舆情在意识形态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舆情预测管理制度、监控体系以及舆情危机应对理念仍处于发展阶段,尚不健全。

2.3 网络主流意识形态情感认同度需进一步加强

情感在人类道德生活中扮演着极重要而复杂的角色,情感认同在道德动机中的作用不言而喻。知与行在教育中是正向互动的关系,“知”是“行”的必要条件,但“情”“意”也是思想品德的构成部分,因而,由“知”向“行”的转化需要“情”与“意”的辅助,以情感为核心的感觉倾向同样需要一定的认知基础。多元文化构成了网络世界思想文化的繁荣,对一种文化的情感倾向可能导致对另一思想文化的排斥,在这一逻辑构架下,要求网民对主流价值观念有高于其他文化的情感倾向。但是现今网络中存在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错误倾向。有些不法分子在网络中传播党与政府的不实言论,错误诱导网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主流价值观的情感倾向。总而言之,人们对主流价值观念的情感认同不够是当前必须解决的危机与困境。

3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引导策略

要使网络意识形态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既要创新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又要关注当时当下的社会问题,不断完善网络法规体系,鼓励互联网企业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实现网络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

3.1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建设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保障

思想具有引领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引领力与吸引力,有助于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各领域的话语权。“考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网信事业的发展进程,不能简单从技术服务的水平来衡量,更关键的是要看民众从中获得了什么。”[6]人民至上始终是检验各项工作合格与否的标准,必需重视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坚持人民性的内核,才能抵御多元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网络信息有时会缺乏准确性,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要在坚持立场正确的前提下,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与传播形式,提高感染性和生动性。青少年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工作具有教育性和引导性,对网络进行意识形态治理时,充分考虑网络的特点与网络信息接受者的需求,按照青少年的语言习惯与认知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结合网络语言,既保证意识形态建设的专业性,又提高其通俗性与大众性,使意识形态更接地气,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

其次,保证网络信息的科学性,增强网络意识形态的权威性与引领力。从唯物史观的认识层面上来说,经济基础通过社会意识形态对政治上层建筑提出需要,当社会意识形态提出关于法律和政治的改革意见与政策时,政治上层建筑才能实现改革的任务。在这一程序中,社会意识形态充当着媒介的作用,即传达信息。意识形态要科学表达信息,否则国家机器的变革则难如人意。因此,对网络议题进行科学设置和管理,澄清、批驳和抵制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恶意诋毁信息,开展积极、正能量的网络话题,以科学性的议题引导网络意识形态健康发展,有利于增强网民的信息辨别能力以及网络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例如,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网络上出现很多祛除病毒的偏方,对此,官方媒体发布预防病毒的合理措施以及在临床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三药三方”,批驳网络中流传的偏方,加强对正确、科学的信息传播。

最后,严厉打击错误思潮。交互性与开放性的特点放松了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导致信息鱼龙混杂,为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增加了难度。传播速度快、辐射范围广的特点更考验着政府的敏锐度,因此,如果不能尽快澄清、抵制有误信息,错过黄金时间,致使错误信息的舆论传播范围更广,就会给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带来极大困难。要坚决反对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宣传科学、正能量的网络议题,有利于形成意识形态管理的良好环境,实现权威性、科学性与生动性的统一,提升主流价值观念话语权,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3.2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加强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党对现代社会生活负有领导责任。当代社会是一个紧密联系的世界,网络将世界各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交流对象由亲朋好友扩大到网络上的任何一个陌生人,“促使社会由熟人社会转变为生人社会”[7]。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方便了人们的交往,扩宽了交友渠道,但对于蕴含于其中的意识形态的交锋,要对网络舆情做出及时、准确的回应,必须坚持党的核心地位,保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这主要从三个角度完成。

第一,党要创新网络意识形态的工作方式。学习与网民打交道,引导网络舆论。对网络上的现实问题进行有效回应和阐述,解决网络上的思想困惑。同时,对于网络上的思想困惑和观念冲突,要坚持问题导向,勇于发现困惑与冲突的根源,聚焦问题、分析矛盾、解决问题,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上加以探索,及时引导和教育人们,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和创新能力,将网络舆情危机遏制在摇篮里。

第二,要增强文化自信。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认为:“文化具有构建国家的重要作用,无产阶级要想构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掌握对文化的领导权,构建本民族的知识,与经济、政治上的统治权相结合,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8]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在根本上就是文化之间的斗争,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对各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坚定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信心,为民族文化而自豪,从而为加强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提供文化支撑。

第三,要将政治语言与时代结合起来,准确阐释意识形态理论。“当前文化认同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念传播出去,提高主流价值观在现实和网络中的话语权,关键在于要从大局出发,精准把握理论核心,让晦涩难懂的理论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

3.3 完善网络法规,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法治保障

网络空间的良好运行需要多方合力维护。完善网络法规,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供法治保障,是网络安全建设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0]在网络治理中始终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坚守原则,“不断巩固主流价值观念的主导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11]“网络技术所依靠的是人类的智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兼具,”[12]使用主体不同、目的不同,结果截然不同。例如通过网络发表诱导性言论,引起网络混乱,一些互联网使用者利用平台漏洞满足自己的私利,不法分子以盗取网民的隐私信息牟利,不良商家利用电商平台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等等,这些行为破坏网络空间和谐,扰乱网络空间秩序,但是技术却无法自主解决问题,也无法主动补偿人在生活、精神和道德上的不完善,因此,要加强对网络行为的法治约束。

第一,要以不断完善、成熟的制度法规规范网络使用者在网络空间的言行,对违规者进行处罚,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政治支持和法治保障。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同样需要法治。要加强监督与规范,敢于向网络上的违法犯罪行为“亮剑”,完善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能力,确保在积极的舆论环境下进行自由的网络交流。

第二,要不断探索建设并完善具有高水平、高运作能力的舆情预警分析机制,对网络热点敏感舆情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对社会热点问题能及时而准确地解决,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结典型舆情的传播规律,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情况进行妥善处理,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公信力。

第三,加强网络信息的审查力度,对网络信息内容制造者、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网络行业组织的网络行为制定相关细则,并从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层面对网络内容生态进行规范管理。对于网络上的虚假信息、违反法律规定的信息加强审核,消除错误信息的负面影响。互联网公司作为网络社会生活平台的制造者,同样关系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网络媒体平台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配合国家政策要求,形成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合力。”[13]互联网企业作为网络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对优化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互联网企业可以根据不同媒体平台的运行特点、使用人群、主题内容对平台设定一定的使用规则与条件,与国家制定的网络法规相配合,完善平台行为规定,从技术层面加强对网络行为的约束。当前已有不少网络媒体平台主动承担优化网络空间环境的责任,例如2017年阿里巴巴组建全球首个大数据打假联盟,依托其掌握的信息与技术,定期公布打假信息;新浪加强信息审核力度,加大清查和打击侵权违法行为等。这些企业利用自身平台优势,配合国家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管理具有良好引导意义。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网络法规,加强对网络内容和网络行为的监督和审查,为建设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提供法律保障,有利于实现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建设。

3.4 加强情感亲和力,建设网络意识形态的情感感染力

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要重视亲和力和感染力,做到话中有理、话中有情、情理交融。进行网络思想宣传工作时,要注意宣传语言日常化与专业化相结合,更多使用生活化用语、网络用语,适应网络生态,既照顾不同语言习惯的网络用户,又增强思想宣传的感染力,实现与网民的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体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话语表达的亲和力。对于网络思想宣传工作要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主流思想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加强人们对思想教育的接受度和认同度。例如:在抖音、微博等网络用户活跃度高的平台注册官方账号,关注人民切实关心的问题,采用多种互动方式,加强在网络平台上对网民的意见采纳与情感交流。近几年来,网络听证会和意见征求活动屡见不鲜,广大网民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将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生活问题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反映给政府,政府充分考虑人们的意见,这既是人们在新时代行使表达权的新的表现方式,又是政府与人们良好双向互动的正面表现。良好的双向互动,增加了双方的交流,能有效加强意识形态的情感亲和力,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本质上是价值观念的灌输,是执政者思想意图和利益要求的集中体现”,[14]通过多种途径宣传灌输,促使人们接受这种思想,“意识形态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还必须注意到教育对象的情感变化和塑造,才能有效地避免教而不化的情况”,[15]没有情感感染力,那意识形态的教育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就是强制性的,不会长久。要通过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情感亲和力,以情动人,让互联网使用者感受到温暖、安慰和感动。此外,培育和加强网络情感感染力与网络环境具有内在联系,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是培育和加强网络情感感染力的前提。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有助于教育的主客体在彼此尊重、平等和睦的境况中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促使其在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强烈的情绪传染和情感共鸣,提升网络空间的情感魅力,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情绪感染力和价值引领力,保证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

4 结束语

意识形态的安全建设问题是意识形态工作不可忽视的一环,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探索与研究也是整个意识形态工作不断优化的过程。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建设离不开国家法律法规、互联网企业和每一个网络参与者任何一方的努力。

猜你喜欢

舆情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