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布式认知建构的有效性策略研究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环境

2022-03-18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元认知分布式建构

刘 玲

(河北省教育技术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在网络学习空间环境下,分布式认知建构的交互过程是以网络学习空间平台为载体的协同学习过程,是个体通过反馈自我调控的过程,是所有个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学习过程。因此,网络学习空间环境下分布式认知建构的有效性策略除了客观环境的建设,更重要的是主观方面的高效沟通、充满情感、充满责任、充满自律、富于逻辑、尊重差异、多元化、情境化的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协同学习环境的培养。

一、客观环境策略

物理环境包含网络学习硬件条件、网络学习平台环境两方面。

网络学习空间下的学习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所以应尽可能建立一个独立的、不易受外界杂乱信息干扰的学习环境,可准备适用的笔记本、笔、电脑、手机、iPad、网络、耳机(音响)、舒适的电脑桌椅;提升网络带宽,减少网络卡顿、掉线、延迟等现象。

网络学习空间平台支持用户个性化设置,能不断迭代更新,不断完善网络学习平台的各种功能,降低个体在学习资源检索、保存、运用、交互中的难度,减少在知识获取和流动中产生的阻力,降低其焦虑感,促进个体形成沉浸感、把握感和信心感。

要尽量提供较多的促进个体分布式认知建构和留存的工具,如思维导图、云盘、博客、聊天工具、学习社区等,以促进个体分布式认知的建构、保存和流动。此外,个体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自己无法克服的技术方面的难题,教师和家长要及时给予帮助与支持,使其克服困难。

二、学习任务设置策略

首先,在设计课程时,教师要了解个体的发展水平、学习特点、学习进度等,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设置任务,不宜设置太难或太易。同时,要根据个体学习特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对于视觉学习者,可推送图片、视频、文字材料,让他们去学习;对于听觉学习者,可通过对话、辩论、听录音带等方式让他们表达自己;对于动觉触觉学习者,可采取动手实践、用手指指出、图示等方式进行学习。其次,在设计任务时,要有整体意识和组块意识,例如在设置单元教学目标时,要展示教学目标前后间的关联性,便于个体通过学习过程发现其中的学习范式。此外,还可以将每个单元的要点进行列表,运用概括化、有关联、有意义组块的方式设置单元教学目标,并根据学习个体的学习程度设置难易度,使个体充满挑战地完成这些要点的学习。

三、协同学习环境建设策略

网络学习空间环境下分布式认知建构的交互过程是以网络学习空间平台为载体的协同学习过程,协同需要个体及其所在群体共同参与,因此,可从个体和群体两方面阐述协同策略。

(一)个体策略

1.逻辑性思维。在协同学习过程中,个体需要使用精炼的语言准确、高效地将问题及解决方法表达出来,且表达要有一定的逻辑性,反之,则无法引起其他个体的注意,进而无法达成充实有效的协同学习过程。

2.批判性思维。信息提供者和接受者不仅需要具备逻辑性思维,还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个体在接收到信息后,不应全盘接受或全部否定,而应接受有效的、正确的信息,摒弃错误的、无效的信息,并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批评性意见同信息提供者进行探讨。

(二)群体策略

钟启泉教授认为,充实的沟通活动,必须依赖“逻辑”“情感”“信赖”三个要素。因此,分布式认知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应持有积极心态,与网络学习空间平台中的个体展开高效、充实的交互活动。

1.培养积极情感,建立信赖关系。可赋予小组成员适当的角色和一定的责任,使之有组织、有规则。要赋予个体责任,让个体感觉自己被授予了权力,当个体充满了被信任感之后,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当被赋予任务时,尽力解析任务,将任务分解至每个小组成员,并监控小组任务解决进程,尽力完成任务。任务结束时,总结任务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角色化的同时也是责任化,要通过不同角色将责任固化至角色之中。一个成功的团队必须有清晰的团队规则,并且大家都严格遵守。在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协同学习环境下形成的学习共同体也必须要有清晰的规则,并明确每个人的责任与角色,只有这样,团体的认知建构活动才能被激发,每个个体才能够倾尽全力。

2.多样化、多元化的异质群体。钟启泉教授认为,理想的小组是由能够囊括包罗万象的提案,并能围绕这些提案充分交换见解的成员构成的,因此组合异质的成员是有效的。可以将某领域的小组成员的层次分成高级专家、一般专家和普通人三种类型,如果小组内的成员都是普通人,大家的认识水平就近似,那讨论出的结果可能就只有一种,即使有交流也都是浅层次的交流;如果在普通人的小组中加入了一般专家或高级专家,则会提升小组的讨论水平,进而产生出多样化、多元化的讨论结果,这对于开阔个体的认识、拓宽个体的思维有诸多益处,但也有可能会产生谁也说服不了谁的结果,他们各执己见,不能统一意见。因此,钟启泉教授建议一个小组以4~6 人的异质成员为妥。

3.互惠的协作关系。在网络学习空间环境下学习的初期,学困者出于怕错、怕被嘲笑、自卑、不会表述等原因不敢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学优者出于不屑、不愿分享自己的知识等原因而不愿主动提供自己的意见,由此造成平台交流模块静悄悄的现状。协同学习环境的构建,最重要的要素就是个体之间需形成积极的、互助的情感。这里的互助不仅仅是某些空间的图片、作品的展示,而是知识的传递及问题解决模式的共享,个体间互相观察、互相倾听、互相辩论,能促进协作学习的形成。因此,可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个体积极的、互助的情感:一是教师要主动引导,作业布置、作业提交等都可以在平台上进行;二是教师要制定激励措施,激发个体的主动性;三是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通过空间搜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模式;四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向空间分享、发布自己学习的知识和问题解决方法,获取奖励。当学生走到第四层时,说明他们已初步掌握了基于空间的学习模式,形成了协同学习环境的雏形,这时,要重点关注部分少发言、不发言、不参与、不分享、游离在学习共同体边缘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参与交流活动,及时给予正面反馈,帮助其建立自信心、集体信赖感,增强群体认同感、存在感和价值感。当空间中所有个体都积极地、不断地交互,就形成了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协同式学习环境。

(三)协同学习过程监测策略

学习个体的元认知能力和元认知策略的运用范围涵盖了学习的整个活动过程。马扎诺教授认为,学习的起点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从关注学生的“自我系统”开始的,然后调用元认知系统,最后完成认知。在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分布式认知环境下,这种由个体发起的学习活动需要个体首先审视自身的学习水平,调用个体储备的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据此对学习情况、学习时间、难度、支架的获取程度等因素进行内部监控,并根据监控结果,对学习活动进行动态调整。比如在学习过程中,个体可以随时反思自己:我学会了吗?再给我半小时我能学会吗?教师或其他个体提供支持,我能学会吗?需要教师或其他个体教授吗?新知识点与原来的哪些知识有相关性?……通过一系列的反思,个体不断地对反思结果进行自我判断,用自己的标准进行衡量,并做出相应的自我反应。这个活动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能动的、循环往复的,正是通过这些元认知策略调控下的活动,个体才得以掌控和调节自己的认知活动,并最终完成认知活动。

知识分布不是匀质分布的,存在从教师到学生、从权威专家到一般学习者、从专门知识拥有者向一般大众的差异,知识的流动是从知识丰富者到知识匮乏者的方向进行的。网络学习空间作为新一代的在线学习环境,给学习者提供了更加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在网络学习空间环境下,分布式知识的流动拥有了更多流动的途径,分布式知识可顺着条条通道快速地进行传递,从而惠及更多个体。同时,随着新的节点的不断加入,整个网络内的知识也逐渐被补充,整个网络内的知识结构也越来越丰富、完善。基于此,本研究在分布式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对网络学习空间环境下分布式认知建构形成过程进行解析,从任务、个体和群体三个维度探寻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分布式认知建构形成过程的有效性策略。笔者认为,在这些策略中,个体角度的元认知策略和群体角度的互惠协作关系是最重要的两个策略,如果熟练运用这两个策略,就可以更快捷、更畅通地在网络学习空间内学习和交互,使得个体和群体的分布式知识更加顺畅地流动和成长。

猜你喜欢

元认知分布式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分布式光伏热钱汹涌
元认知:领域一般还是领域特殊?
分布式光伏:爆发还是徘徊
网络环境下元认知知识与元认知策略相关性探析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元认知在大学英语教改中的应用
基于DDS的分布式三维协同仿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