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022-03-18郭腊梅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读书阅读教学语文

郭腊梅

(安新县第二中学,河北 雄安新区 071600)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简化的终极目标。在人际交往中,更多体现的是“说”,因为它是思维活动最直接、最迅速的反映。而“说”的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更多的是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有时甚至“说”的内容也是从阅读中来。“读”是吸收,“说”是吸收和表达。所以,没有良好的阅读基础,是不可能说好的。

教育部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先生提出“应当把阅读放在首位”。而且他“更欣赏把热心儿童阅读事业的老师与出版家喻作‘点灯人’”。这个比喻很形象,“点灯人”,点亮的是“阅读”之灯,照亮的是成长之人,是国家的栋梁、是祖国的未来。一个没有阅读的人生是荒芜的;一个没有阅读的民族,道路是坎坷的,发展也必是缺乏明确方向的。而教育起着示范和引导的作用,教师是第一责任人。教师就该首先做一个能阅读、爱阅读的人,并且要勇做“点灯人”,善于引导他人走向“阅读”这条路,让新的一代公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的“读”呢?

一、阅读教学的衡量标准应该是“绳子”,而非“尺子”

温儒敏先生提出“只有自由阅读,才能引发兴趣,培养习惯”。这里的“自由阅读”笔者认为不是说想读什么就读什么,而应该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比如有关暴力、凶杀之类的书就不适合读。所以,在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时,教师要把握好度,不能任由学生的阅读兴致、阅读取向随意发展。教师手中拥有的也不该是一把尺子,去定时定量地指定学生的阅读内容,去精确丈量、精度调控,毕竟学生阅读基础不同、喜好的风格不同,整齐划一的阅读只会束缚学生的思想,难以激发兴趣。教师拥有的应该是条绳子,掌控有度、收放自如。教师要用这条“绳子”牵住学生,既不过紧,给学生部分自由度,也就是让他们可按自己的偏好选择阅读,培养阅读兴趣;又不宜过松,任其自由发展,导致最终受糟粕思想的影响。毕竟未成年人还处于成长的状态,对是非辨别、认同上依然很浅薄,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因家庭、社会原因,相对较任性,因此,教师的引导就显得格外重要。尺度的把握不是一个精确的标准,不搞“一刀切”,但要拿捏得当,恰到好处。

二、恰当的阅读教学方式应立足学生长远发展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自“吕叔湘之问”至今,已有四十余年,虽说历经了几轮教学改革,但教学中“少慢差费”的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究其原因是未能把读书摆到语文学习的高位。“读”是吸收,若不能拥有资源广博的厚实土壤,语文学习就好似断源之水,舍本之木,最多是在能看到的水流中捧进一捧水;给断木以支架,来求外固。而这些方式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眼前不见未来的做法。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营养源泉,那创造传统文化的古人又是如何读书的呢?他们讲究“浸润式”学习,以读书为主,温儒敏先生很少讲,“学生就那么似懂非懂地读下来,慢慢就读熟了,由不懂到懂了”。对比传统与现在的语文教学,传统语文教学重视大量反复地读书,读整本书,重在整体——整体感知,整体理解,把握的是语文教学的“面”;而现在的语文教学,重在“点”,大多教师以课堂的讲析为主,课文分析为重点,把各方面的知识加以体系化,然后“以概论的方式兜售给学生”。如果说传统的语文教学是让学生得到一匹布,每一条丝线经纬精密交织又紧密贴合,使得所有知识都可直接快速勾连,由一个“点”立即可向四周辐射,成一“片”,形成丰满的印记。

那现在的语文教学,大多则是让学生得到的是一张网,呈现的是清晰的经纬交织的“点”,知识点之间的脉络联系清晰,但只能是概论化地理解,连结线路较单一、内容单薄,不易站稳脚跟。虽说现在提倡与时俱进,但语文阅读教学上古为今用也不该彻底过时。教学中,我们不应一窝蜂式采用时尚、流行模式,而应该有所甄别,选择更适合的、对学生成长最有益的模式,不仅要学生取得高分,还要从长远考虑,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这才是引导学生“给一生打底子”的事情。

三、阅读教学的指导要依托文本,又要跳脱于文本

温儒敏先生提出“读书不应该满足于掌握知识,更要启发思考,思索某些本源性的问题”。

《〈诗经〉二首》是统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写的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教师在执教此课时,大多容易把重点放在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上。而对本诗“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的理解易停留于表面——增强音韵美、节奏感,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美。笔者认为,这样不仅忽视了诗歌本身的特点,也不能引领学生很好地感悟诗歌文化的内涵。统编教材的编者有意让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使学生“一课一得”。这里的“得”是什么?“得”的就是每堂课有能“拎起来”的东西,学了这一课,就会了这一类课。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我们不能仅囿于文本,需要我们跳脱文本,拓展阅读、开拓视野、加深理解。“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大多说的是重章叠句中不变内容的作用,诗歌中还有变化的内容,例如,《关雎》中采荇人的动作行为词语——“流、采、芼”,是在重章叠句部分中变化的词语,它们在“重章叠句”结构中也仅是体现“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美吗?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此章未得荇菜,故助而求之。既得,故四章论采之;采之既得,故卒章言择之”;宋代苏辙在《诗集传》中说,“求得而采,采得而芼,先后之叙也”。从以上论述都可看出,《关雎》中重章叠句中有变化的“流、采、芼”三个词语,还有叙事推进的作用。

再如,《关雎》中“求、友、乐”这三个词语的变化在诗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说文解字》云:“友,同志为友。”段楚英《诗经中的情歌》认为,“‘友之’是表示亲近的过程,是男女双方确立了相爱关系。”弹琴鼓瑟表达感情,是很中国的方式。《诗经·小雅·鹿鸣》云:“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则直接用这两句抒发得到贤才的喜悦。可见,弹琴鼓瑟是很友好亲近的方式。“乐之”是表示结婚的过程,男方敲锣打鼓迎娶新娘,是结婚的场面。钟鼓是礼器,体现的是正统和理性。相同的句式、变换的动词“求之、友之、乐之”,写出了事件的发展过程,也写出了君子对淑女的爱情热烈真诚、有礼有节。

由此明白,“重章叠句”不是单纯形式上的重复,而是在变化中有丰富的内涵——或叙事推进、或情感深化、或渲染气氛,或时间延续、或刻画人物。

温儒敏先生把真正的读经典比作“思想爬坡”,他说“虽然有些难和累,但每上一个高度,都可能风景独占”。刘瑜在《送你一颗子弹》中写道:“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所以,我们要善于发掘自己“感受的丰富性”,善于启动自己眼睛的“发现”功能,困难处也许就那几步,多方寻觅、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诠释和论证,相信你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会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四、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守护自己的一方精神家园

我们常说要读书,那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除了考学、晋职等功利性的原因,就该是一个人,一个内心世界纷繁复杂的、有敏感触角感知各种情绪、感受各种变化的人用来完善自我人格、成长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吧。人的生活半径是有限的,有很多的空间无法涉足,而书就能打破这种禁锢,为我们敞开随意遨游的大门:浏览书中的自然风光、欣赏书中的异国风情、感知书中的世间百态、体悟人物的冷暖情思……或是心灵小语、或是精神哲思;或温婉细腻、或豪爽洒脱……尽可能调动自己的感觉与灵性,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与书中的智慧进行灵魂碰撞。

通过读书,感知他人的世界,同时也能经营自己的精神世界。只有读,才有胸有成竹;只有读,才有气韵自华;也只有读,才可果敢坚毅……人生有欢乐自会有忧伤,有容易自会有艰涩。此时,不妨打开书,与另一个世界的好友对话,尽管未曾谋面,却总是旧时相识。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且不说洗去身心的疲惫劳乏、收获觅得知音的熨贴舒畅,单是那一小几、一茗茶、一豆灯、一卷书的温馨诗意,就足以惊艳时光。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不仅因为我们要考、要应对,更因为明天我们还需要用生命谱写属于自己的未来。在那里,唯有书能为你撑起一片宁静的天空,让你倏忽可观云卷云舒、踌躇满志;让你满目可见风情万种、自在生活。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要引领学生精神的成长,点燃学生的阅读灯烛,照亮他们前行的方向。

猜你喜欢

读书阅读教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