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方言“尽到”的来源及功能

2022-03-18徐梦桃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听者句法副词

徐梦桃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尽到”是四川方言中一个常见的口语词,虽然在各个地区的语音上稍有差异,但用法及句法分布情况基本相同,均是当作副词使用,在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一直”。

经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有部分学者专门研究过西南地区“X倒”类词中“倒”的使用情况,如郭凤霞(2020)分析了四川方言“X倒”类副词的句法语义[1],喻遂生(1990)主要探讨了重庆方言“倒”的句法形式[2],李蓝(1998)着重探究贵州大方话中“C到”的用法[3]。但单独研究“尽到”的成果不多,其中刘银姣(2013)在探析四川达州话的副词“紧到”时主要集中在“紧到”的句法分析和语用分析上[4],罗主宾(2021)探究湖南新化方言“紧倒”时除了关注句法和语用外,还分析了“紧倒”的来源[5]。但上述两者并未明确指明“尽到”在语义表达上的作用,对于“尽到”的来源也缺乏说服力,因此有必要对“尽到”的来源及其功能作进一步的说明。各方言词典中“尽到”的写法莫衷一是,但传世文献中又并无“尽到”的用例,因此有必要从古代汉语以及其他方言中寻找痕迹。

在考察四川方言“尽到”的用法时,受邢福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小三角”理论启发,选择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来探究。在探讨“尽到”的句法时主要从“尽到”的句法组配方式着手,明确“尽到”的词性以及用法。探讨“尽到”语义时主要关注其语义特征及语义功能,表明“尽到”是说者的情感态度表达,蕴含说者对动作或状态的主观评价。正是因为“尽到”多用来表达说者的情感态度,所以其语用价值主要表现为反预期和评价功能。

一、“尽到”的来源

在四川方言中,表示“一直;老是”意时通常用副词“尽到”,但不同的词典有不同的写法。《四川方言词典》将之写为“尽倒”[6],《成都方言词典》写为“紧倒”[7]324,202,《汉语方言大词典·第四卷》写成“紧倒”[8]4778或“紧到”[8]4777。可见有分歧的地方在“尽”与“紧”以及“倒”与“到”之间。

(一)“尽”与“紧”

《宋元以来俗字谱》将“尽”视为“盡”的俗字:“‘盡’,《烈女传》《取经诗话》《通俗小说》《三国志平话》皆作‘尽’”;同时《字汇·尸部》亦云“尽,俗盡字”,且汉字简化之后,“尽”为“盡”之简体,因此“尽”与“盡”用法相同,故以下皆作“尽”。“尽”之读音有二,《广韵》:“慈忍切”,犹今之上声,“即忍切”,犹今之去声,当“尽”为“即忍切”时,可当作副词,“用在动词的前面,表示持续。”[9]2568至于“紧”,据《汉语大字典·糸部》所载,“紧”有“长时间地”9[3411]之意,并以老舍《骆驼祥子》为例:“别紧自蹲着,说话呀!”此时,“紧”亦相当于“一直”,因此该词在语义上同样具有持续义。

由此可见,“尽”与“紧”均可表持续义,那在四川方言中表“一直;老是”意时究竟用“尽到(倒)”还是用“紧到(倒)”呢?笔者认为用“尽”更适合,原因有二:首先,二者的古义延续有异。《成都方言词典》在“紧”的词条下有三种释义:一为“总是,老是:紧说紧说,都听烦了”;二为“很,完全:吃三个包子紧够了”;三为“让:紧她哭够”[7]324。在古代汉语中,“紧”也的确有前两种意思,但并未见将“紧”释作“让”义的情况,且无法引申,故此处“紧”之“让”义无法溯其源。相比之下,以上三种含义均能在《汉语大字典·皿部》上声“尽”的释义中找到出处:一、“副词,用在动词的前面,表示持续”,如“这几天尽下雨”,显然对应“总是,老是”意;二、“表示力求达到最大限度”,如“尽早;尽快”,表明要达到某个极点,由此引申为表示最高程度,即“很,完全”;三、“任凭;纵使”,如“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9]2568。第三义项中本身含有让步义,自然与“让”相当。因此“尽”更能体现《成都方言词典》中“紧”的三种含义,且均为古义的延续。

其次,段昊(2021)在探讨“紧着”的词汇化和语法化时指出“紧着”在山东、北京等地的方言中也表示“不停、一直”语义,且在清代便已出现[10],并举了《红楼梦》中的用例加以说明:“心中也不知宝玉是怎么个意思,便说道:‘夜深了,二爷也睡罢,别紧着坐着,看凉着。’”若将此处的“紧着”与“尽到”替换,二者的表达效果一致,均有持续义,同时带有劝诫的表达效果。不仅如此,在表示“不停、一直”语义时,北京、河北、山东等地还有用“紧自”的现象,因此很容易将同属北方方言区的“紧着”“紧自”与“尽到”联系起来,认为四川方言中也应用“紧”。但事实或许并非如此,段昊(2021)认为“紧着”在北方方言中有三种常用义,即“赶紧;不停、一直;本来就”[10];“紧自”至少有两种意义,即“老是、总是;本来、原来”[8]4777;而四川话中的“尽到”只有一种用法,即“一直、老是”。可见“紧着”“紧自”与“尽到”唯一的共同点仅仅是均能表示持续义,但“尽到”的语义范畴不如“紧着”与“紧自”广,所以“尽到”与其更有可能是不同的词表达了同一种意思,无法证明它们之间有何种联系。

(二)“倒”与“到”

郭凤霞(2020)认为在“X倒”类副词结构中“倒”字的写法既可以写作“倒”,也可以写作“到”,二者可替换,且副词词缀“倒”是由动词“到”虚化而来[1],笔者认为该说法值得商榷。李蓝(1998)在探究贵州大方话“C到”的本字时认为“倒”虽有上声和去声两读,但用法均与普通话“倒”的用法相差无几,因此与大方话中表持续状态的“C到”无关[3]。由于四川话与贵州话同属于西南官话,在许多用词方面比较接近,同理,“倒”亦不适合当作四川方言中具有持续义的“尽到”的本字。

在中国历史上,江西曾大量向湖南、湖北移民,李扬(2018)通过民间谱牒以及传说故事等材料发现元末明初曾普遍存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即今湖南、湖北)的现象[11]。同时,崔荣昌(1985)亦指出在该时期,湖广地区的一些居民也因战乱逃往四川,不仅如此,在清朝前期,清政府为增加赋税收入,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四川人口数量并恢复生产,其中“湖广填四川”便是其中之一,于是湖广地区便大规模向四川移民,而此次的大移民活动遍及湖北、湖南、河南、江西、贵州等十余省区[12]。在这长期的移民过程中,江西、湖广地区的方言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四川方言中。李蓝(1998)指出“在现代汉语方言中,赣语南昌话的‘到’跟在动词后面作助词时可以表持续,相当于普通话‘着’”[3]。那么西南官话中表持续状态的“C到”的本字也应是“到”,且该用法或源于赣语,是元明清之际江西、湖广地区的移民将之带进了四川。

至于“尽”与“到”究竟是如何结合变成副词“尽到”表持续义的,目前尚未可知。罗主宾(2021)在探讨湖南新化方言情状副词“紧倒”的来源时认为该词是由“紧着”经方言流变而来[5],但至于怎样演化却并未说明。由于上文已指出“紧着”“紧自”与“尽到”无必然联系,所以“尽到”源于“紧着”的说法亦有不妥之处。再加上未曾在传世文献中窥见“尽到”的用例,因此“尽到”的演变情况无迹可寻,但不妨这样猜想:无论是在四川方言还是在古代汉语中,“尽”本身就可表持续义,故四川方言中“尽”的持续义或为古义的延续,随着元明清之际的移民活动,赣语表持续义的“到”进入了四川,与同样表持续义的“尽”结合,组成双音节词“尽到”并逐渐固定下来,因为汉语词汇从古至今便呈现出由单音词向复合词发展的趋势。后来,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以及“尽”的持续义的挤压,“到”的持续义减弱并逐渐虚化成了一个副词后缀,于是在四川方言中便出现了“阴到、闷到、鼓到”等“X到”类的副词结构。所以方言词典中的“尽倒”、“紧倒”、“紧到”换成“尽到”更适宜。

二、“尽到”的句法组配方式及语义特征

(一)句法组配方式

刘银姣(2013)在探讨四川达州话的副词“紧倒”时,认为“紧倒”的句法组配方式有四种:一是“紧倒”+V;二是“紧倒”+V+O;三是“紧倒”+V+不+C;四是不+“紧倒”+V[4]。除此之外,郭凤霞(2020)还列举了另外三种有关“紧倒”的组配方式:一是“紧倒”+不+V;二是“紧倒”+不+V+O;三是不+“紧倒”+V+O[1]。综合两者的看法,可以将“尽到”的句法组配大致分为三种:

1.尽到+V

V后面可以不加任何成分,也可以跟宾语,还可以跟补语,但所跟的补语一般是否定性的补语。例如:

(1)这个问题都跟他说了好多遍了,他还尽到犯。

(2)都喊他吃饭喊了好几次了,他还尽到看电视。

(3)我都写了好几天了,这个作业尽到写不完。

2.尽到+不+V

此时,V后面可以不加任何成分,也可以跟宾语。例如:

(4)我都等了他好久了,他还尽到不来。

(5)我都在这家公司工作三年了,尽到不涨工资。

3.否定副词+尽到+V

加在“尽到”前面的否定副词最常见的为“不”、“莫”,此时“尽到”后面可以直接是动词,也可以是动宾短语。例如:

(6)既然你都晓得自己的问题了,我就不尽到说了。

(7)你一天莫尽到打游戏得不得行。

除此之外,“尽到”后还能接方位短语,如“在那里”、“在路上”、“在屋里”等,构成“尽到+方位短语+V”的形式,例如:

(8)我都晓得了,他还尽到在那里说。

(9)还不快点,尽到在路上捱,都要迟到了。

(10)莫尽到在屋里看电视,出去走一下嘛。

(二)语文特征

通过考察“尽到”的句法组配方式发现“尽到”在句中只能作状语,与后面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共同构成状中结构的短语,因此将之看成是一个副词。郭凤霞(2020)认为“紧倒”虽为一个副词,但属于时间副词和频率副词两个小类[1]。如例(5)中,“尽到”表示“一直”的意思,且“三年”这个时间比较长,表明“不涨工资”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状态,此时这种持续的状态占据了时间格,因此“尽到”是一个时间副词。又如例(1),应该是“这个问题已经跟他说了好多遍了,但他还一直犯同样的错”,如此反反复复,“犯”是一个动作,可在结束后重复进行,此时的“尽到”是一个频率副词;同时,段昊(2021)认为“动作的进行是需要占据时间格的,动作的进行就代表着时间的持续”[10],故此处的“尽到”亦可看成是一个时间副词。

不过,与其说“尽到”是一个时间或频率副词,不如说是一个情态副词。罗主宾(2021)在研究湖南新化方言时将“紧倒”归入情态副词,认为“紧倒”是“对修饰谓词在一定时段内方式、状态、情状的描摹或刻画”[5]。同样地,四川方言中的“尽到”也可以归为情态副词。之所以会有这种看法,是因为“尽到”在四川方言中的意义并未完全虚化,还是以表“一直、不断地”词汇意义为主。所以“尽到”可以是一个时间副词,也可以是一个频率副词,但主要还是一个情态副词。

《汉语方言大词典·第四卷》对“紧倒”的解释为:“副词,不断地;长时间地;老是。西南官话”[8]4778。可见“尽到”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一直、老是”,因此“尽到”本身具有[+可持续]的语义特征。

除此之外,上文已经指出“尽到”在句中作状语,与后面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共同构成状中结构的短语,通过语料发现“尽到”后面的动词往往是可持续进行的,也同样具有[+可持续]的语义特征。例如:

(11)这个帽子太大了,尽到往下落。

帽子并非是一直出于往下掉落的状态,而是通过人力使帽子落下去又戴上来,如此反复,使这个落下去又戴上来的过程具有了可持续性,既是频率上的持续,也是时间上的持续。因为“尽到”本身就具有[+可持续]的语义特征,所以后面的动词也需要具有[+可持续]的语义才能与之匹配。反之,非持续性动词则不能与“尽到”搭配,如“尽到看见”、“尽到加入”、“尽到离开”等均是不成立的。

三、语用功能

作为情态副词,“尽到”有其特有的语用价值,其中最主要的是主观评价功能。在表达负面情绪时,“尽到”小句表达的内容往往与说者预期相反,因此也具有反预期的语用功能。

(一)主观评价

沈家煊(2001)指出“主观性”是指“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13]“尽到”作为一个情态副词,总是在交流中带有说话者的各种感情色彩,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陈景元、高佳(2012)认为“凡具有主观性,表明或隐含说话人或作者立场、情感、态度,传递人际功能的语言学资源,都是评价”[14]。而“尽到”也能传递人际功能,表明说话人的立场、情感、态度,从而对听者的情感、态度产生相应的影响,所以“尽到”在语用上具有主观评价功能。

刘银姣(2013)认为“尽到”的主观情绪主要体现为抱怨、责备的负面情绪[4],但除此之外,“尽到”也会表示提醒、劝诫的态度,罗主宾(2021)在研究湖南新化方言“紧倒”所在句的语用功能时亦指出其有表示提醒或劝诫的意味,此外还可以表示期待[5]。与湖南新化方言“紧倒”不同的是,四川方言“尽到”并不表示期待的意味。所以四川方言的主观评价功能体现为两种,一是表示抱怨、责备;二是表示提醒、劝诫。需要指出的是这两种主要的主观感情是“尽到”[+可持续]的语义放于具体的语境所带来的,所以“尽到”的主观评价功能与其语义息息相关。

1.表示抱怨、责备

例如:

(12)我们都睡了,他还在那里尽到说。

(13)都不晓得他在屋里头干啥子,我都敲了半天了,尽到不开门。

(14)我都喊他吃饭喊了好多次了,他还尽到在那里打游戏。

以上三例表示说话、不开门、打游戏的动作或状态持续不断,而说者之所以会对这些行为表示抱怨是因为一直说话影响到“我们”睡觉了;“我”在外面敲了很久的门,却无人开门;“我”叫他吃饭叫了好几次了,他却不听,依然在玩游戏。因此说者才会抱怨,从而流露出明显的责备情绪。而这些明显的负面情绪除了语境本身带来,还有一部分是“尽到”带来的,如例(12),去掉“尽到”则变成“我们都睡了,他还在那里说”,从语境来看,也能从话语中看出说者对他影响到自己睡觉这个事情的抱怨,但这种抱怨的情绪远不如加上“尽到”来得强烈。这是因为“尽到”有持续不断的意思,“尽到说”表明他一直在那儿说,而“我”忍他已经忍了很久了,已经到极点了,所以“我”的抱怨才会更深。

2.表示提醒、劝诫

例如:

(15)快点走,要迟到了,莫尽到捱。

(16)尽到哭,他又没有打你,就说了你几句。

(17)尽到浇,花都要遭你浇死了。

例(15)指出若一直在路上磨磨蹭蹭,那就会迟到的结果,说者这样说既是提醒听者要迟到了,又是劝诫听者应该快点走,不要拖延。例(16)中说者劝诫听者不要哭,因为他仅仅说了几句,并没有动手打人,在说者看来,这点小事不至于让听者哭。例(17)中说者提醒听者不要一直浇水了,因为再继续浇下去,花就会被淹死。由此可见,说者在句中用“尽到”表示对听者的提醒或者劝诫,而“尽到”所在的小句中也往往隐含着否定性意味,即说者用“尽到”来提醒或劝诫听者不要做某事。在例(15)句中,“尽到”前用“莫”明确表示否定;例(16)与(17)句中虽未出现明确表示否定性的词,但从语境可以看出“尽到”所在的小句表达的是否定性含义,“尽到哭”即“不要尽到哭”;“尽到浇”即“不要尽到浇”。

由此可见,“尽到”本身不仅具有[+可持续]的语义特征,“尽到”后面的动词同样具有[+可持续]的语义特征。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语义特征,句中说者才会被逼到忍无可忍的地步,从而传达出明显的抱怨、责备的情绪。也正是因为“尽到”及其后面的动词有持续性特征,于是持续下去造成的结果往往是说者不愿看到的或是不好的,为了避免这样的结果,说者才会提醒、劝诫,而“尽到”所在的小句也才会表示否定性含义。

以上主要体现“尽到”所在句的主观性,在说者表达主观情绪时,评价功能也相应产生了。如例(12)(13)(14),通过“尽到”表达了说者的抱怨、责备,若是说者自言自语,那么就是一种抱怨,宣泄不满的情绪;若是说给别人听,则是向别人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希望与听者产生共鸣,从而使听者给出回应。又如例(15)(16)(17),“尽到”在句中表示提醒、劝诫,说者用“莫尽到捱”、“不要尽到哭”、“不要尽到浇”表达自己的意见,就是为了让听者听后能快点走、不再哭、不再给花浇水,这是说者希望看到的听者的反馈。所以说者用“尽到”表达各种主观情绪时,“尽到”便具有了相应的评价功能。

(二)反预期

“尽到”在表达动作或状态持续不断时,所在的小句表达的内容往往是说者不愿看到的,与说者的预期不相符。

例如:

(18)我都跟他说了我马上去,他还尽到催。

(19)都打铃好久了,老师还尽到不下课。

在“我”看来,既然自己已经说了马上去,他就不会再说什么了,没想到他还一直在催“我”快点去,这与“我”的预期相反。同样地,在“我”的认知里,下课铃响了就会下课,但老师一直在拖堂,始终不下课,这和“我”所想的不一样。所以从这两例中可以看出说者在阐述的时候带有抱怨、责备的情绪。除此之外,在(12)、(13)、(14)例中,“尽到”所在的小句表达的语义同样与说者的预期不相符。可见当“尽到”所在的小句表达的涵义与说者的预期不符时,那么该句一般带有抱怨、责备的情绪。正是由于“尽到”的内容不是说者希望见到的,所以才会心生不满。

由此可见,“尽到”所具有的反预期以及评价的语用功能都与其语义息息相关,属于表意上的语用价值。正是因为事件发生的频率或情况一直持续下去并未改变,但说者本身并不想这样,于是说者便会产生抱怨、责备的情绪,有时也会选择提醒、劝诫听者不要那样做,并希望看到听者听取意见做出反馈的结果。而无论是怎样的情绪,都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认识,因此体现了评价功能的主观性。

综上所述,延续古代汉语中表持续义的“尽”与或源于赣语中具有持续义的“到”结合组成的情态副词“尽到”在句中作状语,具有[+可持续]的语义特征,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一直、老是”,这就要求“尽到”后的动词也应具有[+可持续]的语义特征。“尽到”作为一个在四川方言中普遍使用的副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普通话同样表持续意义的副词相比,“尽到”在表示动作或状态持续不断时带有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在表达抱怨、责备及提醒、劝诫的态度情感时,也具备了反预期以及评价的语用功能。因此通过考察“尽到”的来源,不仅能将现代汉语方言与古代汉语串联起来,还可以找寻古代移民活动在语言中的残留。而探究“尽到”的具体使用情况,不仅能丰富方言词典的释义,也可以为语言的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听者句法副词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劳工(外二首)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岭南园林声景美研究
三人成虎
副词和副词词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片谈语言交际中的空位对举