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材“想一想 议一议”栏目的使用与开发
2022-03-18吴加玲
吴加玲
(日照市岚山区安东卫实验中学,山东 日照 276800)
“想一想 议一议”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设置的固定栏目,以“文字情境+图片+问题”的形式呈现,图文并茂,趣理相融。栏目设置的意义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新课的状态。除此之外,该栏目还具有构建概念、巩固知识、拓展思维能力等多重价值,因此在教学时要予以重视。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对其进行合理地使用和开发。
一、“想一想,议一议”栏目的使用
(一)用于新课导入
“想一想 议一议”栏目位于教材每一节的开篇位置,其图文内容与课题关联性强、契合度高,其创设的情境能迅速吸引学生,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因此非常适合用于新课导入。例如八年级下册“用药与急救”一章,教材在此创设了“擅自加大药量”的问题情境。学生都有生病吃药的经历,对日常用药也有基本的认知体验,因此,“过量服药”这种违背“医嘱”的问题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迅速调取生活经验,参与到“是否可以过量服药”的问题讨论中。一“想”一“议”的情境设计,不但让学生初步意识到了安全用药的重要性,而且还水到渠成地引出了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如此可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目标更加明确。
(二)用于构建概念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生物教学的重点。构建概念需要丰富而有代表性的事例来支撑,只有由大量事例支撑的概念才能被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和应用。“想一想 议一议”中提供的事例非常典型,很有代表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构建相关概念。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节时,学生初步认识了“各个生态系统不是各自独立,而是相互关联的”之后,教师让学生阅读第26 页的“想一想 议一议”——科学研究案例“DDT 事件”,然后思考:“在其他洲使用的DDT,为什么会危害到遥远的南极洲动物?”在“议”的环节中,教师先引导学生从源头探究DDT 的流通途径,并构建思维导图——DDT→农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南极海洋鱼)→南极食物链(磷虾、企鹅);然后再结合地图,让学生直观感受DDT 这种有毒物质是如何横跨大洲大洋,不远万里到达无辜的企鹅体内的。由此构建概念——“各个生态系统密切联系,生物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比如“蝴蝶效应”,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此可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增强生态观念。
(三)用于巩固和拓展
“想一想 议一议”栏目的内容大多是针对本节的重要概念创设的,因此不仅可以将其作为新课导入的材料,还可以用于检测学生对相关概念的掌握情况。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机会,让学生在新情景下运用已有概念去阅读新的事例,解决类似的问题,如此可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巩固和拓展。
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人的性别遗传”一节时,在完成“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学习之后,学生会认识到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在理解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可通过“想一想议一议”中有关“龙凤胎”的真实素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对龙凤胎性别不同”,从而探索出“异卵双生”和“同卵双生”的性别决定规律,由此可完成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
二、“想一想 议一议”栏目的开发
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共有81 个“想一想议一议”栏目。由于教学习惯不同,因此教师对此栏目的使用也不尽相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对其灵活处理,即既进行有针对性地改造,又进行自主创设。
(一)改造
1.改变文字情境,导入新课。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节时,教师可以将该节“想一想 议一议”文字情境中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删除,然后联系生活现象重新设计:“李奶奶非常喜欢养花,她在卧室里摆放了多盆绿色植物。她认为这样既可以更新空气,又可以美化环境。你认为这种做法科学吗?为什么?”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独立思考、辩证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如此可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绿色植物“吸氧吐碳”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这还可为“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科学概念的理解和构建做好铺垫。
2.增加图片,构建概念。事实是形成概念的基础,事实越丰富,越有利于概念的形成。例如七年级上册“动物细胞”一节,关于重要概念“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的教学,教师可在学生观察了动物细胞模式图之后,将人体肌肉细胞、白细胞等图片添加到“想一想 议一议”栏目中,并让学生概括出动物细胞结构的共性,然后再引导学生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进行比较。如此可使学生在求同、求异思维的训练中,完成对相关知识的概念化构建。
3.追加问题,学以致用。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血流的管道——血管”一节时,教师可以出血现象作为情境,并在原设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出血情况”的基础上追加一个问题:“如何进行止血处理?”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和推理,从出血现象这一新的角度认识血管的三种类型,然后又由表及里,找到相应的止血方法——“动脉出血,压迫伤口的近心端;静脉出血,压迫伤口的远心端”,如此可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补充背景与问题,培养思维。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节时,教师可以补充相关实验背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哪里?公元前3 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全部来自土壤。此观点长期被奉为经典。直到17 世纪,海尔蒙特才将此观点推翻。”并将问题增加至三个:(1)实验前后柳树和土壤的质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海尔蒙特是怎样解释这种现象的?(3)该实验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实验背景补充的是光合作用的发现源起,这便于学生了解柳树实验的起因和过程。增加问题串,便于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现象进行逐步分析。此设计有以下三方面的好处:知识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构建了“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这一重要概念;能力方面,让学生领悟了科学方法,启迪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激发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将科学家敢于质疑、乐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渗透给学生。
5.直接变图文为实验。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植物细胞”一节时,因为学生刚学习了“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节,所以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材料时容易出现教材中萌萌一样的认知错误,即将完整的叶片放在载物台上直接观察。教师对此可先不予纠正,让学生像萌萌一样实验,自行体验认知冲突。失败的实验经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使之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创设
自主创设要根据教学需要,突出针对性,关注适切性,体现时代性。所设问题要具有讨论价值,并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且难度不宜过大,数量不宜过多。
1.利用视频创设。视频对视觉的冲击力胜过文字和图片,因此更能引发学生思考,使其进入深度学习。利用视频创设情境,要注意挑选能激疑生惑且贯穿整个教学单元具有典型意义的视频。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一章时,教师可利用视频《青蛙的发育:从一颗受精卵到千百万个细胞》导入新课,将微观的生命活动动态直观地展示出来,如此可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而提出许多问题。例如:“一颗受精卵如何变成无数个细胞?”“青蛙多种形态的细胞是怎么来的?”“众多细胞在一起如何构成一只青蛙?”这些问题分别指向本章的重要概念——细胞的分裂、分化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为构建单元主题概念“细胞构成生物体”提供了鲜明的感性材料。
2.利用自身资源创设。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关注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例如在学习“流动的组织——血液”一节时,教师可直接提问导入:“关于血液,你有哪些认识?”这种提问具有开放性,学生可基于生活经验进行交流,如此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进而可为本节和本章的学习提供大量有效信息。
3.利用已有知识创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可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激素调节”一节时,教师可以性激素为桥梁创设问题情境,然后以“图片+问题”的形式呈现,并导入课题:“是什么在调节青春期人体的发育呢?”学生自然会联想到性激素,这样就会由对性激素的讨论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激素调节”的学习中。
4.利用热点问题创设。利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热点事件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传染病”一节时,教师可联系最新的新冠疫情报道创设问题情境:“新冠肺炎疫情至今仍在全球蔓延,这种疾病有什么症状?发病的原因是什么?”
5.利用文学作品创设。古往今来,有许多文学作品都描写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物的细致观察与思考,在饱含作者赞美之情的同时,还蕴含一定的科学知识或原理。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种子植物”一节时,教师可利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引入新课。这些文学语言的运用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情绪上的愉悦,还能体现科学与人文的结合,进而可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